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01|回复: 14

[转帖]苍鹰郅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4 0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3>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家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后人对他评价皆很高,并把他与战国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郅都,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

  汉文帝时,郅都踏入仕途,初任郎官,为文帝侍从。汉景帝继位,郅都被晋为中郎将。他性格耿直,“敢直谏”,也能抛开情面,“面折大臣于朝”。很快便得到汉景帝的重视。

  郅都成名,是从镇压豪强开始的。汉初,汉政府倡行“无为而治”,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有的居然横行地方,蔑视官府,不守国法。如济南郡的闲氏家强,仗着宗族户多人众,称霸地方,屡与官府作难。地方官循于常法,“莫能制”,于是汉景帝拜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针对不法豪强目无国法、肆行无忌的特点,采取了以暴制暴的酷烈手段。到任即捕杀闲氏首恶,推行严法,开西汉以严厉手段打击豪强之先河。济南郡首恶被诛,“余皆股票”,不敢再与官府对抗。他在任一年多,号称难治的济南,形势非常安定,“郡中不拾遗”。郅都雷厉风行地摧折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汉景帝七年(前 150年),郅都迁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亲领北军。他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或视权臣脸色行事。当时统治者一意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因而人民受的剥削较轻,安居乐业,极少有百姓触犯法律之事,犯法者多为皇亲国戚、功臣列侯。郅都行法不避权贵,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列侯宗室对部都是又恨又慎,见他皆侧目而视,背后称他为“苍鹰”,喻指他执法异常凶猛。

  汉景帝原太子刘荣,因其母栗姬失宠被废为临江王。汉景帝中元二年(前 148年),他又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被传到中尉府受审。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景帝谢罪,郅都不许。窦太后堂侄魏其侯窦婴派人悄悄送给一刘荣刀笔,刘荣向景帝写信谢罪后,在中尉府自杀。窦太后闻讯大怒,深恨郅都不肯宽容,责景帝将他免官还家。

  当时匈奴铁骑比年南侵,汉朝无得力边疆大吏,沿边数郡久不安宁。因此郅都还家不久,汉景帝又派专使到郅都家乡,拜到都为雁门郡太守,命他抗击匈奴,并特许他不必按常规赴朝面谢,由家中直接取道赴任,“得以便宜从事”;一切事情,酌情裁定,先行后奏。匈奴人亲闻郅都节操威名,得知他就任雁门太守,惊恐方分。郅都才抵达雁门郡,匈奴骑兵便全军后撤,远离雁门。至郅都死,尚不敢靠近雁门郡。匈奴首领曾用木头刻成郅都之形,立为箭靶,令匈奴骑兵飞马试射,众骑兵因极其畏惧郅都,竟无一人能够射中。匈奴对郅都恨之入骨,乃遣人深入内地,四处散布不利于郅都的谣言,窦太后听到后,不加追究分辨,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汉景帝心知郅都冤枉,说;“郅都忠臣”。准备释放。窦太后不忘旧恨,坚决不许,在她的蛮横干涉下,郅都终于被杀。郅都死后不久,匈奴骑兵复侵入雁门。

  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家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后人对他评价皆很高,司马迁称赞他:“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西汉成帝时,大臣谷永在一道给汉成帝的奏折中,曾论及郅都,说:“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并把他与战国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后人的这些赞誉,当是对郅都最中肯的评价。</FONT>


发表于 2005-8-4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學習。
发表于 2005-8-4 02: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颇有法家风范
发表于 2005-8-4 02: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官,可惜在人治社会里,能有多少呢?老百姓的幸福只能寄希望于几个好皇帝和好官了。</P>
发表于 2005-8-4 04: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秦不那么短命的话,法家能延续下去,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发表于 2005-8-4 05: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蒹葭从风</I>在2005-8-4 4:27:33的o(︶︿︶)o 唉:</B>
要是秦不那么短命的话,法家能延续下去,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DIV>

