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mkxm

[转帖]【 大 明 朝 历 代 帝 王 资 料 图 文 版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孝宗敬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70-1505年),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故后继位,在位18年,病崩,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的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名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皇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明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明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o(︶︿︶)o 唉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o(︶︿︶)o 唉、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由于先天体弱,明孝宗朱祐樘36岁时病故于乾清宫。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18_UM4rvwZOrTt5.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24:2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武宗毅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祐樘长子,孝宗病故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30岁。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是为大明武宗皇帝,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这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而是在刘瑾的引导下,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这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刘瑾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坐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擅权跋扈。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藏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日夜作乐,武宗玩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後,後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有一次,武宗化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宣府、大同、延绥去巡查西北部边境。在巡查的过程中正值鞑靼小王子带领五万大军南下骚扰。他心血来潮,亲自带兵赶到应州去迎战。</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动乱的发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墓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在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一天,武宗亲自驾着渔船在江上打鱼,玩得兴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点被溺死,左右将他救起,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自此开始生病,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后仍不收敛,身体日益虚亏,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之后,明武宗病故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明孝宗一脉从此结束。</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正德十五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南巡游乐中翻船落水,回北京后于第二年三月故于豹房。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19_YbQqsztK1pcW.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24: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世宗肃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世宗朱厚骢(公元1507-1566年),明宪宗朱见深孙,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无子,由他继位。在位45年,因服丹药而病故,终年60岁,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世宗朱厚骢,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明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骢弟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是为明世宗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嘉靖帝继位之初,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明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声,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为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嘉靖皇帝终于如愿地将父亲追尊为明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跻在武宗朱厚照之上。这次事件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写青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严嵩的贪赃枉法了然于心,可就是不舍得处理他,由严嵩主持朝政,自己则深居皇宫专心于成仙修道。在他在位的45年间,由严嵩擅权达17年之久。严嵩立朋党,除异己,造成兵备废弛,财政拮据。倭寇扰掠东南沿海,蒙古鞑靼贵族大举入掠京畿,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危机日益加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中叶,蒙古鞑靼部兴起,统一了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时势力强盛。屡次率军骚扰内地,当时明朝边将为保官升职,将诸边军粮大半贿赂了当朝严嵩。以致军士饥疲,无力抵抗蒙古鞑靼部的骚扰。同时驻在边关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将领们克扣军粮,另一方面厌恶了频繁的战斗,因此经常爆发边卒的叛乱。搅的明朝的北边几乎没有安宁过。特别是大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吏称“庚戌之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在东南沿海,由于权臣的误国,使得海防十分空虚,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战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仅大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这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虽然最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也不能抵消嘉靖帝的过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而在北京深宫之内,却暴发了“壬寅宫变”。原因是嘉靖皇帝一心求长生不老,方士们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很好,可以长生,于是,嘉靖皇帝组织了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室,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被一个婢女发现,跑出去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来救架,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由于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有个淳安知县海瑞,刚被升任户部主事,他见嘉靖帝如此行径,就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嘉靖执迷不悟,仍将海端逮捕入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卒,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tffV+7Tz0KEgNDBfNDI0XzIw_nvORx9TeJUqu.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25:3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穆宗庄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骢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崩,终年36岁。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穆宗朱载垕生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o(︶︿︶)o 唉,“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故,朱载垕于同月壬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载垕即位后,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狱,嘉靖一朝因谏言而获罪的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其中就有海瑞获释出狱,恢复官职。同时严惩方士,罢除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施新,即整治吏治。隆庆帝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对于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对于一般贪官罢免官职,而对于有巨赃迹著的大贪则重治其罪。与此同时,隆庆帝又蠲免救济,减少了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载垕在位期间发生了“庚戌之变”,这是蒙古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入侵。蒙古骑兵从山西方向,土蛮部队从卢龙、滦河方向进逼北京,隆庆皇帝急调边兵放弃防地,入卫京师。不过蒙古人并没有进攻北京,只是大肆掳掠了一番而归,不过此次事件也着实吓了隆庆皇帝一跳,从此他更加关心北部边防,采纳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他又调戚继光、王崇古、谭纶加强长城沿线防御,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大规模入侵的事件。隆庆时期这些作为都是超过前朝的。</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隆庆帝还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明朝曾多次颁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庆帝颁布大开关禁,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垕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国运中兴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公元1572年闰三月, 明穆宗朱载垕得病,休养了二个月后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后病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载垕病崩后,被谥为庄宗,庙号为穆宗。</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隆庆皇帝在位仅6年,崩于乾清宫。卒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葬北京昌平昭陵。</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21_xUEVqrKmvq0d.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26: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骢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FONT></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22_Y4rmfFlOazsP.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神宗显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穆宗病故后继位,在位48年,病崩,终年58岁,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神宗朱翊钧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被封为贵妃。</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的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皇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是为明神宗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万历元年(1573)至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张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进而又向经济方面推广,他通过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在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使边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神宗不仅对张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亲自指导万历皇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选拔有素养的大臣主持教学。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神宗从思想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开始独掌政权,却自毁新政,反过来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张居正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神宗约束过严,使神宗此时反感骤升。大明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冯保欺君蠹国之罪,免其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随之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不久后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张居正没有逃脱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运。</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全面否定张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他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私欲,大肆发作。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使百姓怨声再道,造成民变频繁。</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同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叛乱。明神宗下旨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获得全胜,但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造成国库空虚。</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进攻。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明神宗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告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神宗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先前一宫女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中众臣(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之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最终朱常洛当上了太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留下了一丝祸患。(详见南明弘光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得病,他支撑着登殿召见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叮嘱他们用心辅佐太子朱常洛。八月丙申日病逝,万历皇帝去世,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23_p2f52XMDSq5M.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26: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皇冠、凤冠</FONT></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212968_O95myRvzYxCi.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明。万历《平番得胜图》(局部)</FONT></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xr23rLXDyqTNvA==_JeDq7DNXUN7h.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明。万历皇帝致日本国丰臣秀结圣旨。</FONT></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5408_2003-9-28_20-47-23_Yq0BF8NA2uOU.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明。万历皇帝致日本国丰臣秀结圣旨。</FONT></P>
