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41|回复: 12

[原创]《孟子·离娄章句下》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2 14: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
<P 0pt? 0cm><FONT size=3>原文:</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孟子曰:舜生玉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西夷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百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翻译:</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孟子论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徙至负夏,卒于鸣条,从其生活的地域而言,舜是中原地区东部边缘的人。周文王生在歧周,卒于毕郢,他是中原地区西部边缘的人。这两位先代圣贤的空间距离相距千余里,时间上相隔千余年。然而他们先后在中原地区行其王道政治,则同出一辙。上古的圣王与近代的圣王,他们所追求和践履的道是一样的。</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评说:</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进入近代,许多严肃的价值问题面临被解构的困境。是否有一以贯之的天道,如果有,它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呢?先秦文献的道多是描述性的解释。孟子此段意不在考察舜与文王施政的细节,而是要强调道的超越性。道相对于人的有限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而言是无限的。那若合符节的道对于今天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有何意义?我想在敬天(符合自然规律和基本人道立场)与保民(保障人民生存、发展的自由选择)仍是政治的主题及判断执政者得失的重要尺度。</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抛开政治,单从思想观念史说,人类思想中是否有永恒的道,是否有超越时空、人种、语言的价值,我想还是有的,否则古今中外的思想交流就不可能,陆九渊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不可能摆脱生、老、病、死的有限性,只有永恒的价值——道能将一个个个体联系起来,使得生命不那么孤寂、痛苦、虚无、迷茫。</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原文:</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伪证。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翻译:</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子产主持郑国政务,用自己的车子送百姓过溱、洧两河。孟子评论说:子产能给百姓私恩小利,却不懂得公平正大的政事原则。就拿过河这件事来说,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发动百姓修桥,一个月可搭一座独木桥,两个月就能建成可通车舆的桥,如此一来,两岸百姓就不必为过河而烦恼。君子处理好政务,鸣锣开道,招摇过市也无所谓,何必守在河边,用车将每个过河的送到对岸呢?而且即使当政者真心想取悦每个人,时间也不敷用啊。</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评论:</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孟子此段将个人私德与为政事公的关系。当政者首先应处理好自己的政务,从大处着眼,完善公共事务,而不是因斤斤于细节而忽略根本性问题。子产爱惜百姓,却不懂得如何才能更好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送人过河不如修筑桥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可见用心好并不一定能平其政,还要有政治家应有的干练和务实的能力。如果一个当政者能够理顺纲纪、为政公平正大,即使不亲近百姓,也比之洞小恩小惠授人者强。从个人经历和客观条件讲,面对千千万万有各种各样问题的百姓,让他们每个人都满意,也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如果不断完善建设有益于民的制度(纲纪),发展公共事业以保障民众的福利,民众就能够安居乐业。政治家考虑问题应该是制度、公共事务方面,时刻提醒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俗话有一俊遮百丑的说法,在品鉴人物时,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将私德与事功分开。历史、现实都十分复杂,人物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判断历史及现实中的政治人物得失时,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还要考察其行产生的后果及影响。</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原文:   </P>
<P>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P>
<P>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P>
<P>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P>
<P> 翻译:</P>
