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7|回复: 13

[原创]从文化论汉服之复兴—再谈汉服之出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8 17: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从文化论汉服之复兴—再谈汉服之出路</FONT></P>
<P><FONT size=3>        汉服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所发展的传统服饰, 也就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不过, 自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权开始, 汉服在中华大地上消声匿迹的三个半世纪后的今天, 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份具有三千年传承历史的汉族文化呢, 这份同样带有民族标志性的服饰文化, 我们是否继续让它如斯地逝去, 还是让它仅仅像出土文物那样, 置于博物馆中供人参观, 在浏览时发思一下古之幽情, 又或是让这份源于生活的服饰文化, 从文化的断点上再续, 在新时代的环境与条件下激活传统文化, 给文化一个再次注入社会生活的机会, 让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并让人们在生活中解读传统文化。</FONT><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不过, 时代己经在不断地变迁, 为甚么要复兴汉服文化, 汉服作为传统的服饰文化对新时代的具体意义, 以及它在今天的发展方向, 还有它的发展对其他服饰文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些都是在汉服复兴工作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笔者以为,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 汉民族的概念已经是一个文化含义而多于一个介定种族的概念, 汉服也就是汉文化里的服饰文化,因此复兴汉服就成为一个文化范畴下的问题。 而要解答以上问题的关键方法, 就是从文化角度去作理性的分析, 以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而非牵引进狭义的民族情绪, 然后尝试总结出理性的原则, 为汉服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本文就尝试以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 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汉服复兴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汉服复兴的影响、形式和方向。</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汉服的本质无疑就是服装, 现在, 笔者就从汉服的服装性开始, 着手论述本文所提出的问题。 汉服作为服装的一种, 就离不开服装三个最基本的性质,这三大服装本质就是功能性、装饰性和文化传承性(文化载体性)。 功能性指的是, 服装的基本功用就有蔽体、保护和保暖的用途, 为生活中的人类提供到人体的保护作用; 而装饰性指的是, 服装为穿着者提供到装点与美化人体的作用, 除此, 这装饰性也包含了标志性的功能,这是指服装可以成为不同族群的外在标识, 而在古代封建社会里, 服装更成为标识社会等级的重要标签,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有法定的服制式样, 不可逾越; 而最后一点的文化传承性, 就是服装在长时间实现以上两个基本功能后, 逐渐载入了文化信息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这种文化信息融入了穿着群体的思想信仰与生活模式, 因此, 服饰文化不仅成为了文明文化中的有机部份, 而且更肩负了其中的文化传承作用。

