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25|回复: 6

[考论评辩] 戳穿《冉闵杀胡考》的谎言!(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18: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冉闵杀胡考》援引史料有理有据,因而被某些人视作否定冉闵的最有力武器,已经被他们转贴到很多著名论坛上,反复宣扬,并且以其“严肃冷静”误导了很多严肃的网友,事实上《冉闵杀胡考》貌似严肃冷静,实则漏洞百出,很多地方都是断章取义,甚至篡改原始史料,或者出现文言文翻译错误问题,他的大部分论点其实是错误的,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因而对冉闵进行了极其不公正的曲解,为了消除《冉闵杀胡考》的广泛流传造成的恶劣影响,矫正视听,笔者经过认真严密的史料调查取证和反复推敲研究,辛苦创作出此文,本文针对《冉闵杀胡考》的10个主要核心论点予以驳斥,力求严肃揭密历史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的冉闵给读者,不过我要申明一点:我们讨论历史绝对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分清楚是非缘由。

        1,冉闵毫无华夷之分和民族大义??   
  
  《冉闵杀胡考》声称:"冉瞻冉闵父子两代人都是生长于胡人之中,未曾见有在石虎处受辱之记录,相反是颇受亲重,冉瞻还为了石氏后赵而殒命,而冉闵也屡次大败代表汉人正朔的东晋,为石氏颇建功勋。看不出冉闵有多大的华夷之分和民族大义,也无从感觉到“忍辱负重”的意味。那么,冉闵为什么要颁行杀胡令呢? ”
  
显然,这里的最关键问题是:冉闵到底是不是“屡次大败东晋”,他是否毫无民族意识?笔者细心地发现:《冉闵杀胡考》在我们不经意时篡改了这个根本事实:该文宣称“冉闵也屡次大败代表汉人正朔的东晋”。而事实的真相则是:冉闵一生与东晋只打过一次不大的仗,《晋书》记载:“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这是史书上唯一的一次冉闵与东晋作战记录,根本没有所谓“屡次”,而《冉闵杀胡考》却有意把“一次”窜改为“屡次”,于是冉闵跟东晋打的唯一一次仗,一下子就变成了冉闵多次侵犯东晋,毫无民族感情的场景了,并进而得出所谓“看不出冉闵有多大的华夷之分和民族大义”的“结论”出来了。
而且《冉闵杀胡考》因为冉闵“为石氏颇建功勋”就认定冉闵没有民族大义,也是断章取义的做法,因为冉闵与石氏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民族矛盾在胡汉上层的体现,也是民族矛盾的一部分,更何况冉闵的“颇建功勋”主要是针对慕容鲜卑和石赵内乱,而不是针对汉族,例如平定梁犊(主要是胡汉东宫卫兵)兵变,攻石世于邺城,平定石冲叛乱,冉闵一生仅仅与东晋只打过一次不大的仗,而且更不能说冉闵有私心就说他没有民族感情,有政治野心与有民族大义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共存,例如冉闵夺权后很快就恢复自己的汉姓,开仓救济汉人,打击胡人,特别是他临死前说的那句名言,“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就是冉闵“华夷之分”思想的鲜明表现,可谓掷地有声。   
在当时胡人地位远在汉人之上,胡人对汉人的歧视可谓根深蒂固,因而一个很可能的事实是,由于石家一再排挤甚至多次袭击谋害他,使冉闵感觉到自己之所以受排斥,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个卑贱的汉人,认为是自己的汉族身份使得自己落到这种地步,使得冉闵感觉到羯人终究对他的民族歧视,促使他开始醒悟,开始抛弃之前对胡人的幻想,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报复情绪,并决定依靠汉人,这一点从后来的事态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
        
另外如果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赵人百里内悉入城"与"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前后呼应,可见这些汉族人民都是追随冉闵"诛胡羯"去了"。后赵常备军绝大多数由“六夷”组成,他们根本不服从冉闵,所以冉闵起兵时,手下只有区区三千亲信汉军,以及部分殿中将士(约几千人),以及“故东宫高力万余人”,总兵力不过两万人左右,而“敕城门不复相禁”实际上就是一个征兵令,以招募汉民为兵,聚集力量,故汉人闻讯都踊跃前来,同时逐出胡人,以分散瓦解胡人力量,以便屠杀胡人,消灭胡人的有生力量,而根本不是为了实验人心.   

