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12|回复: 5

[转贴]中国古制服色之玄衣纁裳---探“玄”“纁”之文化特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7 10: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中国古制服色之玄衣纁裳 —  
探「玄」「纁」之文化特质  
Ancient Chinese Usage of Colors in Costume -  
The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Colors "Black"  
and "Reddish Yellow"  
台南女子技术学院服装设计系 讲师 庄庆美  </P>

<P>摘 要  
千古中华国家政制的设施中,特有其冠衣色彩之异
色,异等,异用成其体系,而作成国家「政制」的一环.
外在多采多姿的风貌与内涵道协人天的文化思想两相
并蓄,是中华服饰文化的特质.  
而种类繁多的冠衣色彩服制,在最尊贵的服饰色彩
中,以「玄」,「纁」两色之搭配,最为崇高,涵育着诗,
书,礼,乐之用,圣贤教化之施,道德仁义之寄,烛照
古今,蕴涵着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与儒家思想诸多的
良善德目,并以传统哲学思想为依归,达到天人合一的
境界.也在在彰显中国古人「制物象德」的智慧与服饰
规制的效能.  
「玄」「纁」两色的搭配使用中,无论中国古制的
「色彩观」,抑或今人之「色彩学」(chromatics),皆可
称绝对搭配,也因此印证,中国古人的「色彩」智慧是
以视感官为根据的光学色感,更别有中国的哲学境界;
与现代西洋科学的「色彩学」以光学原理为理论基础,
是不谋而合的.  
关键词:玄色,纁色,色彩学,服饰文化  </P>

<P>壹,绪论  
一,研究动机  
本文择题究史,只是取其服制中最高等服制之色彩
之「玄」,「纁」一项试作探讨.此乃关乎整个国家的政
教,其重要性不容置疑.考遍相关记载,所言「周礼六
冕」之正服皆「玄衣纁裳」,尤以《诗经》所载「玄衮
赤舄」之篇章甚多;亦或青铜乐器之铭文,可见於「吉
金文」中载「玄衮赤市(韍)」,比比皆然.  
「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谓之玄色.黑中扬赤
的玄色,象徵宇宙奥秘莫测,提示人们,大宇赐恩德莫
大,要感恩报德.「纁色」者,是赤绛色而微黄,历世
诸家释纁言之浩繁,郑玄注《周易》则谓「黄而兼赤为
纁」.概乎言之浅绛.而玄衣纁裳乃缘自:天玄地黄之
「玄衣黄裳」;《后汉书 舆服志》:「……故上衣玄,下
裳黄.……」(注1)其源乃与五行相因,容后分述.  
有「衣冠王国」雅誉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已步入
地球村,植入时尚流行舞台的行列中,为此,我等中华
儿女为之荣耀,然欲将古人之智慧与文化普及於地球任
何角落,窃思,学习与传授服饰相关课题者必备的使命
感,不惟此,固有的文化,先人的智慧,更有待后人的
发扬并光大之,尤以研究中华服饰文化者,是不容迟疑
的.  
古人对服饰有一定的规制,并非凭空造诣,如《后
汉书 舆服志》:「……仰观象於天,俯观法於地…….
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孔安国曰:「以五采明
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在正史中的字里行间,
清清楚楚地,明明白白地,解说来龙去脉.仰观天之象,
俯观地之法,尊宇宙大地的恩泽,效法大自然一切荣华
文饰之色,始制定服章规制,以区分爵禄位阶,尊卑贵
贱.先民的智慧多麼崇高伟大,令后世子孙敬仰.  
虽言如此,但今人受今日巨变的生活形态,已将服
装史学渐变为冷门学科了.基於此,笔者愿虚心钻研,
藉此篇幅阐述内心於万一,期能厚植资源,善养气质,
以求温古人之智慧,进而启发新的资源,以达古为今用
1
的醒世意义.此乃本文之作的动机.  </P>
<P>
二,研究目的与范围  
(一),研究目的  
中国古称「衣冠文物礼仪之邦」,所有服饰典章,
不但在外形上华美,更具内在文化意涵;《春秋左氏
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中国有礼仪之大,
曰夏;有采章(冕服)之美,谓之华.」可知中国古称华
夏,是依於衣冠华美而得名,尤以采章之美,亦即冕服
之采章之美,只言冕服之正服,「玄衣纁裳」,就是采章
冕服的主体.不惟此,其间文采之内涵,表德劝善,别
尊卑,以建立良好社会形态秩序,与组织功能.  
