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07|回复: 12

[转帖] 溪山琴况:汉服反对者的声音(收集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5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P>[转贴]  <a href="http://post.baidu.com/f?ct=503316480&amp;tn=baiduUserInfo&amp;un=%CF%AA%C9%BD%C7%D9%BF%F6&amp;cm=400&amp;word=%BA%BA%B7%FE" target="_blank" >溪山琴况</A>:<FONT color=#0000cc>汉服反对者的声音(收集贴)</FONT></P>
<P>任何事业都会有反对者的存在,汉服也不例外.
汉服反对者的构成极其复杂,有人是出于困惑和不解,有人是出于担忧,当然,也有人是出于我们难以理解的目的...</P>
<P>倾听全方位的声音经常是必要的,虽然我们也许会对它哧之以鼻.
了解汉服运动所面临的真实的外部环境,了解其它人在怎么想、怎么看,正视他们所指出的所有问题,只要这种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动机提出,也许都值得我们去重视、去思考。。。。。
</P></TD></TR></TABLE></P>
<P><FONT color=#ff0000 size=5><b>注:希望大家另开新贴以发表自己的意见!!</b></FONT><FONT color=#ff0000 size=5><b>转此贴,只是让大家听到不同的声音,以自省</b></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5 12:21:4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f73809>以下开始为正文~~~~</FONT>
<HR>
</P>
<P>(南方都市报)一场张扬的“汉服”行为艺术秀
2004-10-12 10:16:3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五岳散人
■虚拟@现实之五岳散人专栏

  据《联合早报》消息,“十一”期间,某些汉民族服饰爱好者搞了一次在我看来的行为艺术表演,即穿着他们考证并找地方裁剪的所谓“汉服”,在北京的闹市区亮相祭祀民族英雄袁崇焕、拜祭孔庙等。根据照片来推断,任何古装电视剧基本上能达到的效果,这些所谓的“汉服”也可以算达到了。当然,不如古装电视剧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脚下穿的是皮鞋、旅游鞋什么的。

  活动组织人士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汉服无论是表现潇洒飘逸还是含蓄平和都有独特的魅力。这次能穿着美丽的汉服祭奠袁督师,除了借此推动汉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外,更表达自己对外在和内在美的统一追求,而这和汉服本身所象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暗暗吻合。”

  这话听着很有道理。好像某先辈就论证过我等天朝上国的服饰如何高明、如何符合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复兴,作为这个民族的子孙实在是责无旁贷的任务。所以,在业余时间,先回顾了一下我们这里服装的“民族精神”。

  关于服装方面的演进历史中,最有名的应该算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所谓“胡服”被引入中原地区,是因为当时的“上国”服饰在表现礼仪雍容方面确实很好,就是上山下田、跨马征战实在是不够方便。你想,宽袍大袖倒是潇洒了,这刀剑也都裹衣服里了。抄起弓箭准备发射的时候,要是有一阵迎面的春风过来,袖子就直接盖脸上了。等把袖子挪开,敌人不是没影了,就是已经冲到面前了。等你从满身潇洒的服装中找到刀把子,估计这仗基本该结束了。

  所以,赵武灵王将自己的部队服饰改成“胡服”。其他方面是不是可以有优势先不论,至少在服装上先不吃亏。

  后来,时间到了“盛唐”。看过点史书的都知道,“露胸装”基本不能算现代的发明,唐朝的时候就已经风行过。唐朝的建立者虽然在心态上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但毕竟气象恢弘、兼容并蓄。这从服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按照我们后来的服装传统,别说“露胸”,就是手腕多露些都是不合礼仪的。不过唐朝的时候,好像也没人在意这个,这说明当时的人脑子不往这边转。当皇上的,随便找了一个出名的汉人当做祖先也就完事了,只要大致证明了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其他的精力就用在开疆拓土、治国安民上;老百姓觉得西域的歌舞、戏法挺好看,姑娘穿上性感的服装也不错,其他的管他干吗?

  在我看来,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只要这东西足够好、足够合理,我们就用。这种精神不去继承,所谓的民族复兴只是妄言。别说只是恢复几套在现代社会中只能让人活动不方便的衣服,就是让孔子复活都没用。

  这世界上哪里有千年不变的陵谷?我们民族不但穿上了裤子(据说裤子不是我们老祖宗的原创发明),还改革了不利于骑射的服装样式。经过多年的征战与民族的融合,现在说恢复这种民族的服装,实在就是个笑话了。对于某些朋友复兴民族服装的愿望,我的评价是,这样的想法纯属多余。要是把汉家衣冠追溯到绝对正统的时代,我们就都不能穿裤子了;要是不追溯到如此正宗的时代,这种追溯还就真没什么意义——须知正本清源是我们这里的传统,否则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要是这么追溯下去,我们最应该穿的是兽皮、草裙,要不干脆就利用基因工程让大家都重新长毛好了。当然,如果有人出这种“正宗”的主意,我就马上同意回到唐朝。毕竟看唐朝姑娘的性感装比看见大家都成为猩猩好。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联生活周刊:在汉服的表皮下
<a href="http://ent.sina.com.cn/" target="_blank" >http://ent.sina.com.cn</A> 2005年02月01日21:53 三联生活周刊