        如果我们能够读懂这些历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冉闵积极准备屠杀胡人时,为什么凡是路程之内的广大汉族百姓都踊跃争相参与,为什么一日之内就斩首数万,为什么汉人都愿意由冉闵亲自率领"诛胡羯",事实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冉闵这一野蛮行动,爆发了将近五十年中汉族人对匈奴人羯人的积忿",血的历史教顺告诉我们:任何矛盾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  

2,关于杀胡令的考证
  
  《冉闵杀胡考》声称:"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杀胡令颁行时,冉闵的身份是“后赵大将军,武德王,石虎义孙”。由此可知说冉闵杀胡是为了“维护新生的汉人政权”是不可能的。第二,杀胡令颁行时,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却唯独放过了邺城内的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并且,连石鉴的皇帝位都没有废去。这与“冉闵对石虎家人怀有深仇”的说法大为矛盾。试想,如果冉闵真的是在心底对石虎及其后人藏了二十年血海深仇,那么在他颁行杀胡令后,第一要杀的就应当是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没道理拖到一个月后才杀,更不应该给石鉴保留皇帝的位置。"
  
  对于第一条,笔者认为尽管"杀胡令颁行时,冉闵的身份是“后赵大将军,武德王,石虎义孙",但是此时冉闵已经与皇帝无异,也快是皇帝了,他废杀石鉴自立已经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后赵大权已经尽入汉人之手,"新生的汉人政权"在事实上已经建立起来了,退一步讲,如果冉闵仍然是以胡人代表人的身份发布"同心者入城,不同心者出城"命令的话,那又为什么结果汉人全部入城羯人全部出城呢??难道汉人会拥戴后赵政权这个异族政权??正确的解释是,尽管冉闵尚未正式即位,但是对于当时广大百姓来说,所谓"大赵国"已经姓汉而不再姓羯的事实已经是路人皆知,在广大汉族人和胡族人的心目中,此时的后赵已经是"新生的汉人政权"了,所以才会出现汉人全部入城拥护冉闵政权,而羯人由于害怕汉人报复而极其恐慌,全部出城逃命. 这样看来,《冉闵杀胡考》在“汉人政权”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死扣字眼,断章取义的错误。

通过上段分析我们也可见后赵时期的民族矛盾不仅仅存在于胡汉上层,也深刻地积压在胡汉下层民众之间,当时汉羯两族民众之间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两族民众间大规模仇杀的爆发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冉闵当时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结果凡是路程之内的汉人都纷纷入城,而“胡羯去者填门”,可见当时汉羯矛盾早已不可调和,真正促使羯人几乎全灭的是民间汉羯相互攻击,失去政权保护而人数又处于劣势的羯人就此被灭,可见这次杀胡是长期遭受压迫的汉民必然的行动,冉闵不过是点燃了导火线罢了
  
  对于第二条,笔者认为“冉闵对石虎家人怀有深仇”是成立的,因为,第一,作者竭力证明冉闵对石虎无私仇,以图否定冉闵,却没有想过,如果冉闵真的只是出于私仇而杀胡的话,那冉闵就只是一个毫无民族大义的自私小人,正因为不是出于私仇,冉闵才有被敬仰的可能.第二,没有私仇不等于没有民族仇恨情绪,民族情绪也可以令冉闵仇视石虎家人.第三,冉闵放过"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确实是出于"胁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说明冉闵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民族狂热分子,而是有着清醒政治头脑的政治人物,真正成功的政治家,正在于有政治远见.

