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21|回复: 0

曲据深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5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曲据深衣

  曲据深衣 (战国木俑) 曲裾深衣,有人称之为“绕衿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上下相连的服式。它简便适体,用途广泛,为社会各阶层人士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所喜尚穿着。它除上下连缀外,另一个特点是续纴钩边。这种服式改变了传统的在衣服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面的衣襟前后片缝合,后片加长(即“续纴”),使它成为三角形,穿时绕到身后,再用腰带系扎。另在领、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即“钩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它多用轻薄柔软的质料裁成。这种深衣的样式,在湖南长沙和湖北云梦等地出土的男女木俑及帛画上可以看到。 襦裙,是一种在中山国中流行的服式。襦,是一种短上衣,长至腰间,紧身窄袖;裙,是裙子,由多幅布制成,上面多织有方格花纹,常与襦配穿。这种服式,对后世中原地区汉族服饰的发展颇有影响。 胡服,是一种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这种服装与中原地区褒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差异较大。它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高统靴组成。适应四处游牧的生活习俗,以衣身紧窄,左衽,下着满裆长裤,便于从事射猎、放牧为特点。
   自从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易胡服”,胡服便渐渐流行开来。 周代王公贵族所着衣裳,一般都是用优质的丝绸制作的。贫民百姓所穿则多为以兽毛或葛麻搓捻成线编织而成的褐衣。《诗经·豳〔bīn宾〕风·七月》所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正道出了当时劳动人民忧心忡忡的凄苦情状。后世用“褐夫”一词作为贫民百姓的代称,也是从这个意义上引申出来的。 佩玉为饰早在商代就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从商代陵墓发掘出的大量形制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佩饰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到了周代,人们更赋予玉器种种神秘的道德色彩,于是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不习尚佩玉(称为“德佩”),并以玉的色泽来区分身份和等级。有所谓“天子佩白玉,公侯佩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玟〔ruǎnmín软民,似玉的美石〕”(《礼记·玉藻》)之别。玉的造型不同,佩在身上的寓意也不一样。如《荀子·大略》所说:“聘人以珪〔guī圭,长条形、上端作三角状的玉器〕,召人以瑗(大孔的璧),绝人以玦〔jué决,环形、有缺口的玉器〕,反绝以环(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玉佩除单独使用者外,还有组佩。即将若干件不同造型的玉佩用彩线穿组成串系挂在腰间。而在组佩中,最为贵重的是用于祭把等重大场合的大佩(具体形制说法不一)。挂上大佩,行走起来,由于玉器的相互碰撞,会发出悦耳的铿锵声响。人们用此来节制步履的缓急,以体现对礼俗的尊重。这就是古人所乐道的“鸣玉而行”。此外,当时人们还常在腰侧佩挂刀、〔qià恰〕、削、镜、巾帨、印章等实用物品(称为“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9 11:55 , Processed in 0.0594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