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41|回复: 11

[建築審美之道] 中国最美的城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2 20: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鼓浪屿,美丽的海上花园</P>
<P>厦门市西有座小岛,岛上怪石嵯峨,叠成洞壑。岛上西南部有一岩洞,洞内海风扑面,涛声如雷似鼓,故名"鼓浪屿"。鼓浪屿花开四季,树木葱郁,亭台楼阁,掩映错落,堪称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

<P>碧海环抱中的鼓浪屿,面积只有1.91平方公里。岛上有繁华的商业街,但没有机动车,甚至没有自行车。在这里,无论游客还是居民,除了电瓶车,只能选择步行这一原始的方式了。 </P>


<P>小小的孩童在沙滩上欢乐追逐,堆沙为戏。偶尔可见堤岸上停着小小的三轮童车,上面放着小书包、小水桶,应该是用来装那些玩具沙铲的吧。海风轻拂,空气清新得让脚步都轻快起来。环岛路上停停走走,远眺海面,海鸥上下飞翔。商业街上挑挑选选,充满热带风情的贝壳风铃、螺形首饰琳琅满目;古树下的老人或三三两两地品味功夫茶,或专注于棋盘上的天下。在这样的岛上信步观景,伴随着海风中无处不在的若隐若现的钢琴声,真是有置身于仙境的感觉。所以才有"来到鼓浪屿,最大的憾事是不能成为这里永久的居民"的说法。

<P>有言道,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也是鼓浪屿的最高峰。日光岩山门处,有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左侧为"鹭江第一",前者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 </P>
进山门,即"莲花庵"。沿着石巷走,便到了龙头山寨。龙头山寨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遗留下的寨门。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题诗一首:"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在寨门右侧有"宛在亭",亭下有一巨石与厦门市区隔江相望,上有"闽海雄风"四字,苍劲有力;四字右上方有"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样;另一石刻郑成功五绝诗一首:"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是郑成功手书行草,是后人于1918年拓印刻上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2 21:01:4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脚力尽时山更好",体会着书法家何绍基的这句话,沿着百丈高台来到日光岩顶。岩顶平台不大,四周有栏杆环绕,像一只升上天空的"吊篮"。登临于此,看云天近在咫尺;纵目远眺,厦门岛外大担、二担……诸岛尽收眼底。摩天大厦踩在脚下,辽阔天空浩渺无边;海轮在万顷碧波之中破浪前行,壮观伟哉!
<P>鼓浪屿有"钢琴之岛"的美称。在小小的岛上,平均每4户就有一件乐器,有100多个音乐世家,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2002年更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音乐之岛"。大概是这个缘故吧,这里一些街道的地面都用大理石镶嵌着美丽的音符。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近年成为旅游热点。该馆藏有70架古钢琴和100多个钢琴烛台、灯台及油画。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这些钢琴分别产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稀世珍品。鼓浪屿上的别墅大多为华侨所建,受西方影响极深,但也有个小小的特点,就是带着"中国"的帽子---欧式建筑的顶端都压着中国式的飞檐斗拱。</P>
<P>鼓浪屿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当属菽庄花园。菽庄花园坐落在鼓浪屿港仔后,建于1913年,主人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花园建造分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花园虽说靠海,但行走在路上看不到海,进园就有一堵黄墙挡住人的视线,待转出月洞门,绕过竹林,才突然"海阔天空"。藏海园内的四十四桥,乃全园主景,因主人建桥时四十四岁而得名。此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外池、内池三处,把大海藏进去。在月夜,坐在亭里,看皓月当空,静影沉璧,令人浮想联翩。月下涛声,轻如细语,仿佛在和人谈心。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1: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P>苏州老城,现代化包围的古老
<P>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 </P>
<P>