3,《冉闵杀胡考》称“《晋书》的原意是“从青、雍、幽、荆州徙于冀州的汉人和居住于冀州的诸氐、羌、胡、蛮等等胡人总共数百余万”。而网上所有拔高冉闵的文章都把徙户两字去掉,意思就变成了“散居于青、雍、幽、荆州的诸氐、羌、胡、蛮等等胡人总共数百余万”。如果我们篱清了这个史料,并考虑当时胡汉的人口比例,就可以知道这几百万人里还是汉人占了多半。于是,一幅乱世之中黎民百姓流落四方、相互攻伐,生还者十之二三的人口大灭杀的惨景,就变成了诸胡狼狈逃窜、汉人高歌猛进恢复河山的振奋场面”
  
  这里作者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即忽略了非徙户的原著汉族,误认为徙户=====全体汉族,徙户与胡人比例====胡汉人口比例,因而得出“这几百万人里还是汉人占了多半”的错误结论,我们知道,徙户与“诸氐、羌、胡、蛮”都是被石赵强制迁徙到冀州的,而冀州本非胡人主要分布区,原有的胡人很少,如果我们去掉非徙户的原著汉族,那么就会发现,这几百万人里汉人未必就占了多半。
  
  4,《冉闵杀胡考》称“石闵判断胡人不肯为他所用,这才颁行杀胡令。”
  
 
  《晋书》编者之所以推测冉闵的心理活动是“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是因为“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这是有一定理由的。但对于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只能和我们一样,是推测而已,相对可靠的则是数据和史事,而不是对心理的推测。
  
  网上也有很多人同样认为冉闵打开城门就是为了测验一下人们对他的态度,即认为冉闵的杀胡令是一时性起,只是为了杀掉反对者,而没有深层的原因。但之前冉闵便已宣令“六夷敢称兵杖者斩”,公开向胡人发出死亡威胁,已经等于宣布了自己对胡人的仇视反对态度,以当时矛盾之尖锐,又如何冀望胡人留在城中?冉闵知胡人不为己用,为敕城门不复相禁之前,如何能解释为一怒而杀之?事实上冉闵宣布"内外六夷称兵仗者斩”的原因本身就在于“知胡人不为其用”,故强令解除其武装,防止胡人反扑,可见冉闵早就知道胡汉矛盾不可调和,更何况,当时胡汉矛盾之空前激烈是连路人也皆知,一直处在激烈政治斗争中的冉闵又如何会不知道,怎么可以解释为“知胡人不为其用”而一怒杀之???
石鉴即位后胡汉的矛盾趋于明显化,如下:
  
  赵主鉴使乐平王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攻石闵、李农于琨华殿,不克,禁中扰乱;与此同时,虎之庶子祗镇守襄国,襄国曾是后赵旧都,根基深厚,又与苻姚连兵。冉闵挟鉴,令『石琨为大都督,与张举及侍中呼延盛率步骑七万分讨祗等』亦只是虚称了。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谋诛闵、农;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帅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农。冉闵反击,并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胡汉矛盾已根深蒂固,已为冉闵所知,既已禁胡人称兵仗,又敕城门不复相禁者,盖以瓦解其势力。
羯族人孙伏都召集3000羯人进攻冉闵,企图杀死冉闵等汉人官员,夺回政权,冉闵帅部下汉兵反击,,“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杀戮极惨,一日之间,数千羯人命丧黄泉,而羯人向来以氏族血缘为社会单位,在当时胡汉两族民众相互仇视对立的社会环境下,羯人势必心寒,再加上羯族皇帝石鉴被囚禁,冉闵和李农王简等大批汉族官员全盘掌握朝政,这势必引起了胡人特别是羯人的极大戒惧。
  