        在文化发展这个方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文化发展的两种形式: 正常的文化发展与非正常的文化发展。 简单来说, 正常的文化发展是指, 文化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 随着技术、经济和生活模式的改变, 文化为了适应这种社会改变而作出的自身调节。 为了说明文化的正常发展形式, 笔者就以汉服的发展来简要说明一下。 汉服的发展, 离不开作为服装的功能性和装饰性的本质, 服装的演进法则就是在保留装饰美感的前提下, 继续维持服装的功能性原则, 为穿着者在生活上提供到最大和最便利的保护功能。 因此, 我们看到了汉服的常服(生活服)男装, 从古代上衣下裳向后期的上下连体的直衣深衣的演变过程, 因为随着人口流动和生活行动范围的扩大, 以及生活中肢体动作的增加, 服装应该以方便行动与活动为宜, 所以上下一体的直衣和深衣就能更好地满足到这种功能需要。 但是作为礼服中的男装, 却从古代的深衣式样演变成为后世上衣下裳的形式, 这是因为礼服只是在典礼中穿着一时的服装, 它更强调装饰性和文化传承性而非功能性, 而上衣下裳的复杂剪裁要比上下连体的深衣式样更能发挥服饰的美感, 再者, 在后世的男装常服中已经基本淘汰了上衣下裳的形式, 所以存在文化传承作用的服装就要在礼服中尽力保留古制样式, 从而突显出当时文化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性。 不过在女装方面,  汉服却从古代的深衣向后世的上衣下裳作过渡, 这与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关。 从古代乃至近代社会, 女性的主要活动范围往往只在深闰中, 她们往往只是男性的辅庸品, 甚至是财产的一部份, 正所谓 ‘女为悦己者容’, 古代女性的职能似乎离不开娱悦所从属的男性。 于是, 上衣下裳的襦裙不仅不会给女性的生活带来不便, 而且这种式样更为女性的服饰带来多姿多彩的美感。 这种在女性服饰中以剪裁较复杂的长裙为主要生活服式的现象, 不仅在汉服中存在, 而在西服中也能找到, 西方女性在日常穿着的那种行动不便的及踝长裙, 要等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种情况在日本和服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可见, 重装饰性多于生活方面的功能性是人类女性服装中一条普遍的发展规律, 但是随着女性生活圈子的扩阔和受到男装服式的影响, 女性服装还是如男装一样不断走向简约化。 总体而论, 服装的演进主要以功能性为中心来展开, 例如从赵武灵王开始推行军事服式的胡服化, 还有在后期引入胡服中满裆裤的式样而淘汰了传统汉服中的开裆裤, 因为前者可以为下体提供到更大的保护作用, 再者, 从胡服中引入可以令行走更方便及提供到更大保护性的靴子, 靴子最后也成为了汉服的一部份。</FONT>
<P><FONT size=3></FONT></P><FONT size=3>        通过以上汉服的宏观演进过程, 我们看到文化的正常发展是一种自然而理性的过程, 汉服的发展从来就是与当时变迁的社会环境紧密相扣, 在体现服装本质性的前提下, 汉服从演进的社会环境中吸入更多改良元素, 在文化、社会的自然变革中与时俱进。 因此, 汉服作为一种文化, 在演进中它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入文化信息, 再转化为内在的文化基因, 汉服的演革就是这样反映了历史的发展, 所以, 汉服己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 一种可以让我们解读历史文化的信息。</FONT><FONT size=3>        但是文化的非正常发展却是一种相反的非理性行为, 它造成的是对文化信息的破坏。 非正常的文化行为表现在以o(︶︿︶)o 唉的政治与军事打击手段对文化作横蛮的排除。 汉服就是在清军入关后,在‘剃发易服’的政策下, 从汉文化的传统中被撕裂掉的部份, 这种野蛮的文化灭绝行为如同秦代的‘ 焚书坑儒’和回教军焚烧埃及亚力山大图书馆一样, 这是对文化信息的最无情破坏, 这令到文化信息在被彻底解读之前就已经消亡, 文化的传承也因此而遭到断裂, 这种文化的失传并非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结果, 而是人为干预下的产物, 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受到破坏的文化进行人为的修复, 再续文化的断层, 给文化一个机会并激活起文化的基因, 让它再次重获文化载体的生命, 在正常的发展中继续吸取文化信息。总而言之, 为了解读和延续文化的信息, 我们既要保护正常发展下的文化, 同时也需要复苏遭到非正常方式破坏的文化内容。

