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蒹葭从风

[國醫膳食之道] [转帖]取消中医签名运动发起人:中医不科学安全难保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0 00: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篇旧文…………

<P>先转篇文章:</P>
<P>
医学墓地上的叙事之花</P>
<P>李 明</P>
<P>
    世事无常。 </P>
<P>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见证了一系列的死亡。好端端的,上帝死了,哲学死了,现代建筑死了……而且死得有板有眼,死得斩钉截铁。它们死就死吧,只要有医学活着,就不必害怕——医学是生存的底线。可是最恐怖的消息来了:医学也死了。末学刚刚在《医学与哲学》上发表文章把中医死了的消息抖出,就听说西医也死了。 </P>
<P>    宣布这个消息的人叫劳伦斯·弗斯(Laurence Foss),他专门写了一本书,题目叫《现代医学的终结》(The End of Modern Medicine)。其书出版于2002年,如果以出版时间作为西医死亡之标志的话,西医比中医还早死四年。按照作者的说法,现代医学诞生于1816年,以听诊器的发明为标志,算起来享年一百八十六岁。虽然我在《医学与哲学》上发表文章的时候并未看到此书,但是并不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中医本来就是西医注视的产物——“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照理就应该稍微晚一点死亡。目前学界对医学特别是中医的关注热情非常高涨——最后的救命稻草形将失去,因而恐惧与奋争的心态并存实属自然。 </P>
<P>    自从上世纪初“中医”在“西医”这个他者的注视下从中国医学传统中走出,与西医之间的抗争就不曾间断。最初“中医”一词只有在传教士办的医学刊物上才能见到。这个词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表明中国医学与西医的差别。后来“中医”逐渐自己认同了这种差别的存在,却又不甘心,一定要否认或者变相地否认这种差别,业内人士长期为中医辩护,说中医不比西医差,说中医同样科学,因为那些“中医”在骨子里还是认为西医高明的。殊不知这种辩护本身恰恰强化了两者的差别,结果“中医”的研究慢慢偏离了医学传统的干道,在西医的注视下异化了,成了不折不扣的怪胎。学习中医的人不信中医、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成了中医的掘墓人、中医与西医的实践越来越相似、中医的术语逐渐西医化等等,这些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在处理两种医学的关系上,国人的努力集中体现在“汇通”、“结合”和“学习”上,而我的见解却是“汇而不通,结而不合,学而不习。” </P>
<P>    有人说中国的医疗系统独具特色,因为世界上只有中国官方承认两种医学,且规定两种医学地位平等。其实中国又何尝不希望有统一的医学。可是历史证明了医学的统一十分困难。余云岫想通过废止“旧医”达到统一,结果群起而攻之,这是在情理之中的。当时的中西医力量悬殊非常大,毕竟当时全中国的西医数量不过千余人,而中医药从业人员至少一百万人,而且全国推行西医根本不现实。而西医既已得到科学文化的认可,近现代的中国对它自然也是趋之若鹜,欲罢不能。恐怕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取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所以“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医西相互学习”的声音最得人心。可是前文提到,中医的诞生本身就肩负着与西医不同的使命,现在要趋同,那就是威胁两种医学的存在,叫它如何“汇通”、“结合”、“学习”?换句话说,两种医学都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真理观,即认为真理只有一个,结果只能你死我活。如果不从这个根本上入手,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根本不可能有出路。好在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渐深,终于开始撼动医学的真理观——医学是最贴近人的信仰的,因为它与性命攸关,所以也最顽固,除非有十分地把握,医学的根本信仰绝对不变。当初现代医学观刚刚兴起的时候同样困难重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甚至出现医学的怀疑论,认为医学根本不能治病,人生病之后就裸体接受太阳浴,名曰“自然疗法”。现代医学的困境逼迫人们去反思其真理观本身,自然也需要一个困难的历程。但是,毕竟这种探索已经开始,而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P>
<P>    西医对自身反思的结果就是对他者的逐渐开放。在2002年,美国全国范围的调查表明有百分之三十的美国成人采用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CAM)的治疗手段。且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学历越高的人选择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的倾向性越强。比较而言,中国的中医学研究反而更加坚持所谓“科学的”真理观。换句话说,中医在反思自己的深度上比西方落后。中医被近代传教士灌输了一套理念,当初传教士们也认为是出自好意,但现在西方人发现自己错了,在努力去改正,而中医却仍然坚信那套错误的理念,像自虐狂一样不肯把紧箍咒取下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末学扼腕叹息之后不得不说中医死了。但是中医的死亡并非坏事,因为只有这种因西医而生的中医死了,才可能架构真正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医学。 </P>
<P>    面向世界的中国医学应该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她要有自信;第二,她能包容别人;第三,她不断超越自己。 </P>