「玄衣纁裳」衬托华夏之美,不仅外在内涵并存,
甚至内涵扶持着外在,而使外在只是寓之於目的形象,
内涵才是「玄衣纁裳」规制的实质.此乃是「制物象德」
「以礼治国」的缘故.  

   
  
  愿藉由本文之广散,而获得,知音相应,共赏古人
对「玄」「纁」之规制用於最崇高的礼服上,其色之尊,
能古为今赏,广用於今人的服饰色彩美学上.此乃本文
之作的目的.  
(二),研究范围  
研究「玄」,「纁」之色,用於最崇高的冕服服饰上,
作为祭祀的礼服,并探讨其色调之说文解字,以及玄,
纁两色其外在与内涵的效能.  
1,据诸多古籍载录中,玄衣纁裳的思想渊源,来自「尊
天法地」的「天道」思想,而天道是以「德」为命,
至美至善,这是超乎神文思想的人文思想.  
2,上衣为「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五正色尤为
尊贵而独居其上.  
3,上玄下纁之配色乃,衣为「正色」,裳为「间色」
的搭配,也是尊卑有序之意.  
文献包括:出土铭文等,《诗经》〈风〉〈雅〉〈颂〉,
《周礼》,《尚书》,《虞书》,《夏书》,《论语》,历代
《舆(车)服志》《礼志》《仪卫志》《郊祀志》,《礼记》,
《仪礼》,《易》,《史记》,之正文或见注文的伸说,
名人之作如梁启超,王梦鸥,李应强及国服史学大师
-王宇清教授之著,相关书籍及学报,期刊等等经史
典籍亟待深入探索,俾明究竟.  </P>
<P>
三,研究方法  
本文之著,采用史学研究法中的资料搜集,整理,
归纳,求证诸法,特将千古历代的服色制度,以历史叙
述的规制分别节段,一一予以系统的论述.其间包括:  
(一),所有历代相关铭文,载籍等的记载.  
(二),近人,今人之著作及各期刊等的记载.  
(三),对载籍所见史料的系统整理与分析,求证与深入了
解,加以分别的整合.  
(四),分章分节求得完整的结论.  
(五),所有本研究追求的体系约如下述的架构.  
玄衣黄裳中所用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
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玄是一种色相,可是
在冕服制度中之「玄」,实质上已跳脱具象的颜色,而
成为抽象的概念,甚至升华至哲学的领域,因为玄色之
为用是彰显於儒家思想.玄衣黄裳乃在象徵儒家所主张
的「天人合一」敬天事天,而观象天地,天之色彩即为
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启人文本位之哲理的文化思想
(注6).  
贰,玄衣纁裳参采天玄地黄  
往史载称仓颉创造文字,嫘祖教民育蚕取丝,普遍
延续由穿兽皮进至以植物纤维和蚕丝纺缝制衣裳.及至
今世,由於田野考古的发现,足资证明史载史前服装大
势的经纬可信,且时年更早於史文之所载.  
《易 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依於往史,乾是指「天」,坤是指「地」;
因而古制最高礼服的冕服之施特以上衣象徵天而上衣
用玄;下裳象地而用黄(注2).此乃是对天地的敬畏与
取法而产生服饰上的外型与用色;亦即《礼记 礼运》
篇所云的:「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就是对生
者,死者以及对天地的礼敬与象徵,虔诚地表现於服饰
文化.  
《论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
乎黻冕.」(注3)其意是夏禹不重视个人的衣著,而对
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不敢怠忽.  
一,象徵天道  
玄衣黄裳象徵「天道」,而天道是以「德」为「命」,
至美至善.儒家有谓「天命无常,惟德是亲.天视自民
视,天听自民听」,这是超乎神文思想的人文思想.  
(一),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称「天」之意包括:
1,物质之天(与地相对之天).  