</P>
<P>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P>


<P>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在吴县唯亭镇北2公里,阳澄湖南岸的草鞋山发掘出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发现陶、石、骨、玉等生活、生产和装饰用品1110多件,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纺织残品(葛),表明苏州一带是中国纺织的发祥地之一。 </P>
<P>优雅园林
<P>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P>世界文化遗产
<P>值得夸耀的只有两件:一是苏州古典园林,目前有9处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标准,它们是: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二是昆曲,这种几乎已经被人淡忘的艺术形式,2001年以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P>澳门历史城区:西方文化由此登陆
<P>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里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P>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P>
<P>







16世纪中叶,因应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澳门由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我们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P>
<P>四百多年间,在这块城区内,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带 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以至 建坟场,展开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类文化活动。在这种机遇下,澳门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居住在澳门的外国人,也以各种方式,向世界各国介绍在澳门见到的一切中国文化思想与生活习俗。澳门,也是一道外国认识中国的门户。 </P>
<P>随著外国人的定居,他们把自己的建筑传统越洋带到澳门,使澳门成为近代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筑物,无不显露出与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关系。事实上,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P>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积极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修会,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 A Abelha da China)等等。由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为天主教在远东和中国的传教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中国籍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P>到19世纪,随著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大陆,基督新教也以澳门为基地之一,积极开展传教活动。比如中国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马礼逊在澳门为其洗礼;此外,由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也是在澳门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校"更将近代西式学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培养出容闳等著名学生,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为贡献。
<P>另一方面,澳门民间的妈祖崇拜,表现了澳门与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它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P>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酝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P>青岛八大关:殖民者留下的风情</P>
<P>




</P>
<P>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结合在一起,十条马路两侧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人行道树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
<P>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P>花石楼
<P>花石楼(黄海路18号)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如果按近代欧式建筑传统模式去套它,好像并不十分贴切。此楼建筑面积753.7平方米,院内面积4.5亩。楼的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花石楼据说是1932年由一位俄罗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腊式和罗马式的风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而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间燃火照明的楼门台阶下花岗岩石尊,足见设计者之匠心。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1: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解放前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曾在此住过,也有老百姓说蒋介石也在此避过难等等,总之关于花石楼的传说是太多太多。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为黄海路18号。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下榻。
<P>值得一提的是,花石楼前立着两块截然不同的标志牌。其中一块花岗岩石碑,是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4年7月27日设置的,将花石楼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注明花石楼1903年由德国人所建。另一块不锈钢制作的标志牌,是1997年6月青岛市旅游局设置的,注明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花石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此牌记载的"花石楼"始建时间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贵族所建。出现这种不同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至今仍在进一步考证中。
<P>花石楼与影视艺术颇为有缘,电影《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的内外景拍摄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现在花石楼已对外开放。 </P>


