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9|回复: 4

婚礼和诗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6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婚礼和诗经 / 骆晓戈
  我今年夏季到大连,和一位东北延边的老人唠家常时谈到,在延边朝鲜族仍然保持着古代迎亲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那一天,彩车临门的时候,年长的夫妇率领全家人,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亲自迎亲。否则,新娘可以不下车不进婆家的门。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曾经读到这样的记载:“礼贵夫妇,易叙乾坤,配阳成化,比月居尊,河洲降淑,天曜垂轩。”(《史记·卷四十九》)《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婚礼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仪式。几乎称得上是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史记》中还穿插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公羊用高贵的彩色丝织品书写欢迎辞来迎新娘,遭到众人讥讽。为什么呢?因为迎亲这样的大事写欢迎辞是不够礼仪的,必须亲自出场,他被人讥讽是有道理的。“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这里的意思是指和谐的乐声,能令四时和,而阴阳变,则能生万物,是阴阳即夫妇也。夫妇道和而能化生万物。在古代农耕文化中人们对于生育万物是十分崇敬的,人为之本,故云“万物之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所以婚礼在古代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礼。收集在《诗经》的有不少诗歌就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少男少女恋歌、回娘家的唱词,妻子思念丈夫或者丈夫思念妻子的情诗以及迎亲的曲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中,对出嫁女子的祝福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直到清代末期,《诗经》在今天的台湾岛仍然是中国人婚礼上要鼓之乐之来鸣唱的属于礼仪程序必备的诗篇。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诗经·著》,这是古代在婚礼上迎亲的时候,由新娘唱的歌,这里的“俟我”,便是等待我的意思,著,指的是大门之内两堂之间,这里是以新娘进入新郎家中的空间递进为吟唱的递进关系的,首先等待新娘的新郎在大门内的叫做“著”的地方迎候,随即到庭院迎候,最后到厅堂迎候。写出当时婚礼的礼节和气氛。从古代中国人至童年启蒙时代便开始咏叹着《诗经》,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的婚礼上仍然有诗歌的赞颂和祝福,在他们的心灵中,情爱从萌发便于与礼乐交融,呈现出一种礼仪之邦的高贵品质和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情操。以至于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的一些成语,比如“投桃报李”、“信誓旦旦”、“巧笑倩盼”……,如果不是《诗经》贡献了如此丰富的诗篇,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我们很难想象,几千年来泱泱诗歌中国的婚恋爱情生活原来是如此诗情画意,如此高雅文明,如此缤纷灿烂。
  原来诗歌是可以这样既“阳春白雪”也“下里巴人”,既这样高贵也这样普及,而且是这样与大众文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不禁想起在上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农村的婚礼为什么变得如此简单了?”
  我在农村长大,还是做小孩子的时候,参加过几次别人的婚礼。那种排场,那气势,那礼节是那么让人神往,总是想象自己长大的那一天,也要这样热热闹闹地娶个媳妇儿。可是现在的农村,这种“体面”的婚姻却好久没看到了。
  我姑父的大女儿,小学毕业之后去打工,由于当时工资不高,回家怕花钱多,于是有几年没回家,可是有一天深夜突然跑回家,手里怀抱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她一见到自己的父母就忍不住哭了,说那孩子的父亲不要她了。后来通过各种手段,她又回到了她丈夫的身边,可这期间,花费了许多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还采取了政府的干预。这样的婚姻会持久吗?
  还是他们家,小女儿B妹,她吸取了姐姐的教训,多读了几年书,初中毕业也跑去广东。可是没过一年,就听说她已不往家里寄钱了,打工所得的钱都给一当地男人,大家都说那个人是她老公,由于他们在一起时间还不长,还没出什么事,可是日子一长,她们的婚姻能稳固长远吗?
  说实话,因为我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长大的,以致于我在年青的时候一直对于民间的婚礼嗤之以鼻,以为那些个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纯属封建文化残余。我最记得的是鲁迅先生的一段语录,大意是讲中国人热热闹闹的婚礼便是将人生的第一次性交大轰大嗡地拿来招摇过市。那明明是个人的私事为什么要公示众人?现在看来,我的想法过于简单片面了,大抵也是西方人提倡“个性解放”的影响。其实就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婚礼的热闹所昭示的意义远远超乎个人的情爱与性,而是宣布一种神圣的信仰、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当然现在的文化断代已经很难让人从婚礼来感受到诗经时代那种端庄和儒雅风韵了。时下风靡大陆的婚礼大操办,往往是西洋的婚纱加上本土的荤故事和荤笑话,再加上在规格越来越高的三星级、五星级酒店和宾馆摆酒宴,实在很难看到诗经中描摹的情景了。
  《诗经》与婚礼,礼与情与义就是这样紧密地融合成为一体,当我们今天吟诵着《诗经》的时候,是不是仍然会想起传统中国人那种洁身自好的情操呢?
</P>
发表于 2005-10-17 17: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间部分那两个引用不都是出自《诗经》的《周南》吗?怎么一个标周南,一个标文题。前一篇文题该是《桃夭》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7: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苏小妹</I>在2005-10-17 17:53:04的o(︶︿︶)o 唉:</B>
中间部分那两个引用不都是出自《诗经》的《周南》吗?怎么一个标周南,一个标文题。前一篇文题该是《桃夭》吧?</DIV>
<P>小妹看贴好认真哇.......
<P>赞[em17][em17][em17][em17]</P>
发表于 2005-11-5 08: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P>老大的帖子当然得认真看嘛!</P>[em01]
发表于 2006-2-14 11: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P>......</P><P>.无论是活着
      还是要死去
            我永远都是
                  执著的孤鸿
魂与魄俱翱翔于时间无涯的荒野中</P><P>看这个让我想起两件事情,一个是<牛虻>的经典名句,"无论我生着,或是死去,我都要做一只快乐的牛虻"</P><P>另外....可还记得无间道,佛家有云...........</P><P>想起来吧</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20 16:42 , Processed in 0.1233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