  这是几十个年轻人站在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袁崇焕祠墓前的一张普通合影,稍微令人奇怪的是前排10多个人那一副宽衣肥袖的古装打扮,虽然他们身上的服装色彩、款式实在称得上五花八门。然而,对于去年10月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北京的这些“汉网”网友来说,穿上“汉服”为袁崇焕这位因明朝崇祯帝中了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反间计而被凌迟处死的民族英雄举办一次祭祀活动,其中包含着推动汉族传统文化复兴这样一个更深层的动机。


  来自黑龙江的刘斌在那一天还宣读了一篇《祭袁大督师文》——“德从礼出衣冠为本,浩然正气忠义为先……”当他们见到374年前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掩埋袁崇焕遗骨的佘姓义士的第17代孙女佘幼芝时,忠义这两个字因此获得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真实内容。佘义士埋葬袁崇焕后庐墓而居,并遗训子孙世代为袁督师守墓。300多年来佘氏家族恪守祖训,不敢有违。

  在虚幻的后现代网络世界里,类似“从推广汉服开始到实现中国的文化复兴”这样的声音充满了像“汉文化论坛”、“汉网”和“汉服网”等自由论坛中,其中大多数表述弥漫着激昂甚至不乏偏颇的情绪:“汉服的复兴有利于我们继承古人的审美传统,现在的时代是个混沌的没有道德的时代,我们需要重建道德”,或者“比复兴汉服更重要的是复兴中华礼仪。目前,我们的生老病死都缺乏仪式,没有生命的庄重和人性的尊严感”。

  对于让古代的服装重新进入现代日常生活空间的主张,服装设计师王一扬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可笑。他说:“现代人需要重新尊重自己的传统,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根基,但是你不能为了尊重传统,反而不尊重现实了。”在王一扬看来,“传统只是一个依据,现在很多人喜欢把传统做成一个面具糊在脸上,脸还是原来的脸,心还是原来的心”。

  在对服装的研究中,王一扬注意到几千年中国服装在结构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一个让他觉得有意思的现象是,只有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服装具有比较复杂的裁剪结构,而在东方也包括非洲、印第安等目前相对劣势的文化区域中,服装都缺乏裁剪结构与技术,总体裁剪技术也比较简单。但是另一方面,王一扬又常常会被传统服装的工艺和对衣服缝制的考究程度所打动,他说:“传统的服饰文化现在已经丧失了很多,至少有些人应该去研究保存它们。”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老师宁晶对于她在日本看过的一个纪录片印象深刻,经过日本学者大量的史料图片研究,他们曾经恢复了汉代的一个盛大汉席,其中包括当时的礼仪与菜肴。宁晶说:“如果没有内在的研究,对过去传统的深入提炼,那样的传统服装就只能是缺乏底蕴支撑的肤浅表皮。问题是真正中国传统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来。”

  一年半以前,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导演田沁鑫曾经在舞台上创造了一个道德沦丧、礼崩乐坏、私欲弥漫、恃强凌弱的假想世界,一种在她的描述中“生而为人之道与再世为人之勇两股力量同时撒手时的孤儿状态”。但是,对于类似从服装开始恢复大汉民族尊严的主张,这位《赵氏孤儿》的导演同样将之视为一种年轻人的热情和偏激。田沁鑫说:“服装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但是汉文化的传续走到今天,确实没有了任何特点。文化不是知识掌握而是活法,活法就不对,更不要谈什么礼仪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是一种不好的倾向(见于各论坛,作者不详)

  最近,大陆民间突然兴起一股所谓“汉服”热,而且引起众多的呼应,甚至把这种族群民粹现象,提高到“自由”之类的高度,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悲和忧心。一个正在崛起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在族群关系上表现出如此狭隘、偏颇、算旧账的情绪,不仅与国际通行的多元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也与中国千百年来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史和民族理念南辕北辙,这种突然兴起的汉族主义,是19世纪后引入西方现代“民族”概念造成中国内部认同危机的继续,可以说是20世纪初生搬硬套西方理念在中国的负面效果之一(此前中国只有“……人”而无“民族”概念)。目前这种情绪的突然兴起,不仅让中国国内的很多认识担忧,引发毫无必要的国内族群紧张气氛和认同问题,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关注。

