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28|回复: 26

茶器具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5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FONT face=宋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先要了解泡茶所使用的器具的用途,才能泡出一壶好茶,首先介绍的是乌龙茶的泡茶器具。(人参乌龙茶适合用小壶来冲泡)</FONT>
<FONT face=宋体>  陶壶:陶壶是适合泡半发酵的茶。
  茶海:茶海是综合茶汤和过滤茶渣用的。
  壶承:壶承是用来放置茶过来及承接溢出来的茶汤。
  茶杯:我们所使用的是双杯,高的是闻香杯,用业闻茶香气味的;低的是品茗杯,喝茶汤用。
  茶荷:放置茶叶让人欣赏茶叶的外观和色泽所用的器皿。</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 </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p></p></FONT></FONT></P>
<P >茶匙:掏茶渣或掏茶叶用的。
  渣方:泡茶时讲究的是整个桌面的洁净,渣方的作用是将一些茶渣或不需要的茶倒进渣方里。
  日支罐:日支罐的用意是防止每天打开茶叶罐,导致茶叶受潮而将茶叶分装一些于日支罐中,方便取用。
  壶置:壶置是放壶盖用的。
  茶巾:每回倒出茶汤后,擦干壶底和杯底的茶水所需。
  小品摆饰:为了增添泡茶时的闲情逸致,有装饰美观作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  <B><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B><B>紫砂壶</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其起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有关,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与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而紫砂泥的发现和利用则提供了物质条件。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B>一、紫砂泥原料的材质特点:</B>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紫砂泥制作成器物,烧成之后,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故称之为“紫砂”,其可塑性能好。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紫砂泥是单矿原成泥,是含铁量较高的泥矿,由于地质因素的关系,每处泥矿所含铁量及其他成分的高低也不尽相同,互相配备不同,多寡不等,再加上不同性质的火焰烘烤,就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紫砂颜色,其材质特点,有如下方面:

<FONT size=3>    </FONT></FONT><FONT face=宋体>1、可塑性好;以紫砂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可塑性高,可任意加工成大小不同的造型。

<FONT size=3>    </FONT></FONT><FONT face=宋体>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茶壶的2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而不致扭曲。

