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18|回复: 5

墨家学派的同贤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7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家学派的同贤社会
战国之世,社会进一步变革。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广大小生产者和其他劳动群众的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翘首以待的“乐土”并没有出现。环顾四周,他们依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现实社会仍是那么黑暗,到处都充满着不公正。他们痛恨剥削阶级的贪婪和残忍,悬殊太大的贫富贵贱差距使他们难以平抑内心深处的万丈怒火。他们要求政治清明廉洁,盼望早日结束无休止的征伐和战争,能够过上安宁的社会生活。墨子及其所开创的墨家学派,就代表并表达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这种愿望、要求和理想。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济世之方
尽管墨子出自社会底层,但他生存在保存了“周索”典章文物的鲁国,有较深的历史文化传统修养,《墨子》书中对《诗》、《书》多有称引即是明证。他对先辈孔子思想有所扬弃而非简单抹煞,对孔门后学思想则不甚赞同,这使他在孔门分化之际而别创新学派——墨家学派。
从代表下层劳动人民利益这样一种根本立场出发,墨子对历史文化传统予以重新诠释。一方面,他颂扬先王遗教道:“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窕,小用之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1)另一方面,他利用圣王之道佐证己说,如他引用《诗》、《书》,即像其自谓的那样:“今天下之君子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喉)吞,而利其唇·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2)故其“不惜把先王‘现代化’,把鬼神国民化。”(3)基于同样立场,墨子对孔学予以扬弃。他既顺承着孔子开创的学术下私人的路线,把学说思想文化进一步普及到普通劳动民众之中,更发展孔子“仁爱”观而倡其“兼爱”说、发展孔子尊贤之义而另立“尚贤”观。这样,墨子便成为同孔子一样博学辨智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重要历史人物。
“兼相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考察当世社会,指出: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知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4)
天下各种各样的祸害所以会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不相爱”。(5)有鉴于此,他提出“兼相爱”的思想主张,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6)只要在“兼相爱”的原则下,把别人的身子当作自己的身子、把别人的家庭当作自己的家庭、把别人的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家,人我之间的界限就会消除,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就会化解,不孝、不慈、盗窃、相攻诸般社会丑恶现象也就不会发生,天下自然会大治。这虽然是不现实的理想,但确实也反映处于连年战乱、动荡,对社会丑恶现象充满怨恨之情的普通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由于表达的是提普通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墨子的“兼相爱”就与儒家从“君子”立场出发倡导的“仁爱”有了区别。自孔子以来,儒家无不高倡“仁者爱人”之说,但其“仁爱”是建立在周礼“亲亲”原则基础之上的。所谓“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7)“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8)乃是儒家由周文化那里承继过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这在墨子看来乃是爱有差等的“别爱”。墨子更认为,同那种只知自爱而不爱人的绝对利己主义(9)一样,儒家爱有差等的“别爱”也会引发社会上的许多罪恶和不平等,他说:“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10)这就又对儒家爱有差等的“别爱”的文化批判深入到对“无故富贵”的王公大人及其骨肉之亲的政治责难,多少表明当时作为普通劳动群众的代表者的墨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朦胧的阶级意识。
墨子将利与爱相联系,从功利主义角度阐述其“兼相爱”主张,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说。(11)他所谓“利”,不是个人私利,而是天下公利,如其谓:“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兼是者也,出处若方也。’”(12)“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13)可见,墨子念念不忘的是“天下之利”、“国家百姓之利”、“万民之利”。他把这些既看作圣王之道、“天志”体现,又视为仁人君子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这表明其确实代表了下层普通劳动群众的利益。
凡合乎天下公利的行为,皆为“义”;反之则为“不义”。墨子据此而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14)“有余力不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慝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也,若禽兽然。”(15)由此不难看出,墨子的功利主义属于利他利民利天下主义而绝非利己之功利主义。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7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理想的同贤社会
墨子提出了一个以“尚同”、“尚贤”为原则的理想社会。墨子注意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16)在人类刚刚踏上历史进程起跑线的时候,“一人一义,十人十义”,人越多则思想越混乱,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这种思想上的隔阂导致大家互不相让,攻讦不断,以至骨肉相残,人人自危,伦理、秩序全然不顾,天下大乱,社会又回到了禽兽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拯救人类自身,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辨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一同天下之义”,(16)又择“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择“国君总其国之义尚同于天子”,而家长、国君、天子又都勉励人们“见利爱者以告,见恶贼者亦以告”,并按“告爱利者赏之,告恶贼者罚之。”(17)这样逐渐达到集中意志,上下一心。同心同意,“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18)由此而形成和睦相处,秩序井然的“同”的社会。
