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长安女

【呼吁】大家一起来为第三届世界太极健康大会设计汉服太极衣(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5 0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把太极图画在小腹或者背心部位,要么干脆整个服装就以太极的黑白两色设计,蕴太极图与服装之中。
发表于 2006-1-15 0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P>东魏俑
宋墓砖
建议应该加上缚裤元素,自南北朝以来,缚裤不但影响了隋,唐,宋,元(汉制武职),明将,士,仪卫的装束。也成为历代劳动人民劳作不变的服饰。</P>
<P>
刚才毛画了一张,水平有限,大家将就着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0:34:1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1-15 01: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楼上是说足节吧?不过太极很注重衣衫宽松,连腰带都故意不系的,足节也许不太可行吧...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15 01: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P>太极本来就要求人全身放松,真气畅流,你这样到处都扎了绳子,真气阻塞会走火入魔的哟,,</P>[em01][em01]
发表于 2006-1-15 11: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P>太极是道家创始的,可不可以参考道袍之类的设计?</P>
发表于 2006-1-15 14: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百里奚</I>在2006-1-15 1:32:39的o(︶︿︶)o 唉:</B>
哦,楼上是说足节吧?不过太极很注重衣衫宽松,连腰带都故意不系的,足节也许不太可行吧...</DIV>
<P>对太极不是太了解,不过太极中炮捶一路的震脚、发劲动作到更象是少林硬拳,缚裤应该合适(只知有缚裤不知有足节)。对于那根带到是光考虑汉服元素了,米想到它的吐呐呼吸。改改。。。



<P>酱,站住,看砖。叫你画的列?</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19:49:0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1-15 18: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劲那是陈式,杨式一般讲圆、柔,跺脚、抖力是很少有的。
发表于 2006-1-15 19: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P>也不知是陈式普及还是杨式普及,汗```</P><P>8过衣衫再宽松靠近丹田处的那根裤腰带总还是要系的吧。更何况全是筋骨的膝下处缚两根带,恐怕不会就影响了习者吧。</P>
发表于 2006-1-15 20: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相对于纯粹走周天全身行气的桩功,允许行动,气在动作中浑成。我想膝部缚带不会很影响气的走动,不过有些动作比较复杂,难保会不会歪斜压迫膝部。当然我也很喜欢足节的美感,也许可以用裁缝技术把膝部做一个虚系的效果,留出缚带,实则宽松,看起来也别有一番美感。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1: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P>将整个衣服以黑白两色贯穿到是有创意.  </P><P>上海东方幼儿园请了跆拳道老师给5岁,六岁集体教(都进攻到我们的最后阵地了). 每周两次要80员每人.  每个孩子从全套服装(胸前有太极标志和韩文)和鞋子(据说是特殊的为儿童设计,要80元一双).  </P><P>小孩刷刷两下,就两手下垂用韩语说声谢谢.  真不明白上海的师范幼儿园就是这样选择包装了的韩武术,而不要正宗的中国武术.  </P><P>所以让太极进入寻常人家, 用现代视野来运做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P><P>推荐一本冯九铃的书: 文化是好生意.  也许给我们另类思考的启示.</P>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1: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P></P><P>请大家看看上海东方幼儿园给孩子集体教跆拳道的图片.</P><P>如联结不好. 可以先上<a href="http://www.luckybaby.org.cn" target="_blank" >www.luckybaby.org.cn</A>    首页上找梅园大班组点击,在点豆豆龙班,再点展示天地. 照片的第二页全是孩子们着装练习的照片.</P>
发表于 2006-1-15 2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P>楼主,虽然我很希望太极服采用更有汉味的交领,缚裤。但不能就说目前对襟排扣的太极服就没有汉服元素了,最近接触了一批明代资料,(虽然以前也有看到过)发现明中期后流行对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居然看到对襟排扣的明龙袍,震撼中。。。。。</P>
发表于 2006-1-15 22: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P>