</FONT>
<P><FONT size=3>        汉服作为这种在非正常情况下消失的服饰文化, 它的消失是因为被清初的满式服装所强行取缔, 而这种满式服装自此就走进了中国范围内的历史舞台, 经历了清代、民国时期到现在三百六十余年的发展, 自此满式服装也经历了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 这种演化过程自清政府入关, 以高压血腥手段把满式服装嫁接到汉人身上开始, 当满式服装被注入到汉民族的生活中后, 汉民族的人口和在文化上的传统影响力对它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满式服装的影响力被汉民族所放大, 然后对生活在汉民族周边的各民族文化作幅射式的影响, 这令到现今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服式都带上了满式服装的影子, 本身如汉服一样的交领衽式也随之被竖领钮扣的满式样式所取代。 而作为清属国的越南在后期更主动放弃了明装汉服样式的传统服裝, 转而参考满式服装而设计出今天的越南民族服装。 在满清时期, 当清装被迫穿在汉人身上后, 清装也渐渐演化出汉人和满人各自不同的式样, 汉人清装的袖口逐渐变得寛大, 随着儒家思想被满人所普遍接受, 头上辫发所留的头发也不再是清初时的 ‘金钱鼠尾’而是越留越多。 直到满清覆亡民国建立后, 满式旗装开始结合到更多西式的剪裁风格而被设计成多样的时装。 除此之外, 传统戏剧中的戏服根据 ‘妓从优不从’的政策, 清政府允许舞台上的戏服保留明朝时的样式, 但是随着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戏剧中的戏服也自然地吸入了很多满服的元素, 形成今天我们所见汉满混合的风格, 这种自然融合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正好见证着历史的发展。 可见, 自清代通过非正常的方式以满服取缔汉服至今, 满式服装就开始了它在中华文化范围内的自然发展过程, 除了满式服装在汉文化的氛围下作出自身演进外, 它的式样风格也对各民族的民族服式造成了深远的改变, 这样令满式服装带上了在中国国内各民族服式的一些共同特征, 相对于西服、韩服、和服甚至是本身的满族民族服装, 这种经过中原孕育的满式服式也具有明显的个体风格。 在某种程度上说, 它具备了中国各民族服装的代表性,因此, 笔者建议称其为'国服’, 而非‘唐装’(唐装易与唐朝时期的汉服发生混淆), 这样以示该服式的文化土壤以及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正如上面提及的, 满式的服式元素已融入到各种传统表演艺术中而成为了其中的特色与组成部份, 如果我们称 ‘京剧’为 ‘国剧’, 这样也应该视这种满式服装为 ‘国服’。 这种国服并不代表一个单一的民族, 它甚至己经不再是满族的民族服式, 国服所包含的是一种历史的纵深性和地域横向性的文化信息。</FONT>
<P><FONT size=3>      如果, 我们根据保护文化的原则来复兴在非正常情况下消失的汉服, 让汉服再继续其发展的路向, 这样我们也不应该以汉服排斥国服, 因为在文化价值的角度上, 汉服与国服同样都是历史的产物, 彼此都携带有同等价值的文化信息, 若从文化的代表性看, 汉服代表的是汉文化与汉民族, 而国服却可以代表一个超越单一民族的中国概念。 因此, 汉服的复兴不应该对国服造成任何的排斥, 两者同为文化的产物, 以文化立埸观之, 只要对汉服有多少的热爱, 就应该对国服有同等的尊重。 有国人可能会认为, 汉族百姓自清朝开始至今的三个多世纪以来已经再没有穿过汉服了, 汉服已经退化为历史文物, 它还可以在文化上代表这个民族吗, 汉民族还愿意接受汉服作为本民族的民族服饰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因为就算是在清朝的二百多年间, 汉人其实也从未放弃过穿着汉服以及对汉服文化的认同, 根据 ‘生从(降)死不从(降)”的政策, 清代的汉人会让死人穿上汉服式的寿衣, 以示对文化根源的不忘与坚贞, 汉服文化虽在阳间被横蛮地中断, 但在阴间却还存在着延续不断的空间。 因此,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对于这一事实应是无可争辩的, 这也是复兴汉服的理由之一, 但在文化上的考量则是延续汉服文化的主要原因。 我们需要为文化而复兴汉服, 但对复兴的方式则需要讲求原则, 这样才可能避免汉服与现行的社会情況发生抵触, 让汉服顺利地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部份而得到健康的发展。 笔者在以下的部份将根据文化性和时代性, 提出复兴汉服的三点原则供读者参考。 </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1.     文化的承接性原则: </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呈线性发展,文化产品随着当时社会的科技、经济和思想上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演进, 就在演进的同时, 文化产品吸收了当时的文化信息, 因此, 我们从文化的发展中看到了历史的演变, 这种正常的文化发展就存在着有迹可遁的连续性。 复兴汉服就是要延续这种在非正常情况下消失的文化, 为了保护而不打乱其中的文化信息,我们就应该从文化的断裂口开始承接文化, 这就是承先启后的方式, 也就是以明式汉服为基础复兴汉服。 但是明朝距今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 我们已不可能找到一件生活中的明式汉服, 为此, 我们只能从文物图像或历史的说明文字中找到明式汉服的外观和剪裁依据, 然后对它们进行一一的复原, 这就是明式汉服的样版。 对于复原的对象, 我们应该以遵从历史原貌的文物图像为基础, 而不以戏服或非历史文物为参考样本。 另外, 我们也不应该穿着明代以前的复原服式, 例如是先秦、汉代或唐代时的汉服(作为现代汉服的设计式样则另当别论), 因为这是已被历史淘汰的服装, 穿着已淘汰的服装有违历史的发展规律。 今天我们要复兴汉服是因为汉服的消失并不是历史的自然结果, 而是对文化的阉割行为, 复兴汉服文化是对这种非理性行为的修补。 如果随便穿着古汉服的话, 这种做法就像在生活中穿上电影戏服那样的滑稽, 就算今天的西方人也不会在生活中穿着十三十四世纪时的古装。 因此, 对明式汉服样版的要求就要做到有根有据可寻, 每一个样版的背后都应该存在着历史图像或文字上的依据, 这是一件很严肃的文化工作, 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严格的文化承传, 这些复原的传统汉服就成为了复兴后的 ‘传统汉服’, 也就是现今人们可以穿着的汉服。
