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05|回复: 9

出土宋朝服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9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在福州浮仓山北坡发掘了南宋黄昇(南宋淳佑三年,即公元1243年)的石塘墓穴,出土了南宋时期女式衣饰、衣料、被褥等丝织品共354件,这是当时出土宋代服饰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在这次墓葬出土的丝织品中,罗织物占了一半以上。
在众多的袍服中,有一件绛黄色罗镶花边的宽袖大袍最为引人注目。该袍服身长过膝,长度有120厘米,通袖长182厘米,腰宽55厘米,袖宽69厘米,袖口宽68厘米,下摆有61厘米宽,用印金或彩绘花纹作为镶缘,其中印金的镶边宽2厘米,大襟彩绘边宽1.8厘米,领缘宽边2厘米。因其袖子极大,相当于袍长的一半,《宋史·舆服志》谓之“大袖”,因而,又被称做“广袖袍”。此类大袍是后妃及命妇在隆重仪式上穿着的一种礼服,宋代贵妇平时所穿的则是袖子较小的窄袖袍。

  这件大袍所使用的衣料十分珍贵,主要为通幅染成绛黄色的罗织物。罗在炎热的夏季,尤其在南方的民间,因其质地轻薄、透孔,凉爽舒适,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高级丝织品。罗常被冠于“轻罗”、“云罗”、“雾罗”等美名,被历代文人墨客写入诗词歌赋之中。宋代是中国历代生产罗织物最多的一个朝代,据《宋史》记载:各地上贡给皇室的“贡罗”,每年多达10万匹。当时织罗在民间也十分普遍。

  此袍料属四经绞罗,为罗的一个品种。这种罗以四根经丝为一绞组,并且与左右邻组都相绞,在大孔眼的横向每一组都为四根经丝一绞组,并且每四根经丝各自循环,表面形成胡椒眼状的椒孔,故有“椒孔曰罗”之说。(图六3-2四经绞罗组织图)袍服的大小襟边、腋下、下摆、袖口缘均以二经绞罗组织镶边。这种二经绞罗也是罗的一种品种,以两根经丝为一绞组。

  该袍服衣襟边缘所镶的花边非常华丽,主要采用印金和彩绘相结合的着色工艺。印金,又称泥金印花,是在阳刻图案的纹版上,蘸上调制的泥金(这种泥金主要由较多的金、银、铅、硅和少量的铜、铝、铁等调制而成),然后在上过薄浆熨平的丝织品上直接印出花和叶子的轮廓。最后叶内再填彩,则成为印金填彩的花纹。刚出土时,花全为金色,色泽明亮,叶子所填的颜色则多为灰蓝色;但之后不久,不少泥金花纹便开始脱落。这可能是因为泥金的粘性不很强,同时也由于泥金的着力轻重不一,形成的印纹粗细、厚薄也不同,一经摩搓泥金便自行脱落了。

  袍服上所印的主花纹是蔷薇,印花花边的花纹单位长10.3厘米,宽1.6厘米。蔷薇作为中国传统的寓意纹样,是被广泛采用的图案之一。该图案为泥金所印,而花边中的鸾凤、云气纹则是在罗地上以工笔精绘而成、具有写实和变形的纹饰,颇具南宋宫庭画的风格。

  由于此件袍服的襟上无纽袢或系带,估计为墓主黄昇生前的一件外衣。当年这位贵妇上着金光灿烂的大袖袍服,下着裙裳,腰束彩带,显露出雍荣华贵的端庄仪态。
<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civilization/china-silk/silk_finery/3-1b.jpg" border=0>
发表于 2004-12-30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去
发表于 2005-4-9 0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
发表于 2005-5-6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应该是一件很漂亮的衣裳
发表于 2006-6-12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頂!</P><P>雖年代久遠卻不失其大氣!</P>[em05]
发表于 2005-7-1 1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黄昇出土的还有一件黄色的~也不错</P><P>看到楼主发的~就想到马王堆出土的那件薄薄的衣服~~~</P>
发表于 2005-7-1 1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5-7-9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是对襟的吧!</P>
发表于 2005-8-3 17: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子
发表于 2005-8-8 01: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P>实物当年在于山展出的时候去看过,还有好多别的衣物,顺便看了眼死尸,保存好不错,就是发髻让人给取走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9 06:50 , Processed in 0.0610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