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9|回复: 4

[弓武樂舞之道] 戏剧盔头也有借鉴之处,故转此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 16: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不能让这门绝技失传 盔头老艺人渴望收徒弟
2002年6月10日15:59 <I></I> 人民网-京华时报 </P>


<P><I></I>
<I></I>
  后继无人</P>
<P>  盔头,我国传统戏曲中人物头上戴的精美装饰道具,全用手工制作,可谓中华绝技。今年77岁的刘森溥老人做了一辈子盔头,手艺精湛,全国有名的京剧专业团体几乎都用过他做的盔头。然而,现在,老人却在为后继无人发愁。</P>
<P>  “我做了一辈子盔头,眼看快做不动了,可又不敢停下来,没办法,我最小的徒弟都快50岁了,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后继无人哪!真担心这盔头技艺弄不好哪天会失传。”6月7日下午,在珠市口西草市街一家店面不大的“盔头器具门市部”里,刘森溥老人满脸愁容地告诉记者。</P>
<P>  刘森溥老人15岁就进入宣武区当时有名的“三义永”戏装店当学徒,从此和盔头结缘。解放后,又转投师兄李德林的盔头作坊帮忙,担负中国京剧院及中国戏校的盔头制作,多年的勤奋工作,使他技艺精湛。1955年作坊并入北京盔头社,最为红火时却在“文革”中关门10年。文革后,老人又重*旧业,2000年,和另两位老师傅组织起来成立了现在的这个盔头门市部。</P>
<P>  艰难坚守</P>
<P>  谈起自己做的盔头,老人两眼放光,一个接一个地把宝贝捧出来,向记者边展示边讲解。“京剧是国粹,这盔头,也同样是国粹啊。每一个盔头做下来,都要十几道工序,丝毫马虎不得,而且与之配套的也都要精品。头两天,中国京剧院的刘秀荣和张春孝两位老师为新戏《新三打白骨精》订做的盔头刚刚取走……”</P>
<P>  然而,一谈到盔头行业的现状,刚才还兴奋不已的老人马上沉默起来,点着一根烟,好一会儿才说道:“干这行,苦啊。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三年五载地当学徒?而且,学做盔头,光会技术不行,还得懂得丰富的戏曲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另外,现在京剧行业普遍不景气,也是影响盔头发展的客观原因。”</P>
<P>  刘森溥带过几十个徒弟,但大都转了行,现在只有三四人还在坚守。无奈之下,老人硬把已年近四十的小儿子拉了进来,半路学徒。</P>
<P>  渴望收徒</P>
<P>  6月8日上午,记者和刘森溥老人相约,走进了他们位于德胜门外南沙滩的盔头制作间。狭窄的空间里,老人的几位高徒正在为一场o(︶︿︶)o 唉的戏曲道具忙碌着,从业已20多年的刘文英师傅正在不足5平方米的工作间里用煤油喷灯焊制盔头上的饰物“大正凤”。记者挤进去拍照,一股浓烈的煤油味直钻鼻孔,几分钟下来,喷灯烤得记者满头大汗,忙逃将出来,一问才知,刘文英师傅每次进去一干就是小半天。其中辛苦,可见一斑。</P>
<P>  临走时,刘森溥老人诚恳地说:“我还想带几个年轻徒弟,不能让这门绝技就这么失传呀!我欢迎有一定美术底子,能吃苦的年轻人来加入这一老行当。”<I></I>
<I></I> </P>
<p>
<P>盔头情结(2002年8月7日)<I></I> </P>
<P><I></I>
<I></I> </P>
<P><I></I>
  在北京戏曲学校的毕业报告演出上,我们看到一位帮同学们装扮的老人叫刘森溥,同学们都叫他刘爷爷。要说这位刘爷爷和同学们、和戏校的交情,那可都是因为这些戏里所用的盔头了。他与北京戏曲学校已有几十年的交往了,最早戏校的盔头就是由刘师傅当时所在的盔头社做的,一直到现在,这里大部分盔头都出自刘师傅之手。<I></I> </P>
<P>  老戏重唱 盔头逢春<I></I> </P>
<P>  盔头这东西关键的专业语言叫口合适,口要是不合适,直接影响到我使用,手艺人讲究三分手艺,七分家伙。这个工具要是不合手,就再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戴到演员头上。<I></I> </P>
<P>  如果盔头不合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刘师傅经常来戏校看看同学们使用盔头的情况。尤其在学校,这东西都特殊,年龄都小,口都得合适。<I></I> </P>
<P>  孩子们不断的成长,头上戴的盔头也得跟着变。做这行就得懂这行,只要说演什么戏,刘师傅就知道戏里什么角戴什么样的盔头,他与盔头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是老戏被停演的那10年,他都天天想着做盔头,老戏恢复的第一场戏他就去了。<I></I> </P>
<P>  刘师傅说:夏天,音乐堂,头一出老戏是《逼上梁山》,我去看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哎呀,看起来我还有希望,我干这行还有希望,因为老戏一恢复,我还有用。恢复老戏开始工作的时候,做出老戏盔头那心情就是高兴啊,就是一个艺术品,有十几年没见过的东西了,新鲜了。<I></I> </P>