2,主宰之天(有人格之天).  
3,命运之天.  
4,自然之天.  
5,义理之天.  
由此可说日月星辰运转之现象是狭义之天,而广义
之天,即兼摄天地万物,含括人的身心灵等.  
(二),殷商时期的天道观念,是一种超越人的神秘力
量,顺天必得福,违天则会遭难.并且天命可主宰
政治权威.《左传》:「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可见
周初已将「礼」与自然法则结合.  
(三),从《尚书》《周书》中得知,天命可由领导者的
德行获得依归,更能决定朝代之兴替.《诗经大雅  
文王篇》:「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又《易传》有
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注4)」因
而《易传》师法於天地.  
(四),至春秋时由天命授权王命,不仅以权位为准,也
   
  以德性为度.以致孔子之「尊天法天」的思想,戒
人为恶,劝人行善之旨,且谈「祭祀」更勉人以诚
意正心,修身养性,敦厚风俗.  
(五),天道与冕服制度,是息息相关的.「冕服制度」
是集所有儒家思想中之哲学大成,其目的合乎天
道,内通人性,贯通伦序,上通天道之「敬天托天」
的规制呈现.而冕服外形色彩运用上,也是「托天
定制」,深不可测的「天道」思想,运用於冕服服
色之服制上(注5).  
二,玄衣纁裳之「玄」较五正色尤为尊贵  
2
二是:「徵象」,取其无穷无尽目(肉眼)不能见的资源而 《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
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於南方.
(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  
以「玄」色为代表作为冠衣规制的「徵象」.例如  
《老子》有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如世人  
成语「玄禨妙用」.或对莫测高深的事物,民间谚  
语每说:「这可就『玄』了!」上文「玄禨妙用」  
的「禨」字是「示」旁,不是木旁,这是依於阴 青赤黄白黑为「正色」其为尊贵.两色相混所得之
色为「闲色」,其位卑下 (闲,读音柬) .而「玄」较
五正色尤为尊贵.  
阳五行学说中所用「天降禨祥」一语为据,不是  
笔者杜撰.今之世俗谚语「机会」一词] 的「机」是积
非成是的别字.  
据王宇清教授称:中国处於地球经纬度之位置,
致气象,物产荣枯的自然状态;古人据以为说,实无
不合.如下表:  
色 物质 天干 方位 季节标识 星座 备注  
玄 天 玄是黑中扬赤
青 木 甲乙 东 春 龙 青龙  
赤 火 丙丁 南 夏 鸟 朱雀  
黄 土 戊己 中,地 季夏 季下是立春起上
溯18天  
白 金 庚辛 西 秋 虎 白虎  
黑 水 壬癸 北 冬 蛇龟 玄武 黑与玄有时
互通  
本子题的「制」字是动词,是「制定」之意,也就
是「定立规制(名词)之意」.例如《毛诗》国风豳谱
的「东山」篇,咏周公东征的史事,有云「我徂东山,……
我心西悲……制彼裳衣;……」注:「…制彼裳衣……
言前定也.」又《汉书 严安传》载「……臣,愿为制
度」.意即严安愿为「制(定)」其法规,以防作奸犯科.
上文子题的「物」是指衣物规制,含玄色之用.  
综上而言,本子题的释义,意即:资取天『象』以
『制』定冠衣的色采作为「天象」的「象徵」.其意义
可知 .  
「玄」—黑中扬赤之色,从外貌来说,这是人类的
视觉感,化学的,物质的,光学的现象,乃是科学的呈
现.而玄衣之用「玄」,此在历世服色的规制中,乃是
在於内蕴的,心志之寄寓的精神义涵,原在表徵也在励
勉圣主贤臣之重德行德而以天为则(注10).  
表2-1中国色彩学说 多方关系之组合表  
参,玄衣之用  
周人的敬天,尊天的本质,乃是从殷人的神文主义
转变为人文主义而用玄,并此影响及於后世而「取象制
物」:  
关於「玄衣」之用的文献,此可溯及於姬周以次传
世的史料.  
《诗》与《礼记》皆有载录(注7).而周代诸多传
世青铜器的铭文,尤其具有科学的证据,例如: (一),玄衣作为冕服的上衣.  
