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2|回复: 5

清汉女与旗女的着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9 11: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旗女与汉女的着装</B>

  作为女性着装的旗袍,与旗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着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于他们的汉人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着明显差异。

  满族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着显示本民族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着装与汉女着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着裙还是着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话,也还是极少有机会穿着的。八旗妇女一般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则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衬衣和氅衣。衬衣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襟,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头和无袖头两类,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为多,周身加以边饰,常穿在里面。夏季衬衣可单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衬衣外面,与衬衣类同,只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顶端饰以云头,且装饰较为华丽考究。边镶和纹饰繁复精细,还缀有花边、花绦子、狗牙儿。氅衣多穿于正式场合。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就有许多关于旗女这种袍装打扮的文字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么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石青片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着两折袖儿;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

  而与旗女相反,汉女穿裙,从不穿袍,她们仍沿袭旧时的上衣下裳制。上着衫祆下着裙或裤,上下衣不连属。穿裙是汉族妇女的一大特点,清代汉族女裙种类繁多,如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马面裙、裥干裙等。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也有青楼女子或独处家中时不穿裙只穿裤的。《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忽见旁边儿又过来了个年轻的小媳妇子,穿一件享肩贴背,镶大如意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并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裤子;脚下一双过桥高底大红缎子小鞋儿;……”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沿袭旧制。

  三看鞋。由于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于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着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于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异常宽肥,竭力将女性曲线掩藏于宽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着者显得长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审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袄裙的趣味就显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长及地,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袄衫则将汉女腰线降低,拉长了上身,重心随之下移。基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旗人重头而轻脚,假髻虽然夸张高耸,天足却被掩盖于袍摆之下。相反,汉文化倾心于“纤纤作细步”,“三寸金莲”倒是无论如何要露出裙摆的。简约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这就是汉人的重脚而轻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5-9 1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旗袍与袄裙在具体形制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种种斜襟,礼服上还有马蹄袖,袄裙却多为对襟;袄衫上戴领抹,沿用本族的交领,而旗袍在最初则无领,只戴领巾兑,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领,而且也非交领。在装饰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当简朴的,入关后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甚至大大超过汉女的袄裙,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这在汉女袄裙上也能见到),而且许多正式礼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只袖被分成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这是汉装所没有的。

  旗女与汉女着装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反映了异族文化间的差异。内敛型的汉文化造就了上袄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则产生了旗袍。在两种服饰截然对立的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撞击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磨合化解,旗汉服饰的差异也并非不可调和。清王朝统治稳固后社会趋于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变得宽身大袖,袄褂变得越来越长,类似于袍。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着装的界限已不再那么明确,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袖上也出现类似半臂的深色装饰。有穿着长坎肩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同一时期的旗汉服装也会反映同样的时兴做法和装饰手段。总之,旗女与汉女的着装已由初期的对立走向了融汇交合。   

  
 楼主| 发表于 2006-5-9 11: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P>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时汉人的服饰还是一直有的,其实明时发明了布扣,因些看上去和以前朝代的不同,到了清布扣就更加的发展了,所以有些人认为清代时汉服被同化了其实是汉服影响了旗袍后来是出于审美和服饰的发展而相互吸收.在历代如唐代的服饰也吸收过胡服等.</P><P>而汉服后来的大量消失是因为西风渐进.妇女解放运动等还有就是出于方便和审美,生活等.到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汉服消失的大原因.</P><P>还有很多一时说不全,大家可以看&lt;中华民族各朝代服饰用图解&gt;一书.</P>
发表于 2006-5-9 1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P>清代也有旗女穿裙袄,汉女穿旗装的.不一定.</P>
<P>又如旗女是一耳戴三环,到乾隆时期,一只耳朵上扎三个眼的已经少了.这也是受汉族的影响.</P>
<P>两把头本来都是用头发梳的,据说梳一会要1,2小时.因为以高大为美,到了咸丰年间才出现了用青缎或青绒制作的假髻,就是所谓的"大拉翅".</P>
<P>清代的汉族女装,早期有较多的明制遗存,不但是汉女,清宫中也有当作常服穿的,如画像上的雍正的妃嫔,穿比甲,下着裙,系丝绦,头上则梳椎髻,饰珠花.</P>
<P>清代的汉族女装到了中期以后,越来越宽大,而且平常不太穿裙子,多为正式场合才穿.</P>
<P>说到新娘的红裙子,还有句题外话:大红的裙子只有正妻可以穿,妾只能穿粉红的,台湾作家林海音有个短篇小说《金鲤鱼的红裙子》,就是讲一个丫环出身的妾,民国对于她的意义就是:我也可以穿红裙子了!但是,她最后为了那条绣有“喜上眉梢”的红裙子,沦为了家里人的笑柄~~~~很悲哀的故事-_-</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12:53:1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5-13 0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个楼主的文章读来感觉不对.  明朝的汉服从留下的古画可以看到是非常合身的, 比甲尤其显的妇女修长.  旗女所穿的袍反而是不显身材, 正个一个筒装的, 因为上下一体必须宽松, 否则无法走路.</P><P>楼主的文章读来到好象旗装是符合现代审美的了.   经过立体裁减改造的想西方紧身晚历服的现代旗袍和传统的旗袍相差的不是一般的大.</P><P>正如吴丝所说的汉装在清中期以后才变的宽大了.  五四时候的女青年穿的白衣黑裙的汉女装都是很和身,又方便, 又时尚.</P>
发表于 2006-5-13 17: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P>清代早期的旗袍,较为紧窄,装饰也相对简单,后来渐习繁华,装饰也越来越繁琐,形制越来越宽大.</P><P>那种紧俏修长的褙子,比甲倒是明后期的时式装.</P><P>冒辟疆从友人处得了一匹西洋夏布"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之桂殿霓裳也"-------------想象一下董小宛穿着这件衣服的风姿吧.</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8 16:04 , Processed in 0.0968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