应长安女盛意,出一样式,【华夏红莲服装设计室】版权所有。</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23:21:48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1-15 23: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排扣的确是有的,但是布质一字扣却没有,用的多是金属扣加布袢。另外,立领都是女装,男装用的是大领。虽然民族服饰的确可以学习一些其他民族特色,比如男装也采用立领,但有了立领就没有交领,总不能同时用吧。个人还是觉得,还是多体现些更具代表性的汉服特色,对继承民族文化更为有利。
发表于 2006-1-15 23: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P>红莲设计的黑白两色的确很清爽!很素净的感觉。</P><P>个人觉得现在的立领太极服下摆长度比较好,有一种飘逸感,是否也能设计一个下摆长一些的?</P>
发表于 2006-1-16 00: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衣再长些就好了,到臀部就好,太长也不方便吧。
发表于 2006-1-16 11: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管哪家太极,内传都是有发劲抖劲的,由陈式改编而来的杨,孙,吴等式,对外传的架子,基本都是健身架子.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改编太极拳,完全从外观美观的舞蹈艺术上去重新改动作,现在的竞赛套路太极拳,基本就是表演性的.确切的说,应该是太极操.</P>
<P>     即便是陈式太极,现在因为教者不得其法.练习者多不肯下苦功,多也练成了花架子.</P>
<P>     太极拳本是健身,实战,文化一体的优秀拳种,当然,本质是武术,就是搏击术. 但现在健身作用被无限夸大,所以动作随便乱改,出功夫的练法也被删除了.</P>
<P>     就现在这种练法来说,实际上对服装要求不高,因为动作很迟缓. 陈式二路的炮锤,估计不会在这种大会上表演,因为发劲纵跳多,动作很难整齐.</P>
<P>  </P>
发表于 2006-1-16 21: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P>多谢金刚兄赐教,还好对服装要求不高,我还真怕把人扎的走火入魔列~呵呵</P><P>百里对金属扣加布袢有什么看法吗?咱们汉族在服饰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直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吸收融合的吗?如我们以前讨论过的幞头还有盘领,靴,明光铠等等,对襟排扣从我看到的资料来说,它深入明王朝的每一个角落(从男服到女服,从帝王到百姓,从礼服到常服到戎装)你能说它不能代表明代中后期汉服的某一特色吗?如果它不纯的话盘领衫也不能说汉服元素喽!布质一字扣元代合欢襟上的不是吗?合领既然可以在明代女服上出现,怎么就不可以在清代男服身上出现呢?清代马甲不是出自元明妇女同志们喜好的比甲吗?</P>[em07]
发表于 2006-1-16 2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1-17 0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因为的确有过剃发易服,有过因此导致的<b>汉服体系</b>的崩析(不是汉服款式的全部彻底消失)。当然从传承的角度,易服令主要着眼于“禁”而不是“立”,汉人主要是一些服制不能再穿,其他不禁的可以穿,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动。终清一朝,汉人穿的也不是完全的满服,除了长衫衣领迫于制度改了小领,大带等儒家饰物不得再带,方巾被禁,只能把街肆杂流的六合一统帽戴着遮丑,马甲也能“全无礼法,神形俱鄙”地套在翩翩长衫的上面等等以外,并没有<b>汉人被迫只能穿旗袍马褂的说法</b>。(要说纯粹的满服特色,可能只能是中间分衩或者四分衩的旗服,或者凸字形合扣的马甲。好像汉人还是不能穿的)。</P><P>既然汉服还是有传下来的款式,那是不是证明不必再复兴汉服?否。“恢复汉服”的说法的确不够严谨,但复兴则不然,它不是仅仅要重新找回一些特定款式就完了,而是要通过复兴这几种非常重要的款式,复兴汉服背后的文化符号意义。</P><P>清除了释道以外,大领被禁,导致儒衫道服退出主流,清制曰“本朝尚小领”,刻意来区分前朝服制。先朝制度不存,奉周礼为正统的华夏本体的象征代表物就毁弃了,当然被指“衣冠俱毁”。如果不禁儒服,满大街即便女子都穿对襟排扣,男子流行元以来对襟戎装也是别有风韵的好事。现在既然禁了,当然其他未被禁止的款式就会取而代之,衣冠不存,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知道了周礼对衣冠的影响,恢复汉服就不再是“让中断了的汉族服饰传下去”这样一个很不严谨的命题(因为很多款式没有中断),而是“衣冠复礼”,重尊华夏图腾本色的行动。</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18 15:12 , Processed in 0.0755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