在这“同”的社会里,“见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19)这看起来似乎是要剥夺个人的自由思想、意志,而使天下之思想、意志高度统一于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专制色彩很浓厚。其实不然,“尚同”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消灭个性,思想专制,让人民机械被动地听命于上,服从于上级的意志。墨子“立天志以为仪法”,宣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20)而其“天志”、天意实即民意:“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欺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则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21)所以,他说:“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22)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天意”,而“天意”则是尚同社会的最高意志。尚同社会的一切取舍,都要以这最高意志为准绳。可见,墨子的“一同天下之义”的理想,绝非等级的封建专制主义,而是富有民主精神。我们“不应当以其‘尚同’的形式要领而否定其平等思想的‘兼’‘同’理想。我们研究思想史,不应把古人的优良传统抹杀,而机械地画一个脸谱。”(23)
墨子在其社会理想中标立“尚贤”之义。据其所述,“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使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暮)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处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者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24)他又指出: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者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宫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25)
墨子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命题彻底否定血亲等级政治制度,并力倡社会政权公共化,向“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以及“农与工肆之人”开放,真正确保社会职司永远是贤者在位。他基于普通劳动群众立场、依托古代圣王而提出的这样一种政治理想,在先秦诸子中确乎是很独特的。
理想的同贤社会里有明确的社会分工:“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木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26)所谓王公大臣、士君子、农夫、妇人各有分工,而分工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才智和能力,本身并不构成贵贱高下的等差。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故而必须“兼相爱,交相利”。唯其如此,在同贤社会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每个人都必须依据其各自的分工竭尽全力地去劳动,否则就不能生存。而那种“不与其劳而获其实”、“取非其所有”的观念和行为,则是十分可耻的。墨子提出的这一理想,尽管在私人所有制占主导的阶级社会里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其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在其后很长时间里也后无来者,是弥足珍贵的。


第三节   墨家学派的政治实践及其失败的原因。
墨子及其所开创的墨家学派,不仅提出了具有古代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理想,而且更有着与之相应的政治实践行为。
不同于孔子所创儒家仅仅只是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墨子聚徒,组织成一个类似宗教式的集团。他用墨家教义、巨子制度、严格的修身磨炼等准宗教方式将墨家成员凝集成一个相当稳定的行动集团。在这个团体内部,墨子的思想主张、社会理想实际上得到了实践。
墨子要求墨家成员必须自觉地遵守墨家教义。他反对为了o(︶︿︶)o 唉厚禄而出卖主义,批评“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慎也。”(27)他对坚持墨家教义的要求是言行一致,认为“言足以迁行者,常常;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28)他本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光辉表率。据《墨子·鲁问》,墨子献书楚惠王,楚惠王不欲采纳其主张,但表示乐养贤人,以书社五百里封之,墨子不受而去。又据《墨子·鲁问》,越王欲以吴地五百以封墨子,他得知越王不会用其道,故以“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也”为由辞封不就。此外,他表扬其弟子高石子持义背禄(事见《墨子·耕柱》),批评其弟子胜绰见利忘义(事见《墨子·鲁问》)。对墨家教义的严格要求,使得墨家成员在精神信仰上具有坚定信念,愿为实现墨子所提出的社会理想而吃苦献身,故人称“墨突不黔”。
墨家集团的巨子,既是一同墨者之义的圣贤,又是执行墨家之法的宗教领袖。他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魅力和领袖地位而对墨家成员具有很大的约束力、震慑力,墨家成员对其亦绝对服从,并愿为之赴汤踏刃,死不旋踵。《吕氏春秋·上德篇》记:墨者巨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国,欲以身殉职。其弟子徐弱谏曰:“子死则绝墨者于世。”而孟胜却说,如我不以身殉职,世人会以为墨者言行不一,含生忘义,这样,社会上求严师、贤友、良臣者,必然不会再寄希望于墨者。而今我以身殉职,乃是实行墨者之义,继承光大墨子事业。何况我已将巨子之位传于宋之贤者田襄子,所以,墨者绝不会绝于世。徐弱听了这番话后说:遵巨子之言,我请先死!结果,孟胜死后,随其殉死之弟子有83人。
墨子认为,“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必须“助之修其身”。在他看来,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须以身、行为本,只有本身达到一定的精神、道德、修养境界,做事才会有所本,使思想和行为自觉统一,反之,则必然信念不坚定、意志薄弱,而“志不疆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守道不笃,遍物不博……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清,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修者名必耗。”(29)他本人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以裘褐赕衣,以··为服,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精神。其弟子多受之感召,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展露出一往无前、义无所顾、勇于自我牺牲的气概。如其大弟子“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墨,役身给使,不敢问欲”,(30)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的例子。
墨子及其开创的墨家学派代表着普通劳动群众的利益,而处于社会下层的小生产劳动者亦成为墨家集团的基本力量。春秋战国之际,小生产劳动者是一种刚刚从“工商食官”制度下解脱出来的个体自由劳动者。他们与统治者的依附关系较为薄弱,故而能够为改变自身的社会生活处境,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而加入以天下之利为目的的墨家集团。同时,他们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其往往寄希望于权威人物解救和保护自己,故其思想上很容易接受以巨子为领袖的墨家集团的组织形式。而他们平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互助友爱的风尚习惯,又使他们很易于接受墨家有力助人、有财分人、 以义交人的教义。墨子所创墨家学派所以能为实现其理想四处奔走,而且,在其内部也确实实践了墨子的理想和主张,正是因为有小生产劳动者作为一股基本力量参加了进来,这使墨家集团具有比较坚实的群众基础。
