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8|回复: 4

行禮之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9 16: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聽説我的釋奠禮材料被人用於教學了。學院派的人總是喜歡指責漢服、禮儀是外在的(言外之意,只有内在的、哲學的、他們的東西纔是值得追求的)。但問題是當學者們用著我們的材料來進行教學研究(或者把我們當作社會現象、改革嘗試來進行觀察調研)的時候,我想問問,他們能否學到些内在的東西,是否能在思想、心性、方法、認識上有所思考,有所收穫……我十九歲讀完十三經,當時喜歡儒學的我,大概和大多數現在的學者一樣,應該說,沒有讀出什麽感覺,也沒有學到什麽目標,只是讀過(就那種水平而言,只能理解論語)。但當我03年看到信而好古先生的深衣照的時,我突然閒覺悟了!原來經書上的東西是可以做出來的!原來夢想中的遊士風采是可以立即實現的!
這是一個崇尚哲學的時代,那麽在那時,我的世界景觀變了:我從此知道古今並不是遠離對立的,而是就可以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我的研究方法變了:我從此明白理想不是留待明天,而是現在就可以著手佈置的!我不知道,同樣看到我們衣冠、禮儀、文獻的人,是否也做過這樣哲學的思辨,人生的剖析……如果沒有,那很抱歉。正所謂仁者見仁者智者見智,有些人的觀察只能停留在表面,理解不了内容,上升不到思辨,也只好大笑之了!不大笑不足以為下士。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不行,亦不足以為道,不足以為上士。
一直有寫論文的學生向我請教,當我告訴他:“以後有什麽問題請到論壇說,也希望你把自己的成果發到論壇。我不喜歡私下說”之後,大都是消失了。註冊一個id就這麽困難,這麽麻煩嗎?你要請教問題,難道這點基本的禮貌都不能做到嗎?我爲什麽強調論壇?因爲我希望你的問題不是白問!而是讓大家都可以看到!那麽以後我不用再解答,後學者也就有不會不得門徑了!(同時也是我覺得收郵件很困難)。如果你認爲我值得尊重,那你應當珍惜我的勞動。如果你認爲學問可貴,那就應當去傳播你的學問!做不到這個,我只能推測,你對學問沒感情,或者,對他人不仁(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沒有想過別人也可能遇到,並希望幫他們一把嗎?)~~我們的同道,爲了漢服、禮儀、儒學,付出了自己幾乎所有的閒暇,去搜集資料,整理古籍……如果僅僅是爲了自己做一件衣服,知道點東西,那麽看一下就夠了,何必非要標點、校對、繪圖……付出這一切呢?不就是爲了與天下人共享嗎?
然而很遺憾,我們的材料卻幾乎都是從網上得到的,是那些把書籍、圖片放到網上共享的朋友,使我們看到了四庫,看到了四部叢刊,看到了明版十三經注疏,看到了韓國的禮儀、衣冠……如果不是他們,我們通過紙張所得到的,不過是宋明理學、清人經解,和服飾、藝術專家們愛好的幾件衣服,幾幅作品……這一切,根本不能反映中國學術、審美的全貌!比如理學,不廣泛接觸,難以想象理學家對禮學的重視、整理、取捨和奉行,不看韓國的資料,就不知道理學的禮學至今被他們所奉行!同樣,如果僅僅是通過學者的唾餘來管窺中國藝術,那也無法想見古人的筆力,與對世俗生活、禮儀典章關懷!
可惜,學院的專家把太多精力放在了論文上,通過二手的資料,形成被人二手的論文……在這一次次的文字傳遞中,中華民族的o(︶︿︶)o 唉、創造於輝煌……便被磨逝了。我們的學術昌盛了,而感情卻麻木了;古人的皮囊被解剖了,而靈魂卻死去了。
也有讓我欣慰的朋友,寫完論文後會致信感謝。但是,我卻找不到他的帖子。也有朋友寫完博士論文,還把論文給我。但是其中沒有提到論壇,沒有提到網絡……就好像我們還是生活在十九世紀~~同樣,拿著我的圖講禮儀的教師也不會末了對學生說一句:“以上内容來自華夏復興論壇”。甚至,有天當他講婚禮,講服制的時候,他會用著我朋友的東西……可他卻跟本不會知道(也不想吧),寫出這一切的那位著名網友,居然就是他台下的學生!……這是他們的無心之失,卻是學院的無形慣例。
習慣,學院的習慣,幾乎成爲迷信的自負與封閉。他們認爲只有學院的東西才登大雅之堂,才必須要小心翼翼地説明出處(也沒辦法,否則人家會給你吃官司的)。所以,雖然他們在使用者網絡,獲益於網絡,但依然要把自己扮演為一個十九世紀的學者:在那科學的時代,民衆卻只是些愚昧的無產者!
