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4|回复: 1

[原创]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说秦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4 19: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1a802e>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诗 小雅 南山有台》</FONT>
  
  
  “北山”指岐山,“南山”则为秦岭。山在华夏文化里象征着威仪、尊严与仁和。冕服十二章中,山取象镇重,象征王者镇重安定四方,仅次于龙文,绘于君王的大裘冕、衮冕之衣上。《诗 秦风 终南》中也以终南(秦岭)之巍峨来托咏秦襄公之风范。于生息于此的周人和秦人来说,秦岭是至高无上的山神地祗。秦岭的气质也在不知觉间潜入了他们开创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中。
  
  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据考,“秦岭”之名至迟源于汉代,因其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而且异名众多,更悠久的有南山,中南,终南,太白,太乙等。
  
  秦岭诸小多称为南山,屡屡见诸史料典籍典籍。在诗经中南山一词频频出现。虽在小范围内并非同一区域,但此“南山”,却为秦岭之南山。比如,《毛传》注《召南 草虫》一诗之“南山”云:“南山,周南山也。陈奂疏:“诗言南山虽系于召而实与周南不分疆域,故传云:周南山也,考周原在今岐山县东其南与眉县接界,太一山即太白山在县东,则周南山即太一山也。”而秦风中的终南山,山在酆镐之南,即今天西安城的南边。而后来“终南”与“南山”不再严格区分,甚至成为秦岭的代称。
  
  除“终南”“南山”外还有“中南”一名,是以“自古帝都”长安的地理概念来说明其地理方位的。意即:天下之中,都城之南。
  
  长安建都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四塞以为固”,秦岭是南面的天然关塞。秦岭之中,壁立千刃,植被繁茂。李白《蜀道难》叹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盘援……”这难于上青天的天险化解了历代众帝王的后顾之忧,他们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向北上,开疆拓土,或高枕安坐于歌舞升平的黼秀长安。再后来,当盛世都城变成了边西重镇,天下治平久安的宏远也就成了西疆清宁安定的奢望——长安,这个传奇一样的名字黯然成为“西安”,不再是一个巅峰盛世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的,与“宁夏”“延安”“辽宁”一样有着共同意愿的边镇名称。和名字一起黯然的就是整个国土,国土一再缩水,统治者们退过秦岭,偏安于南国。秦岭,那曾经的后方屏障便转眼便成了前方藩篱,悲壮地撑起了民族的第二道长城。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 大雅 绵 》),这片土地自古就是人类文明孕育的温床。秦岭为中国地理水系的分水岭,在“黄河-长江”文明体系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秦岭以北的渭河断陷盆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华夏民族的重要脉支炎帝族和姬周族的发祥地。整个北麓几乎都可视为华夏文明的泉眼。后稷教民稼穑,古公亶父去豳迁岐,武王伐殷建周,秦人进封诸侯,其后大出天下…天汉雄风,盛唐气象…这里云蒸霞蔚。而历史的眷顾却几乎是嘎然而止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长治久安的福祉随之散去……千余年来兴衰荣辱的变迁,几乎是半部中国历史,也是这历史中最深刻的青年时代的回忆。
  
  秦岭一带一直是战争的聚焦之地,不论南攻北伐,东兼西并,历来战事不断。政权割据、王朝巩固、改朝换代的故事层层迭起,此起彼伏。在峻岭与绝壁中自古就零星散布着的古隘栈道,记下了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战国秦惠文王时司马错攻蜀,西汉前夕刘邦暗渡而王关中,三国时曹操南下,蜀汉诸葛亮、姜维数次北伐,南宋与金隔山而据……斯人已去,故道尤在,沉默于千秋荒野。
  
  很庆幸中国文明的主体华夏文明长成于斯,这里没有塞外流沙的凛冽不定,没有江南春水的旖旎风情,山岳的镇重与典仪赋予了先民相对稳固的家园和食源,也赐予他们威严不失仁和、端庄不失浪漫的性格基因。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一个长久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一个与我们熟悉的黄河文明不大一样的文明模式,虽然灿烂如斯,却少有正朔文明口耳相传,以及可信正史典籍的印证,仅仅在模糊的神话传说里觅得一鳞半爪,秦岭将它隔在了我们视线之外,遥远的古蜀王国留下了不是空白的空白。巍巍终南,使得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隔山而居却脉脉不得语。想想,如果没有这道屏障,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从一开始就自由扩散,互汇交流,前者覆盖后者,其实也有可能。那历史就是另一种样子了。
  