<P>    医学的自信来自民族信仰。中国本土的信仰没有断,也不可能断。尽管现代国人经历了五四与文革的洗礼,我们的骨子里仍然流淌着几千年华夏文明的血液。毕竟,这些思潮的波动时间太短——不到一百年的动荡怎么能撼动五千年历史的波澜!无论年轻人如何表现得另类和反叛,恐怕他们都不会允许你去挖他们的祖坟。他们耳濡目染的,哪怕支离破碎的神话传统,早已把那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信息深深地埋在他们心底。中国传统的医学正是从这些神话传统中得来。美国著名思想家罗洛·梅说:“神话给这个没有意义的世界赋予意义。神话是一种叙事的模式,她使得我们的存在具有价值。”中国传统医学的可信性早已在“神农尝百草”、“黄帝岐伯谈”等古老叙事中得到验证,不需要再去用粗糙的现代试验重复。每一个用所谓现代手段去“不真诚地”“证明”中医传统的学者都应该扪心自问,这种研究是必需的吗?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在经历着精神的磨难,他知道自己的研究是不需要的,可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这么做。在此,末学斗胆宣言,国医的自信不一定要建立在西医的注视之下,不一定要披上科学的外衣。叙事研究早已雄辩地说明,科学也是神话,而且是蹩脚的神话——至少它完全没有办法处理人心与人身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曾经在一封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你可能觉得我们的理论(心理学)看起来像神话……可是哪一种科学最后不都和我们一样?你们今天的物理学不也是神话吗?”秉承了神话血脉的叙事医学,将来很可能是能够包容现代医学与本土医学,同时又不伤害各自尊严的医学形式。目前西方的医学界已经觉醒,开始探索叙事医学的道路。中医学没有理由去为一个死去的科学医学偶像守灵。 </P>
<P>    包容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承认别人的存在,但老死不相往来;另一种是相互欣赏,共同促进。前一种包容实际上是一种容忍,一种没有办法消灭对方时候的权宜之计。面向世界的中国叙事医学不能采取前一种包容的态度。现代医学的确有很多不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借助现代医学,即所谓科学的医学,人类在健康史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不足就把成绩一笔勾销。《剑桥医学史》的作者罗伊·波特记录了抗生素的使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他认为这是后现代医学的开端,窃以为这是他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误会,但无论如何,磺胺类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战胜疾病的能力。当今各种高科技在医学上的运用也的确给很多人带来了好处。尽管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股骨头坏死及其他副作用,高科技的高昂费用让人反思医学的目的等等,但它们的效用本身不可抹煞。叙事医学要做的不是去反对任何一种医学,而是去成就所有的医学。成人之美是叙事医学的宗旨。要让各种各样的医学叙事都有自己的空间,让人们的可选叙事(alternative story)越来越多,让人们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时候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更有尊严——而不是相反。 </P>
<P>    叙事的意思就是讲故事。故事就像流淌的小河,源源不断。正因为如此,叙事医学的精神如同《周易》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 叙事医学的生命力来自它永不僵死的世界观。医学不应该是必然,而应该是可能。信奉必然的医学必定会成为权威,成为权威的医学就很难再顾及人的尊严。当一个人浑身插着管子,完全靠机械的力量维系的时候,现代医学所关心的是治疗过程是否符合它的理论和规程。“人的尊严”在它的视野中很淡很淡。但信奉可能的叙事医学则不然,“执手相望,娓娓道来”,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一个人的健康的根源。亚马逊河上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纽约就爆发了一场风暴——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很可能有。叙事医学就是在对不确定性的尊重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把人的健康和生命引向新的篇章。 </P>
<P>    有人说“医者艺也,医者意也,医者易也”。在实践的层面,医学应该可以做事,可以积极协助人面对疾病和死亡;在理论的层面,医学应该可以容纳无限的可能,若有若无,若恍若惚,恍恍惚惚,其中有真;在元理论的层面,医学不是别的,就是华夏文明一以贯之的易道精神。在拙文《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中我曾经说:“在它(中医)被埋葬的地方‘中国传统医学智慧’将重放光芒”。现在我要说这种医学智慧便是“叙事医学”。可以说,两种医学争斗了近两百年,起初斗志昂扬,继而两败俱伤,继而垂垂老矣——寿终正寝。如今,在医学的墓地上正有一种新生的力量慢慢发芽、成长,开出了一朵朵稚嫩的小花。她们究竟能长多大,究竟能不能结果,尚待业医者、好学者去呵护、去栽培……
</P>
<P>《医学墓地上的叙事之花》一文被重复刊登在了同月的《读书》和《书屋》上 。而9月号《读书》和《书屋》对上期一稿多用的事件都同时保持了暧昧的沉默……
那么,中医到底属不属于“伪科学”呢? </P>
<P>       对中医的关注,早在读鲁迅对自己幼年父亲因迷信中医而医治无效身亡的记载,还有“馒头血案”的小说……的时候就开始了。
       说实话,鲁迅实在没办法被称作“国学大师”,纵然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说到底,他的研究是出于批判的目的,而非出于发自内心的热爱,周家俩兄弟在新文化运动中为打到“孔家店”都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怎可能对中华古典文化作客观论述?