尽管墨学为当世显学,但墨子与墨家学派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也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其间原因很多,如其同贤社会理想虽然激励起一部分人的政治热情和信仰狂热,严厉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也能凝聚一部分信徒,但“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31)而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墨子所倡“兼相爱,交相利”、“官无常举贵,民无终贱”诸说,与中国传统的农业——宗法型社会现实需求不相吻合。荀子在《天论》中批评墨者“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使”,可以说,点出了墨家政治实践归于失败的关键。“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2)既然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理想难以满足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其围绕着社会理想而展开的政治实践最终归之于失败也就成为自然之事。


第四节   墨学传统的历史影响
秦汉以后,墨学式微,但其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在历史上仍产生了一定影响。
首先,墨学中的一些观念融入了其他学派,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墨子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道德强化了儒家忠恕仁爱思想,对中华民族互助友爱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作用;墨家建构的有财相分、有利相交、有力助人的同贤社会理想与儒学结合,形成了《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学说,深刻影响了二千余年来的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墨学的“尚同”观念为儒、法诸家所汲取,并积淀到中华民族心理之中,成为根深蒂固的追求统一的意识;等等。
其次,墨者本有武侠传统,古籍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尊师》说:“高何县子硕,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为天下名士显人。”同书《去私》记:“腹·为墨者巨子,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吕不韦曰:‘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公矣!’”又,《太平御览》卷四三七引“胡非子修墨以教,有屈将子好勇,胡非子曰:‘吾闻勇有五等,而以曹刿匹夫徒步之士,布衣柔履之人,一怒而劫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为君子之勇!’”尽管侠非始于墨,但不仅墨家之兴增扩了侠的社会影响,而且墨学尚义观念更对“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侠义精神之形成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
第三,墨子修身,强调吃苦耐劳的磨炼。他把“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33)誉为禹之道,奉为墨者的基本准则。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也影响了儒学,历代真儒无不通过刻苦磨炼培植自己的信念和力量。而且,墨家这种在积极的实践中培养人的优秀品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磨炼方法更极大地丰富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清初颜李学派便是看到儒门“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反身而诚”的内敛体验修养之法的局限,而从墨学中汲取智慧,大力倡导身体力行、躬行践履,这为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完善注入了新意。
最后,若细察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杀人者偿命”、“耕者有其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对贪官污吏和横征暴敛等口号,不难看出,墨学正是其很重要的思想渊源。农民战争的主力是破产的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生产者。这使其在思想上往往和代表同一阶级(阶层)利益意愿的墨家思想合拍,故而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到墨子与墨家学派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寻找理论根据。这表明墨学传统对二千余年来的中国底层社会有着重大影响。   
[注释]   
(1)《墨子·非命下》。
(2)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96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韩非子·八说篇》:“博学辨智如孔、墨。”
(4)《墨子·兼爱中》。
(5)墨子有时又把“不相爱”称为“别”:“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墨子·兼爱下》)“从害”生于“恶人贼人”,而“恶人贼人”则是由于“别”的缘故,故“别”为天下祸害怨恨之源。
(6)《墨子·兼爱上》。
(7)《礼记·丧服小记》。
(8)《中庸》。
(9)墨子对自爱而不爱人者批评道:“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墨子·兼爱上》)
(10)《墨子·兼爱上》。
(11)《墨子·兼爱中》。
(12)《墨子·兼爱下》。
(13)《墨子·天志下》。
(14)《墨子·尚贤下》。
(15)《墨子·尚同中》。
(16)《墨子·尚同上》。
(17)《墨子·尚同中》。
(18)详见《墨子·尚同下》。
(19)《墨子·尚同下》。
(20)《墨子·尚同中》。
(21)《墨子·天志上》。
(22)《墨子·天志中》。
(23)《墨子·贵义》。
(24)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第215页。
(25)《墨子·尚贤中》。
(26)《墨子·尚贤上》。
(27)《墨子·非乐上》。
(28)《墨子·非乐上》。
(29)《墨子·贵义》。
(30)《墨子·耕柱》。
(31)《墨子·修身》。
(32)《墨子·耕柱》。
(33)《庄子·天下篇》。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7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比较欣赏墨子的学说,贴出来供大家讨论[em01][em05]
发表于 2004-11-24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墨家子弟,皆热心肠也!</P>
发表于 2007-9-7 14: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P>可以说,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啊</P><P>非常佩服</P>
发表于 2007-9-7 15: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发在国学版比较合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1 07:08 , Processed in 0.1025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