  懂得一点中国民族史的人就知道,中国是不存在一个万世一系的“汉族”的,今天的“汉族”是一个融合的产物。春秋战国时代,“华夏”人的概念就不确定,周人就是来自西部的族群,姜姓与“羌”同源,到战国时代,屈原的楚国,还游移在中原的边缘,后来统一中原的秦国的祖上,就有西羌的血统。

  “汉人”的概念,来自汉朝,就是汉帝国的人,汉帝国崩溃后,这个概念多次变换,魏晋南北朝时,“汉”的概念,已经完全与血统脱离,成为文化概念,演化成“无特定族群背景”的代名词,人们在淡化特定族群背景后,就泛称汉人。隋唐的开国着杨姓和李姓(李世民),都有鲜卑皇族血统,实际是亲戚,这种族群融合的文化和精神,正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原因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也正是青藏高原吐蕃帝国兴起之时,唐朝和吐蕃对峙苦战200多年,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败多胜少,一度被吐蕃攻下长安,吐蕃还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有唐一代,是中国族群融合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汉人”,已经不是原来的“汉朝人”。这些历史,后来被汉族中心主义者编写的“正史”刻意隐去,造成后人对于民族问题的重大误解。

  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又出现大规模融合,又形成一个新的被称为“汉人”的族群,它与唐代的唐人的概念并不相同。“宋”是当时被称为“汉人”的主要政权,但它其实仅仅是“中国”范围内的一个地方政权,并不能视为今天“中国”的“前身”。宋代中国是一个分裂和群雄并举的时期,在宋的同时,先后有辽、西夏、金、元等并立的政权,综合实力都比宋强大,共同构成今天“中国”的前身,当时的汉人的概念,也是变换不定,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标准。比如,如果以语言划分,辽金人口以及军队中,讲汉语的人口也是主体,实际上后来举国都讲汉语,而“宋”的人口中,大量西南云贵和东南两广的族群人口,反而不讲汉语。

  前两年突然出现的关于岳飞的争论,和今天的汉服一样,也是这种对历史的误读。首先今天中国“汉人”中,大部分人不可能是当时南宋人的后裔,南宋人口当时局限于东南一隅,族群混杂,而今天长江以北的人口,当时都是辽、金、西夏、元等的人口,在元朝统一之后,长江以北的人才叫“汉人”,而南宋人反而不叫“汉人”。元代民族融合,族源远大中亚甚至欧洲,元垮台后,明朝的强制同化政策,使得元朝大量不同族群人口,大规模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成为“汉人”,但其实已经与此前的“宋”人、汉人、南人完全不同。明朝的所谓“汉人”,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清代入关之前,已经是东北地区女真诸部(比如爱新和叶赫)、辽东汉人(比如曹雪芹家族)、蒙古等诸多族群的融合体,汉人族源人口比例相当高,绝对数可能占多数(尚无定论),“清”这个国号,建于1636年,就是要表明不属于任何特定族群,而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群体。清八旗中,有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汉军主管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是最具战斗力的高科技部队。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家祖上是辽东汉人,但后来是作为清朝皇宫贵族的身份入关,掌管江南最重要的职务几十年,其心理认同和族群意识,完全是认同“清”皇室的,红楼梦描写的就是典型的清代旗人贵族的生活细节,这充分体现了清政权本身的民族融合的性质。民国后,当时所有“旗人”,都被称为“满族”,因为政治上受歧视,很多人又隐瞒身份改称汉族,后来1980年代,大陆准许重新申报民族成分,又有很多汉人,该报满族,其中原委纷繁复杂,一言难尽。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入关的剃发易服,不是什么“奴隶”的标志,而是全国一体化的标志,就是为了表明不存在“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二元结构(参阅清史),因为上到皇帝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是一样的。在当时古代的帝国政治理念中,没什么反常的,明朝建国时,也同样强迫境内大量的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统一服装,强迫通婚等。有人说,那么清初为什么不改汉服?问题是清政权是帝国政权,古代社会世界所有帝国的通例,在地位上都是按照归顺的先后排序,清政权入关之前,东北的女真、汉、蒙古已经都参与建国成为旗人,已经使这种服饰,后来蒙古大部已经归顺,o(︶︿︶)o 唉在清入关前就已经派人到沈阳表示认同清政权,这种情况下,长城以南的汉人和其他族群,是最后归顺的,怎么能让先前的臣民随着后来的臣民改变习俗呢?事实上清初为汉人特别规定了“十从十不从”,就是很大的变通妥协了。后来的国民革命后,不也是革命者的中山装称谓新国服么?**建政,也是解放服取代其他服装,这是不能以人数多少决定的。当然现代古代不完全一样,不那么强迫,但实际上也跟强迫差不多,大陆解放后,为什么没人穿西装和长袍马褂了?60、70年代,烫头都不行,不也一样么?

