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8|回复: 14

[转帖]文化酷评:古装戏、旗袍、唐装和唠叨的怀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5 0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height=20>http://www.sina.com.cn 2002/02/19 12:33   <FONT color=#a20010>新浪文化</FONT></TD></TR>
<TR>
<TD height=15></TD></TR>
<TR>
<TD class=l17>
<P>  新浪网友:杨柳岸</P>
<P>  所有的怀旧都是一种精神唠叨。一个人处于怀旧的临界,他已经老得只剩下回忆。一个时代热衷于怀旧,恰恰因于缺乏记忆。没有记忆的今代,对于有记载的前代的钟情,分明的当下的苍白。历史可能是一把胡琴,拉过去咿呀,拉过来咿呀。变化的是节奏与音符,依旧那曲本。</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OBJECT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4,0,2,0 height=300 width=360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
      <embed src="http://ad4.sina.com.cn/button/suntv/9_blankbnhl.swf"
quality=hig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shockwave/download/index.cgi?P1_Prod_Version=ShockwaveFlash"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360" height="300"></embed>
</OBJECT></TD></TR></TABLE>
<P>  如果怀旧不是一种精神唠叨,清史就不可能一次次被重复地搬上舞台,百看而不厌。还不是整部清史稿的铺展,单就康雍乾三个皇帝的戏说与正传,在每天的电视频道交错上演的事实,早已造就几年来的舞台血泪,长盛不衰。</P>
<P>  2000年岁暮之际,日本《朝日新闻》说:中国电视剧中,历史题材的最受观众欢迎。其实1999年也一样,其实2001年也一样,其实2002年还一样。历史从未象今天这样被深情地关注。这个时代里的人们的眼睛,长在背后。这个时代的嘴唇的嗫嚅,都是卷舌。</P>
<P>  关注历史的时代,仅仅算是一个有素质的时代。正视历史,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时代。在今天,所表现出极端的商业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更多地趋向于炒作、作秀,或者收视率、点击数,功利的趋动,必然形成一个在关注中斜视或调戏历史的态度。这样,怀旧委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神唠叨,总是捡着舒服的来说,拿放着一种好心情来说,编造着儿女情长与无稽之谈,以博得关注历史却又不了解历史的观众的掌声与喝彩。</P>
<P>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分析时装与时代的关系,提及过旗袍。这发源于满洲的旗装,于入关后一直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满族入关后不久,他们的妇女看到了中原服装妩媚的一面,也想改旗袍为较为亮丽的袄裤,然而皇帝下诏禁止。这样,汉满两族,各穿各的,井水与河水的关系,中华服装多出一种样式,岂不是一件好事?</P>
<P>  有趣的是,清朝--这最后的封建王朝在人们快意的掌声中一倒,旗袍反成了彼时中国妇女一致采用的服装。时装是时代特质的表现,然而并非就能就旗袍的宠辱看出其间有什么怀旧的情结,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对晚清一往情深,1921年旗袍的兴盛,与复辟无关。张爱玲认为,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妇女蓄意要模仿男子。在我看来,她的解释,甚是牵强。倘若如此,那么今天世界上的华人妇女一统于庄重场合着旗袍,绝然没有模仿男子的意思。</P>
<P>  我们还是来说说今年春节期间满街花红柳绿的唐装。唐装与旗袍之对比,前者男女老小咸宜,后者只适合妇女。换一句话说,并非每个人着唐装都好看,但每个妇女着旗袍一定得体。再换一句话问:为什么不着汉装、明装,或宋装?这当然与上海那个会议有关,但不是最要紧的联系。没有那个会议,中国人在某个时候,依然还是会着唐装。其实,这一直是每个时代的中国人的梦想:唐装。</P>
<P>  可以不可以这么说,因为清朝是最靠近我们的一个朝代,唐朝是最靠近我们理想的一个朝代。怀旧,总是围绕着亲近的人和事,比如父母、子女、情人、最好的朋友。清史的翻新重演,是我们对太远的史资有点犯疑,注重于康雍乾,是我们对祥和强盛的一种念叨。无休止的念叨,看似的还不怎么烦人。那么,唐装,就是对一切一切的美好过去的再强调与总结。总结,其实就是一种唠叨。</P>
<P>  一个善于唠叨的时代,必然是一个钟情于繁枝细节的时代。我们在这样的时代里生存,我们每个人都在唠叨。</P></TD></TR></TABLE>
发表于 2004-8-5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乱七八糟
发表于 2004-8-5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裝”?那哪是唐裝?還唐朝?明明是滿服,沒文化人寫的文章。
发表于 2004-8-5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分析时装与时代的关系,提及过旗袍。这发源于满洲的旗装,于入关后一直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
</DIV>
<P>並行?那個白癡連滿清“薙髪異服”令都不知道,典型的史盲。</P>
发表于 2004-8-5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现在才知道有这么多人随手写写文章就可以骗稿费了</P>
发表于 2004-8-24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ina里许多垃圾</P>
<P>我现在有些相信那个流言了:</P>
<P>日本是sina最大的控股方,sina其实是日本在中国的宣传工具.</P>[em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6 16:25:42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30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遮雾罩,看不懂。
发表于 2004-12-30 0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支持
发表于 2005-1-22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漢魂</I>在2004-8-5 22:41:37的o(︶︿︶)o 唉:</B>
沒文化人寫的文章。</DIV>

发表于 2005-2-26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看就知道是小资情调的文章,扭捏做态,玩朦胧,虽然有那么两句说的还有点道理.</P><P>好像不适合我们这里的愤青们品尝啊, 哈哈</P>[em01]
发表于 2005-2-27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的人大多是有思想的,其实不是“愤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7 16:57: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2-27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請恕小弟多言.張愛玲其實說得沒錯,但小弟由於沒有時間去找文獻,改日再來補上.</P><P>清朝初期的&lt;易服令&gt;目標只是針對漢族男子,而對婦女服飾則不在是規限之內.所以在滿人入關至朝隆年代.民間婦女服飾仍舊能保有明代風彩,但為至於為何清朝中葉後女性服飾會漸漸趨滿化.有可能是受男性服飾的影響.</P>
发表于 2005-3-1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篇东西看了以后真是无语了,SINA这个网站也没什么好说的。</P><P>现在的马路上人人穿着所谓唐装的满服,真是有点觉得悲哀。</P><P>大部分百姓都不知汉服是什么,在外和朋友每每提及,被提到最多的是像日本的和服。</P><P>真是汉族的悲哀啊!</P><P>我认为对于中国汉文化的复兴真的已是刻不容缓了。</P>
发表于 2005-3-1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同感,所以请兄弟也为改变这一现象而努力吧,这正是我们这些人应该做的。
发表于 2005-3-9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说八道的人,还以为自己写的很小资情调把,他才是在唠叨[em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4 01:30 , Processed in 0.1069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