<P>  今年77岁的刘师傅从15岁就学徒做盔头,老戏不能演的那10年,他忍痛放下了喜爱的盔头,但无论怎样的艰难他都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后来好多老师傅都不愿意干了,上别处去了,仅存三个师傅调回来,有的退休,有的不干了,只剩他一个人,一直坚持到现在。<I></I> </P>
<P>  2年前,刘师傅与和他年龄差不多的两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热热闹闹的办起了厂,开起了店,由于他们讲信誉、盔头质量好,在戏曲圈子里已经是小有名气,订单和访客接连不断。而让刘师傅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听到人家称赞他的盔头做的好。<I></I> </P>
<P>  一说起自己做的盔头,老人眼里会散发出无尽的光彩,一个接一个的把他的宝贝捧出来,他说京剧是国粹,这盔头也是国粹。当说起盔头行业现在的状况时,刚才兴奋不己的老人马上沉默起来,他说做盔头太复杂,是份苦差事。<I></I> </P>
<P>  刘师傅说:都是铁丝和纸这两个材料,机器用不了,传统工艺就是用纸,里边加铁砂,完了一上漆,做完之后,表层处理出银的,一看好像金属感似的,其实都是纸,结实。<I></I> </P>
<P>  精品国粹 后继无人<I></I> </P>
<P>  每一个盔头做下来都要十几道工序,丝毫马虎不得,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要靠手,一刀刀的割;一点点的粘;一块块的拼;一条条的裱,而且与之配套的也都要精品,这样组装起来的盔头才算合格。一个简单的盔头要花1—2天的时间,一个复杂的要8—10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当时给《图兰朵》做的大凤冠就是刘师傅和几个徒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所以干这行一定要有耐性,能坐的住。现在跟了刘师傅23年的四个徒弟中,最小的也快50岁了,而刘师傅已经77岁,他心里比谁都急,愿意干这活的人太少了。<I></I> </P>
<P>  做了一辈子盔头的刘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三年五载的当学徒呢。<I></I> </P>
<P>  刘森溥曾经收过不少徒弟,有的因赚钱少走了,有的坐不住也走了,后继无人啊。而且与过去相比,现在戏剧一天天的更新,所戴的盔头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接连的变革,学做盔头,光会技术不行,还得懂戏曲知识才行,活到老,学到老。<I></I> </P>
<P>  刘森溥还说:学技术与学文化有区别,我学徒四年,学不了什么东西,靠自学自己锻炼,4年跟大学生没法比,它有的是经验问题,不是理论东西。上大学有课本,有教授;我这就靠口传,口传心授,没有理论。<I></I> </P>
<P>  刘师傅觉得现在的徒弟,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观点,还要能坐的住、热爱这行才行,现在老人收不着徒弟的难点就在这儿。做盔头是手艺活,学业有成的不愿意干,可没有文化基础的又干不了。刘师傅的年势越来越高,找徒弟也越来越迫切,老人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可是在没有找到徒弟前,老人还得坚守下去。<I></I> </P>
<P>  老人说的好,坚持下去就是传下去,就把这行业能传下去就行,让它后继有人,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京剧能发展下去,将来假若后继无人,这盔头的精品也 就没有了。<I></I>
<I></I>
</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5-11-1 17: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P>珠市口西草市街</P><P>好,有空去看看</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2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以后一定要教教我啊.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1-1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11-2 2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也想学</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10 19:51 , Processed in 0.1463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