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05|回复: 9

[建築審美之道] 梁思成百年祭  谢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4 1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思成百年祭
谢泳
 
         梁思成如果活着,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
  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他有没有流过泪,我不知道,但我依稀听到他的叹息声,北京,你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据说,为了留住北京,梁思成和北京市长彭真吵了起来,然而一介书生,吵有什么用呢?北京还是消失了。
  许多年以后,我看到了1957年梁思成在沈阳和一些教授的谈话,这是关于梁思成罪状的一个通报。那次,梁思成是和胡愈之一起到沈阳的,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沈阳的高级知识分子都不敢说话,梁思成鼓励他们,还讲了他和彭真争论的情况。
  梁思成说:“我和彭真很熟悉,为了北京市的建设问题争得不休,我说现在你不采纳,五十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彭真说你若是皇帝,一定是个暴君。现在看起来,我的观点中有的是不对头,但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梁思成还对记者说:“我
这顶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帽子,已经戴了数年,现在看起来,我的意见也不完全错。”彭真的话很有意思,他把梁思成说成是暴君,也许是梁思成太固执,不放弃自己的意见,刺激了他。彭真的故乡在山西侯马,那是梁思成最向往的地方。当年,为了普查中国古代建筑,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几乎踏遍山西,可以想象梁思成测量应县木塔的神情,还有他们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的惊喜。梁思成不会想到,他一生最大的惊喜来自山西,而他最大的失望也来自山西,这是偶然还是宿命?
  1957年,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天真的梁思成也以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来了,他想在这个“春天里”出一口气,因为憋得太久了。思想改造运动时,梁思成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为谁服务了二十年》,那样的文章在梁思成一生中还有几篇,但我们从那里看不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许不乏真诚,但如果五二年的梁思成是真诚的,那五七年的梁思成呢?梁思成说:“我在二十余年中,一方面走到反动统治集团的外围,成了可供它们驱使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又接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人’,被敌人拉拢,为他们的侵略政策服务。”那时,知识分子为了过关,说了许多莫明其妙的话。梁思成本来不是那样容易自毁的人,但在那样的年代,一个书生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五五年,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也没有把他的内心世界摧毁。当时对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个基本评价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存在着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它的具体表现是以梁思成为首的大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建筑即艺术”,或把建筑看成“首先是艺术作品,然后才是工程建设”。在进行专业教授过程中,贯穿着唯美主义思想,强调清华建筑系与其它建筑院系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育学生掌握“艺术”,错误地认为工业建筑是低级的,学好民用建筑就会作“艺术要求较低的工业建筑。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培养工业建筑设计干部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任务,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了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清不如明,明不如辽,辽不如唐“的观点。
  这是向着梁思成而来的,随后就开始批判他的建筑思想,同时,北京开始了它消失的命运,梁思成沉默了,但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对这个城市有太深的感情,眼看着她消失,而不能阻止,他都和彭真吵架了,但秀才遇到兵,梁思成离山西很近,而山西离梁思成很远,很远……
五二年梁思成妥协了,五五年他也保持沉默,但五七年,还是这个梁思成,他却要说话了。他在沈阳说了那样的话,他在北京还要说。1957年3 月2 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梁思成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发表了意见。