  膴膴周原,帝都长安,秦岭参与形成了中国大致的自然格局及人文格局。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它的两边也铺展开两种不同的人文景观。这种自然格局铺陈,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人文格局体系。巍巍终南,为中国古陆的历史文明挥毫下粗重的一笔。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改造环境又是人类的天性。千秋古岳,它本身的故事又是怎么样呢?</P>
<P><B>秦岭地理环境概况</B>
  
  秦岭山脉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起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向东进入河南境内,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秦岭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从地理上的便利来说,人们习惯上以嘉陵江为界分为东、西秦岭。西秦岭又以徽县、成县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北秦岭西起白石山,东延至天水东南麦积山(1659米)。南秦岭西起岷迭山系,经岷峨山(2826~3299米),向东接东秦岭。西秦岭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龙江,东有西汉水,为四水分水岭。北秦岭山势较低缓,南秦岭山势高峻,多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和急流瀑布。
  
  秦岭并非一条单薄的山岭,从卫星照片上看则是莽莽苍苍的万千群山。秦岭山脉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起甘东,穿越整个陕西,延伸至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脉北侧为渭河平原与黄土高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如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和江汉平原。
  
  在古人的观念里,山是水的生命之源,山水相连,山生水,水养万物。这片群山在渭水南岸的百里之遥拔地而起,形成第一道横空出世的高峰绝谷,滔滔江河便从这道南山分开,北面水流绝大部分归于黄河,南面则大部分为长江所收编。
  
  陕西境内的东秦岭是秦岭的主体。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位于眉县、太白、周至三县交界处太白山为秦岭最高峰,主峰仙台海拔3767米。
  
  “蜂腰”西面分出3脉,由北而南是大散岭(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凤岭(2000米)和紫柏山(2538米)。岭间分布有山间盆地,如太白、凤县、两当等。蜂腰东面亦分出数脉,由北而南是华山、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间盆地有洛南、商县、商南等。数支山岭和盆地相间排列。位于华阴县南的华山,海拔1997米,为“五岳”之西岳。
  
  秦岭进入河南省境呈扇形散开,北支崤山(青岗峰海拔1903米),余脉沿黄河南侧延伸,通称邙山。位于登封县北的嵩山(1440米),即“五岳”之中岳;中间两支为熊耳山(主峰金宝山2094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皇顶2211米)环绕于南阳盆地的西侧和北缘。山间盆地有卢氏、伊川、淅川等。山脉与谷地相间,山间盆地与河谷呈串珠状相连,地势自西向东、北、南缓降。从中山、低山降为丘陵。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1 20:44:2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9: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P><b>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秦岭自然景观变迁</b>
  
  史前时期的秦岭,气候温暖湿润,植被构成复杂,生长繁茂,动物种类繁多,这样一个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对周边气候、水分及自然灾害的调节能力非常强大,是周边地区得以发展的保障。
  
  史书上所载和原始墓葬出土的木炭、果实和种子都能证明秦岭曾有的茂盛植被和丰富物种。如今几乎看不出过去的痕迹。山北坡的植被被破坏相对严重,在长安区境内的不少山地,几乎没有乔木,低矮的灌木丛间是班驳的岩石表面。变化最明显的要算气候,秦岭历史上的旱灾大都集中在明代以后的近代。高大的山脊隔断了湿润的南风和绵绵霖雨,近代以来秦岭北坡常常陷入连年的高温干旱。
  
  下面,就来简要分析一下秦岭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按照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演进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原始采集狩猎社会时期,原始农耕社会时期,传统农耕、作坊工业时期,大型工业发展时期,后工业时代综合发展时期等。
  
  1.人类活动初期的秦岭地区(原始采集狩猎社会)
  
  这段时间大约从人类出现到距今约5000年。位于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安康的柏树岭,汉阴阮家坝等史前墓葬(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社会)中出土有大量木炭、木椽、榛子、朴树子、栗子,还有各种兽骨,由此推知,当时的关中秦岭一带分布有大量森林、草地、竹林、沼泽,是典型的亚热带自然环境。
  