<P>第二海水浴场
<P>花石楼的旁边就是第二海水浴场,位于汇泉湾东侧的太平湾内。德占青岛之初,德国总督常骑马到此狩猎,下海游泳,以后辟为海水浴场。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为"第二海水浴场",因地处太平湾,又称"太平角海水浴场"。
<P>浴场东面的这个小凉棚,木栏、木柱、瓦顶,似有不合时代之拍的感觉。但就是这个十分普通的小凉棚,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o(︶︿︶)o 唉中央o(︶︿︶)o 唉会议曾在这里召开。1957年,o(︶︿︶)o 唉主席来青岛主持召开o(︶︿︶)o 唉会议和o(︶︿︶)o 唉扩大会议,扩大到各省、市、自治区委书记参加。会前,o(︶︿︶)o 唉来第二海水浴场游泳时,在这个凉棚休息。他见这个凉棚宽敞,摆着藤桌、藤椅,面对大海,环境清静,便决定会议在这座凉棚里举行。开会时,工作人员在四周挂上竹帘,o(︶︿︶)o 唉在会上作了《关于夏季形势的报告》,后收在《o(︶︿︶)o 唉选集》第五卷中。这座凉棚,曾多次维修,现在基本保持了原样。
<P>山海关路5号
<P>山海关路5号大约在1934年前后落成,建筑面积603.84平方米,占地1.688亩。日寇第二次占领青岛时,建造了这座现代风格的日式住宅,它没有丝毫战争的阴霾,反而外型很别致,外墙用绿色的釉面砖镶嵌,每经雨水冲洗,格外碧绿,院内的植物是紫藤,整个院子十分幽静。与花石楼一样,解放后山海关路5号成为了中外宾客的下榻的宾馆。
<P>青岛钓鱼台
<P>沿山海关路再向西走不远就到了山海关路9号,由于这里接待的宾客大都是外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因此有"青岛钓鱼台"之称。
<P>这个院子有两幢别墅,右面一幢美式建筑,建筑面积1226.22平方米,楼的主体连顶楼共分四层。它的特点是不等层、不对称,没有雕塑等繁杂结构,墙面大部分被窗户占据,且都采用大块玻璃,少有窗棂,整座建筑给人以简洁轻松,线条明快的感觉。它曾是美国第七舰队将军柯克上将的宅邸,当时,家具全部由美国运来,有的至今保存,后来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在此居住。解放后,我们国家党和政府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o(︶︿︶)o 唉、o(︶︿︶)o 唉等及许多外国的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都曾在这里住过。</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1: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P>北京什刹海:古今辉映</P>
<P>




</P>
<P>什刹海位于北京北海后门,是由前海和后海组成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风景区。周围有许多的王府和花园,如保存最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这一带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刹海旁边,什刹海边的柳荫街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三位。
<P>刹海地区是北京内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民居保留地区。东部银锭桥横跨湖上,站立桥头可饱览西山秀色,故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之美称。
<P>自古以来,什刹海就是北京城内的一串明珠,被誉为"北方的水乡"。历代高僧在这里修寺建庙,王公大臣在岸边筑府造园,各界名人也纷纷迁居湖畔,什刹海一带慢慢成为京城一个最具人文气息的地方。
<P>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什刹海留下了众多优美的篇章。描写春景的有明代胡俨《越桥》:"一川春水冰初泮,万古西山翠不消。"写夏景的有清初高珩《水关竹枝词》:"酒家亭畔唤渔船,万顷玻璃万顷天。"写秋景的有清代法式善《西涯秋晚》:"来看月桥月,行到西涯西。"写冬景的有明代吴惟英《冬日北湖冰船》:"不是路从银汉转,也疑人自玉壶来。"如此等等,什刹海可谓四时皆有胜景。</P>
<P>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京城的水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门桥一带失去了盛时的喧嚣,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P>2000年,北京市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什刹海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神韵,杨柳轻拂,古桥依旧,成为中外游人和周边百姓参观、游览、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P>修缮后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园和银锭桥等景观宛如一颗颗明珠,将什刹海点缀得秀美灿烂。 什刹海的荷花市场自古便是老北京久负盛名的消夏、游玩场所,如今这里的食肆、酒吧,一间赛一间地特别,一间赛一间地有味道。酒吧里,藤椅、竹帘、灯笼成了应用最广的装饰物品,优雅的音乐回旋,黑灰色的木房与矮矮的门面相互辉映---质朴而又亲和,古老与时尚同在,令人流连忘返。</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7-10-14 22: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些地方最喜欢的还是青岛  美丽的石老人啊</P>
发表于 2007-10-14 23: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化严重
发表于 2007-10-27 02: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p>
<P></P>
<P>好地方,还要好的摄影师,才能拍出好片子,第二幅照片比第一幅照片好得多,我认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7 2:20:07编辑过]

发表于 2009-4-19 20: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一般啦
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东
没事不要总冠一些带最字的题目
发表于 2009-4-20 15: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鼓浪屿去了两次,非常非常喜欢,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可以生活在厦门[em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0 15:57 , Processed in 0.0861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