  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时候,拆了很多民房,结果街道过宽,街道当中用不着,留作停车厂,把民房拆了作停车厂,我看不太妥当。”他还说:“西长安街太宽,短跑家也要跑十一秒钟,一般的人走一趟要一分多钟,小脚老太婆过这条街就更困难了。”关于双塔庆寿寺拆毁问题,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工程中,对庆寿寺的拆毁不够慎重,当时有争论,有关方面没有很好考虑就拆掉了。我想应该保留半年到一年,等群众都说不好时再拆不迟。”关于拆毁东直门城楼问题,梁思成说:“听说有关方面在修筑道路中要拆东直门城楼,我看要好好考虑,这个城楼是现在北京明朝留下来唯一的楠木建筑物。1934年,袁良作北京市长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木匠见到是古代楠木建筑物,愿意补贴两万元进行维修。人们不要把这些古东西只当作古董看待,它们在城市中起着装饰的作用。外国有许多城市的马路上,很讲究装饰,看来不单调,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然不必花钱去兴建,原有的建筑要好好利用它为城市服务。”梁思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但他没有留住双塔庆寿寺和东直门城楼,它们还是消失了,双塔庆寿寺的拆毁一是因为庆寿寺是为纪念明初僧人海云和他的弟子可安而建的,这两个人对蒙古入侵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是o(︶︿︶)o 唉;二是因为这两个塔是清代建筑,没有什么价值。东直门城楼拆毁,是为了东郊飞机场建成后的交通便利,如果不拆这个城楼,改建道路时要多花几万元钱。听起来都很在理,但不能细想。
  北京城市建筑决策者的思路是:一切以人民的名义。梁思成要保留古建筑,他们就说那些东西不方便于人民生活;据说还要梁思成林徽因和拉黄包车的工人座谈,让他们说这些建筑如何碍事。说保留古建筑要花钱,当时国家没有那么大财力,这也很奇怪,保留怎么会比建设要多花钱呢?再说,为飞机场的交通方便,五十年代,有多少人民天天坐飞机呢?说决策的人短视,没有文化,好像也不合情理,梁思成这样周游过世界的建筑学家,都嫌西长安街过于宽,而刚进城市的干部就会想到后来的发展?五十年代,谁天天坐轿车呢?人民,人民……我想起了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自由,多少人假汝以名……
  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
  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
发表于 2008-5-4 22: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痛惜一个。
梁思成类似的悲剧,还在城市建设中以各种方式上演。
发表于 2008-5-5 14: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何时悲剧结束?!
发表于 2008-5-6 09: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悲剧一直存在,但从来都没引起过真正的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21: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毫不夸张的说,大家知道中国目前大多数搞城市规划的“专家”们是怎么进行“规划”的吗。。。。。。
在他们的心目中,纽约的曼哈顿区永远是学习的榜样,为之奋斗的目标,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甚至连纽约也没去过,就依着几张别人拍的照片,然后拼命地模仿。。。。。。:L
发表于 2008-5-8 18: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有权的也不一定是专家,真有实才的没有权,记得我们这边公园重新开放,要摆放很多的花,做各种造型,连花农们都看出了摆放的设计不对,太小气,跟监工的说,监工的也说没办法,他们说了没用,一直要到市长亲自现场审查了大发脾气后,才重新设计...虽然不是城市规划,但小地方也就看出了这些部门的做事风格了...
发表于 2008-9-14 12: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救得了京都奈良,却救不了北平城,唉。
精英坏事——拆房的城市设计专家,政经、教育、西医专家,哪个不以精英自誉。
发表于 2008-9-16 18: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思成……
梁思成……
先师啊先师……
发表于 2008-9-19 0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发表于 2008-9-30 2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难对那会的人定是非,因为时代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对前朝的东西缺乏保护的措施,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更多的我以为是统治阶级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考虑,要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往往必先摧毁前朝的一切代表,这其中自然不乏有许多原先举全国之力建造的惊世之作,各位何不见项羽火烧阿房之祸屡屡上演,再加之历代造反者多是破产农民之流,对前朝恨之入骨,自然以捣毁前朝故物泄愤而后快,久而久之整个中国国民保护之心也就淡漠如斯,最后演变成一种愚昧的无意识性。中国自清末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整整百年之间国破家亡整个民族都处于动荡无纪之中,何来保护之说、素质之说,人想的只是如何活下去,这种无意识的愚昧确实危害深远,有梁思成之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我以为重振国学以此提高国人意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现如今多数家长那样让孩子单纯的为将来就业学而学,孩子应该更多的学习我们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因为只有继承才能不再被破坏,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传承是终结愚昧的钥匙,在这不想又说多了,还让各位见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5 12:30 , Processed in 0.0763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