     把传统汉服穿在身上时已不仅仅是穿上一件服装, 而是承接了一段历史与文化。 文化本质是与时俱进的, 因此我们可以以传统汉服为基础来发展 ‘现代汉服(或称生活汉服或改良汉服)’, 对于现代汉服的设计, 应该如时装一样的开放与自由, 设计者可以在现代汉服上加入现代西服的设计元素, 或使用现代的材料来制作, 还可以加入一些古汉服的设计式样也未尝不可, 今天的现代汉服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汉服, 这就是文化上的传承性。 对于传统汉服与现代汉服, 我们应该在产品标签上作出识别, 这样才可能让穿着者根据不同埸合中的文化氛围而作出选择穿着, 例如在传统节日或纪念传统的活动中就应该穿着传统汉服, 而在日常生活或现代社交活动中, 就可以选择现代汉服。</FONT></P>
<P><FONT size=3>2.     不作制服原则: </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这里的制服指的是o(︶︿︶)o 唉、团体组织的制式或统一服装, 例如是政府机构、学校等公共团体,但制服却有别于文化学术的活动服, 对于这一点在后文再有详述。 我们可能看到在昔日的君主专制时代, 汉服或满服都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制服, 现在也应该把复兴后的汉服作为时下的某种制服。 笔者认为这是万万不可的, 因为今天的社会制度与昔日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理由是在昔日的君主专制体制中, 君即国家, 家即天下, 君主就是国家的全部, 而且君主是世袭的。因此, 君主的民族身份就决定了君主所统治的国家是属于哪一民族, 君主所属的民族就是当时主宰政权的统治民族, 所以 ‘江山’不是 ‘汉人’的就是 ‘蒙古人’或 ‘满人’的, 对当时所定的服式制度自然就以统治民族作为依归。 故此, 在汉人坐江山的时代就见 ‘汉官威仪’, 而满人当政的朝代就要求臣民服从本朝服制。 但是, 自民国至今, 我们所建立的政体则是共和政体,这是一个公民社会而非民族政权, 在这种政体下高举的是o(︶︿︶)o 唉与公民权力而非民族色彩。 因此, 作为全公民社会所共有的团体, 我们就不能也不应该以多民族国家中汉民族的服饰来制定公共团体的制服, 这种制服不仅没有公共代表性, 而且更会引致强迫其他民族穿着汉服的情况, 所以公立学校的中小学校服乃至公立大学的学位服都不应以汉服作为式样。 要知道在民国建立后, 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人在引入西方式政治制度和科学文明的同时, 也自觉地引进了西服作为百姓的常服, 这是发挥服装功能性的理性选择, 这与民族情感无关, 因为西服的确更适合现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所以在工作与学习的埸合里, 我们都应该穿着西服, 在现代的工作职埸, 例如是办公室, 为提高工作效率都会设立工作场所的着装规定(Dress Code), 这是出于对工作埸所的尊重和工作效率的需要, 这是很合理的做法。 反而在召开全国人大会议时, 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却以夸张的民族服饰亮相, 这就难免有 ‘做秀’之嫌了。</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7: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不过作为另一种统一服装的文化活动服,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发展该文化的民族所有的民族服装作为该文化的活动制服, 这是出于对文化的尊重以及营造文化氛围的考虑。 例如中国的汉传佛教文化由汉民族发展而来, 所以汉传佛教的僧服就是汉服式样的, 但同样是佛教分支的藏传佛教, 因为这是藏人所发展出来的宗教文化, 所以从事该宗教活动的服装就可以是藏式的, 道教是汉民族的本土宗教, 所以道衣就是汉服的一种, 还有日本柔道的运动制服也是和服式样的, 当练习西洋拳时, 参与者就会穿上西式的运动服。 根据这个原则推起广之, 中国武术的活动服可以设定为汉服式样, 还有书法国画的活动服也可以是这样。 不过, 作为表演活动的服式就不应该强行从国服式样改为汉服式样了, 例如是相声、说书、评弹与戏曲艺术等, 因为表演艺术讲求的是 ‘声色艺’, 服装己构成该表演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 满式服装自清代开始已引入到这些表演艺术中, 它与这些艺术一起演进而完全融入成表演风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如果现在强行修改这些表演服式, 这样只会造成对文化信息的破坏。 不过, 假如重新发掘到一种已失传的唐代表演艺术, 那么从事这种文化的活动服就可以是唐式汉服。 再以这种文化原则来看大学中的学位服, 我们就更不应以汉服作为学位服的式样, 因为大学制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出于对文化源流的尊重, 我们就应该保留西方传统式样作为大学学位服的基本设计。        