韩非的法家和西方的法制是不同的,韩非的法家是维护专制和压制人性和商业,和西方的法制是维护人性和商业。看看韩非的《五蠹》就知道了。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四)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五)工商之民。韩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发表于 2005-8-4 05: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P>韩非根据,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推行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管理的官吏。韩非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观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人主要不动声色地掌握赏罚大权。对于势的理解和运用,韩非发展了前期法家慎到的观点。 </P><P>他认为,要想取得统治的成功,必须依仗“人为之势”,即“抱法处势”,“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要牢牢地控制住政权,运用政权的力量去行法用术,统治人民,“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五蠹》)。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成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工具。</P>
发表于 2005-8-4 08: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cm 0pt">的确,先秦至汉朝时期的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的君主集权。<p></p></P><P 18pt"><FONT face=宋体>当然,君主集权、人治在“辐射状”特征的中华文明演化中总是无法避免的,但不管怎么说,法家的核心思想还是强调“<B normal">法治</B>”引领社会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总结法家的思想精髓,发现,法家的制国方略也不是就强调集权一方面的,实际上主要在<B normal">“</B><B normal">法</B><B normal">”“</B><B normal">术</B><B normal">”“</B><B normal">势</B><B normal">”</B>三方面,而且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那里各有侧重。<B normal">法</B>是指健全法制,<B normal">势</B>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B normal">术</B>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就分别偏重于法、势、术。<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先看看中国法家的发展简单道路:<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法家发端于春秋时期的<B normal">子产、管仲</B>。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用了法规化管理——法家初露<B normal">客观化、系统化</B>社会管理特征的端倪;到战国初期,<a href="http://www.chiculture.net/0305/html/d01/0305d01.html" target="_blank" >李悝</A>、<a href="http://www.chiculture.net/0305/html/d01/0305d02.html" target="_blank" >吴起</A>、<a href="http://www.chiculture.net/0305/html/d01/0305d05.html" target="_blank" >申不害</A>、<a href="http://www.chiculture.net/0305/html/d01/0305d04.html" target="_blank" >商鞅</A>、<a href="http://www.chiculture.net/0305/html/d01/0305d03.html" target="_blank" >慎到</A>等法家代表人物相继出现。尤其是<B normal">商鞅</B>,他在秦国的成功直接导致秦的崛起和后来的大出天下,著名的《商君书》《秦律》里有着非常细致的律令法规,体现了法制如铁的<B normal">秩序性</B>;而“术”就有点行政手段的味道了,<B normal">申不害</B>在韩国变法,国家小而守旧,用行政干涉似乎更有效一些,要不是后来魏国庞涓打进来,韩国说不定也会小有一番作为呢;而到了<B normal">韩非</B>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另外,加强了法家中“势”的成分,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制中人治的一面被突显出来,突出了法家治世的缺陷,加重了社会矛盾。 <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下面就说说秦之覆灭和法家治世的关系:<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法家治世,弊在太速,因为:速者必苛。儒家是非常有弹性的思想体系,常常在强力的压迫下不断扩张;<p></p></FONT></P><P 0cm 0cm 0pt">法家政策实行的基础需要有目标认同和很好社会凝聚力,否则结果必定是适得其反。放弃温和的道德教化采取o(︶︿︶)o 唉的严刑峻法,在人心未附的情况下,只能加剧了不满情绪的蔓延;只有在教化完成社会认同建设好的基础之上,法家的政策措施才能得到贯彻。<p></p></P><P 0cm 0cm 0pt">所以,秦之兴也速,其亡也骤,对法家在其中的作用来看,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p></p></P><P 18pt"><FONT face=宋体>法家思想的精髓里还有一些这样的成分特征:<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B normal">-</B><B normal">反对礼制</B> 法家重“法”轻“礼”,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B normal">定分止争</B>”,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B normal">兴功惧暴</B>”。即鼓励战功,压制内乱暴力。<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B normal">好利恶害</B>”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B normal">不法古,不循今</B>”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p></p></FONT></P><P 18pt"><FONT face=宋体>虽然同是诞生于相近的时代和背景,同是涉及人治国家,但法家和儒家从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儒柔而韧,法刚而脆;儒强调精神仪礼,法首肯利益为本;儒力主德行教化民众,而法主张刑名治理——关于这二者,我们今天还在受其影响:反映来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何者为重?或各占多少比例?</FONT><p></p></P>
发表于 2005-8-4 08: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990000>蒹葭从风</FONT></b> 总结的不错,说出了法家的根本。</P><P>这样也可以,只要去掉维护“没有制约的权力”这一前提,法家的精神还是很不错的,尤其在进取和制约这两方面。</P><P>其实我很欣赏法家的“<b>好利恶害</b>”的人性恶论,人都有做坏事的欲望和本能,只有用法来制约。</P><P>但是要想把作恶“防患于未然”,只有靠教化了,也就是你所说的“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在先,是预防。“依法治国”在后,是惩罚警戒。</P>
发表于 2005-8-4 15: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蒹葭从风</I>在2005-8-4 4:27:33的o(︶︿︶)o 唉:</B>
要是秦不那么短命的话,法家能延续下去</DIV>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哈哈,顛倒了,正因爲太法了,秦纔短命的。</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所以後來修正了,調整為陽儒陰法,穩定延續了兩千年。</FONT></P>
发表于 2005-8-4 1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8-4 15:56:37的o(︶︿︶)o 唉:</B>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哈哈,顛倒了,正因爲太法了,秦纔短命的。</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所以後來修正了,調整為陽儒陰法,穩定延續了兩千年。</FONT></P></DIV>

法家的精髓有很多种,秦亡于法家的弱点之一,但这不是不可以避免的,避免了也还是法家——所以,我的假设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05-8-4 1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P>“要是秦不那么短命的话,法家能延续下去”</P><P>秦滅了,法家並沒有消失呀,嘿嘿~~[em05]</P>
发表于 2005-8-4 19: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8-4 18:56:48的o(︶︿︶)o 唉:</B>

<P>“要是秦不那么短命的话,法家能延续下去”</P>
<P>秦滅了,法家並沒有消失呀,嘿嘿~~[em05]</P></DIV>

一个人正跑着,突然被绊了一下,也不会马上趴在地上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好歹也会滑翔一段......
发表于 2005-8-4 23: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人現在不被絆,以後遲早要被絆的~[em05]
发表于 2005-8-5 09: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8-4 23:16:56的o(︶︿︶)o 唉:</B>
這個人現在不被絆,以後遲早要被絆的~[em05]</DIV>
<P>谁一生没个磕磕绊绊?</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11 21:20 , Processed in 0.0719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