  在中国特定的情势下,任何汉人民族主义和汉人中心主义的倾向,都极容易走向汉人沙文主义,除了造成国内族群不必要的纷争和猜疑之外,百害无一利(看看前南斯拉夫塞族的故事)。中国今天的汉人,已经不是历史上的汉人的后裔,而是一个近现代特别是辛亥革命中造就的群体,是引入西方“民族”概念之后的理念,今天中国,根本不应该、不必要再去强化什么汉族的民族意识。如果是在国际层次上,那就只有“中国”,没有什么汉不汉族的问题,如果是在国内,汉人本身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不必强化这种区隔。而汉服之说,是在人为制造历史象征,移花接木地套到今天“汉人”身上,强化新的民族情绪,反映出一种狭隘、自闭、受虐、自恋的心态,绝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最大族群应有的豁达、包容、大气的心态。看看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和锡克人、穆斯林的没完没了、乌烟瘴气的纷争,那些慷慨激昂的暴民,都是在自认为“神圣”的狭隘民族情绪的支配下“英勇斗争”的,可是在我们外人看来,不就是自己家里胡闹的犯傻么?这在今天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纷繁、复杂、微妙的局势下,非常值得我们警觉。所有企图遏制中国肢解中国的力量,无不寄希望于中国的族群纷争,而政治常识告诉我们:“大民族的民族情绪——少数民族反弹——大民族反应——少数民族在反弹激化……”恰恰是国内民族纷争的普遍模式,我们不能不担忧,这类汉服之类的故事,会在中国民族之间引起什么情感和心态的变化,究竟是对什么势力最有利。

  一个自信、昂扬的民族,是不会耿耿于怀与几百年前的族群纠葛的。今天英国王室,就是苏格兰这个“少数民族”血统,至今还常常穿起苏格兰裙裤,但大英帝国的英国人从来没有计较这个历史,而是把英皇视为自己国家骄傲的象征。今天的中国的版图、人口、法统,都是在清代康乾时期奠定的基础,一半以上的领土(东北、o(︶︿︶)o 唉、内蒙、o(︶︿︶)o 唉、云贵等等),在18、19世纪之前都是非汉族族群的世居土地,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帝国的传统,是今天“中国”存在的基本法理基础,所以以清代文化为今天中国“直系”传统的代表,在文化和学理上完全正确,在政治上具有最高的合法性,在现实的国家认同和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种理念,是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在这方面,中国人很应该参考一下新加坡建国者的族群理念和实践,这是涉及到国家命脉的重要理念。中国国内作为人数最多的汉族人,不管是从国家总体利益还是从族群利益计,还是不要动摇这种信念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汉服汉语汉文化汉强国的汉臭味
阿赛尔,凯迪论坛·猫眼看人,2004年10月13日凌晨

--------------------------------------------------------------------------------

这两天关于汉服的问题,在猫坛上争论得不亦乐乎。有趣的是,我所认定的高手们都反对。比如非常喜欢用文言文写骈体的饕餮大才子,就是一个反对者。这就很有说服力了。
最善于用古典文化、而且用得出神入化的饕餮,却在反对着所谓的“汉服运动”,由此带来的讽刺意味,就在猫坛上形成了一种有趣的风采:形式和本质发生了错位的时候,对于看得清的人,是很容易找到本质的。

无独有偶。在汉服运动大搞的一年多时间里,确实国内也在发生着同类型的活动。比如,近期大搞的《甲申文化宣言》,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特征的例子。当初,这个活动刚出炉的时候,武夫网友还贴出了该宣言代表人物王蒙的讲话,因我的孤陋寡闻,我还很不相信那个帖子的真实性,把武夫兄弟给说了一通(这里顺便给武夫道歉,别介意,谁都会犯错误,呵呵);当时我真的没有想到,当初做过文化部长、而且大搞过最具西方化文学形式——意识流的王蒙先生,竟然是推出如此东东的代表人物,这真让我大跌眼镜了。

更无独有偶的是,这几年来,随着肚子饱了、身子暖了、国际上有点说话的资格了之后,我们中国人固有的一些毛病开始暴露了。其中之一,就是这种“盲目的自大”,其代表的声音,在因特网上就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式的自大狂;在传统媒体上,就是那种“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式的“弘扬传统文化、扬我中华国威”的大声叫喊。与此相得益彰的,是神五上天、34枚金牌带来的趾高气昂,同时还有足球场上被日本球员打败之后的大肆叫骂、砸车堵人的输不起丑态大暴露。

这种被鲁迅先生称为“合群的自大”的背后,就是这种汉臭味心态在作祟。之所以说他是汉臭味,就因为它的确在历史上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并且屡屡因它吃亏。