3.     个人选择原则:


<P>
<P>   根据以上的原则我们都会了解到, 汉服的复兴其实只为个人服饰提供到更多的选择而已, 是否穿着汉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个人选择, 汉服的复兴不应该对社会造成任何的冲击, 最多就是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团体会以汉服作为文化活动服而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只会继续穿着西服或西服式样的制服, 汉服只会作为一种常服与礼服的形式出现。 再者, 汉族人也不一定必须要穿着汉服, 而在哪些的日子穿着也是个人的选择。汉服作为服装选择的一种, 非汉族的朋友也可以像穿西服一样穿着汉服, 这也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在传统节日或传统活动中, 是否穿着汉服、国服或西服, 这也是个人份内的自由。 总之, 汉服的复兴只是一种文化的再现, 它的意义在于, 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 延续在非正常情况下断裂的文化, 既让汉服文化可以丰富人民的生活, 也让汉服文化以生活为土壤继续得到发展的机会, 而非把它封存在博物馆中供人凭吊, 又或者仅仅作为 ‘申遗’的方案。


<P>
<P>
<P>       汉服毕竟己是三百多年前的服式, 要让汉服为现代人所接受, 也就是汉服的复兴方向, 这的确是一件当务之急要解答的问题, 如果汉服不能融入现代生活, 再怎样讲 ‘复兴’也是徒然的。 很多人都认为, 汉服这种古老的服式己经不可能再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 这种寛袍大袖的服式与讲求效率与节奏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这就如同昔日的牛车马车与旧房屋一样, 必然会遭到现代文明的淘汰。其实这种观点只是仅仅从服装的功能性方面作出的片面见解, 作为讲求功能性的牛车马车与旧房屋, 对比现代的汽车与新式洋房, 它们当然会被功能更好更强的新技术所取代。 但是, 正如本文开首所提及的, 服装的本质除了功能性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用途, 所以要发挥汉服的作用就需要完全开发作为服装的本质性, 要让汉服能重新被现代人所接受,也就需要从这里开始探讨它的出路。 现在笔者就以服装的本质性来讨论一下汉服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路向。