   羯人既已心寒而戒惧,势必酝酿聚众反扑,后赵以羯人以及部分其他胡族人编成强大的禁卫军,其中羯族精锐主要部署在旧都襄国和新都邺城,所谓“内外六夷称兵杖者”,盖指邺城内外的胡人禁卫军,他们在冉闵看来无疑是最大威胁,冉闵则先发制人,“内外六夷称兵杖者斩”,亦即利用职权强令解除胡人武装,防止胡人反扑,胡人知大祸临头,又知汉人对己仇怨极深,恐惧汉人报复,且由于皇帝被囚,高级羯人官员皆被冉闵诛杀,一时群龙无首,遂纷纷斩关逃出邺城,“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也必有部分羯人不甘屈服,企图利用人数优势反扑,由于后赵军大半皆为胡羯组成,汉人所占比例甚小,根本就不可能服从冉闵,故而冉闵势必兵力单薄处境危急,遂急宣“敕城门不复相禁之”,目的在于召唤城外汉族民众进城保护自己,同时放胡人出城,以分散瓦解其力量,当时民族对立严重,汉人必极仇恨胡人,故闻讯皆踊跃进城拥戴冉闵反对胡人,冉闵即率进城汉人和城内原有汉人追杀羯人,全数歼灭,防止成为后患,“敕城门不复相禁之”之真实用意便在于此。 事实上,杀胡令的真正对象,也正是邺城内外的胡人禁卫军,目的在于一举突袭消灭胡人的有生力量,减少后患。 当然在杀胡正式爆发后,普通汉民却并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如此执行,实际情况是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贵族和普通羯兵皆杀之,由于相互积怨极深,普通百姓是难以区分胡人首恶与从犯的,仇杀既已全面发动,仇怨既已爆发,带来的必然是腥风血雨的无区别全面杀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杀胡事件的深层原因便在于胡汉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下级民众,同时也存在于后赵政治人物中,是矛盾积累到一定层次的爆发。冉闵放开城门的目的就在于迎入汉人逐出胡人,以聚集汉人力量,瓦解胡人力量,以屠杀胡人,而根本不是为了实验人心。

[ 本帖最后由 研究历史真相 于 2008-12-22 07: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8: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5,《冉闵杀胡考》称“一些历史记载显示,杀胡在冉闵的根据地邺城执行了不过半年多就废止了。而且,冉闵此后还一度走上“抚纳诸胡”的道路。目的是安抚招徕境内的胡人,扩充军事力量。”“冉闵心目中应当是没有民族大义的,杀胡或者抚胡,在他手中都只是权宜之计,最终目的是扩充势力。”
  
  这种观点在第一条里已经予以驳斥,其实有政治野心与有民族大义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并存,事实上,历史上的很多所有华夏英雄都是有政治私心的,张轨刘裕朱元璋等等莫不如此,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他们就“心目中应当是没有民族大义的”,同样道理,冉闵有私心,也不能说他就没有民族大义 。
平心而论,冉闵杀胡固然残酷,却也有残酷的道理,因为后赵长期实行部族兵制,羯人特定的民族身份和特定的政权是绑定在一起的,羯人既无法为己所用,也无法让其保持中立,只有肉体消灭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其抵抗力量。 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严重负面影响,与北魏拓跋圭遇到的情况类似,这大大加强了羯人的顽抗意志,以后冉闵攻襄国100多天不下,以至夜长梦多,导致最后的惨败主力尽失一蹶不振,与此大有关联。

而且,杀胡本来就是一种“饮鸠止渴”的办法,冉闵这么做多少也有他的不得已和无奈,因为冉闵起兵时,手下只有区区两万汉军,随时有被胡人一举扑灭的危险,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解决兵源短缺的问题,他不得不采取杀胡这种“饮鸠止渴”的办法,但是如果不饮,相信冉闵会亡的更快。事实上杀胡是不利于冉魏的长久发展的,这也是汉族统治者自古以来不主张杀胡的根本原因,冉闵对此是有一定认识的,所以,他在取得汉人支持兵源缓解后,就废除了杀胡令,改为抚胡,以稳定局势,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明智的政治策略,杀胡就是“滥杀无辜”,抚胡却又成了“没有民族大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6,杀胡行动中被误杀的汉人到底有多少?  