  当时人口稀少,生产方式简单,以渔猎为主。资源利用仅限于少量动植物,活动范围仅限于河谷、盆地。人类活动对秦岭生态环境影响十分微弱。
  
  秦岭北挽黄河,南拥长江,从西北到东南横亘千里,人迹罕至,古人认为是天地间元气最为充沛的隐秘之地。丰厚的自然赐予逐渐使人丁繁盛,文明有了雏形。华夏先祖炎黄均活动于此。生息于秦岭脚下姜水流域的炎帝,被呼为神农氏,传说当先民茹毛饮血之时便在这片山地采尝百草,开创了崭新的医药和农学领域。他在丰肥的河谷平原发展了农业,制耒耜,种五谷,教先民开荒稼穑,不再过那种采摘狩猎常常需要忍饥挨饿的生活。
  
  传说神农氏终于累死在这片莽苍的群山之中。尽管再也无处可寻人身牛首的神农,但此时的生产方式的确开始由原始的采集狩猎逐渐向农耕转化,为农耕的华夏文明埋下了种籽。
  
  2.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岭地区(原始农耕社会)
  
  约在前2100—前221,历时1800余年。彼时的文明开始进入王朝时代。炎黄整合后形成华夏民族,继续大力发扬农业,文明脚步飞速。尤其是到了先秦时代,关中地区已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模式,而秦岭山区则大部分仍是偏僻的未开化地区,残留着上古农业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
  
  根据社会经济原则推算,远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全省约200万人口,按今天陕南占全省人口28%的比例推算,整个陕南地区当时有56万人口。狩猎社会每平方公里可养15人,大约只37000平方公里土地;农耕社会为每平方公里100人,则需5600平方公里左右。所以,整个山地的自然状况并未受到影响。
  
  另外,这里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军事活动,春秋战国大争之世,但因主要战场在函谷以西的中原,对秦岭主体环境影响不大。巍巍终南,仍是生民心中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圣地。这里掩映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秦墨曾繁盛一时,这终南便是墨家子弟修行的大本营。
  
  3.秦代至清代前期的秦岭地区(传统农耕社会时期)
  
  从前221至18世纪前期,随着精细耕作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不断进步。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比以前有所节约。但人口成倍增加带给秦岭生态环境的压力超过了资源节约的效益。
  
  人类活动在这个时段不仅加剧,而且由过去的单一方面发展到多层次、多方式。除了农业的开荒垦壤使土地肥力渐渐下降,水土流失,林木还被大量采伐。特别是京畿的人口密集地区。
  根据资料分析,这个时候人们的活动范围已达到海拔1000米左右。
  
  如今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门阙上一副石刻对联简洁地书写着“上林可览”“终南在望”。从镐京到长安,秦岭都无条件地为打造帝都的光环提供了不可限量的资源。都城兴建和陵墓修筑是资源耗用的主要方面——“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史载,隋唐时京都一带烧炭业兴盛。白居易那脍炙人口的《卖炭翁》便说明了“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成本低,木材自然取自就近的秦岭;秦岭大量的木材化作了皇都的空前繁华,化作了秦汉陵墓的“黄肠题凑”,化作了人间的繁华烟尘,而过眼云烟之后留下的是大片濯濯童山。
  
  这段时期社会多动乱,战事频仍。例如三国时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上都是以秦巴山地间的汉中盆地为根据地,大量垦荒开山,以囤积足够军粮:另外,栈道的修建也需砍伐大量木材。到了明清,国事o(︶︿︶)o 唉,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大批农民为生计所迫进入秦巴山地毁林开荒,使山区的自然面貌受到冲击。
  
  在这两千年里,尤其是后期,秦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气候转旱,河流改道,河湖干涸,灾害时有发生。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石质荒山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虽然这个时段的人类活动也对周边生态环境做出过有利影响,如水利工程的修建、皇家园囿的设置等,有一定缓冲作用,但比起大规模的破坏,作用微乎其微。</P>
<P>4.清代中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秦岭地区(近代大型工业发展时期)
  
  虽然只有短短的不到200年,但随着近代大型工业的兴起,资源开发力度的突增,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模呈指数级上升,数倍过于以往。
  
  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除了原有的农牧业,采矿、炼铁、缫丝、造纸、樵采、烧炭 、木材加工、手工业、运输业都得到很大发展。
  