比如汉服问题。大搞汉服活动的诸君子,如果公开承认这是在为自己的生意做广告,我反而表示理解,毕竟为了赚钱,已经投了资,总不能空手而归;但你做你的生意,怎么做都行,就是别打着爱国的旗号。打着爱国的旗号,其实跟当年日本鬼子进攻中国时候在日本大搞的什么加班加点、捐款运动中日本商人打着旗号赚自己的钱没有什么差别,看上去很美,其实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

汉服的问题被如此强化,大概是民族自尊心在做怪。据我所知,始作俑者大概是林思云先生的那篇文章。这位林先生是个现象迷,喜欢大量地说现象,然后“鸭子吃螺不识其味”地推导出他的荒唐结论,来强行地达到一种“故作惊人语”的效果。我承认他的学识和他的爱国心都是让我敬佩的,但我的确对他的思维方式不感冒。

其实,汉民族什么时候有过统一的汉服?历朝历代,因为统治者的不同,带来了政治的不同,因而带来了文化导向的不同,因此强行地推行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哪里有什么可以选择的自由。“楚王好细腰”惹得举国女人多减肥还是比较好的一面,穿统治者规定的服装,剃头留辫子,等等,“留发不留头”,可曾是单纯的文化行为?

再说了,因为政治高压之下,强行推行的各朝代服装,该如何形成一种类似于其他民族的固定风格?中国历史上,老百姓穿什么服装款式,不仅有统治者决定,就连基本的颜色,也是颇具政治统一意味的。比如秦朝尚水,服黑,自然是黑色为美;你不穿黑色,如果穿了克它的颜色,你觉得你还能活命么?到了汉朝,又尚土,于是黄色又成了统一颜色。这样的不断变化着的政治高压之下,该如何保证一个统一风格、基本色调的民族服装呢?

更有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加上中原地区各民族的大融合,再加上中国人眼光看不到外面,以为中国以外就是天荒地老的不毛之地了,中国就是全世界,所以中华文化的特别模式,正是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特别之处。这本应该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说中国人傻蛋的必然,在没有选择的自由权的前提下,没有统一的汉服,并不代表中国人比人家低一等;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汉文化比较具有包容性的高超之处。也幸好有这种包容性,才让中华文化得以在如此的不断出现的劫难中存在、延续,并没有发生被灭种的情况。这样说来,没有统一的服装,恰好是汉民族的幸运,才对。如果当今世界诸民族有个可比的话,也许只有美利坚这个成长中的民族才可以和我们汉民族有得一比吧。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5 12:32:1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种汉臭味的蔓延,却是典型的开历史倒车,做着无用功,而且耽误事。跟那个《甲申文化宣言》具有共同心态的是,汉服汉语汉文化汉强国行为的背后,正表明了我们在利用腐朽的东西在寻找着自信。为什么说它是腐朽的呢?就因为文化的发展具有淘汰性,该消失的东西,你如何强留,都终归于枉然。比如女人小脚,为何要被抛弃?这可不是满清人给的吧?就因为它反人性,所以它的失败,就是一种必然。同样的,我们文化历经了3000多年的演变,其中的糟粕何其多也,很多的糟粕被自然地淘汰,其实应该高兴才是,如今为何反而守着枯骨落泪不止了呢?

在中国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服装等风俗习惯,还是语言等文化传统,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都是文化本身自觉适应时代的必然。甲申文化宣言的君子们,可曾想到,在坚持自己信念的同时,已经在宣示着一种文化上的自卑感?同时也表明了这种自卑感背后,是一种错误的“文化等级感”在作怪呢?从文化本质上讲,其实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说,文化只有不同说,而没有什么谁好谁差说。口说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其实并不懂得文化的本质,因为他要说的是文化发展中的文明成果,但这不是文化本身啊。文化这东西,如果从泛文化角度讲,或许外延上的科学技术、政治文明具有一定的先进落后性,但这并不是文化的全部,也不是本质,而是一种表现;文化的本质,就是时代造成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它本身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什么矢量、标量。把文明成果当作文化本身,并加以干涉发展,正是文化发展过程政治化恶果,其实注定要失败的。相对于文化的发展过程,你一个小小的政治,算得了什么呢?也许你只能抛开文化本身上的诉求来发展你应该发展的部分——比如你发展你的政治文明、经济科学技术成果,才会最后形成文化;你只有创造出一种适应先进技术、先进文明来科学发展经济、倡导人性的体制,才能正确地推动文化的正确发展,才能对文化本身的构成,形成积极的因素。除此之外,你还能对文化做什么?其实你什么都做不了。那基督教当年就够凶恶的了,黑暗到了那种状态,又能把希腊文化如何了呢?