        服装的三大本质就是功能性、装饰性和文化传承性。 先以功能性论之, 对比西服, 汉服的确会給现代社交生活和工作时的行动与肢体活动带来不便, 但是人的生活除了社交与工作外,还需要休闲生活, 例如是散步和家中的起居等休憩活动, 而汉服所采用柔软的布质和较为寛松的剪裁, 却正好为这种休闲生活提供到最适合的衣着, 对休闲汉服的剪裁要以简约为主, 这种休闲服就可以化汉服的特色为优势。用作休闲的汉服可以是短衣或直衣的散步服, 也可以作为练拳服, 还可在家中的起居生活如闲坐品茗或睡眠时穿着。如是者, 只要能从汉服的优势处切入, 就可以令汉服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了。

        再看汉服的装饰性, 在穿衣方面女服要较男装拥有更多的款式, 也更讲求美感。 对于东方女性来说, 汉女服的衣裙在剪裁、用料和色彩方面, 更能突显东方女性的韵味, 这是汉女服无法被西服所取代的特点和优势。 女式汉服也讲求发型和头饰的配合, 作为天生爱美的女性, 汉服为她们提供到从发型、衣着到饰物多方面更多的选择, 因此, 最容易接受汉服的就应该是女性群体。 这样以女性汉服的优势作为切入点,让女性首先接受汉服, 然后通过现代女性对男性的影响, 这样可以较易向全社会推广汉服。

        最后, 我们再看服装的文化传承性, 服装在经历过历史的沉淀后就成为了文化的载体, 汉民族在二千年的文化与人口的大融合后, 汉民族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种族的标签, 汉服就成为了这种三千年文化底蕴的代表, 汉服复兴让汉民族重新获得了作为民族与文化标志的服饰。 除此之外, 与汉文化有关的文化活动与传统有关的纪念活动, 也因此而得到了服饰上的配合,例如是武术、书法、国画、诗歌、刺绣等文化活动, 为了营造活动中的文化氛围, 汉服就可以作为其中的活动服, 而汉服中的礼服也可以在传统纪念活动时穿着, 作为民族服饰、文化活动服和文化礼服就是汉服以文化角度为现代人所接受的切入点。

<P>        本文从文化角度论述了汉服的复兴原因、发展原则与方向, 以及汉服与国服的文化地位等, 对于文中的观点还请读者的指正。 汉服复兴之路其路漫漫, 路虽遥, 但行则必至, 期望在不久的将来, 汉服文化的复兴能够得到最终的实现, 为此愿有志之士共勉之, 谢谢!    Freeman        

</P>
<P>
<P>
<P>原文出自<a href="http://www.dongwest.net/" target="_blank" >東西网</A><a href="http://www.dongwest.net/bbs/viewthread.php?tid=198&amp;extra=page%3D1" target="_blank" >http://www.dongwest.net/bbs/viewthread.php?tid=198&amp;extra=page%3D1</A></P>




发表于 2007-8-28 2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请问楼主就是原作者Freeman吗?
发表于 2007-8-28 23: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P>已仔细拜读过。</P>
<P>总体而言,本文应该说是一篇学术色彩浓厚、相当有价值的文章。</P>
<P>文章对服饰的作用概括得很是精到,即服饰的实用功能、修饰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其余各方面也很有独到见解,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P>
<P>有几个问题,个人认为仍需进一步探讨。理解与楼主原文(原创亦或转载)可能不完全相同。</P>
<P>1.“国服”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汉服与国服这两个概念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P>
<P>2.  汉服是否可以笼而统之地说不够生活化,不方便?应该从服饰功能种类、服饰适用场合来看,否则分析可能不够准确。</P>
<P>3. “汉服非制服化”原则同意,“学位服必定不宜采用汉服的文化特色”的观点仍有待深入商榷。</P>
<P>4.  汉服文化从断裂到传承与延续必定“承明”的观点,个人认为过于简单化、直线化。</P>
<P>5. “个人选择原则”单纯从服饰个人自由出发,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汉服的发展实际上还会有“社会选择原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1:56:0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2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Freeman 正是在下, 汉服复兴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讨论, 首先多谢汉唐神韵兄的指教, 本人的回应简略如下:

