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4|回复: 6

[原创] 秦岭浅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6 18: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p><b></b></p> </P>
<P >秦岭以北的渭河断陷盆地,号称“八百里秦川”。炎帝族和姬周族——华夏民族的重要脉支——正是发祥于此。从后稷教民稼穑到武王灭殷建周,到秦汉隋唐的繁荣鼎盛,再到政治中心的东移……千余年来兴衰荣辱的变迁,构成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p></p></P>
<P >这一切无疑得益于其优厚的自然条件。“周原(月无)(月无)”(《诗·大雅·绵 》,这片土地自古就是人类文明孕育的温床,是黄河文明的摇篮。在这里的自然环境中不能不提秦岭,它在黄河·长江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陕西来说,秦岭北麓的周原无疑是华夏文明的泉眼。灿烂的周原文明,自古帝都的长安  秦岭参与形成了中国大致的人文及自然格局。</P>
<P > </P>
<P >人与自然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就来看看二者是如何协调和发展的。</P>
<P > </P>
<P ><b>秦岭背景下的人文社会及灿烂的历史文明</b></P>
<P ><b><p></p></b> </P>
<P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p></p></P>
<P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p></p></P>
<P >              ——《诗·小雅·南山有台》</P>
<P ><p></p> </P>
<P >“北山”指岐山,“南山”则为秦岭。秦岭的名称屡屡见诸史料典籍典籍。山常常象征着威仪、尊严与仁和。《诗·秦风·终南》以巍峨的终南(秦岭)来衬托秦襄公的风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发源于秦岭脚下、后来创建了繁荣的周政权、汉民族三大族源之一的周民族眼里,她是至高无上的。先秦时代的许多典籍,如《诗经》的《豳风》《秦风》,二雅及《周颂》中就有不少篇幅的描述。追根溯源,我们发现,秦岭的气质很早就已潜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人格和意识形态中。</P>
<P > </P>
<P >据考,“秦岭”这个名称起源较早,至迟在汉代,且异名很多,有:南山,中南,终南,太白,太乙等。其中的“终南”“中南”“南山”是以“自古帝都”长安的地里概念来说明其地理方位的。意即:天下之中,都城之南。</P>
<P ><p></p> </P>
<P >长安的建都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四塞以为固”,秦岭是南面的天然关塞。秦岭之中,壁立千刃,植被繁茂。由李白《蜀道难》可窥其一斑。“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盘援……”这座难于上青天的天险化解了历代众帝王的后顾之忧,他们或高枕安坐于歌舞升平的长安,或放心地挥师西向、北上,开疆拓土;后来,社会衰落,国土收缩,统治者们退过秦岭,偏安于南国,以前的后方在当时成了防御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第二道长城。</P>
<P ><p></p> </P>
<P >秦岭一带一直是战争的聚焦之地,不论南攻北伐,历来战事不断。政权割据、王朝巩固、改朝换代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均在周围展开。剧烈的人类活动走向一个又一个颠峰。</P>
<P ><p></p> </P>
<P >秦岭在阻隔敌人的同时也屏蔽了南北间的文化交流。在上古时期尤为明显。李白在《蜀道难》中叹道:“蚕丛及鱼凫(蚕丛、鱼凫:为传说中的蜀王),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一个长久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一个与我们熟悉的黄河文明截然不同的文明模式。遗憾的是,没有可信正史的印证,仅仅在模糊的神话传说里觅得一鳞半爪,遥远的古蜀王国显得那么虚幻。秦岭将它隔在了我们视线之外,使得长江与黄河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再后来,黄河文明向南扩散,覆盖掉了另一种文明。我们无法得知这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切是如何诞生,如何高度发达,又如何永远湮没在了历史的沙尘中。同时想想,如果没有这道“选择透过性膜”的屏障,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自由扩散,互汇交流,前者覆盖后者,其实也有可能。那么,我们的历史将是另一种样子。</P>
<P ><p></p> </P>
<P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就像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生物膜一样,它的两边也铺展开两种不同的人文景观。</P>
<P ><p></p> </P>
<P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屏障,细胞间的交流尚有胞间连丝,秦岭亦如此。在峻岭与绝壁中自古就有通道修建,这些古道又多与战争有关:战国时秦惠文王攻蜀,西汉刘邦渡秦岭而王关中,三国时曹操南下和诸葛亮、姜维数次北伐,南宋与金隔山而据……这些古道至今尤在,大多数都在秦岭山野里沉默着,记录了人类社会走过的坎坷历程。<p></p></P>
<P ><p> </p></P>
<P > </P>
<P ><b>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秦岭自然景观变迁</b></P>
<P ><p></p> </P>
<P >人类社会形成于自然,同时,改造环境又是人类的天性。</P>
<P ><p></p> </P>
<P >史前时期的秦岭,气候温暖湿润,植被构成复杂,生长繁茂,动物种类繁多,这样一个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对周边气候、水分及自然灾害的调节能力非常强大,是周边地区得以发展的保障。</P>