〈作册吴彝〉:「……锡(赐)……玄衮衣赤舄…….」  
(二),《周礼》所载的王后以及后代皇后配合冕服的最
高祭服褘衣也用玄色.  
〈厘师厘殷〉:「易(赐)女(汝) 玄衣,黹纯…….」  
《师奎父鼎》:「……"玄衣,黹纯,赤市(韍),朱黄
(璜)"…….」  
(三),传世的礼经载称先秦的礼服有「玄端」,用於朝
服,冠礼,婚礼等.据《仪礼》,《礼记》的记载,
「玄端」是造型正直端方,以表「端正」的玄色
上衣.作为表徵或劝勉世人,必当端庄正直的「常
礼服」.申言之:  
其后,见诸《周礼 司服》之所载:「王之吉服……
享先王,则衮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郑玄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再则《周礼 内司
服》:王后(即后世的皇后)有六服,其中最高等次的
「后助祭先王之服」为「褘衣」,也是用「玄色」,同於
王之冕服.历代皇后最高的祭服,除后汉,魏,晋为绀 </P>
<P>  上皂下之深衣制;南朝的梁,陈仿汉,魏.此外诸代皆
仿袭《周礼》之所云作「褘衣」,概亦同於王之衮服用
玄为一体,但自隋代起,褘衣改用深青,以配合帝服.  
1,《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
服,皆玄衣纁裳.」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
乾为天,其色玄…….」《礼记˙玉藻》:「祀服
而玄冕(服)者,以天神尚质.」如此历代千古绵
延.天最尊贵,所以玄色最为尊贵.天为神,
神必有其「圣而不可知」的奥秘与力量;「天命」
源自殷人尊天命乃是尊天神.天神具有中正,
诚挚,完美的神格.  
以上诸端一一见载於列列史籍.如:  
《后汉书 舆服志》,《晋书 舆服志》,《宋书 礼
志》五,《辽史 仪卫志》二,《明史 舆服志》等等皆
是.而秦制废去六冕,仍以玄衣绛裳为郊祀之服.凡此
皆足证明玄衣之用的影响深远,史不绝书(注8).  
2,《尚书 高宗彤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天命守正循礼).「天既孚命以正厥得.」(天
命世人修德顺天).  
3,周人以武力打败殷人,赢得了天下之后周为
使殷人信服於周人,於是揭示「王者受命於天
的观念.」又附带两要件1.天命靡常.2.天仅
授命於有德者.  
一,取象制物  
玄衣之用「玄」(注9),乃是基於畏天,敬天,法
天的思想而诞生.这是用於盛礼,而是「取象制物」有
所寄寓.因而古制多作为帝王公侯等高阶职等之冠冕,
或弁服「玄端」的服色.上文子题所称的「象」有二义: 由殷人之亟畏天神,一转而为周人的以天命代替天
神,天神尚德,这是周代政教思想之转移人文本位的一
项特色;同时也是往后一转而为「德化」与「礼治」两
者并用兼施的契机(注11).  
一是:「天象」,即大自然界的「现象」,有其目(肉眼)
之可见,更有其无穷无尽目(肉眼)不能见,而万
物赖以生存的资源.  
3
总之,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
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
天道」.而良於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
设施情况的反应(注12).  
二,天命作服的效应  
同见於《尚书》所载虞舜时代的史事,《尚书 皋
陶谟》说:「天命有德,五服五彰哉.」又《尚书 益
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以五彩彰施
於五色,作服.……」  
可知虞舜时代即托称天命,而将服色制度分为五等
五色.以五服五等表彰君臣功德等级.於是此种思想与
模式传之后世,千古参仿,发挥了「天命作服」的效应
(注13).  
此所谓「天命作服」,乃是基於为畏天,敬天,法
天而作成国家法定的冠服制度,此可参依上文〈取象制
物〉得其诠释.兹再引据《尚书 皋陶谟》的载录,更
进一步诠释,所有此种服饰规制的制定乃是其一:在於
表德励功.其二是:论功异等而分为五个阶等而井然有
序.并此千古承传形成中华衣冠文化的特质之一,语其
效应,不问可知.  