<P>    孟子对齐宣王说:“国君待臣下如手足,臣下才会将国君视为心腹;国君对待臣子如犬马,臣下就会把国君视为陌路人;国君对待臣下如土芥,臣下就会把国君当作仇人。”齐宣王老大不高兴(俺猜的:),问道:“按照儒家的礼制要求,做臣子的要为原来的国君服丧。您这样说来,臣下还要守礼为原来的国君服丧吗?”孟子说:“一个君主,能够听从臣下的谏言,即使改正自己的错误;行国政时能够采纳臣下的建议,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臣子迫不得已离开故国往他国任事,君王能够做到派人护送他离开国境、提前派人到该臣子将任职的地方送去推荐书、臣子离开三年未返故国,国君才收回其采邑封地。这就是所谓国君待臣下的三种礼节。如果国君能够做依理行事,做到三有礼,臣下就要为他服丧。如今情况怎样呢,臣下规谏君王,君王不停;臣下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君王不行;从不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臣子因故去国他往,君王千方百计困住他,还在别国散布谣言诋毁他;臣子刚刚逃离,其家产马上就被没收。这就是所谓寇仇。莫非还要为寇仇服丧不成?”</P>
<P>    点评:</P>
<P>    此段是《孟子》中非常光辉的一章。齐宣王既要臣子为他受礼,又不愿礼待他们,所以觉得孟子的话刺耳。孟子说出他的道理,君臣关系并不是臣子一味顺从,而是一种对等关系:手足——腹心、犬马——国人、土芥——寇仇。握有权力的国君,首先要有君的样子,具体来说就是虚心纳谏、有错就改、接受建议、完善政治;让小民过上好生活;对待大臣要始终如一,不能人未走,茶就凉。只有做到这些,臣子对国王才有服丧的义务。有人说儒家是专制的帮凶,只会欺骗百姓,教导顺民。读了《孟子》此段,就知道历代统治者不喜欢孟子的原因了。孟子给君主列出条条框框,要求约束绝对权力。君主做得好,才有权力要求士人和臣下,如果君主从不尊重士人,践踏他们,那士人也不必客气,不必为其服丧。如果专制者暴虐无道,践踏生命,士人也不必傻乎乎的效忠暴君。如下章所说:“无罪而杀人,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无罪杀人、无罪戮民,都是暴政的表现。在这样的政权下,别说有所作为:行王道,求自由,自身道德难以保全,就连身家性命也不保险。今天A士无罪而被戮,明天可能就轮到自己。从另一个角度说,将国家的长治久安寄托在英明的领导人身上是一厢情愿的,只有善的体制下,权力受到制衡,由绝对权力导致极恶的危险才会大大降低(并不是没有)。对读书人而言,生活在一个动辄得咎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政客们占有绝对的政治权威,必然要利用读书人的知识权威。于是就有各色曲学阿世之徒,罔顾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学术思想的规范,成为专制权力的帮凶,用孟子的话说按妾妇之道行事。更有甚者,专制者为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通过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摧毁知识分子的良知。孟子熟谙世故,了解人的脆弱,因此给读书人这样的建议,即远离无道的政治。余英时论及陈寅恪晚年境遇,为他选择留下而惋惜。陈寅恪虽然没有离开大陆,他选择远离政权中心,拒绝社科院的邀约,为的是保持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于读书人而言,在暴政或专制的环境中,作何选择,不可不慎。</P>
<P>原文:</P>
<P>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P>
<P>翻译:</P>
<P>    君主有仁德,国人莫不有仁德;君主讲求义,国人莫不讲求义。</P>
<P>点评:</P>
<P>    此段讲国君的德行对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意义。道德的约束力究竟有多大,一个高尚的国王能够影响多少人?毕竟道德的约束力受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想制度建设可能更为重要。当然,如果在相似的制度条件下,道德或者说是文化将其决定性作用。借用竞技比赛的一句话,拼到最后还要看文化,具体地说就是看文明化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这句话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P></FONT>
发表于 2006-11-24 2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太精彩了!亚圣的文章口才好!杜雅萍评点得也好!</FONT>
发表于 2006-11-25 02: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转贴到国学版
发表于 2006-12-6 18: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P>说实话,孟子的仁义,没有荀子的观点好。</P>
发表于 2006-12-28 00: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孟子·离娄章句下》学习心得

好帖,转国学版吧。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P>為什麽要翻譯呢?樓主妹妹既然直接看懂原文。如果是爲了方便別人,則莫如作些疑難的註解。通過白話翻譯學古文竊以爲是有害的。</P><P>評點部份加精,期待繼續。</P>
发表于 2006-12-29 02: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em17][em17][em17][em17][em23][em23][em23][em23][em23]
发表于 2007-2-10 09: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厉害呀,解释的非常透彻,应该下了好多工夫吧!!
发表于 2007-2-11 17: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得不错,期待继续。
发表于 2009-7-31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接再厉!!       加油
发表于 2009-7-31 2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em31]
发表于 2009-8-4 09: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语言经典!楼主的评点更经典!
发表于 2009-8-12 17: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话感觉太长,总是不喜欢看,我更喜欢看那种简单的如同日常聊天的,比如 论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4 20:07 , Processed in 0.0781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