《冉闵杀胡考》宣称:“但是《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杀胡令产生了极大的混乱,各地响应杀胡令所杀的人中多半是长了大鼻子大胡须的汉人。《晋书》记载‘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资治通鉴》里也说‘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可见,杀胡令在杀死大量胡人的同时杀死了几乎相同数量的汉人。并不是有选择地只杀胡人,或者多杀胡人少杀汉人。因此,说它‘起到了保护汉人的作用’未免牵强。”。

也就是说,按照《冉闵杀胡考》的理解,汉人被误杀者与胡人几乎相等,并且该文再次在读者们不经意时候悄悄把“一半”窜改成了“多半”,于是就“得出”杀胡没有保护汉人作用的结论出来了。显然,这是反冉者们自以为杀伤力最大的一句,因为如果这个成立,那么冉闵和他的杀胡令则将被彻底否定。

从文言文翻译角度上来说,《冉闵杀胡考》对“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完全是望文生义的曲解,"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的意思应该是"在当时高鼻多须的汉人被滥杀掉的有一半",比如说冉闵控制区的汉人相貌酷似白人者一共有6万人,那么按照"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的意思,汉人被误杀者就是3万人,与胡人被杀多少没有任何比例关系。

当代权威史籍《中国大事典》第462页"冉闵诛胡"一节对该句也给出了清晰的翻译:“在当时高鼻多须,貌似胡人的人被滥杀掉一半”(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何兹全主编) ,不少其他历史书籍上也都有类似于“有些人仅仅因为鼻子高些胡须多些,也被当作羯人杀死”的记载,都丝毫没有“被杀者有一半是汉人”的意思。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这些被杀者中究竟有多少是被误杀的汉人呢?”,史书上并没有给出任何明确记载,"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也丝毫没有“胡汉被杀者一比一”的意思,所以我们只能够自己推理。

第一,我们要弄清一个事实:当时被杀的羯人到底有多少?

《晋书》记载冉闵亲自率领汉族百姓诛杀羯人:“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可见冉闵仅仅在邺城一地就诛杀了20多万“胡羯”,而北方各地汉人响应杀胡令所杀的羯人就自然更多:“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这样看来,羯人光在当时被汉人直接屠杀掉的至少就在50万人之上,如果把冉闵后来在战场上先后所消灭的几十万后赵军中大量的羯族兵及其家属也算上,实际被诛杀的羯人还要高得多。

第二,我们要弄清第二个问题:杀胡地区,亦即关东地区,到底有多少汉人?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时的北方人口锐减,不外乎是几百万到上千万,但是这个毕竟不够精确,所以笔者认真研究史料,分析后赵时期的人口状况 。

《晋书》记载了370年前燕末期的人口数量:“坚入邺宫,阅其名籍,几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可见370年前燕人口为1000万左右,考虑到鲜卑贵族们私自控制的“隐户”也被前秦查抄,那么这个人口数据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而前燕统治相对后赵明显宽松,社会相对和平安宁,在前燕统治关东18年间,人口自然较后赵有迅速恢复和增长,同时前燕人口还另外包括了前燕的辽东本土人口(至少也应该有200万),那么扣除前燕的辽东本土人口,前燕末期的关东人口应该不多于800万 。

后赵末期,由于残酷战乱,匈奴人羯人又一再残酷屠杀汉人,加上统治暴虐,导致无数汉人过早死去,关东人口一度锐减,此时的人口不可能很多,至少不会高于前燕时期。虽然历年来被迁徙到冀州的“数百余万”徙户与胡人在回迁途中“其能达者十有二三”,但是区区冀州一州(半个河北省),容纳的人口不会太多,这个“数百余万”,恐有夸张,但是在没有具体证据之前,还是取史书原始记载,最多当为300余万左右,那么损失在途中的人口大约为200余万,关东人口因而大减,但是在前燕时期,关东人口又有迅速的恢复和增长,那么后赵时期的关东原有人口不会高于前燕时期,姑且取最高值,则为800万人。