1.    如拙文提及, 在文化意义上, 国服与汉服是同等的文化概念, 同为文化载体, 都是历史发展下的产物. 分别之处在於, 国服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而汉服则有三千年的文化底蕴, 前者在式样上较具有近代中国的代表性, 而後者就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国服与汉服都是可以继续发展的文化产物.

2.    从功能性而论, 汉服也有适合现代生活的成份, 这应该是首先让现代人作为生活服式来接受的原因, 其实所穿服装是否方便,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从市埸角度看, 现代人已习惯了以西服的角度来衡量问题, 所以方便的汉服是让全民接受汉服的切入点.

3.    如拙文所及, 如果是公立大学(以国家公帑所建)以汉服作学位服, 这会违反尊重文化源头的原则, 还有发生强迫其他民族穿着汉服的问题, 如果私立大学这样做, 只会违反了第一点原则. 但是作为儒家大学如孔子学院采用汉服作制服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4.    对“承明”问题, 笔者只是纯粹从理论角度来论说, 文化不像法律或数学, 它具有较大弹性, 对於此点, 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5.    笔者认为只有提出 ‘个人原则’才可以避免出现强迫其他民族或非自愿者穿着汉服的情况, 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复兴汉服对社会所造成的可能击减到最小. 复兴汉服可以是社会运动, 但穿着汉服却是个人问题, 这两者应该是分离的. 个人具有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意志, 天生(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所属某个民族并不一定要同其中的观点, 我们都应该尊重个人的想法吧.
请诸位继续指正, 谢!

发表于 2007-8-29 22: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P>本朝才不到一甲子,何来国服300年之说。</P><P>清朝已灭,其服装,又何敢称国服?而且清之文化,能代表国朝文化吗?  本朝所继承的,也不是清文化的文化遗产。  更不能将清之服装,作为国服了。</P><P>我个人认为,汉服是华夏文化之外衣。一切认同华夏文化者,皆可以着汉服。当然不便强迫,但可以自愿。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就有少数民族着汉服的先例,比如《辽史舆服志》的记载。认同华夏文化了,自然可以着汉服。 而且无须强迫。自着汉服。  再如同唐之日本,明之朝鲜,向慕华夏文明,而着当时华夏服装一样。</P>
发表于 2007-8-29 23: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P>鼓励原创,鼓励深度理论思考。精华之。</P>
发表于 2007-8-30 00: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同意如下观点;</P><P> 再以这种文化原则来看大学中的学位服, 我们就更不应以汉服作为学位服的式样, 因为大学制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出于对文化源流的尊重, 我们就应该保留西方传统式样作为大学学位服的基本设计。        
</P>
发表于 2007-8-30 00: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轩辕箫歌</I>在2007-8-30 0:01:46的o(︶︿︶)o 唉:</B>

<P>不同意如下观点;</P>
<P>再以这种文化原则来看大学中的学位服, 我们就更不应以汉服作为学位服的式样, 因为大学制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出于对文化源流的尊重, 我们就应该保留西方传统式样作为大学学位服的基本设计。        
</P></DIV>