所以,鲁迅对中医刻毒的描述,是出于自身的切肤之痛而导致的对中医彻底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一直持续到他自己临终前一刻,宁愿被日本医师注射至今真相不明的物质——而死,也不愿尝试一次中医。</P>
<P>         其二是手冢的半自传性作品,也是其最后的伟大遗作,《阳光之树》。</P>
<DIV class=quote>6.《阳光之树》 (手冢治虫)
  手冢大神遗作,获84年小学馆漫画赏(青年向)。
  江户末期,持续了300年的江户幕府快要完结,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故事的主角是手冢先生的祖先手冢良庵,作为“兰方医”(西医)的弟子,他一边要修炼自己的医术,一边要在强大的“汉方医”(中医)压力下为西医的生存发展奋斗。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着,历史的另一见证人,作为中下级武士成员的伊武谷万二郎,为维护幕府势力而在另一条人生道路上奋斗者。这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他们一边反抗着命运,一边又因为命运而相逢,其后又发现他们喜欢着同一名女性……
  “阳光之树”象征着表面上枝繁叶茂,内部却已开始腐化,各种新生力量开始崛起的江户幕府。很难说这样一部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作品是纯粹的医学漫画,因为采取了双线结构,手冢在自己的行医道路上的奋斗跟历史背景结合得相当完美。手冢良庵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改革家救世主般的人物,他只不过是在那种时代下的一个小小的医生而已。他的医术在一开始也十分普通,面对跟自己有着一丝情意的妓女,明知道对方患的是急需开刀治疗的盲肠炎,拿起手术刀却因为恐惧而下不了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死去。
  正是这种写实性的风格,将医生从充满神性的“绝对拯救”光环中拉回到现实,成为“真实系”医疗漫画的开端。
  看这部作品需要了解一些当时的医学史背景。和其他科学一样,现代医学是起源于古希腊,在欧美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产物,所以又称为西方医学,也是人类唯一共有的医学。在现代医学推广之前,世界各国都存在与其文化密切关联的传统医学,近代以降逐步为西方医学所取代。日本的新旧医学变迁是一个典型。公元414年允恭天皇患病,召韩国医生治病,从此日本乃有韩医方。公元513年引入中医,“以后关于医药的教养,悉依唐制,汉方医遂以成立,即其后所谓o(︶︿︶)o 唉医道”。16世纪开始,由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洋方医,但影响很小。18世纪中期,前野良泽译介荷兰医书提倡西医,使西方医学在日本立足。当时把由荷兰传入日本的学术称为兰学,西医称为兰方医。此后由于推广兰方医的传习,和西方医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至19世纪中叶西医在日本的势力大盛,与汉方医冲突迭起。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决定全盘实行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明治6 年(1874)颁布《医制》,是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步骤。但是,当时的医生中受过正式医学教育者寥寥无几,连同那些应用汉方医诊疗兼用西洋药品的西洋方医也只占五分之一,大量的是o(︶︿︶)o 唉医。1876年颁布《医师执业考试法》,实行严格的医生执业考试,使汉方医逐渐式微,终被取代,在不长的时间内,日本完成了由传统医学向西方医学的转变。
   “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鲁迅  《呐喊》自序,1922</DIV>
<P>摘自《医疗漫画大搜查线》(本人旧作)</P>
<P>      鲁迅和手冢的经历其实很相似,都是之前在日本学习象征“西方现代科学”的西医,然后因为种种原因“弃医从文”,决意由“医治肉身”转为“医治人心”。
      虽然对现代西医和古代(汉方医)中医的态度相似,但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周大相比,手冢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遭遇,以及对于佛道、生命、轮回的思虑,令他的气质更接近于内向且一生都在逃避与无奈中度过的周老二;由他在《阳光之树》中委婉的叙述,我们不妨看出周家老二惯用的“曲笔”技法。</P>
<P>      以前看过一本论述中医及其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书。其实中医所崇尚的阴阳五行黄老之术,均源于中国传统儒道精髓。中医讲究“中庸、调和、由内而外”的“治本之道”;而西医讲究“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征服、克制”之理。其二者象征了中西方文化思维和哲学的根本区别。有时候甚至觉得,就现阶段的研究水平而言,中医的哲学思辨价值也许要大于其科学实践价值吧。  
      王晋康与方舟子就曾因老王的某些医学观点而大打出手,其实老王的那篇所谓“论文”,跟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哲学原理有相似之处,不能说全无道理,但说到底,老王错就错在把“科幻奇想”当成了“科学论文”来发表了。
  巫医、中医和西医,跟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其实十分类似。合而分之,分而合之。
  在未能求得那所谓“终极真理”之前,对一切事物都持开放的态度比较好。 </P>