但是在这个800万人口中,又有相当数量的胡人,考虑到光羯人这个小族就有至少50万人以上,再加上大批匈奴部落(多分布于今山西省),被迁入关东的氐族集团和羌族集团,以及巴氐人,南蛮人,乌丸人,部分段部鲜卑,以及各种杂胡,再考虑到反冉群胡动辄就能出动大军“十余万”“七万”,被冉闵击败“尽俘其众”全军覆灭后,还能够很快又纠集“三方劲卒合十三万(扣去前燕的3万人,则为10万)”,“石祗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邺”,可见胡人数量相当巨大,有人甚至说已经超过汉族,姑且取保留意见,取胡人只有200万人左右,则后赵时期的关东汉人数量为600万左右。

再回过头来推算一下汉人被误杀者的人数:

第一,后赵长期推行胡汉分治,加上胡汉两族之间积压多年的深刻隔阂,虽然在总体上胡汉杂居,但是具体到基层,仍然是各自分区聚居,很少有真正混居的,因而各地汉民杀胡时是不难分辨胡汉的,被误杀的即使有,也不可能很多。

第二,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汉人相貌高鼻深目多须酷似白种人的恐怕最多也只有一百分之一吧,那么按照5口一家的话,平均每20家就有一个相貌酷似白人者(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比例了),当时的整个关东人口则汉人相貌高鼻深目多须酷似白种人的最多不过为600万/100=6万左右,那么汉人被误杀者当为三万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被杀的者绝大多数是胡人,汉人只占少数,最多不过两三万。换言之,杀胡令确实是“有选择地只杀胡人”,并且“起到了保护汉人的作用”。

7,《冉闵杀胡考》声称:《晋书》中最后的这句话同样在网上拔高冉闵的文字中从不见引用:“诸夏纷乱,无复农者。冉悔之。”这说明,杀胡令引起了极大的混乱,汉人再没有能安心种地的了。冉闵对此颇为后悔!可见所谓杀胡令,其实结果是不分民族的混乱的人口大灭杀。连冉闵本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
  
  对此,笔者仔细翻阅了《晋书》,发现《冉闵杀胡考》在断句上有意做了手脚,误导读者,《晋书》原文是: “闵师大败........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
  
  明显可见《冉闵杀胡考》的作者有意删除了原文中“诸夏纷乱”的原因:“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误导人们以为杀胡立即“引起了极大的混乱”,让读者误以为杀胡是“诸夏纷乱”的原因,好象汉人都反对冉闵似的。另外也有意删除了后悔的表现:“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故意让人们以为冉闵后悔杀胡,以达到论证“杀胡令引起了极大的混乱”的目的。
  
  细察原始史料,我们不难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真正使得“诸夏纷乱,无复农者”还是因为后来的“无月不战”,特别是351年的襄国大战,导致徙户与胡人大量回迁,而不是因为杀胡,而且从《晋书》记载的时间顺序来说,徙户与胡人大量回迁应该是在351年襄国大战前后,是在“无月不战”之后,而冉闵杀胡则是在349年12月,所以从时间因果关系来说,杀胡与徙户回迁没有直接关系,事实上,杀胡只是立即引起了胡人的极大混乱,但是并没有引起汉人的混乱,相反,还使得大多数中原汉人支持冉闵,因而说“杀胡令引起了极大的混乱”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第二,冉闵"悔之"后紧接着就是"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如果冉闵真的是后悔杀胡人的话,那为什么他后悔的表现却是追谥劝他尽杀降胡的韦謏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第三,冉闵确实是只杀胡人,而积极保护汉人,被杀者大多数是胡人,只有很一小部分是被误杀的汉人,另外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回迁途中死去的多是汉人,怎么可以说成是“不分民族的混乱的人口大灭杀”??!!!更何况人们回迁不是因为杀胡,而是因为后来的无休止战乱,而且即使没有杀胡令,也只不过给敌人留下大批的生力军而已,只会导致更加困难更加连绵不断的拉锯战,所以说杀胡并不是战乱的根本原因,可见“结果是不分民族的混乱的人口大灭杀”的说法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所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冉闵后悔没有听韦謏和王泰的话,以至惨败襄国,并使得中原局势无力继续控制,导致徙户与胡人开始大量回迁,所以他"赠韦謏大司徒",并诛杀了进谗使得冉闵不纳王泰忠言以至惨败襄国的道士法饶父子.
  