当然不能同意。共和制度是西方的产物,是不是复兴传统就要回归国号制度呢?电脑是西方的产物,是不是复兴传统就不能用电脑呢,那论坛也没必要存在了,也就用不着在这里聊了
发表于 2007-8-30 11: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P>文章是好文章,就楼主涉及到的观点中以本人的一孔之见认为:</P><P>1、赞同楼主的,汉服的复兴不应该对国服造成任何的排斥, 两者同为文化的产物, 以文化立埸观之, 只要对汉服有多少的热爱, 就应该对国服有同等的尊重。 但与你理解的略有不同,我认为,汉服的现代意义就是要将汉服提高到国服的理念,使汉服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服装.</P><P>2、基本不认同汉服有太多的选择性,我只主张汉服的认同性和规范性。也就是汉服要让中国人民中的90%的人认同,汉服的标准式样要规范化(不能各朝各代都有,不要五花八门,也不定是要承明制)</P><P>3、我认为汉服不是非制服化的问题,而是应有着装要求。也就是要禁止服务业(如发廊、澡堂、餐饮等)不严肃场所将汉服用于工作服。</P>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6: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p >对上文《从文化论汉服之复兴》的补充:<p></p></p>

        汉服文化属於汉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只是汉文化中的一部份。
正如本文所述, 汉服文化需要复兴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延续这种在非正常情况下消失的文化, 发掘汉服的文化信息与现代意义, 给文化一个的机会让它继续担负起文化载体的角色, 同时让汉文化重拾在服饰上的标誌。
因此, 我们称发扬汉服文化为 ‘复兴’, 这是相对於汉服在历史上被强行取缔的史实而论的。
如果我们把复兴汉服与复兴中华民族谬然绑綑在一起, 这就有失理论上的说服力了。 汉服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份, 而复兴民族却涉及到民族思想、文化精神、经济、科技、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两者不可等同且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况且, 中华民族之所谓 ‘衰落’也与汉服的消失无关, 如果一定要把汉服之被暴政所阉割带上了民族衰落的象徵性, 这样就算在复兴汉服得到成功后, 也正能满足了象徵性胜利的幻象, 这对民族之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务也不能给予实质性的裨益。
复兴中华民族是一个宏大的课题, 以笔者之愚见, 解题之道在於回归理性的分析, 首先找寻缔造东西文明的作用力, 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拙作<a href="http://www.dongwest.net" target="_blank" >《从语言文字看东西思维</a><a href="http://www.dongwest.net" target="_blank" >—再从 ‘大思维’到 ‘大战略’》</a>(见<a href="http://www.dongwest.net" target="_blank" >东西网</a>)中提到了思维模式, 一切人类行为皆为思维操作後的结果, 文明文化就成为了思维模式下的产物, 作为文化一份子的服饰文化亦然。
复兴民族或许就要从最基本意义上着手而非象徵性的问题, 复兴汉服文化的课题是一个单纯的文化(也包括历史)问题, 文化本来就不应该被泛政治化。如果把服饰政治化或符号化, 这样又会把问题带回到三个多世纪前的老路上, 服饰在当年不就是因为被政治化而遭到了灭顶之灾吗, 如果满清统治者只视服装为生活之必须品而非政治符号, 他们又会把汉服怎样呢, 今日也可能没有必要谈复兴汉服这个问题了。
其实, 对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只是出于文化之使命感而非政治的企图心, 文化的功能只会令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盛, 在精神上更自信与富足 , 如果能让汉服文化重获其本来之文化纯粹性, 不在汉服文化上加上民族大事业的千斤重负(况且如上文所及前后兩者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汉服的发展或许能够更好地 ‘轻装上路’, 汉服的未来或许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就让汉服以其服装的本质性来美化人们的生活吧。
请诸位多加指正, 谢!
发表于 2007-9-1 16: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服饰是用来穿的,而衣冠则承载着信仰,与华夏社会的秩序,汉服不仅仅是服饰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06: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 "就让汉服以其服装的本质性来美化人们的生活吧。"
中"服装的"本质性"是原文所指的"功能性,装饰性与文化的承载性", 服装乃文化之载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target="_blank" >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a>
<img src="http://www.gov.cn/test/images/images/00123f3c47bd062a6f7102.gif">
由以上政府网站上的汉服图片可见, 汉服已得到了国家的官方认可, 已被视之为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了.

[em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18 23:16 , Processed in 0.1274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