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1|回复: 5

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8 0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
<P>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后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诸如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各国遗留下的"异"转化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饰制。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帜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P>
<P>  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P>
<P>  在汉代初年,由于受连年战争影响,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gl/image/4-1.jpg" align=right>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其中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P>
<P>  公元前二百年汉高祖灭秦建立西汉,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旧有服制,即用"袀玄,长冠"。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时莽绀袀服,紫玺绶"。意思是说,王莽时着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装印的装饰物。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珮、朱履。所服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汉书《汇充传》中说"充衣纱縠禅衣"。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这种服式由于既长且宽男子服用较为普遍。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穿"弋绨(黑色丝织衣)革履"。百官在朝 会时均着黑色禅衣。</P>
<P>   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朱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P>
<P>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的形式,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区别在于内穿和外用。在古书集成的《经济汇编礼仪典》衣服部中记载了深衣的尺寸。汉时一尺相等于今日的0.233公尺,一汉尺相当于今日市尺的七寸左右。下面将汉尺计算的禅衣和中衣的成衣尺寸,做一简要介绍:</P>
<P>       <B>衣</B>        <B>尺寸</B></P>
<P>      上衣长       二尺二寸</P>
<P>      衣袖        约四尺二寸,袖长过手</P>
<P>      袖口宽       二尺二寸或三尺三寸</P>
<P>      腰宽        三尺六寸(腰的周围为七尺二寸)</P>
<P>      下裳长        一般是三尺二寸(按人体高度计算)</P>
<P>      裳下摆宽       七尺二寸,共六幅。</P>
<P>      上衣下裳相连缝合在一起。</P>
<P>       <B>中衣</B>         <B>尺寸</B></P>
<P>      上衣长         二尺二寸</P>
<P>      衣袖          约四尺二寸,袖长过手。</P>
<P>      袖口宽         一尺二寸</P>
<P>      下裳          约三尺</P>
<P>      裳下摆         七尺二寸,共十二幅,下摆围长共一丈四尺四寸。</P>
<P>  上衣下裳相连缝在一起,做为祭服的中衣,需缘赤色边,做为朝服的中衣,需缘黑色边。</P>
<P>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P>
<P>  (一)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P>
<P>  (二)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gl/image/4-4.jpg" align=right></P>
<P>  (三)袖宽为一尺二寸。</P>
<P>  (四)衫无袖。</P>
<P>  (五)着裘毛朝外。</P>
<P>  (六)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越来越多。</P>
<P>  (七)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P>
<P>  东汉自公元25年一公元200年光武帝时期,对当时的车和服装的用色作了规定。以赤色为最尊,标明汉朝应有的“火德”。到永平二年继续倡导,着祭服时,内用白色布帛的中衣,必以红色缘边,与赤袜、赤舄相配。并制定百官以"五时服色"随季节更换服装。按"四时"迎气,立春之日于东郊,此时的车和服装用青色;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车和服饰色皆赤;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车和服饰色皆黄;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车和服饰色皆黑。 根据《宋志》记载,"汉承秦制,冠有十三种,魏晋以来不尽采用,比如法冠、长冠、巧士冠、高山冠、方山冠、建华冠、却敌冠、武冠、却非冠、进贤冠等"。汉代男子规定以冠式不同来区别等级和地位。</P>
<P>  汉代祭服延用"大珮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珮,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采用深衣制。 <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gl/image/4-2.jpg" align=right></P>
<P>  对汉时女子着服,不少诗作留下了难得的记载。东汉乐府诗人辛延年作《羽林郎》,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炉,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合窕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其意是说,西北外族有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春天独自卖酒,她身穿宽袖合欢领式的襦,长裙腰上垂挂着装饰腰带,头上戴着陕西蓝田县蓝田山上出产的玉,耳后戴着大秦国出产的像夜光璧般认闪亮的耳珰,头上屈绕发鬟挽成髻,世上女子无法与她比美,鬟上贵重的首饰,似黄金万两价很高。这最后的两句,显然是夸张的笔法,说明诗人对汉装的由衷喜爱。</P>
<P>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着短襦,下着长裙,蔽膝之上装饰腰带长垂。古诗《陌上桑》中记载了采桑姑娘罗敷的装扮,"湘(浅黄色)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十个字的诗句,将少女着装的色彩,原料和款式,一目了然地勾画出来。近代从河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发现砖上有身着长衫对月舞蹈的女子形象,从内容看,似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汉时宫廷舞女以跳长袖舞最著名。因此证实这块画像砖是汉代的佳作。汉砖为后人留下了当时女子着装的记录,实属难得之物。当时古诗中还有"妇病行"、"孤儿行"等写真的作品,记录的都是民众的服式着装。比如"抱肘无襦,复无履","冬无複襦,夏无单衣"等,其意是说,穷苦人们没有合体的衣物,也没有配对的鞋履;冬天没有御寒的厚衣服,夏天也没有风凉的单衣遮体。汉代劳作男子常服是上身着襦,下身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皆同。</P>
<P>  古代的衣妆出新更替,均出自宫廷之中,往往以皇帝的偏爱和主张为导向。例如汉代,由于与西域的交往不断增<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gl/image/4-3.jpg" align=left>加,开通了丝绸之路,从而引起汉灵帝的极大兴趣,对西域艺术和外族的生活起居产生偏好。于是提倡京都从服饰到使用器皿全部模仿西域的式样,这样就掀起了一场"胡风"热。皇帝提倡人们学穿胡人服装;寝睡用胡床;学挂胡帐;学跳胡人舞蹈;学吹胡笛;学拉胡琴;学弹胡箜篌……。</P>
<P>  从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见到汉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扫地夫和牧羊人。以长衣覆地不露足为多,服装宽大,袖子端立或双手摊开或作握物姿势,也有的微露双足。女人一般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持重,敦厚朴实。</P>
发表于 2005-5-7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05-6-8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斑竹知识面广,能否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共享</P>
发表于 2005-6-11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斑竹很漂亮</P>
发表于 2005-7-27 23: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厉害,增加知识</P>
发表于 2006-10-27 22: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18 05:46 , Processed in 0.0679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