  实际上,“诸夏纷乱”“徙户回迁”的根本原因在于“赵之法禁不行”,并导致农业生产崩溃,其主要责任在于后赵多年残忍统治产生的严重矛盾,随着后赵的崩溃,以前长期积累潜伏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就立刻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包括杀胡事件),而把这个本来就应当灭亡的政权的崩溃所造成的后果全部算在冉闵头上是很肤浅可笑的事情。

事实上早在杀胡之前,以石祗为首的外地羯族势力,就已经与羌族氐族势力联合起来讨伐冉闵:“时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苻洪等通和,连兵檄诛闵、农”,由于胡人猛烈反扑,冉闵只得“无月不战”,即使他想不作战,也不可得,根本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生产恢复问题,事实上即使生产暂时恢复了,也无多余兵力专门保护,很快就会被敌人掠夺或破坏掉,冉闵不是主观上不愿恢复生产,而是根本力不能及,在当时的情形下,能做到这一点的基本上不可能。
  
  其实《冉闵杀胡考》的“杀胡令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就类似于“由于解放后烟民大增,而我们的收入也大增,所以吸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形而上学论证,所谓形而上学论证就是:没有对两者内在必然因果联系的严密论证,而只是简单的捆绑,来确定所谓“因果关系”

[ 本帖最后由 研究历史真相 于 2008-12-26 06: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8: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8,《冉闵杀胡考》声称:"网上有的文章提到冉闵和东晋的关系时,认为是冉闵邀东晋恢复中原,被偏安江左无心北伐的晋廷拒绝,才不得已称帝的。这是把两件事情的先后搞反了。冉闵先在350年闰正月称帝,后在三月遣使赴晋。云:“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事实上,早在杀胡令造成北方大乱的消息传到晋的350年正月,晋就已经在作北伐的军事准备了(《资治通鉴卷九十八》)。这样的情况下,晋廷对僭称帝号且国主为石虎养孙的冉魏政权自然会有所戒备,不对冉魏的来使有任何回应也是正常的"
  
  这一段也是没有读清楚《晋书》,混淆了桓温与晋廷的关系,事实上冉闵杀胡时,桓温正在镇守荆州,他此时还没有控制东晋朝廷,桓温积极准备北伐,企图立取功名以篡夺皇位,而东晋朝廷则恐桓温势大功高难制,故意阻碍桓温北伐,一再处处刁难桓温,把民族大义置之度外,可见-_-|||透顶的东晋朝廷是无心北伐的,一心只顾防备桓温,不许北伐,根本就没有做什么积极的北伐军事准备,这才是"晋廷不对冉魏的来使有任何回应"的真实原因,真不知"晋就已经在作北伐的军事准备了"这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所以正确的说法是:"350年正月,桓温就已经在作北伐的军事准备了",而不是东晋朝廷"在作北伐的军事准备",但是拒绝冉闵的是不愿北伐的晋廷,而不是桓温。
  
  按说当时冉魏主动邀请东晋北伐,而中原又极其混乱,这本是北伐的极好机会,而东晋只顾争权夺利,这样的一个朝廷,又如何能够担当起光复河山的大任??怎么能够不让中原汉族人民失望?自然饱受异族残害的北方汉族人民只好自己起来与胡羯进行斗争了,冉闵就是在这种大形势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9,《冉闵杀胡考》声称:"更且他在冉魏国内,保护了一些汉人,也算是功德一件。临死前说的那句名言,“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更是掷地有声。但是与十六国时期为了重建或复兴华夏而有所作为的其他历史人物相比,冉闵的功业并不出众。"
  
  可见作者认为冉闵的历史功绩仅仅限于"保护了一些汉人"而已,也就是说他的历史功绩微不足道.但是笔者认为作者把冉闵的历史功绩大大缩小了,冉闵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
  
