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5|回复: 7

中国古代内衣资料收集(不断补充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6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内衣在制式安排、纹饰处理、材质运用、技艺手段等诸多方面特殊的经营意匠,丰富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内容。

<P>  制式</P>
<P>  中华内衣的制式包容着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与社会习俗规定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着中国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具体到中华内衣制式的某一细节,明晰地折射着一个制度与文化、时潮与观念,它在制式规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之变,并参与其他服饰的配置来构成装束的层次化及多样性。</P>
<P>  中华内衣制式的核心点体现在“以带吊缚”、“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带”的量及位置各有经营;其“平裁式”的几何形态化布帛的分割均有变化。</P>
<P>  制式上最具特色的“束带”的穿着安排,各具千秋。“肩部吊带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左右两角各缀以带”而绕颈后,以肚兜为代表:“胸两侧缚带式”指袭衣两侧缝缀几条绢带折向身背后面结于右腋下(金代);“交叉结带式”以背后两条交叉的宽带相联,再用纽扣绾结)(元代);“无带束胸式”指唐代时期的妇女内衣,胸际为“一字形”的包缠式。</P>
<P>  纹饰</P>
<P>  综观中华内衣,纹饰题材途径内衣的平台,将山水、花鸟、云气、吉祥物展示之上,主张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谐的文化观念,在身体上展露以形写神、达道畅神作为装束理想的美学思想。在内衣纹饰的形、神表现上,既注重对自然景态在美的描摹,如“牡丹”、“云纹”;又强调物象寓意寄托及意蕴表述,如“喜上眉梢”(喜鹊与梅花)的通谐,“衣广体壮”隐喻“衣广而胸广,胸广而心广,心广方志高”那物我浑融的意境抒写,使“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境更为极致。</P>
<P>  纹饰结构置于相应的程式之中,居中式、对称式、满地式、均衡式、镶缘式较为常见,以“肚兜”为例,清代于民初的肚兜绝大部分均以“如意纹”线型来镶边作饰;对称式的桃花十字绣几何纹作胸际装饰;均衡式的“喜上眉梢”刺绣偏于一隅等,体现着纹饰局的精心。在纹饰的造型手法上,写实与写意、省略与添加、夸张与综合各具特征,如“麒麟送子”中的麒麟图形,高度概括的简约形象大度而富有张力,形神与动态经概括提炼而显超然脱俗,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祥瑞仁兽。而在纹饰上直接绣有戏曲人物,又是陕西地区的一大特色。</P>
<P>  对纹饰的设色同样有着配合次序,以色来别尊卑、表等第具有鲜明的特定性。青蓝、本白、赫褐为百姓所选;粉红、粉绿、粉蓝为宫女所用;金色、黄色、明蓝为皇室所选。</P>
<P>  材质</P>
<P>  中华内衣的材质选配同样因人而言、因时而异,因地而别,因形款而定。“布苎有精细深浅之别,绮罗文采亦有精细深浅之别……”(李渔《闲情偶寄》),内衣材料的运用较为广泛,既有丝、绢、绸、缎等高品质材料,也有土布、麻、纱、蜡染布、竹。局部装饰的选材更为精巧细致,例如:用精细的花边滚饰边缘;用珠粒串成肚兜的吊带;以不同质地的缀饰来丰富层次等等,各载其中,而与制式、纹饰相辅相成,配合鲜美。</P>
<P>  中华内衣中的装饰技艺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等手法,其工艺上的精细严密表现在手工针法上的不皱、不松、不紧、不裂;布面外观上的平服、顺直、薄松、软轻。独具具魅力的工艺手段数刺乡工艺的运用,它单凭手工而用各种颜色的丝、棉线在布帛上借助手针的运行穿刺,构成既定的花纹图像或文字图形。</P>
<P>  技艺</P>
<P>  这种手绣工艺在内衣的广泛运用,使内衣形象更为精细雅洁,多彩而富丽。手绣工艺那“设计描稿面料上绷运针整理”独特流程及精湛技堪称一绝。台湾地区客家人的“十字绣”将多种装饰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肚兜上,高度体现了“同量不同形”的图案法则,精妙之处令人流连。</P>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6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内衣一览1

<FONT face=宋体 color=#222222 size=3> </FONT>
<P align=left>    古代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所诉的内衣历史线索是从汉朝开始的。 </P>
<P align=left>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P>
<P align=left>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P>
<P align=left>唐代: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icxo.com/uploadimages/20046/20046162437唐.jpg"></P>
<P align=left>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icxo.com/uploadimages/20046/20046162437宋.jpg"></P>
<P align=left>

元代: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icxo.com/uploadimages/20046/20046162437元.jpg"></P>
<P align=left>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icxo.com/uploadimages/20046/20046162187明.jpg"></P>
<P align=left>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icxo.com/uploadimages/20046/20046162187清.jpg"></P>
<P align=left>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现在的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icxo.com/uploadimages/20046/2004616218720世纪.jpg"></P>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6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内衣一览2

<IMG src="http://www.icxo.com/uploadimages/20046/20046162671whwqy0309063.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6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诃子”现代版:
</P>
发表于 2004-10-26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此贴中对元、清两代内衣的介绍属于客观介绍性质,跟帖者请不要与民族问题挂钩,也请不要发表不当言论。</P>
发表于 2004-10-27 0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南朝尚有假两。</P>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7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齐东野人</I>在2004-10-27 3:25:39的o(︶︿︶)o 唉:</B>

<P>南朝尚有假两。</P></DIV>
<P>谢谢野人兄提醒:)
<P>好人做到底,能否请兄台提供具体资料、图片?谢谢了先!</P>
发表于 2005-7-11 0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欢襟 和古欧洲的束缚紧身内衣超象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9 03:18 , Processed in 0.0857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