发表于 2006-10-20 0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未能求得那所谓“终极真理”之前,对一切事物都持开放的态度比较好。”</P><P>我很赞成给医学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其实中医不应沿一条路走,以前我在其他贴在也提过,中医可以同时沿三条路发展,看谁能走出一片光明:</P><P>1.按传统中医本来的特点继续发展下去。</P><P>2.走中西医结合。</P><P>3.用西医解释中医。这项工作以其说是中医发展不如说是西医在兼并中医,用现代化学工艺研究中医虽然还有待完善,但也颇有成效。</P>
发表于 2006-10-23 2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12-2 19: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样吧 这个名单 大家就作为中医及其他传统的修业、执业者拒绝服务的黑名单好了</P>
<P>当然 同情中医和传统的人也可以加入进来</P>
<P>我不是煽动啊 只是提供一个温和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建议 防止激化事件和无谓的论战</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 19:16:2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5 13: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流行的时候我在广州,当时听说有一病,流行很快,各个公司全部用蒸醋的方法消毒,每个人还都发了廿十四味,板蓝根之类的,就算出门,也不是很多人戴口罩,不象香港人人都戴。然后醋涨价,到处都买不到醋,过了几天又降下来了,也就半个月,大家好象都平静下来了,过不多久全国,全球就开始紧张起来,广州这里反倒平静下来了。
发表于 2007-1-14 1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P><b><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h/2006-10-11/U1832P1T1D11211474F23DT20061011183446.jpg">张功耀,男,(</b><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沙,410083——根据其人博客,信息可靠度:不可靠)</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FONT><b>涉嫌侮辱及消灭传统文化和强奸形式逻辑的历史罪人,同情及以传统文化为业的人们看到这张脸时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b></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3:54:5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6 17: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理他们,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了解中医、复兴中医
发表于 2007-2-15 17: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P>典型的外行看热闹,不动就不要在这瞎说, 以免污染我的眼睛,拜托</P>
发表于 2007-3-5 18: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医在中国传承了五千年,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就消失!</P><P>鄙视那些人!</P>
发表于 2007-3-5 18: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阿魏</I>在2007-1-5 13:01:14的o(︶︿︶)o 唉:</B>
SARS流行的时候我在广州,当时听说有一病,流行很快,各个公司全部用蒸醋的方法消毒,每个人还都发了廿十四味,板蓝根之类的,就算出门,也不是很多人戴口罩,不象香港人人都戴。然后醋涨价,到处都买不到醋,过了几天又降下来了,也就半个月,大家好象都平静下来了,过不多久全国,全球就开始紧张起来,广州这里反倒平静下来了。</DIV>

香港的医术比内地好多了,他们都没有控制SARS的漫沿。而内地用中医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发表于 2007-3-6 1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是个外行,不过,有一批讲中医的书不错,建议大家有空有心的时候看一下子。</P><P>唐云的《走近中医》,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吕嘉戈的《挽救中医》和《中国哲学方法》等。</P>
发表于 2007-3-25 09: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要振兴,教育是关键,一要教育特别是小孩子,让他们对中医对国粹有个正确的认识,别总说西方的怎么先进怎么科学,二是教育培养中医的方法。一人带5,6十人怎么也有问题
发表于 2007-6-13 02: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功耀跟新民网介绍自己是一个读中医读了33年的学者

------------------------------------------------------------
整个一个大骗了,出来叫什么。他还说的猪苓是猪粪不卫生。晕倒,猪苓是一种草药,根入药。古人因为它长得像猪粪,所以就起了这么个名字。一个连农村孩子都知道的事,什么都不懂,出来装什么大尾巴狼。还编造事实,这种人的话有什么可信度???还有那个什么方舟子。特意改了个名,谁还不明白他的用意,诺亚方舟的后代,甘当外国的儿子、孙子,也不当中国龙。这帮败家玩意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10 05:27 , Processed in 0.0991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