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6|回复: 0

[转帖]中国服饰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5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中国服饰的发展
</b>
<DIV class=Section1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P><b></b><I>
<P><b></b></P></I>
<P><b></b></P>
<P>指导老师:杜银慧  组长:段玲靓 副组长:谢东灵


<p>
<P>     组员:汪婵娟 金明菊 张再伟
<p>
<p>
<P>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丰富的服装服饰文化宝藏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唐朝时期,一条"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织造技术、丝绸和精美的图案带到了欧洲,以它特有的民族色彩引领世界潮流,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p>
<p>
<P>近几年来,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涌入国门,在品味过西方顶尖的时装艺术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回望五千年的中国服饰文化,它依然魅力无边……本文对中国服饰的发展作了个粗略的回顾……
<p>
<p>
<P><st1:country-region><st1:place>China</st1:place></st1:country-region> is a civilization history owning 5000 years of ancient country. Rich clothing dress culture is a nation that cannot be compared to. Particularly in Tang Dynasty period, silk of China with elegant patterns are taken to Europe by “the Silk Road”, It made greatest effects at that time for its special race color, and it is the top of the world.
<p>
<p>
<P>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large quantity’s international and well known brand flow out into the country. After we tasted over fashionable dresses of top west art, look back at the dresses’ culture of <st1:country-region><st1:place>China</st1:place></st1:country-region> of past 5000 years, it remains the limitless of magic power.   
<p>
<p>
<P>内容分类:第一章 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前)
<p>
<p>
<P>第二章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p>
<p>
<P>第三章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p>
<p>
<P>第四章  近代(1840年——1949年)
<p>
<p>
<P>第五章  现代(1949年——至今)
<p>
<p>
<P>  关键词:服饰 发展 变化  融合  吸收
<p>
<p>
<P>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p>
<p>
<P>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p>
<p>
<P>
<p>
<p>
<P>第一章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p>
<p>
<P>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p>
<p>
<P>
<p>
<p>
<P>第二章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
<p>
<p>
<P>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p>
<p>
<P>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p>
<p>
<P>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p>
<p>
<P>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p>
<p>
<P>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p>
<p>
<P>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p>
<p>
<P>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p>
<p>
<P>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p>
<p>
<P>第三章         封建社会
<p>
<p>
<P>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p>
<p>
<P>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p>
<p>
<P>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p>
<p>
<P>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p>
<p>
<P>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p>
<p>
<P>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p>
<p>
<P>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P>
<P>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p>
<p>
<P>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p>
<p>
<P>﹝相传汉朝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以后,十分喜爱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游太液池。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恰在这时大风突起,她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说来也怪,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p>
<p>
<P>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享受这种美。”
     
<p>
<p>
<P>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
<p>
<p>
<P>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p>
<p>
<P>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p>
<p>
<P>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p>
<p>
<P>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p>
<p>
<P>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p>
<p>
<P>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p>
<p>
<P>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p>
<p>
<P>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p>
<p>
<P>
<p>
<p>
<P>
       隋唐服饰(581~907)
<p>
<p>
<P>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p>
<p>
<P>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p>
<p>
<P>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P>
<P>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 </P>
<p>
<P 36pt; mso-char-indent-count: 3.0?>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p>
<p>
<P 31.5pt?>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乌纱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p>
<p>
<P 31.5pt?>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duō,古代士子、官绅穿的长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领长袍﹞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p>
<p>
<P 31.5pt?>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p>
<p>
<P>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p>
<p>
<P 36pt; mso-char-indent-count: 3.0?>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从左向右扣﹞,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
<p>
<p>
<P 24pt?>元代衣服与周代近似,衣袖较紧、窄,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蒙族入关以后,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采用汉、唐、金、宋的宫廷服饰,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绛纱袍,百官戴梁冠、青罗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汉族的公服也为通用服式。
<p>
<p>
<P 36pt; mso-char-indent-count: 3.0?>
        明清服饰(1368~1911)
<p>
<p>
<P 36pt; mso-char-indent-count: 3.0?>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第四章         近现代服饰(1912年以来)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p>
<p>
<P 24pt?>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p>
<p>
<P 24pt?>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式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但不久,又兴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无领旗袍的。袖子的变化也是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衣长,一个时期流行长的,长至下摆曳地;以后又流行短的,短过膝盖。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的还很普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就越来越少了。但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它线条简练而优美,造型质朴而大方,比较适合妇女穿着,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服装设计者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传统的旗袍式样与现代女装式样揉合起来,使旗袍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政治的过分干预 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中国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标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服饰,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华的艳丽的,甚至于性别特征明显的。最后剩下的只有中山装、军装、学生装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服饰最单调贫乏的一页。
<p>
<p>
<P 24pt?>自民国以后,拥有时装,特别是妇女时装的出现。他是一种时髦的服装。既和与节令,也符合时代潮流,时时变化。有很大的流动性,创造性。近代妇女穿着时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一大转折。不同于历代那样受严格的封建等级服制的限制,难于有大的变革,而民国以来帝制废弃,封建限制逐渐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衣着,纹样,色彩,加之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时装业的兴勃时装上的推陈处新,争夺斗艳,造成服装史上空前的繁荣景象。
<p>
<p>
<P 24pt?>
<p>
<p>
<P 24pt?>或许现在服装就是那只涅般的凤凰,世纪末的狂风烈火将使她锻铸一新,重现光辉。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p>
<p>
<P>第五章         现代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不可否认,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服装走向衰落与脱变的一个世纪;同时,这个世纪也是民族传统服装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纪。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门南,达智桥胡同的松筠庵里,一个蓄着长辫,自穿袍的年轻人,用有力的行草写下了中国近代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他就是康有为。他在上疏奏折中称:“……以数千年一统缓之中国衰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可见当时中国服饰的改革与政治改革一样势在必行。辛亥革命首义成功,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法令,将欧式的燕尾服,圆筒帽列为中国大礼服,西服为小礼服,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令确立西式服装在社会礼仪中的地位。从此,中国自上而下地开设接受西式服装与服饰习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蹉跎,负载着旧时代精神的民族传统服饰形式逐渐消失,中国人的衣行为模式逐渐与西方趋同,最终“与国际接轨”。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   于今日的国际环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质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趋势向同一,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家用电器、汉堡可乐、西装、T恤、等。其次,物质生活的间接影响以及传媒通讯的直接影响精神领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甚至于语言表达都在朝着一个潜在的国际标准靠拢,服饰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时期里,我们更不能忘记祖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开始的树叶兽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绫罗绸缎,服饰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中国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奇迹的神话。
<p>
<p>
<P mso-char-indent-count: 24pt; 2.0?>现今,中国加入了WTO,更大的机遇在等着我们争取,更大的挑战也在等着去克服。我们不能一味的看着门外,应该更好的运用已有的财富,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服装特色。</P></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9 09:12 , Processed in 0.0651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