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9|回复: 3

[分享]道教“九守”理论与太极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4 01: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4>                              道教“九守”理论与太极拳</FONT></P>
<P><FONT size=4>       道教“九守”的修行理论跟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一树之花。首先,在理论上,道教“九守”理论跟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是血脉相通,互为融摄。此外,道教的修行理论对太极拳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实践行为,如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道家道教这棵大树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道教和太极拳的关系是树与花的关系:花依树而荣,树因花可证。
  “九守”是道教重要的修持原则。在不同的道书中九守的名称和内容不尽相同。在《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中,“九守”为: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在《通玄真经》的《九守》篇中,名为“九守”,实有十基,以九为名,大概言其多之谓。《通玄真经》的九守有十项,分别为: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唐代默希子曾解释“九守”为:“九者,易之数终,明极则变,变则乖道。守之者,居元龙亢悔,可越三清之表。忽之者,则牝马不利,将沦九幽之下,固宜守道,不可失常也。”他认为人若不修九守,便会与道相违、进退得咎;若修九守,就能达到与道合真,从心所欲、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武与道合,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太极拳所具有的巨大的养生、技击和文化价值已经为世人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本文着手从道教重要的修道原则“九守”理论出发,阐述和剖析其在太极拳的拳理、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等方面的功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道教的“九守”理论,以《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中的阐述最具代表性。《云笈七签》中的“九守”凡九篇,分别为:守和第一、守神第二、守气第三、守仁第四、守简第五、守易第六、守清第七、守盈第八、守弱第九。具体论说如下:
  △守和第一
  者君曰:天地来形,杳杳冥冥,浑而为一,自然清澄。凝浊为地,清微为天。离为四时,分为阴阳。精气为人,烦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门,骨骼及其根,我尚何在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者死,顺者生。故静寞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夫精神所受于天也,而骨骼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贵在守和。
  道教的守和是指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守和即是守中和。太极拳也是非常看重守和,认为守中和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之一。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中和,既是拳术修为的关窍,又是拳术运用的原则。“在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达道也。”“中”指内劲处于静中之动,即虽然内劲未与外界发生作用,但能和而不流,无处不在。“和”指内劲处于动中之静,即虽然内劲与外界已发生作用,但仍然能自然运作,与未发生作用时的自然状态无异。
  守和就有守中之意。在太极推手中不要追求偏刚偏柔。身法要理解中正不偏。求得八面支撑,八不依靠。
  △守神第二
  老君曰:人之受大地变化而生也。一月而膏,二月而胞,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肺主鼻,肾主耳,心主舌,肝主眼,外为表,中为里。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而人有兴衷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电,肝为雷,以与天地相比类,而人之心为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度,郡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阔且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劳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内守而不失。
  道教的守神是指人要善于返听内视,内守精神,不受外物的牵引逐外驰骋,疲乏损耗。故而有“圣人内守而不失”的说法。在太极拳中,守神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推手中的体现,是在长期的盘拳架和推手的基础上得到的。只有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能感知太极拳中“神”的运走。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论述了身、心、气、神四者的关系,指出神是身、心、气的主帅。他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太极体用解》中把守神解释为“诚”。“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神不外泄,一诚内守就能贯通天道与人道。陈鑫在飞太极举论分类语录》还阐述道:“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艾说广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敛其形无可名,名之日无极,象形也。”太极拳起势阶段的闭目息气,精神内敛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打拳之前的洗心涤虑,平心静气,驱除妄念。可以说,太极拳的守神是把握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之先兆,也惟有内敛守神才能把握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从而举手投足皆合于道。
  太极推手中,只有凝神静气,心态稳定,听劲才灵敏,才能通过皮肤的接触“听”到对方的意图,正确把握太极拳的知觉运动,然后再随曲就伸,因势利导夺取胜利。练太极拳之大忌就是心态的急躁和盲动。要遵循要领去练,否则枉费精力而不得当。
  △守气第三
  失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越外,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视听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煽也;气意者,五脏之使候也。故耳目淫于声色,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淫蔼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弗越,诚使其耳目清明玄达,无所诱慕,气意虚无和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利,精神内守,形体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何足见也!故其出弥逸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历爽;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故嗜欲使人之气衰杀,好憎使人之心劳倦。疾至,即志气日耗也。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谓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长得生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自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敢极,即失至乐矣。
