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85|回复: 11

[建築審美之道] 再次拜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6 1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P>
<P>至今想到梁公这句话,我仍不禁要落泪,可以想象梁公当时撕心裂肺的感觉。去岁在北京盘桓过一阵,看到孤零零的前门(正阳门),可怜的城楼,孤独的占据着那片方亩之地,周围的城墙已不复在了……</P>
<P>梁陈方案如今在西安倒是实现了一些,历史可以假设,但历史难以回头</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贴子,怎么就搞错了[em04],成了发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6 11:15:3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城墙历史

<P>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P>
<P>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国。</P>
<P>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P>
<P>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P>
<P>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它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P>
<P>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P>
<P>至1949年时,北京城池仍保存完好,但此后即被o(︶︿︶)o 唉大量拆除。至1979年下令停止拆除残余城墙、并保护遗留城门时,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门两处内城城墙残余。此外,永定门在2004年被重建。</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内城

<P>又称“京城”、“大城”。东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修筑于元朝,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城墙为夯土筑成,内侧和外侧均包城砖。通高12至15米。内城城墙的北段和南段厚度大于东西段厚度,平均底厚19至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内城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P>
<P>内城基本成方形,西北缺一角,被附会为女娲补天“天缺西北、地陷东南”之意。但据遥感观测,此处原有城墙痕迹,使内城城墙呈完整的方形。但是这里的地形为沼泽和湿地,不利于地基稳固,因此推测原城墙修筑后不久即被废弃,并修筑斜角的新城墙,将此处割出城外。</P>
<P>历史上,北京内城曾多次遭到进攻,如明朝俺答汗和后金的围攻,以及清朝义和团之乱时八国联军的进攻,但因城池坚厚,除八国联军之役外,在其它围城战中均未曾被强行攻破过。</P>
<P>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其实是豁口)。</P>
<P>1949年之后,中国o(︶︿︶)o 唉政权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大雅宝胡同豁口、北门仓豁口(东四十条豁口)、鼓楼大街北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园西豁口、松鹤庵胡同豁口等6处豁口。</P>
<P>1950年代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引起了争论。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保留城墙,并将其改造为环城公园。为修建北京地铁,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1: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城九门拆除史

<P>南面三门</P>
<P>正阳门:明永乐十七年修筑,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门之名——丽正门,正统时改为现名字。其箭楼俗称“前门”。1915年瓮城被拆除。1965年经周恩来批示,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
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朝之前名为文明门,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门之名。1900年箭楼被毁。1950年拆除瓮城。1966年拆除城楼。
宣武门:俗称顺治门。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朝之前名为顺承门,沿用元大都城顺承门之名。1920年拆除箭楼。1932年拆除瓮城。1965年拆除城楼。
东面二门</P>
<P>东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崇仁门。永乐十七年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为现名[3]。1915年拆除瓮城。1927年拆除箭楼。1965年拆除城楼。
朝阳门:原址为元大都齐化门。民间俗称亦为齐化门。1915年拆除瓮城。1958年拆除箭楼。1957年拆除城楼。
西面二门</P>
<P>西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和义门。永乐十七年取西方属义之理改为现名。1969年拆除瓮城、箭楼、城楼。其间曾在箭楼城台中发现和义门瓮城门洞,但亦被拆除。
阜成门:原址为元大都平则门。民间俗称亦为平则门。1935年拆除箭楼楼体。1953年拆除瓮城和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城楼。
北面二门</P>
<P>德胜门:明初将元大都健德门南移修建。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楼。1955年拆除城台。1979年拟拆除箭楼,后得以保留。
安定门:明初将元大都安贞门南移修建。1915年拆除瓮城。1969年拆除箭楼、城楼。
此外,内城四座角楼中,仅东南角楼因临近铁路、担心拆除工作影响铁路通行而幸存。其它三座角楼中,东北角楼1920年拆除,城台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楼1900年被毁,城台1969年拆除。西南角楼1930年代拆除,城台1969年拆除。</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1: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城七门拆除史

<P>外城,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东南角因避让水洼而向内曲折,被附会为“地陷东南”。</P>
<P>南面</P>
<P>永定门: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拆除永定门西侧部分城墙,将原在城外马家堡的京津铁路终点站移至天坛。1901年修建前门火车站时又在城门东侧增开豁口,铺设新路轨。1951年为改善永定门交通,拆除了瓮城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及箭楼于20世纪50年代末被拆除。
左安门
右安门
</P>
<P>东面</P>
<P>广渠门(沙窝门)
</P>
<P>西面</P>
<P>广安门(彰义门)
</P>
<P>东北角</P>
<P>东便门
</P>
<P>西北角</P>
<P>西便门
</P>
<P>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陆续拆除。

</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1: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城六门拆除史

<P>北京皇城平面皇城修筑于明朝永乐年间,在元大都皇城的基址上向东、北、南三面扩建而成的,是北京宫殿城池建设的配套工程。平面呈长方形,西南角因避让庆寿寺而缺一角。墙高约7至8米,厚约3米,通体红色,上覆黄瓦。周长18里,有六门:</P>
<P>大明门:皇城正门。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于1954年被拆除。
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左前方。为扩建天安门广场,于1952年拆除。
长安右门:位于天安门右前方。1952年拆除。
东安门:1912年被焚毁。
西安门:1950年被焚毁。
厚载门(地安门):1954年至1956年拆毁。</P>
发表于 2006-10-16 17: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P>^_^,很好得帖子哦。完全值得新开帖子呢!</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9: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P>点错了,所以将错就错了</P>[em01]
发表于 2006-10-17 09: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帖子。现在在城市规划的名义下,很多好东西已经大拆特拆了。倘若梁公泉下有知,又不知道要痛哭多少场了。</P>
<P>[em03]</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7 9:32:49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1-21 22: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公之痛已成为国人永恒之痛…
发表于 2006-11-22 19: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P>拆把,拆吧,这些人还算好,我现在看到最 厉害的莫非老家湖北对于文物的破坏,其他地方道是没怎么留意!</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9 05:14 , Processed in 0.0716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