<FONT size=3>    </FONT>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内部的气孔;二为开口气孔,是将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组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咐力,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口盖配合紧密,减少外部空气流入壶内的茶道,因而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FONT>
<FONT face=宋体>
   4、紫砂泥成型后不需施釉,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FONT><FONT face=宋体>把摩的时间越长,会发黯然之光。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B>二、器形的归类</B>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明末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归类为“汉方、扁觯小三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向、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石榴皮、葵黄、闪色、黎皮诸名。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紫砂壶造型上非圆即方,经过变化,变形,装饰后大体呈现出花货,光货和筋囊器三种类别造型,即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1、把自然界动植物的自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称为“花货”。传统代表作品:鱼化龙、藕形壶、松竹梅壶等。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2、根据球形,简形、立方、长方及其他几何形变化而来,称为“光货”。在光货上最易看出作者水平的高低,同一造型,同一外轮廓曲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水准的体现。传统代表作品:掇球壶,仿石壶,汉扁壶等。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3、将自然界中的孤棱、花瓣、三水纹等形体分为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入精确严格的设计当中,为“筋囊器”。在诸多形制的茶壶中,特别说明“水平壶” 从壶形来看,应归类为“光货”造型,它容量很小,一般只有60-80毫升左右,为“工夫茶道”必需的茶具,小茶壶在热水中飘浮,端正平稳,不倾斜歪倒,故称“水平壶”。传统代表作品:菱花壶、合菊壶、半菊壶、风卷葵等。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B>三、读壶</B>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紫砂壶在沏茶、泡茶实用性上,与铜壶、瓷壶,泥壶,不锈钢壶等相比明显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即不奈香,又无熟汤气”。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1、壶的等级分类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从商品档次或制作精粗去归类紫砂壶及其他紫砂产品,大致分为三类即:粗货、细货和特种工艺品。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B>粗货</B>:是指面向大众的大路货产品,价格低廉经济实用,但制作简单易于生产且成本较低,其造型多简体大方,并一型多产。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B>细货:</B>是指经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有一定的工艺水平,既讲究“用”也讲究“艺”。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B>特种工艺品</B>:是指出于有名艺人的手制作品,它不仅讲究造型的完整,而且特别讲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2、鉴卖与取舍标准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部轮廓,也就是具象的群面相,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美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这是紫砂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作《简谈紫砂陶艺鉴赏》时所做的评价。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①、泥质,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的总称,泥质的高低,一是本来的品质,二是烧炼的火候,三也是制作工艺功夫高低的体现。 </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FONT>②、造型:“花货”、“光货”、“筋囊器”三种形态的壶,各呈风姿仪态,这便是外在美的体现,不论什么形态,只要“好”的,所谓的 “好”就是形态中所外露出的感染力。 </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FONT>③、功能:口盖严谨与否,是否出水流畅,倾倒出来的茶水“圆柱”要光滑不散落,“圆柱”要越长越好,俗称“七寸注水不会花”另外壶把要端拿省力。</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FONT>④、装饰:装饰内容包括花货类的浮雕、贴雕,光货类的线条,筋囊类的纹样,镶嵌作品的材质、位置,陶刻装饰的铭文内容,款识水准、文学内涵的隽永、书法、金石、绘画艺术功能及谋取篇布局以及镌刻用力韵味的精确度等等。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⑤、传统壶讲究传统功力,代代有人做,也各有各的面貌与性格。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⑥、紫砂讲求创新变化。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3、选择、使用和保养方法: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选用:</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①、看造型、外观、注意嘴、把、体的均衡。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②、看质地,泥色要温润。 </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FONT>③、看功能,注意出水的流畅与否、流不流、“口水”壶盖是否紧密,倾倒时不会落盖。 </FONT></P>
<P ><FONT face=宋体><B>4、用壶、养壶的具体做法:</B>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①、新壶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用水或布擦去表面尘灰和内里陶屑,用茶叶水小火煮沸,熄火后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后自然晾干,便可使用。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②、泡茶过程中,壶体表面温度高,用湿毛巾擦抹壶体,反复多次,壶温稍降,用水摩挲,如此三、四回后,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③、茶壶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在空壶内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倒出,异味可除。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④、切忌让茶壶沾上油腻物。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⑤、不要用茶渣长期放在壶内的方法养壶,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可累积茶山,注意茶汤不变质为宜。<FONT size=3> </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
发表于 2005-9-6 20: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顶呢?
发表于 2005-9-6 20: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2>现在,能够悠闲品茶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们只能从茶器的恬淡优雅中抚慰自己啦</FONT>
发表于 2005-9-6 2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楼上楼下的头像下面都有那么多的星星了。我才一个[em43]
发表于 2005-9-6 22: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多多灌水星星就多啦...[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5-9-6 23: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哈哈哈~~[em05]
发表于 2005-9-7 12: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一个!
发表于 2005-9-7 14: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P>的确是好贴呀……啊哈哈哈</P>
发表于 2005-9-8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文章和积分增加一个星星啊?
发表于 2005-9-8 13: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用犀牛制作的茶具,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5-9-8 13: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茶道,还要数闽南人和广东的潮汕人,真是宋朝茶道的延续。
发表于 2005-9-8 16: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文王这里才言归正传![em01]
发表于 2005-9-8 22: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文王之后</I>在2005-9-8 13:12:23的o(︶︿︶)o 唉:</B>
偶用犀牛制作的茶具,呵呵</DIV>
<P>太奢侈了……</P>[em09]
发表于 2005-9-8 22: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文王之后</I>在2005-9-8 13:14:25的o(︶︿︶)o 唉:</B>
论茶道,还要数闽南人和广东的潮汕人,真是宋朝茶道的延续。</DIV>
<P>閩南茶風極盛,是深有體會的。</P>[em27]
发表于 2005-9-8 23: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恭喜苏MM,贺喜苏MM</P>
发表于 2005-9-9 12: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红茶JJ,您要多多指教哦!
发表于 2005-9-13 15: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几把紫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3 15:13:33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5-9-13 18: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糊了……[em09]
发表于 2005-9-16 13: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苏小妹</I>在2005-9-8 12:15:00的o(︶︿︶)o 唉:</B>
多少文章和积分增加一个星星啊?</DIV>

这个我也想知道啊!!
发表于 2005-9-16 1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5-5-11 21:27 , Processed in 0.0784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