  老君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妥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过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圣人尊之弗敢越。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养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已。故曰至人。即神以求,无不得也;即神以为,无不成也。


  道教认为血气乃人之精华。气充盈则祸患不能于,邪气不能侵。人由于耽于嗜欲,精神消耗,内气亏损。因而修道者必须内守血气,固本培元。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只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这种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元之气。气在身、心、气、神四者的关系中,虽不及神重要,但就意气和骨肉的关系来看,意气的重要性显然是在骨肉之上。太极拳认为意气为君,骨肉为臣,骨肉受意气的驱使。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王宗岳《太极拳论》:“虚灵顶颈,气沉丹田。”心意平静,气才能沉人丹田。也只有气沉丹田,也才能虚实阴阳分明。太极拳的桩功特别强调气沉丹田,能够做到气沉丹田,是人的全身心协调运作的结果,分别通过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尾闾正中,就能以意行气,使下盘稳固。
  太极拳认为“气”贯穿了心意和骨肉,使得有形和无形得以和谐统一。太极拳拳经上所说的“‘气宜鼓荡’、‘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不稍滞’、‘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气做人骨,神舒体静”’等,都是说明气在内外三合关系中的重要性。
  守气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占重要地位。因为往往人重心失、惯性被他人化,都是因为自己横劲被炸,自身先失所致。如果自己气机顺达,上到顶,下贯脚,不越矩,对方要借你之劲是不可能的。这时自可心平气和识清对方来意,见机而作。
  △守仁第四
  老君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死生即意不慑,同变化即明不眩。夫至人倚不立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端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而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君子义死,不可以富贵留。故为仁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况于无为者乎!无为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量。夫上观至人之论,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乃足薄也。
  道教认为所谓义是“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君子义死,不可以富贵留。故为仁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况于无为者乎!无为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量。”因此,守仁体现的是精神内充、无所牵累、无畏惧、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极高的人格魅力。这种守仁的观念,体现在太极拳,可以用一个“松”字来概括。所谓松,就是一种减法,是一种否定性的思维,是一种遣损之道,只有通过身心的彻底放松,才能做到无累、无为,最终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武禹襄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就是对守仁的极佳诠释。关于“凇”,太极拳经最有名的说法为太拳祖师正宗岳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和太极大师李雅轩的“大松大软”。李雅轩说:“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抵抗对方之来手。”大松大柔、极松柔的法则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太极拳的松包括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在松中驱除拙力、驱除杂念,从而达到“浮云流水虚无飘渺,无内无外全体透空”的境界。
  在具体应用中,守仁就是不怕在推手和比武较技中失败,要做到无畏、无累。即使暂时失利也要坚信太极拳原理,不走蛮力和拙力的道理。原西安太极名家文功远老师说:“太极推手功夫是输出来的,输不怕,关键要想,道理想穿了,自然就不输了。”只有无畏、无累,才能放下心理包袱,放弃对表面得失的追求,真正探究太极之理。
  △守简第五
  老君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适情辞余,不贪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为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来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故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乎外内之府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也!
  道教认为眼不多视,耳不多闻,口不多言,心不思虑,不用聪明,息虑寡欲就是守简。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将七步得道的过程概括为一个不断遣损的过程。他的七步得道法为“信敬一”、“断缘二”、“收心三”、“简事四”、“真观五”、“泰定六”、“得道七”。他所说的“简事”就不务分之所无,不任非当之事。因此,修道之人“须断得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是对世俗之缘的遣损。守简在太极拳中可用“舍已从人”来解释,但是,不少练太极拳的人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舍己从人”。因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告诫道:“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吴公藻在《太极拳总论》专门对“舍己从人”作了解释,他也认为“舍已从人”说;寓意至深,一般人难以理解。他说:“舍已从人,是舍弃自己的主张,而依从他人动作。在太极拳中,为最难能之事。因两人在交手之时;胜负之观念重,彼我决不相容,何况互相攻击,或在相持之中,而弃其权利。所谓舍已从人,不仅作字而解释而矣!在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学者当于‘惟务养性’四宇下功夫。经云:‘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静为性,阴阳为理,故性理为道之本源。养性之说,是学者应时时致力修养,潜心揣摩,心领神会,久之自能豁然贯通矣。又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而阶级神明’,此乃循环之理,归宗之意。盖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练到精微,能造机造势,不愁无得机得势处。能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已从人。”吴公藻认为只有在心性修养上下功夫,等到功夫和境界极为高深精微处,处处做到得机得势,最后才可能明白什么是舍己从人。
  守简在应用中就是能舍、不贪。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切忌贪心,贪心就是自己功夫不到,去做办不到的事。如果推手过劲连对方来劲都听不到,更谈不上去侵动对方重心,相反,妄用蛮力去撞人,结果事倍功半,习惯养成很难纠正。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4 1:34: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1: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守易第六
  
  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乐而不有。无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度制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弗有,委万物而弗利,岂为贵贱贫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谓能体道矣。