无论是服装上的变异,还是语言上的变化,新款式的产生,新词汇的出现,无不是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的结果。从毛笔过渡到钢笔,再到如今的电脑,谁能提前预想到这个局面呢?一切的历史偶然,昭示了这个文化的长河,具有多么不可预知的特点。谁能固守不变?试图保持所谓的特色,到底是想保持文化成果本身呢,还是在通过这些行为,强化着自己的真理性呢?难道坚持了已经被淘汰的东西,就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背后,是些什么肮脏的东西在起着作用呢?

一种对抗状态中的自我标榜么?唯有这样标榜,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正确性和唯一性?

汉臭味的迷漫,引来这么多留辫子的人欣喜若狂,除了反映不自信,还是反映了不自信,实在看不出什么别的了。既然你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你为何又担心它会被别人的文化同化甚至消灭了呢?既然它会被同化和消灭,你不觉得你试图挽住它,是一种可笑的不自量力么?

原来,这些都有个最终的目的:实现汉强国的需要。什么是汉强国呢?推崇这个说法的人,言必称汉唐,口中离不开卫青、霍去病,梦中恐怕还漂浮着大唐当年征服高丽的雄姿吧!这是什么样的强国?说白了,就是一种“我最先进、我最伟大、只有我的才是对的、所有的民族和个人都应该听我的”的大汉族主义或者大国沙文主义么?这种希望借助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主张和政治主张的做法,不是臭的,难道是香的么?这不是法西斯思维,又是什么?

其实,要解决汉文化发展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人性,顺应时代而发展,突出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强化每一个人的做人的责任,是不难收获巨大文明成果的;而不断收获巨大的文明成果,却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说到这里,诸位就明白了:

要想发展文化,必然发展科学与技术;要发展科学与技术,必改造我们的社会体制,创造适应人才和物流的社会机制;要创造这样的社会体制,当然就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了。而改革的目标,显然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成熟了的好体制,拿来用就是了,反正也不是谁的专利,正是全人类通过血与火的斗争才总结出来的好东西。

阿赛尔,凯迪论坛·猫眼看人,2004年10月13日凌晨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汉服” (并汉族服饰小史)
提交人: kzeng 时间: 二, 2005-01-25 21:51 历史
--------------------------------------------------------------------------------------------------------------------------------------------------------------

呵呵,看到关于汉服的讨论,忍不住说两句。最近一阵子好像重新设计和穿着各式各样的“汉服”的挺多的,也挺流行,也有嚷嚷说汉族没有自己的服饰,需要把他们的那些“汉服”作为汉族的礼服。呵呵,汉族需要自己的礼服(其实,民国的时候已经颁布礼服的式样了,下文会说到),但是他们那些“发明”也太不伦不类了(不好意思,用语有些尖酸刻薄。)

其实,所谓的“汉服”问题,中国历史遇到过两次半。最早的“半次”是隋唐统一之后的服饰问题,因为当时的北方受胡人的影响比较大(呵呵,原来北方的汉族 精英“衣冠南渡”了),服饰与秦汉时相比亦有所更改,但是由于之前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改制”,使得“群臣皆服汉魏衣冠”,所以到了隋唐,服饰的问题并不是很突出,不过参照前朝旧制,略加改动,加以推广罢了,譬如隋时的朝服尚赤,而唐尚柘黄,这和各朝的舆服制度有关(所谓改正朔,易服色),下面还要再详细说。

第二次汉服问题是明朝建立的时候。其实这次的问题也不是特别显著,因为元朝时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但是朱元璋力图消除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呵呵,其实这种做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元朝统治下的汉人衣冠改动并不是很大,元朝的这种做法其实是继承了金朝的制度。也许是出于对蒙古人的痛恨,也许是朱洪武想借此来增加自己夺取天下的合法(理)性,(呵呵,类似的例子可以看看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汉语中的蒙古借语的帖子,朱元璋非要把这个“站”字改回“驿”字,可是失败了,这也是现在“北京站”与“东京驿”区别的由来),洪武二十六年,明朝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服式,其实和宋元时的朝服式样差别不大,主要是把幞头稍加改动。当然,也要改一下服色,明朝尚朱色。民间基本上没有变。不过,元朝的高级礼服--所谓质孙服的,被贬成差役的服式了。呵呵,前朝华服贬为今朝贱服的并不少见

第三次汉服问题应该是最显著的了,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之后,民国政府马上在1912年颁布了《剪辫通令》,并参照西洋制定了《服制条例》;20年代末,政府又颁《服制条例》规定了男女礼服和公务人员的制服。也就是说,推翻满清以后,中国是确立了汉族的礼服(或称作国服)的。猜猜民国时的“汉服”是什么?男礼服有两式:褂式和袍式,具体的标准是:褂式:“齐领对襟,长至腹,袖长至手脉,左右及后下端开,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黑,钮扣五”;袍式:“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踝上二寸,袖与褂袖齐,左右下端开,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钮扣六”,女子的礼服也有两式,一是旗袍,二是短衫长裙,两种都是蓝色。

这里可能马上会蹦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不用类似现在那些“汉服”款式的服装做礼服,为什么要选旗袍和长衫等呢?