<P ><p></p> </P>
<P >史书上所载和原始墓葬出土的木炭、果实和种子都能证明秦岭曾有的茂盛植被和丰富物种。根据2001年7月对秦岭南北坡几个点的考察状况看,几乎看不出过去的痕迹。山北坡的植被被破坏相对严重,在长安县境内的不少山地,几乎没有乔木,低矮的灌木丛间是班驳的岩石表面。变化最明显的要算气候,秦岭历史上的旱灾大都集中在明代以后的近代。根据对比,山北坡的干旱程度要比南坡严重。</P>
<P ><p></p> </P>
<P >下面,就来简要分析一下秦岭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p></p></P>
<P >1.人类活动初期的秦岭地区(原始采集狩猎社会)<p></p></P>
<P >这段时间大约从人类出现到距今约5600——6080年。位于 河东岸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安康的柏树岭,汉阴阮家坝等史前墓葬(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社会)中出土有大量木炭、木椽、榛子、朴树子、栗子,还有各种兽骨,由此推知,当时的关中秦岭一带分布有大量森林、草地、竹林、沼泽,是典型的亚热带自然环境。</P>
<P ><p></p> </P>
<P >当时人口稀少,生产方式简单,以渔猎为主。资源利用仅限于少量动植物,活动范围仅限于河谷、盆地。人类活动对秦岭生态环境影响十分微弱。</P>
<P ><p></p> </P>
<P >2.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岭地区(原始农耕社会)<p></p></P>
<P >约在前2100—前221,历时1800余年。虽然这个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较为发达,已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但秦岭山区大部分仍是偏僻的未开化地区,少量渗入的农业是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广种薄收式。</P>
<P ><p></p> </P>
<P >根据社会经济原则推算,远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全省约200万人口,按今天陕南占全省人口28%的比例推算,整个陕南地区当时有56万人口。狩猎社会每平方公里可养15人,大约只37000平方公里土地;农耕社会为每平方公里100人,则需5600平方公里左右。所以,整个山地的自然状况并未受到影响。<p></p></P>
<P>另外,这里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军事活动(春秋战国的主要战场在中原),但影响不大。<p></p></P>
<P >3.秦代至清代前期的秦岭地区(传统农耕社会时期)<p></p></P>
<P >从前221至18世纪前期,随着精细耕作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不断进步。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比以前有所节约。但人口成倍增加带给秦岭生态环境的压力超过了资源节约的效益。<p></p></P>
<P>人类活动在这个时段不仅加剧,而且由过去的单一方面发展到多层次、多方式。除了农业的开荒垦壤使土地肥力渐渐下降,水土流失,林木还被大量采伐。特别是京畿的人口密集地区。史载,隋唐时京都一带烧炭业兴盛。“伐薪烧炭南山中”(白居易《卖炭翁》),烧炭的木材自然取自就近的秦岭;都城兴建和陵墓修筑是资源耗用的主要方面:“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甫《阿房宫赋》)。秦岭大量的木材化作了皇都的空前繁华,化作了秦汉陵墓的“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流行于汉代的棺裹风格,需用大量木材。),化作了历史的一缕烟尘,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大片的濯濯童山。<p></p></P>
<P >这段时期社会多动乱,战事频仍。例如三国时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上都是以秦巴山地间的汉中盆地为根据地,大量垦荒开山,以囤积足够军粮:另外,栈道的修建也需砍伐大量木材。到了明清,政治o(︶︿︶)o 唉,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大批农民被迫进入秦巴山地毁林开荒,使山区的自然面貌受到冲击。<p></p></P>
<P >在这两千年里,尤其是后期,秦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气候转旱,河流改道,河湖干涸,灾害时有发生。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石质荒山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p></p></P>
<P >虽然这个时段的人类活动也对周边生态环境做出过有利影响,如水利工程的修建、皇家园囿的设置等,有一定缓冲作用,但比起大规模的破坏,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p></p></P>
<P >根据资料分析,这个时候人们的活动范围已达到海拔1000米左右。<p></p></P>
<P >4.清代中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秦岭地区(近代大型工业发展时期)<p></p></P>
<P >虽然只有短短的不到200年,但随着近代大型工业的兴起,资源开发力度的突增,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p></p></P>
<P >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除了原有的农牧业,采矿、炼铁、缫丝、造纸、樵采、烧炭 、木材加工、手工业、运输业都得到很大发展。<p></p></P>
<P >陕南手工业始于乾隆初年,鼎盛于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据估计当时陕南手工业人数不下数万,各类厂坊不少于百家,其中以木、纸、炭、铁厂最为繁荣。据《三省边防备览》的不完全记载,当时的纸厂安康有63家,西乡50多家,凤县13家,定远百余厂,洋县20余……造纸原料完全是砍伐竹木。《史记· 货殖列传》有载:渭川千亩竹。而如今竹木为数不多。清代中叶,陕南许多地方已是“深山邃谷,到处有人,寸地皆耕,尺水为灌”,至道光初年更是“低山尽村庄,沟岔无余土”“比年以来,老林空矣”了。但对植被破坏最严重的是近代兴起的大型工业。据《三省边防备览》的不完全统计,共有冶铁厂数十家,对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P>