  “易”有容易、变易和不易的意思。这里的守易就是讲,虽外物有变化,而人自己的本心不随之而变易。太极拳讲身定和心定。十三势为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中定。前辈向恺然先生。曾说,“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余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无中定之虚实,非虚实也,无中定之触觉,犹瞽(瞎)之视,跛之履,触如不触,觉如不觉也。”从中足见中定的重要性。中定乃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所谓身定,是指在太极拳打拳走架的过程中,身体中正沉稳,不能东倒西歪,随便晃动。中定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也是学习太极拳登堂入室的重要阶梯。实现懂劲的基础,是掌握推手诀窍的关键,所谓心定,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拳的决心,矢志不移。拳经云:“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其二是练拳时心神的内敛,不遂外物的牵引而起心动念。前面的守神部分已有阐述,此略。
  守易表现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自己有绝对把握把对方打动重心一米远,而我只打动二尺,绝不争取打一米一,这样看来效果不明显,但我做到很容易,叫做宽备窄用。而实质上控制对方的能力提高了,同时对方也无法了解到你的实力。
  
  守清第七
  老君曰:人所受形于天者,耳目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其所以为制者异也。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净也。敌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于弗用也。夫鉴明者,尘垢弗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身除)著也。故心有所至,神既然之,反之于虚,即消烁灭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已。
  老君曰: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o(︶︿︶)o 唉之心无由生。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趋行求者也。诚违科性命之情,仁义宙付。若夫神无所奄,心无所载,通同修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也,声色不能淫也,辩者不能说也,知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乃真人之道也。夫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不灰乎此,虽知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佥石,犹无益于天下,故圣人不失所守。
  老君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处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劝和,即得安其位。养生以安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埋,五脏无积气,祸福弗能挠滑,般誉弗能尘累。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待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峻。故小有所志者,必大有所忘。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倦苦吾情,精若泉源,虽欲勿衰,其可得耶?今盆水清之终日,不能见尘祗,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之象。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老君曰:上圣法天,其次尚贤,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贤者,疑惑之源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故曰:勿惑匆樱,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谓之天道。
  守清达到的境界为和愉虚无、神清意平、静漠恬淡。太极拳在平时打拳时,讲究慢匀稳静,空松圆活;“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动如抽丝”、“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身虽动,心贵静”;在交手时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静如山岳,动如雷发”、“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王宗岳《太极拳论)对动静的论述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明阴洞阳,察静了动,正是太极拳的高明之处。要回到道之本体,唯有通过虚静之途。拳经说:“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显然静乃太极之要义。静而了动,静而生灵,王宗岳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久打太极拳和推手可以逐渐培养出身体灵敏知觉,由听劲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守清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非常重要,有人有“打人不对,不打人也不对,关键要对方心服才对”,“攻城不上,攻心为上”的说法。要达到这个效果,就是要多利用“沾连粘随”的技术,与对方和拍,将两人的动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入知已知彼范围,将就对方的东西制住对方,不要勉强拉他就范。
  
  守盈第八
  老君曰:天予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禾畜。怀天下之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伐,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广,警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是以圣人以道损之,执一无为,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无为,法于江海。江海弗为,百川自归,故能戒其大;圣人弗强,万兆自归,故能戒其王。为天下牝,故能不死。人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工重,不可以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天之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故圣人以遭萑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击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也。天之道,抑高举下,损有余,奉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净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为者,见不足者。故能成其贤。跂者不立矜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者亡。飘风骤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气,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执雌此,去此奢泰,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不敢奢泰,故能长久也。