<P> </P>
<P> </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5408_2003-9-28_20-48-56_oQ4LRmn6k1ZC.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光宗贞皇帝</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5></FONT> </P>
<P><FONT face=黑体 size=5></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神宗病故后继位,在位仅1个月,因病后服红丸而死,终年36岁,葬于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在位仅一个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常洛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负责任。明神宗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视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母亲。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常洛当上太子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太子的地位。好在朱常洛各方面的表现中规中距,让明神宗无话可说。</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的时候,宫中却发生了“梃击案”。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常洛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然杯水车薪,却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变迭起。同时又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官员全都释放,官复原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朱常洛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朝政有了些起色。</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但朱常洛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加上即位之初政务繁忙及身体赢弱,不到一月就病倒了。经内医崔文升诊视,服用了泻药。泰昌帝一日一夜竟腹泻达43次,病情日趋恶化,不敢再用。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气喘减缓,食欲大开,病情稍见好转,接着再服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有人说这红丸是用女子经血和参茸糅合而成,初服精神自然为之一振,但他不堪猛补,所以死去;有人则因郑贵妃请封皇太后而不许,怀疑是她指使李可灼下的毒。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明宫又一大案。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泰昌帝做皇帝仅一个月,史称“一月天子”。此时万历皇帝尸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缮,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为庆陵。庆陵中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纯三个皇后。</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卒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29_0zlWJmXDEEuY.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30:1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明代皇城</FONT></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18_Jjhvb0IRZoOK.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熹宗悊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病故后继位,在位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由校,在其父光宗于公元1620年9月病死后,抚养朱由校的李选侍和心腹宦官魏进忠(后改名为魏忠贤)想利用他年幼的机会把持朝政,便入据乾清宫。朝臣杨链、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则不让李选侍与朱由校同居一宫,迫使她迁居哕鸾宫,然后于9月庚辰日奉朱由校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启”,是为大明熹宗皇帝。这一事件史称“移宫案”。</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多加尽力,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但在后宫之中,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这两个毒瘤就是魏忠贤与客氏。魏忠贤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直线上升,客氏是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诈而贪权,客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客魏权利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决心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一方面,魏忠贤引诱熹宗玩乐,使熹宗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熹宗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但他却因此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如崔呈秀之流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魏忠贤常常趁熹宗在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他总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o(︶︿︶)o 唉就是了。”魏忠贤据此滥行赐赏,大施刑罚,造成宦官专政。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横祸,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搬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告老,有的还在任上,均被魏忠贤先后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却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仅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传为佳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极度黑暗,这时,国内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山海关外,后金政权又步步进逼,使大明王朝面临灾难。</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王朝的威胁。熹宗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大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熹宗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对经、抚之争作出合理决断,以致后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攻陷广宁及其周围40余城。在阉党策划下,熹宗杀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被革职,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就在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一手制造了客魏专政的熹宗皇帝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他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因嬉乐过度,面无血色,虚弱乏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公元1627年,熹宗在宫中西苑乘船游玩时,不小心跌入水中,虽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熹宗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他召弟弟信王朱由检入卧房,命他继位,8月乙卯日病逝。终其一生,在位七年。</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熹宗皇帝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庙号为熹宗,又称为天启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卒谥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FONT face=黑体 size=3>悊</FONT>皇帝。庙号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
</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30_gLc92hKpMo3G.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28: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明代皇城</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 </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z+PCrw==_G7ZfEXd1fcfJ.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5>明毅宗烈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毅宗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继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由检,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白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白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列祖列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殉国。</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明朝告亡。</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李白成进城后,将他的尸体抬到东华门,搜出身上的血书,葬在昌平州。当地人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满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皇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崇祯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后金改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葬北京昌平思陵。</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31_YiedPE5grbyd.jpg" border=0></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6 10:29: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明思宗崇祯帝</FONT>
</P>
<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32_XlysY2pAEzoD.gif"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崇祯手迹</FONT></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33_6uSrsayTaZRi.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崇祯帝办公处。武英殿</FONT></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34_5Ncr6Xo2PDw3.jpg" border=0></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9 12:45: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大明朝
</FONT></P>
<P><FONT size=3>
明正统帝系表(公元1368年─1644年)</FONT>
</P>
<P> </P><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40_424_35_Jq4VblGCJ7Rb.gif"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8-29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南明弘光帝</P>

<P>福王——朱由菘</P>
<P>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帝堂弟。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葬处不明。</P>
<P>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长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时,他逃脱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清兵入关后,逃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公元1644年5月,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壬寅日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P>
<P>  朱由菘称帝后,与农民军为敌,幻想和清军议和。他大难当头却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顾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P>
<P>  朱由菘为什么要排斥东林党人?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P>
<P>  由于弘光帝在其内部的党争中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对外又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这直接导致了弘光帝的失败。</P>
<P>  公元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所以弘光帝对潞王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而死。</P>
<P>  这三案闹成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P>
<P>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菘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菘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菘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P>
<P>  朱由菘又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P>
<P>
  </P>
<P>
《明朝武将图》</P>



<IMG src="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08/wfO5M28_lpnjZqkpQsnG.jpg" border=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10 01:21 , Processed in 0.0778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