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3月8日北京晨报发表汉服专题,虽然其中个别文字及说法存在差异和错误,但整篇文章为正面描写。原文如下:</b></P>
<P><b></b> </P>
<P><b>年轻人的<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汉服<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梦</b><b><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b>
汉服消失360年后重现华夏大地。近年来,关于汉服复兴的新闻和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过,一个个倡导汉服复兴的团体在全国各地涌现。这些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社团满怀自信和抱负立志于推广汉服复兴,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探求演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形式。一年来,记者深入北京的一些汉服团体,用镜头记录下这群年轻人的行动和热情。
<b><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b><b>自称<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b><b>汉服复兴者<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b><B>
</B>
网友“腊肠”拥有几十套汉服,闲暇的日子她会把它们统统拿出来欣赏一番。
<b><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b><b>让<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b><b>汉服<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b><b>回归生活<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b><B>
</B>
在汉服运动如火如荼地在中华大地开展的时刻,一些积极参与者发现,在汉服宣传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如何让更多的大众所接受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多数普通市民只是认为这些年轻人自娱自乐的方式。一些网友建议,汉服活动需要把汉服和大众接受的现代生活元素结合起来,例如传统文化讲座、公益活动等,这些活动比穿着汉服压马路更有价值。2005年汉网发起了传统礼仪和节日复兴计划,2006年公布了中国式学位服和2008年奥运会华服方案,为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做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