肆,黄裳托位之用纁  
《后汉书 舆服志》下说:「……黄帝尧舜,垂衣
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
黄…….」(注14).这是说黄帝尧舜之时.但又接著说
后汉之事:「汉承秦故,至世祖践祚……初服冕旒,衣
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祀天地…….祀天地明堂皆冠旒
冕,衣裳玄上纁下.」(注15).纁为何色 为何前制(黄
帝尧舜)用黄而汉制改用「纁」 并且在后代多照此仿
行上玄下纁.纁又为何色 及至笔者受业於王师宇清教
授,得知王教授深入考证,得到答案.原来是出自《前
汉书 郊祀志》所载:汉武帝前后在山东泰山和陜西淳
化县磨石领两次「封禅」(祭天地):筑五帝坛时,将黄
帝坛「托位於西南,竝赤帝所」——黄,赤两色相和而
成纁.这是空前未有的创获.至於王师的阐释可分两
项,一是由来,二是说明「纁」的「色相」.兹分述如
后文:  
一,纁色之用的由来  
玄衣纁裳,是后汉以次冕服的通制.(也有例外)
而纁裳的「纁」是怎样的色调(Color tone) 在《周礼》
及《后汉书 舆服志》中玄衣纁裳的注文及其引述文等有所启示.  
《周礼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用事.」
后汉末年郑玄(西元126-200年)作注:「……凡冕服,
皆玄衣纁裳.……」西元450年后唐代永徽年间(西元
650-655年)或稍后,贾公彦疏:「『凡冕服,皆玄衣纁
裳者,六冕皆然.』又:《易 系辞》:『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注:乾为天,其色玄;
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於南方火,』火色
赤,赤加土黄,乃成为土红色即是纁色.」凡此概是郑
玄以次诸儒作注的影响而成文的.  
二,纁的色相  
纁的色调究竟是什麼 字书《说文》说是「浅绛
(chuang)」《尔雅 释器》:「绛」.  
《楚辞 九章 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po-chung)
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
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洪兴祖
补注:「曛,日入余光.」由此可知「纁」是赤(绛)色
而微黄.泛说成绛或浅绛,皆无不可.这是纁裳之所以
用纁色的疏说和纁之色调的确认.但一经深入研究,前
者显有望文生义,时代颠倒和不符的错失,亟待澄清(注
16).  
三,纁裳之界定  
据前文:玄衣纁裳是冕服的通制.因此贾公彦依「凡
冕服皆玄衣纁裳」作疏:「云凡冕服皆玄衣纁裳者,六
冕皆然.故云『凡』以该之.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概取诸乾坤.」
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
於南方火,』火色赤,赤加黄,即是纁色,故以纁名也.」  
中央土(黄)所托的方位应是:「南方火与西方金之
间的纁色.」;《史记 封禅书》:「……上(汉武帝)遂郊
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
祠坛,祠坛放(仿)薄忌太一坛,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
下,各如方色,黄帝西南…….」又《郊祀志下》:「又
上泰山,……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
赤帝所.」(注17).而宇清教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认为:
黄帝「并」赤帝所的「并」字最关重要,因其远离西方
之「全白」而「黄赤相并」乃成纁色.  </P>

<P>伍,结论  
一,在中国古代,「玄」「纁」两色因其色彩之为用,在
在彰显固定服饰规制的效能,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政
教体系.  
二,「玄色」,先染白,再染黑谓之玄色.黑中扬赤的玄
色,象徵宇宙奥秘莫澈,提示人们,大宇赐恩德莫
大,要感恩报德.  
三,青赤黄白黑为「正色」为尊贵.两色相混所得之色
为「闲色」,其位卑下.而「玄」较五正色尤为尊
贵处於地球经纬度之位置,致气象,物产荣枯的自
然状态;古人据以为说.  
四,《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  
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於南  
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  
五,中央土(黄)所托的方位应是:「南方火与西方金之  
间的纁色.」  </P>

<P>参考文献:  
1,《后汉书 舆服志》下三十.  
