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13|回复: 1

明制祭服及梁冠的做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6 14: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明制祭服及梁冠的做法</b>
<DIV>
<P>祭服
明制祭服青羅衣,赤羅裳,皂緣。按山東博物館藏朝服,上衣及膝,約120cm。但按嘉靖制度,衣長過臍七寸,衣不掩裳。雖然從嘉靖奏議看,此前此後並沒有十分嚴格執行。但嘉靖制度與理為恰,今從之。袖長按明制為囘挽及肘,按當時布幅60~75cm,並對照定陵文物可知袖展240~250cm左右。袖寬,明制公服三尺,用周尺,則朝祭服應當如此,故文物為75cm。按明朝對玄端的理解,當收袪一尺八寸,但袖形仍保持方正,今從簡。下裳明制為前三后四之前後裳,但嘉靖年改帷裳,故文物為圍裳。明制每幅三辟積,則當有21摺子,今亦從簡。另明後期有窄幅裳,分前後但皆用長條為前三后四,寬略大於蔽膝,亦辟積,今韓國用之,但未見明朝文獻及文物。明晚期用不對稱領,文物如此。但其領、緣皆四寸,是當時對經書之理解,今改三寸。按明晚期風格是中衣不得露出,按照這種設計中單可以省略,如果用,用深衣制或直裰,藍青緣。周蔽膝用五彩為紃,則衣裳或亦用,但文物中沒有,宋明畫中亦未見,韓國實物有不用有用,自訂吧。
蔽膝明制用周尺,為全赤色,用上寬一尺,下寬一尺,長三尺。固定于革帶上,但嘉靖閒反映此前往往不設革帶故多與大帶合縫。嘉靖閒特加革帶,或即今韓國所見風格。
綬,織物。明制用黃綠赤紫編制,低等級用黃綠,孝陵翁仲亦見如韓國帶本等補子圖樣的。然後加青絲網,綬環。小綬周制用以結佩,明制制法應同後綬。
大帶,按明集禮是大蝴蝶結,加絛。明後期出現簡化的風格。韓國是在中間打結。明朝或有用帶鈎之類的。但從批量生産角度,處理成在腰兩側打結更好。明畫中興許也是。
革帶,應為中間繫扣,於今天腰帶頗似,應為緊身繫法。按照嘉靖時或改爲如公服樣。作爲低級,裹青布,綴黑角為飾。
方心曲領,按明集禮有纓,但方形在圓内,不知其詳。韓國處理為槃領那樣的立體型,而不是以平面圓。嘉靖閒廢除。
梁冠可根據山東博物館文物,並集禮。按周制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则冠缨大约为苍灰色,但韓國祭服用皂或深青,今從之。然集禮用纓,韓國用紘,當從集禮。梁冠花紋可見文物,或明集禮,已有繁飾者。
用白襪黑履,布履。按明集禮有圖(洪武年)是蹺雙頭圓口,其裝飾可見翁仲。按周制白絇繶純緣。明制參考頖宮禮樂疏,舞樂生服,履用皂帛,前後有雲緣,以白綫縫紃,皮為底。
笏,文物有49.5cm,55cm,亦有60餘,以至80左右。按周制二尺六寸,中寬三寸,有減殺,六分去一。明服既用周尺,笏亦當如之。宋明笏多彎曲,便於搢笏。宋以後出現笏袋,在革帶左側,韓國尚用之。</P>
<P>雖然歷史上完全貼合制度的不多,但今蓋依嘉靖制度,用周尺計算尺寸。</P>
<P>祭服本當嚴格,除祭祀日不得穿著,故于民間,用玄端更好。但世人本尚僭越,明禮也比較寬容,所以若是想做,就做吧。只是穿的時候別亂説是祭服就是了。</P>
<P>

</P>
<P>
<IMG src="http://www.hxfx.net/bbs/skins/default/filetype/gif.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7-3/200731318513911497.gif"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7-3/200731318513911497.gif" border=0></A>
</P>
<P>
</P>
<IMG src="http://www.hxfx.net/bbs/skins/default/filetype/gif.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7-3/200731415485710495.gif"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7-3/200731415485710495.gif" border=0></A></DIV>
发表于 2007-9-29 10: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朝鮮,朝服配朝冠,又稱金冠,祭服配祭冠,但在明制中,似乎並未將兩者區分開,統稱梁冠,不知道在這方面,朝鮮之制和明制是否相同?明朝是否也有專門的祭冠?</P>
<P>樓主的圖中有幾個明顯的錯誤:首先方心區領樣式不對,明制的方心區領樣式承宋,後面有長飄帶,打結,樓主的是根據朝鮮末期的方心區領繪製的,朝鮮末期的方心區領成了項圈式,過於失真。另外,在嘉靖八年的服制改革中,明世宗認為方心區領為隋朝創制,並非所謂“古制”而將其廢除。</P>
<P>第二,大臣的朝服和祭服是沒有小綬的,小綬在明朝只用於皇帝、皇太子等人穿的冕服等禮服上,襯在佩下,懸於革帶,朝服祭服的佩是直接用金屬鈎懸在革帶上的,但從嘉靖年間起,除了祭天,還要用紗帶盛佩,可見韓國現在的明制祭禮。</P>
<P>第三,樓主在說明中講到大帶:韓國是在中間打結。明朝或有用帶鈎之類的。但從批量生産角度,處理成在腰兩側打結更好。明畫中興許也是。按明朝的大帶不論所見定陵實物還是肖像畫,在繫上後開口都是在前身中間,具體使用方法是這樣(以明定陵實物為例),將大帶圍在腰部,開口位于前身正中,用位於開口處的帶子打結或用帶鈎固定好,這時將垂在後面的兩根穗子繞到前部,在大帶正中打結,剩餘的穗子垂下。</P>
<P>還有一些以後有時間再說吧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9 10:34:4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9 13:35 , Processed in 0.0623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