  老君曰:天道极即盈,盈即损,6月是也。故圣人保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自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牟贱。众人为之,故弗能成;执之故弗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不执即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漓。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即衰,日中别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仗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贵赏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五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守盈就是要不盈,也只有不盈才能长久。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道顶点就会走向其反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守盈在太极拳表现为“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是指在太极拳的行架和交手中不偏不倚,不即不离,不沽不脱。在太极拳中偏和倚、即和离、沾和脱、过和不及都是错的。太极拳称这些错误为“顶匾丢抗”。杨澄甫在(太极拳法歌解》对“顶匾丢抗”解释遭:“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就是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要多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放在低位置,就是多让对方进攻,即使技术超过对方,也不要处处强制对方,要多让对方主动。这样,自已的功末就更会深化,对方更不能测试你的水平了。
  
  守弱第九
  老君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耶无不乐也,即至乐极矣。是以内乐而外不乐,以乐内者也,故有以自乐也,即互贵平天下。所以然者,固天下而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即万拘备矣。故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财货,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贪骄多欲之人,冥乎势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立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口距,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育妄之患。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老君曰:所谓真人者,性合平道者也。故有若无,实若虚,治其内不知其外。明白入素,无为而复朴。体性抱神,以游天地之间。茫然彷徉尘埃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知巧,弗载于心。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远归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弗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为。以死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知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所以能假乎道者也。使神阳达而不失于充,日衣无阴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来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者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者也。故生者未尝其生,化者未尝其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素朴之道矣。
  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合于纯粹素朴之道。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在太极拳上表现为柔弱胜刚强、四两拨千斤。太极拳强调以“柔”为本,以“不争”为用,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而太极拳有“柔性武术”之称,不过太极拳的“柔”,并非至柔无刚,而是有柔有刚,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是太极拳的一对辩证关系。太极拳练习从放松开始,由松人柔,尔后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最后达到刚柔相济的境地。“四两拨千斤”也是刚柔矛盾关系酌另一种形式。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云:“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意指太极拳技击术不仅是可以以柔克刚,而且包含了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正所谓“柔中有刚攻不被,刚中无柔不为坚”。太极拳的柔弱中包含有韧性、灵性和可能变化的余地与空间。
  守弱的概念也是太极推手和技击中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交手是只要遵循了守弱的规律,就能控制太极知觉运动的整个运动规律,:不论面对什么对手都能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运用裕如。能守弱就能头脑清楚,轻运气感,不动声色,因势利导,从盲目蛮干中解脱出来,走化对方之劲路。举手而成,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太极拳的腾然发放,“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静如山岳,急如闪电”,都是从守弱中走出来的。
  宋代朱弁在题解中则认为“守者,专一于志,而九备于数极,则物无不在其域,事无不与其成”,“称九守者,盖在用九之义也”。《道德经》中并无“九守”的说法,但文中“守”字出现了七处之多,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三十七章)等。道教的“守”亦秉承了《道德经》的“守”之涵义。虽然道教的九守的“九”为数字之极,用“九”字只是取其概数。然而,道教之九守跟老子相比,显得更加系统化,反映出道教的教理教义的发展与变化。
  最后,我把对道教的九守理论、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和阐释而作出的理论总结浓缩以下四点,以其在具体的的实践中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保持中间位置。不论在守攻和推手过劲中,都要以守中为重点,只有守住中间位置也才能照顾四方。太极推手和技击技术不是靠一招一式来解决,而是靠身法气势的部署。中间位置犹如两军交战中的帅旗,与人交手,先摆好一个八卦阵,主帅(即心神)稳坐中军帐,如此才能静以待动,让彼偷营,而自投罗网,身体前后上下左右对称呼应,如众军制住对方。中位不可丢,如两军交战不可夺帅,帅旗若丢失必遭败绩。
  (二)要消除动作死角。就是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不要偏向一方,前去之时,必寓后防之意。意走动作之先,不要一劲一着,要有全局观念,犹如蛰龙水面行,一波未平一波起。将太极图扯长为一个“8”字,成如意之状,转弯抹角之处,尤须注意,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样才不至于进入死角。马走墙上过,方可八面玲珑,圆转如神。
  (三)用力不超过需要。在推手或技击的过劲中,举手动脚,皆要有意,绝不盲目妄动,耍重视每二个回合,哪怕是轻点细触都应有所悟。不要认为有大力,动大身法才算练习。其实太极推手和技击的技术之关键是在轻微之处,所谓见微知著,于细微之处见精深。老子曰:“守弱曰强,见微曰明”,此之谓也。如果细点轻触而没有效果,就需动脑,切忌急躁,一急躁使会感觉全失,会破坏已被抓住的感觉。犹如磨刀不得法,越磨刀越钝,锋刃全失。
  (四)要有主次之分。太极推手和技击技术是客观技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尊重客观事实,多置自己于低位,多理解对方长处;以人之长,悟己之短,自可明白道理。太极拳的盘拳架是练知已功夫,搭手交战是练知人功夫。知己知彼,都是需要分清主次。总之,分清主次才能够多责己,少贵人,从而提升自己的太极推手和技击的境界。
  (责任编辑 乔 汉)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1: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226644 size=3>来源:《武当》2005年第04期</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3>作者:林墨根 林文涛</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3></FONT> </P>
发表于 2006-12-15 18: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帖子。收藏哦。</P>[em24][em24][em24][em23][em23][em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2 17:43 , Processed in 0.0852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