<P ><p></p> </P>
<P >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都为天然次生林,原始林主要残存在太白、周至、宁陕、佛坪等人烟稀少的高山区。</P>
<P ><p></p> </P>
<P >1935、1936年,陇海铁路、川陕公路分别通车,但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了对森林无节制的破坏。</P>
<P ><p></p> </P>
<P >建国后,作了许多恢复工作,但因为政策的失误,也影响了秦岭的生态环境。如:盲目扩大耕地,超载滥伐,人口剧增,缺乏合理规划管理等。</P>
<P ><p></p> </P>
<P >到70年代后期,植被破坏已相当严重,好在这时开始封山育林,秦岭生态进入自然恢复阶段。</P>
<P ><p></p> </P>
<P >5。20世纪70年代至今<p></p></P>
<P >经过20多年的天然生长,秦岭地区的植被恶化得到了控制,但因为这里土层较薄,所以恢复较慢。根据2001年7 月的考察情况来看,植被结构单调,林木幼小,食物链组成简单,这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表现为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不强,容易发生病虫害,以及生态服务价值不高。</P>
<P ><p></p> </P>
<P >2001年7月,西安以其高温天气名列全国第二,北方城市第一,且干旱少雨。这和南边的“气候调度室”能力衰退有关。</P>
<P ><p></p> </P>
<P >近年来,我国工业整体规划工作逐渐改进和完善,管理加强,限制了一些污染性工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山区民众普遍具有环保意识,这一地区的环境发展趋势良好,前景不错。<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8: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P .47gd? mso-para-margin-left: 4.95pt; 0pt 0c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我的秦岭日记摘录(原创)</FONT></P>
<P .47gd? mso-para-margin-left: 4.95pt; 0pt 0c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最近翻出了大学时的一些文章......</FONT></P>
<P .47gd? mso-para-margin-left: 4.95pt; 0pt 0c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47gd? mso-para-margin-left: 4.95pt; 0pt 0cm><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年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日</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p>
<P 0cm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 0pt;>长安境内的秦岭山地,一丛一丛的灌木掩映着尖削的山体,不少地方露着几乎没有一丝薄土的峥嵘的岩石,阳光下白森森地刺眼。放眼望去,满眼尽是支离破碎的绿色。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第一眼的感觉似乎有些失望。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印象中的秦岭是什么样呢?是“难于上青天”的天险,是《诗经》中郁郁苍苍的南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0cm 0pt?>是参与形成我国气候格局的南北屏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两大水系的分水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还是今天已为数不多的天然资源库?无论如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也看不出一丝沧桑的痕迹,我不相信眼前这座几乎找不到一棵乔木的石山能肩负起如此大的责任。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也许是只看到了皮毛吧。我对自己说。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秦岭北坡的居民很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不下十几个,有些颇有韵致,有些也粗糙得可笑。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据大坝沟森林公园门口的导游老大爷介绍,近几年上面管的很严,打猎砍树都罚得很凶。看来发展旅游业是大势所趋了。老大爷见多识广,我们一干人把他团团围住,面对地毯式轰炸般地提问,他不慌不忙沉着应战,回答得头头是道。他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还不错,村民们都挺满意。旁边有几个女人坐在房檐下悠闲地忙着手中的活计,小孩子们快乐地追跑。我想,旅游淡季的时候,这里大概也算一个世外桃源吧。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过了分水岭后植被状况渐渐好起来了,山上长满了碗口粗的树,还有大片的冷杉林。无声的风扯起了一阵清冷的雨雾,空气里安静极了。沐浴在一片幽凉的氤氲中,我嗅到了一丝清爽的南方气息。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晚上住在火地塘林场。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墨黑的山松直直地插入墨蓝的天。