其实这也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也是我说那些人的“汉服”不伦不类的原因。古代中国的衣服,一直和特定的“礼制”相结合,社会上层和普通老百姓的衣着有着严格的区分,也就是“舆服制度”(乘车和乘车的制度),譬如汉朝的法律规定,农民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明朝的平民妻女的衣服只能用紫色,绿色和桃红,一般劳动大众只能用褐色。同时由于老百姓平时需要劳动,自秦汉起就一切以朴实实用为主,椎髻,穿短衣裤,即便是逢年过节,所着服饰也不能僭越,更何况他们也买不起昂贵的绫罗绸缎,付不起复杂的手工缝制(譬如,衣服上镶花边,滚牙子,所谓的十八镶绲等),所以千百年来,民间的服饰基本上就是衫,袄,袍等,虽然每朝每代都有变化,但是总的趋势是朝着简单实用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比的是社会上层复杂的服饰规矩。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帽子,还有佩什么样的绶,都有严格的要求。呵呵,现在闹着要恢复“汉服”,是恢复布衣之父呢?还是恢复纨绔之服?还是想重新回到衣冠 = 等级的时代?

就是因几千年来的衣冠等级制度,民国在推翻满清后,才采用了上述的礼服,既朴实又美观,也打破了由服式代表的社会等级制度。紧随着满清的民国还没有使用现在这般fancy的“汉服”,自民国改革礼服70多年的今天,反而有人又要翻出几套不伦不类,看起来像演低成本古装剧一般的衣服,并自诩为中华文化,岂不是有些可笑了么?“汉服”没有错,如果喜欢,仍旧可以按照民国时的礼服,穿长衫,穿旗袍;整出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反而不美观。再说了,其实民间的服装变化的不是很大,如果你真想“汉服”一把,到一个北方的乡间的集市上,买一对五斤半的千层底儿布鞋或是双梁鞋(标准的宋、明鞋),一件对襟儿袄儿(宋时改唐朝的上襦而成),一条夹裤(有裤腰和裤管组成,裤管由两块裤片缝制而成,没有外侧缝,穿着不分前后,宽大舒适,标准的唐宋之物),这才是正经的“汉服”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汉服事件:行为艺术与民族政治
中间思想文化论坛 -- 思想、文化、艺术
羽戈
------------------------------------------------------------------------------------------------------------------------------------------------------------

三问汉服事件

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传统必须承受着暧昧难言的命运,它既可以成为群起抨击的靶子,也可以被转化为辩护的伦理资源。这个说法,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有着鲜明的映照。今年8月初兴起的“读经”风波尚未完全平息,又有“汉服”事件发生,吸引着公共舆论的热切目光再次投向争议中摇摇欲坠的文化传统。国庆期间,由著名民族主义文化网站“汉网”策划,近十名该网的网友身披汉服,招摇过市,齐聚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祭祀这位在374年前在民族争斗中被凌迟处死的民族英雄。而在此之前,他们还到了孔庙,虔心朝拜所谓的文化圣人(详见《京华日报》10月6日起及其后的报道)。这一系列新闻事件,因其自身蕴藏的文化意义,在本就喧嚣的公共话语空间,激荡起狂热的争论,自然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时之间,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大有不谈“汉服”,便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趋向。而与此同时,民族的与反民族的,传统的与反传统的——对立的各个思想派别纷纷挺身而出发表意见和参与吵嚷,正将这一事件推向了高潮。

而在这样的争论中,如果想持守一副清醒的头脑,惟有超越派系纷争的纠葛,从常识出发,并时刻站在他者的立场上反省自我。鉴于这样的告诫,我愿意以发问的方式来明确我的态度,并试图剥离去事件外围缠绕的层层迷雾,以抵达事物的真相

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民族主义中的“民族”究竟指向何处?是单独的汉族呢,还是包含五十六支花朵的整个中华民族?答案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只黯然感叹民族主义者们的视野的狭隘了。“汉服”事件的策划者“汉网”,它的命名——“汉族人之网”——便可以展现他们的价值取向。尽管在其首页,他们也庄严地宣告:“我们是汉族人,热爱汉族,也热爱中华民族。我们把光荣与五十五个兄弟民族一起分享……只有一个强大且自信的汉民族才有能力扶助和支持兄弟民族,才能真正的凝聚起中华民族……”这里直白的措辞,正分明流露着汉族的自恋习气。而落实到这次“汉服”事件里,更是有着明目张胆的色彩。为什么是汉族的服饰,而不是其他民族的?为什么朝拜袁崇焕先生的墓地,而不是其他民族人士的祠堂?——仅仅是因为袁崇焕是抵抗满族入侵中土的英雄?对他的祭奠,是要软化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呢,还是相反?只要我们这样追问下去,我们会很清晰地看见,这次“汉服”事件在本质上,是谈不上民族主义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次狭隘的汉族主义的服装秀罢了。