  陕南手工业始于乾隆初年,鼎盛于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据估计当时陕南手工业人数不下数万,各类厂坊不少于百家,其中以木、纸、炭、铁厂最为繁荣。据《三省边防备览》的不完全记载,当时的纸厂安康有63家,西乡50多家,凤县13家,定远百余厂,洋县20余……造纸原料完全是砍伐竹木。《史记&amp;#8226; 货殖列传》有载:渭川千亩竹。而如今竹木为数不多。清代中叶,陕南许多地方已是“深山邃谷,到处有人,寸地皆耕,尺水为灌”,至道光初年更是“低山尽村庄,沟岔无余土”“比年以来,老林空矣”了。但对植被破坏最严重的是近代兴起的大型工业。据《三省边防备览》的不完全统计,共有冶铁厂数十家,对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
  
  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都为天然次生林,原始林主要残存在太白、周至、宁陕、佛坪等人烟稀少的高山区。
  
  1935、1936年,陇海铁路、川陕公路分别通车,但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了对森林无节制的破坏。
  
  建国后,作了许多恢复工作,但因为政策的失误,也影响了秦岭的生态环境。如:盲目扩大耕地,超载滥伐,人口剧增,缺乏合理规划管理等。
  
  到70年代后期,植被破坏已相当严重,好在这时开始封山育林,秦岭生态进入自然恢复阶段。这膏肓病人终于得到了缓和的生机
  
  5。20世纪70年代至今
  
  经过20多年的天然生长,秦岭地区的植被恶化得到了控制,但因为这里土层较薄,所以恢复较慢。大学期间我曾随学校前往考察,那是在大约4年前。彼时考察结果来看植被结构单调,林木幼小,食物链组成简单,完去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故此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不强,容易发生病虫害,以及生态服务价值不高。据有关部门对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秦岭北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致使渭河流域污染严重,废水、废气和废渣(包括生活垃圾)肆意排放,昔日的滔滔渭河,水体全部丧失使用功能。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是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山之清寒带给城中的丝丝清凉的惬意何其微妙。其时其地,是一千多年前的长安;而日月流转千载以后,秦岭北边脚下的省城西安常以其高温天气名列全国第二,北方城市第一,且干旱少雨。且不论那无存的霁色暮寒、八水长安,就连整个城市的水源供应也一度成了燃眉之急。市政建设下了气力,从秦岭里引来了清冽的黑河水,暂缓了水荒问题,而黑河水体也愈来愈少,水荒危机依然千钧一发。
  
  随着近二十年我国工业整体规划工作逐渐改进和完善,管理加强,限制了一些污染性工业,长安、周至、陕南等山区民众也普遍具有环保意识,林业部门有计划地封山育林,开始了漫长的疗伤工程。不过,前景依然不叫人放心,且不说毁树容易种树难,影响秦岭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事件并为全然消除。经济利益下的急功近利时有发生。
  
  这十年来最严重的就是房地产商家的“贡献”了。“依山傍水,回归自然”的风尚越来越为富有阶层乐此不疲。上林可览,终南在望,这里是西安地区最理想的别墅居住地了。尽管为了有效保护西安这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不被破坏,陕西省以及西安市有关部门从三年前开始对秦岭北麓的商品房开发进行“封杀”,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秦岭北麓区域内从事房地产开发,修建商品住宅和私人别墅,但铤而走险、执法不严空隙下的风险房产开发仍没有得到有力控制,市郊山区依然“伐木丁丁”不绝于耳。今年3月22日新浪新闻,一家名叫秦岭山水的楼盘在西安街头大量派发宣传单公开销售商品房。据了解,即将动工兴建的秦岭山水具体位置在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旁,占地687亩,分三期开发,一期150亩,主要是别墅和洋房。在售楼部内设置的沙盘上的效果,可以看到大片待开发别墅以及洋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堂皇地陈列在西安命脉的秦岭北麓。
  
  据调查,这两年在秦岭北麓沿线新开发的商品住宅并不只有秦岭山水一家,去年以来新开发的商品房项目还延伸到了周至楼观台旅游风景区的楼观古镇以及户县境内。
  
  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当你驱车行驶在环山公路上,看到秦岭北麓一带峰峦叠嶂、群山纵横,青山秀水当中突然出现一片风格迥异的钢筋水泥住宅,心情会如何?其实心情倒在其次,只是西安那每年短暂的春秋和漫漫骄阳的长夏,沉寂古河道中炎风卷起的炽热河沙,还有日渐消瘦的供水河……还要继续流传秦岭的故事。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29 15:22 , Processed in 0.1064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