當必不得已,兩個世界相撞的時候。比如當我們穿著深衣,去“請教”禮儀的時候,回答是:“你們做的不對。朱子深衣不能穿”,“我有你們根本不知道的材料”。“這個禮儀需要專門開研討會才行”,“做就一定要原原本本”,“我沒想到這裡有商人,這讓我難看”——夫子啊!忍令二三子以爲隱乎?文本圖像發不了,至少給個目錄啊。至於對與不對,也只有一條條列出來,做出來才能知道!實驗是科學的基礎,這也是十九世紀的常識啊!朱子深衣,宋明兩代人穿了400年,不做出來怎麽知道穿呢?禮經爲什麽存疑?不就是因爲漢儒也沒有解釋清楚或者存在爭議嗎?但是雖然先王典籍存在空缺,漢代的禮儀不還是建立起來了?冠婚喪祭乃至相見飲射直到明朝不都在演習嗎?就算說古代經師(恐怕夫子也不能例外)都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胡搞——那這種因陋從俗(古語:行權、意起、不求變俗),是否也是中國經學的重要思想呢?另外,如果某項禮制,在幾千年中,先聖不能齊天下(王者之後存其禮),先師不能舉其事(雖聖人有所不能也,文獻不足故也),通經先賢不能決其疑,致行先聖不能盡其意……那麽靠今天這些五四後的學者來研討,不是路旁造屋,問道於盲嗎?何況歷代,經師損益,廟堂因革。有壇墠之備,亦有寢畔之簡;有成康之審諦,亦有嘉靖之推恩……禮學繁雜若此!如是,則行禮究為合理,無禮?但看其先王之道傳承多少,經事之權損益何如可也——此者,但可見於帷幕既張,琴瑟既陳,獻酬將盡,賓主繹如之時。又豈是紙上談兵,閑以方人所可道也!
至於商人,古之四民也,有阜通貨賄之功,故先王重之。王巡狩,命市納賈觀民好惡;聘將行,賈人啟櫝取圭垂繅。王后不以爲無義,孟子將欲其來歸。況行大禮於今日,無學田之襄助,無監生之執役,又無古時合約之宗主,出資之巨室,則盡委之一二青年乎?抑或因陋就簡,而受學者譏嘲乎?商人誠有私利也,然利者義之合也。一張傳單,苟令天下人知有冠禮,何以不為!至於一商人之獲利賠本,何足道哉!學者當存其大,無囿其小!
況以與時俱進言之,今日一工商社會耳!師生之授受,亦不過學費進出耳;媒體之往來,亦不過利潤之輕重耳。必欲逃商,天下焉可逃之?
當年行笄禮,有既寫書,也上網的學者,先攻婦人行禮不當在屋外,又攻取字孟卿為說人是妾子。於前者,周制祭禮婦人在東房,朱子家禮在西階,蓋時代不同,廟堂不同,故有別也。今婦人盡可以出門上街,而宗祠廳室皆不備,故行禮於校内。誠如朱子言:無兩階則以白堊畫之!難不成粉筆不能用,必求白惡然後得禮?至於“庶子稱孟”,可謂能查字典,而不讀經也!《左傳正義》疏:趙武適妻子也,而武稱趙孟。荀吳妾子也,而吳稱知伯。是不可一概而言也。為學者能疏漏致此而論婦人於學堂?