说服装秀,很可能又会触痛某些敏感且极度自尊的先生们的神经。有人在《南方都市报》上批评说这是一次行为艺术的表演,便立即有人跳出来反驳,说这样的批评是反应过于激烈的表现,会导致大众对原本事件的误解,甚至很不客气地说,这已经对“汉服”事件的参与者们构成了人格侮辱(其实依我看来,反驳者们的某些话,才是对他人的侮辱)。我们暂且不问是谁侮辱了谁,依然回到那个争论的问题,这是否可以说是一场行为艺术,抑或其它的什么活动?这正是我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听下那些参与者们的真实声音。来自天津的方芳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汉服无论是表现潇洒飘逸还是含蓄平和都有独特的魅力。这次能穿着美丽的汉服祭奠袁督师,除了借此推动汉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外,更表达自己对外在和内在美的统一追求,而这和汉服本身所象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暗暗吻合。”这样的精彩言论,无疑可以代表参与者中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方芳想传达的意思是,一面可以展示对文化复兴的古老热情,一面又可以体现对美感的现代追求。这两方面完全是并行不悖的。据此而论,倒是很难得出确定的结果。因为从前一面而言,这是对文化的爱戴,从后一面而言,这又是艺术的向往。具体到现实中是什么样子,那需要结合个人的判断。在我看来,说是“行为艺术的表演”终归不是一个天大乃至不可宽恕的错误——在艺术上,这场汉服运动就是一种行为秀,很突兀地穿上汉装,行走于现代的流行服饰王国里,是难以逃脱做秀的嫌疑;而在文化上,谁又能说清楚,穿上汉服,就能给他人一种对召唤传统文化的印象呢?谁也无法说清。

这便是我要面对的第三个问题:对衣冠的看重,是否可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的认同?或者说,要想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种服装表达是否可取——它是在推进,还是在阻挡我们的承继?甚至还可以问,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拿来”的是什么,这必然要求装上古典衣物才能实现吗?是的,没有人能给这些复杂的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汉服”事件中所流淌的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仅仅是形式上的,同时也是笼统的、没有仔细区分优劣的——汉服的确很有美感,但它如果具有足够的优点,怎么会被西装等所取代呢?这已经不是“拿来”,而是“全盘照搬”。即使我们承认,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忠义诚信”,那么在现代社会里实践这些理念,难道必须要穿上汉服吗?服装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厚重的信心吗?这里,我倒可以确切的回复:并非如此。而比起愤恨地指责这些盲目的人们在以积极的姿势来败坏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我更愿善意地做出结论,这不过就是一场基于狭隘的民族观念的行为艺术,只是比较有文化味道而已。n4tc&brvbar;o

2004年10月18日于宁波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要做什么复兴的梦了!
来自本吧网友
作者: 222.81.168.* 2005-5-24 21:1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有56个民族.要统一穿汉服怎么可能做到!日本为什么能够统一民族服饰?是因为日本只有一个民族,和族.再说,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服饰更是品种繁多,用哪个朝代的?用哪个款式的?在生活中穿上那么不方便的服装,有利于工作吗?有利于社会进步吗?在现代社会,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进步,务使服饰能够适应现代快速的节奏.你们却在鼓励推崇历史的退步,未免太可笑了吧!最可笑的是还攻击别国的文化与服饰,更显的你们的狭隘.现在,中国面临着这么多的挑战,你们不做点有利于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实事,却在这里不务正业的搞什么复兴汉服.好啊!汉服是有一天复兴了,大家全在这里搞,谁去做正经事?中国的进步就毁在你们这样的人的手里了!
祖国的文化多种多样,不是只有汉服吧?推广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不好吗?非要大街上都大袖子你们才高兴吗?
真是~~~~</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5 12:36:0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转贴]  内容至10楼完~~!如果溪山兄有增加的内容,我再补上!</P><P><FONT color=#ff0000>希望大家不要在此贴发表评论,请发新贴讨论!!</FONT></P><P><FONT color=#ff0000>转此贴只是希望,让大家看到听到我们在宣传汉服时,同时存在的~~~不同声音!!</FONT></P><P><FONT color=#ff0000>没经过溪山兄的同意就转此贴,望兄看后原谅!!</FONT></P>
发表于 2005-5-25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兄北今天很激动啊……</P><P>过两天给你看我们的视频!    </P>[em07]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呵~~~~~~上面东东看的的确有点气血沸腾~~~~~努力平稳ING!!</P><P>等你的大作啊,兄南!!</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9 17:42 , Processed in 0.1318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