2,范瞱撰,《后汉书 舆服志》,下三十,百衲本二十
四史,商务印书馆 1988.01.  
3,《论语》.  
4,《易系辞》上传第四章.  
5,陆朝婷,2001.12,《中国冕制度及其文化价值之研
究》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研究所论文p106.  
6,王宇清,2000.04,《国服史学钩沉上》,辅仁大学出
版社, p60~p61~p81.  
4
5
7,《礼记˙玉藻》:「又何以之 玄衮及黼.」〈大雅〉,
〈韩奕〉:「王锡(赐)韩侯……玄衮赤舄.」《诗》采
菽「玄衮及黼」.《礼记 王制》同.  
8,范瞱撰,《后汉书 舆服志》:百衲本二十四史,商
务印书馆 1988.01第6版p1622.「秦:『秦以战国
即天子位,……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后汉书 舆服志》:「秦除(周)六冕之制,惟为玄衣
绛裳,一具而已.(《御览》)」  
《后汉书 舆服志》:「世祖践位,……祀天地明堂,
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晋书 舆服志》:「……及晋受命(称帝)遵(汉,魏)
而无改.」  
《宋书 礼志》五:南朝宋:「大冕……玄衣黄裳,……
郊祀天宗.祀明堂,以法
冕,玄衣绛裳…….」  
唐魏徵《隋书 礼仪志》六,鼎文书局p217.  
北朝周:「祀北方上帝,祭神州社稷,则玄衣玄冕.」  
《隋书 礼仪志》六:隋「乘舆(皇帝)衮冕,……
玄衣绛裳…….」  
《辽史 仪卫志》二:辽「汉服:衮冕……玄衣绛
裳…….」  
《明史 舆服志》:明:「衮冕玄衣黄裳.」  
9,玄:黑与赤两色的复合,乃「黑中扬赤之色」.  
10,王宇清,《国服史学钩沉上》,辅仁大学出版社,  
2000.04.初版 p61.  
11,王宇清,《国服史学钩沉上》,辅仁大学出版社,  
2000.04.初版 p67.  
12,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二),第一章〈易〉
中华书局,1941初版 p72.  
13,秦代遗老伏胜在汉文帝时始传《尚书》二十九篇,
内有〈皋陶谟〉.而〈益稷〉乃是由皋陶谟篇内分
出来的.郭鼎堂《先秦天道之推展》(商务版)中说
《虞书》,《夏书》皆为伪作,诸多歧见,议论纷
纷.其实尧,舜,虞,夏时期尚无文字,仅述口
耳相传由后人所笔述,应非所谓伪作.  
14,范瞱,《后汉书 舆服志》下第三十百衲本二十四
史,商务印书馆 1988.01第6版,p1621~p1622.  
15,司马迁,《史记 封禅书》鼎文书局,p1394.  
16,王宇清,《国服史学钩沉上》,辅仁大学出版社,  
2000.04.初版,p81.  
17,班固,《前汉书二十五 郊祀志》卷第五下,成文
出版有限公司,p1189.   

</P>
发表于 2005-10-12 14: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P>汗……不知道,“<b>纁”</b>字该怎么读.</P>
<P>「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谓之玄色.黑中扬赤
的玄色,象徵宇宙奥秘莫测,提示人们,大宇赐恩德莫
大,要感恩报德.「纁色」者,是赤绛色而微黄,历世
诸家释纁言之浩繁,郑玄注《周易》则谓「黄而兼赤为
纁」.概乎言之浅绛.而玄衣纁裳乃缘自:天玄地黄之
「玄衣黄裳」;</P>
<P>颜色是这个图上这样子的吗?</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14:45:18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5-10-24 16: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记得周礼中玄衣纁裳是男女昏礼时的衣着.</P><P>不过上图蓝色的边是?</P>
发表于 2005-11-9 16: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P>现在知道了,是这两种颜色!</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0 19:48:2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5-11-10 04: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P>应该没有蓝色的边。</P>
发表于 2005-11-10 19: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P>是没有,第一副图是从别处找来的,想问除了蓝边之外的两种颜色是不是文中所说的玄纁。现在搞清楚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0 19:49:1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9 01:48 , Processed in 0.0668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