可惜秦岭今夜没有月,不然,我就可以遥想一千多年前那位隐居秦岭的前辈是在怎样的意境下写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了。物非人亦非,意境是不可能有了,好在我还有那么一点心境。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年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宁陕山区)</b>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这里应该是典型的陕南山区景象,星星点点的石基民居,一丛一丛的桑竹,细细的流水。有意思的是,一路上碰到的餐馆全都挂着“川菜”的牌子,听到的尽是川味儿的陕南话,见到的大都是眼睛细长、脸颊瘦削的四川人模样的山民,让我不自觉地“却把故乡当他乡”。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我们随便找了一户人家坐下。主人很热情,于是开始“随便聊聊”。地道的方言和书卷味儿十足的学生腔混杂在一块,很有意思。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这户人家和大坝沟旅游景区的村民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眉宇间多了几分愁色。不知是习惯还是别的什么,有几个人都没穿鞋子。黑黑瘦瘦的女主人不发一语,蹲在地上把黄绿色的烟叶穿在一起。男主人指指地上的烟叶:“这些都是亏本的。”问起他们收入的来源,有一块地,种烤烟、旱稻、玉米和一点菜,屋前的桑、屋后的竹可以补充,近几年每家都分了一片山头,在山上种栗子什么的,砍几段木头回来还可以种香菇——不过,山头税也不少。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75pt?><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年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 </FONT>日(大坪峪森林公园)</b>
<p>
<p>
<P 0cm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0pt; 2.07? 21.75pt;>大坪峪森林公园是佛坪县城刚刚开发的风景区,也是陕南地区为数不多的旅游区的一个,随着汉中有发展成陕西第二大城市的趋势,旅游业在陕南将大有文章可作。
<p>
<p>
<P 0cm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0pt; 2.07? 21.75pt;>改造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古时的秦岭气候温暖湿润,林木繁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林木化作了自古帝都长安的繁华,化作了秦汉陵墓的“黄肠题凑”,化做了历史烟尘……时至今日,秦岭数易其容。
<p>
<p>
<P 0cm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0pt; 2.07? 21.75pt;>今天我们小心翼翼地发展,就算是最有生态效益的旅游业对环境也有影响。这里离赫赫有名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太近,让人担心。
<p>
<p>
<P 0cm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0pt; 2.07? 21.75pt;>不过这里的景象与我在山北见到的旅游区差别很大,小溪前所未有的清澈,没有诸如塑料花和木板做成的秋千之类牵强附会的人工设置,倒是有一些石刻的景点牌,随意地散落在草丛中。
<p>
<p>
<P 0cm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0pt; 2.07? 21.75pt;>山下遇见了当地旅游办主任,他有南方人特有的细致气质。我告诉他我的疑虑,他想了想很自信地说,大坪峪森林公园经过了严密的规划,就说里面的厕所吧,经过了三层渗透才能排入河里,他强调说:水是山的灵魂。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6 18:49: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9: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P>^_^,猫大侠可够快的,刚刚发完呐。</P><P>在下拙作,承蒙垂青,转载请便——请注明出处</P>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23: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P>已经发了,可地方不知道对不对。</P>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7: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P>  <b>秦岭俯瞰</b></P>
<IMG src="http://www.chiculture.net/0210/image/newpic/0210c03b.jpg" border=0>   <b>褒斜栈道遗址</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8 7:05:51编辑过]

发表于 2005-8-8 09: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P>从风呵,我看了你寄给我的杂志,才发现原来一直以为只是一座山的秦岭,原来有那么绵延峻美啊!厚厚……</P><P>壮观啊!喜欢!呵呵</P><P>我听说华山上的松涛很好听,很有气势,不知道是不是的,有机会要去听听。</P><P>我的专业老师曾经说,华山的险峻,差点让他不敢下山了。哈哈哈</P><P>说还有狼叫呢!厚厚……我喜欢狼啊!特别是在月夜号叫的狼!帅啊</P>
发表于 2005-8-8 2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P>无法形容从风给我的震动....</P>[em3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11 17:38 , Processed in 0.0689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