積習之下,某些學人在網上也要忸怩作態!(太多,附專文談吧)等而下之的先生們則赤膊上陣,更像是街上扔石頭的恐怖分子了。
……這一切也依然只是學者的無心之失。因爲專斷故不可原諒,其内在的原因,卻是學院的體制。大家,不過在不求甚解和渾渾噩噩之中,做了體制的犧牲品,演出些鬧劇罷了。學在民間,道在山林雖然早已提出,但卻需要好一段時間去思考、定位,與適應……何況,民間自有人才、天爵的傳統觀念,已經離我們太遠了呢。
當然,就其根源,還在我們自己:我們做事太講求内在的了。祭祀盡誠靠的是信仰,但要化民,就絕對需要與人樂樂了!所以當年正定雅樂一響,全場肅然;曲阜迎神一拜,有人歸往。禮樂合璧,斷非寒儒推心可比!蓋誠意心性是内,藏之亦深;多是拿來嘴上說的,不有衣冠之美、禮儀之大;甚至決河之水,百辟之巡,則人自恃為宮牆萬仞,斷不自開也。蓋内者深者攻之亦艱,外者淺者懷之亦易。於先王言,世間無小大,無内外,無高深,無賢愚,不過其情不齊,用之有別而已。是以作禮樂、設職官,而絕不言義,蓋令夫婦可與知,賢智不用鑿也!</P>
<P>附:</P>
发表于 2007-6-4 09: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ufe</I>在2007-5-29 16:44:49的o(︶︿︶)o 唉:</B>


<P>當必不得已,兩個世界相撞的時候。比如當我們穿著深衣,去“請教”禮儀的時候,回答是:“你們做的不對。朱子深衣不能穿”,“我有你們根本不知道的材料”。“這個禮儀需要專門開研討會才行”,“做就一定要原原本本”,“我沒想到這裡有商人,這讓我難看”——夫子啊!忍令二三子以爲隱乎?文本圖像發不了,至少給個目錄啊。至於對與不對,也只有一條條列出來,做出來才能知道!實驗是科學的基礎,這也是十九世紀的常識啊!朱子深衣,宋明兩代人穿了400年,不做出來怎麽知道穿呢?禮經爲什麽存疑?不就是因爲漢儒也沒有解釋清楚或者存在爭議嗎?但是雖然先王典籍存在空缺,漢代的禮儀不還是建立起來了?冠婚喪祭乃至相見飲射直到明朝不都在演習嗎?就算說古代經師(恐怕夫子也不能例外)都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胡搞——那這種因陋從俗(古語:行權、意起、不求變俗),是否也是中國經學的重要思想呢?另外,如果某項禮制,在幾千年中,先聖不能齊天下(王者之後存其禮),先師不能舉其事(雖聖人有所不能也,文獻不足故也),通經先賢不能決其疑,致行先聖不能盡其意……那麽靠今天這些五四後的學者來研討,不是路旁造屋,問道於盲嗎?何況歷代,經師損益,廟堂因革。有壇墠之備,亦有寢畔之簡;有成康之審諦,亦有嘉靖之推恩……禮學繁雜若此!如是,則行禮究為合理,無禮?但看其先王之道傳承多少,經事之權損益何如可也——此者,但可見於帷幕既張,琴瑟既陳,獻酬將盡,賓主繹如之時。又豈是紙上談兵,閑以方人所可道也!
至於商人,古之四民也,有阜通貨賄之功,故先王重之。王巡狩,命市納賈觀民好惡;聘將行,賈人啟櫝取圭垂繅。王后不以爲無義,孟子將欲其來歸。況行大禮於今日,無學田之襄助,無監生之執役,又無古時合約之宗主,出資之巨室,則盡委之一二青年乎?抑或因陋就簡,而受學者譏嘲乎?商人誠有私利也,然利者義之合也。一張傳單,苟令天下人知有冠禮,何以不為!至於一商人之獲利賠本,何足道哉!學者當存其大,無囿其小!
況以與時俱進言之,今日一工商社會耳!師生之授受,亦不過學費進出耳;媒體之往來,亦不過利潤之輕重耳。必欲逃商,天下焉可逃之?
當年行笄禮,有既寫書,也上網的學者,先攻婦人行禮不當在屋外,又攻取字孟卿為說人是妾子。於前者,周制祭禮婦人在東房,朱子家禮在西階,蓋時代不同,廟堂不同,故有別也。今婦人盡可以出門上街,而宗祠廳室皆不備,故行禮於校内。誠如朱子言:無兩階則以白堊畫之!難不成粉筆不能用,必求白惡然後得禮?至於“庶子稱孟”,可謂能查字典,而不讀經也!《左傳正義》疏:趙武適妻子也,而武稱趙孟。荀吳妾子也,而吳稱知伯。是不可一概而言也。為學者能疏漏致此而論婦人於學堂?
</P></DIV>
<P>礼之用,和为贵。礼后的道不可变,仁不可变。但形式斟酌损益,亦当和于时。何况大家都处摸索之中,只有真正做起来,才有鉴别,比较。   UFE兄之言是之!</P>
发表于 2007-6-6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字就大多了 学习中
发表于 2007-6-21 2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P>学习中......</P>
发表于 2007-6-29 23: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以顺人心者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7 02:27 , Processed in 0.0671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