  第一,冉闵彻底歼灭了诸胡中最残暴的后赵胡羯势力,彻底摧毁了羯族奴隶主贵族对汉族长达30年之久的血腥统治,打击了胡人在中原的势力,并使得中原胡族势力长期陷入分离状态,解除了长期以来后赵对南方地区的严重威胁,为南方的保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冉闵重创了一部分胡族,使他们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沉重打击了胡人的气焰,为汉族人挽回了一定的民族尊严,这也是汉民一度大多拥护他的原因之一 。冉闵敢于在孤立无援汉人积弱的处境下挑战诸胡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汉族里这样的人并不多。

第三,有大批冉魏部将归顺了东晋,使得东晋因而一举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区,有利于南方地区的保存。

第四,冉闵反胡羯奴隶主贵族的行动本身就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原汉族人民,同时重新洗牌了中原的政治格局,消灭了最残暴的羯族势力,取而代之的则是相对温和的氐族和慕容鲜卑,中原汉族人民的日子从此多少好过了一点,遭受严重破坏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存.可见冉闵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延续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10,《冉闵杀胡考》声称:"祖逖,以北伐为己任,收复淮北,使石勒不能南侵。中流击楫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 刘琨,与祖逖一同闻鸡起舞的好友。一生以“立功河朔”为志,艰辛苦斗,在当时就有忠臣之名。 谢玄,淝水之战率领北府兵打败了氐秦的大规模进攻,保卫了华夏正统。 刘裕,北伐尽复黄河南岸地方,一度收复关中。是历次北伐中成果最大的一次,“气吞万里如虎”。 这些人物,以言勇气毅力血性骁勇,都堪称一时英雄,有些人的功业远在冉闵之上。而且这些秉承华夏文化传统的武装力量都没有类似杀胡令的主张和行为。为什么单单把制造了人口灭杀的冉闵称为是“民族大英雄”? 而且还拔高到“中华第一英雄,汉民族第一伟人”的位置?“
  
  笔者认为这属于典型的“伪造敌对论点”和强词夺理,“单单把制造了人口灭杀的冉闵称为是‘民族大英雄’? ”本身就是伪造的敌对论点,带有极大的迷惑性,因为称颂冉闵并不等于“单单“称颂冉闵,不等于就要抹煞其他人的功勋,同样道理,称颂祖逖等人也不等于就得抹煞冉闵的历史贡献。按照此人的逻辑,那我们纪念了张自忠杨靖宇,是不是就不得纪念其他抗日英雄了,要是谁胆敢纪念XX抗日英雄,那阁下是不是也要说:“张自忠杨靖宇以言勇气毅力血性骁勇,都堪称一时英雄,功业远在XX之上,为什么单单把XX称为是‘民族大英雄’? ”其实这种人自己就犯了“单单”的错误,以为只能单单歌颂最优秀的英雄,而其他的英雄就不能肯定,以为一个英雄了得,别的英雄就必须都否定,种种强词夺理,实在是无味之极。
  
  而且《冉闵杀胡考》对“制造了人口灭杀”没有任何分析,前面还说如果是单杀胡人就“起到了保护汉人的作用”,那么这里的无分析反问“制造了人口灭杀”就是自相矛盾。再次,刘裕等人“没有类似杀胡令的主张和行为”,那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所以这里必须对冉闵与刘裕等人的不同客观环境进行严密分析。

首先,冉闵时代,亦即四世纪中叶时,是胡汉矛盾最尖锐的时期,也是汉族处境最悲惨的时期;而刘琨祖逖时,即五胡十六国初期,五胡乱华还不过开始十来年,此时胡汉矛盾还远未发展到后赵末年那样残酷;而谢玄刘裕时,则已经是五胡十六国尾期了,此时中原地区最残暴的羯族匈奴族已经被冉闵消灭,谢玄面对的前秦,刘裕面对的南燕与后秦,都是汉化很深的胡族政权,它们对汉族的压迫远不如羯族匈奴族那样残酷,也基本没有针对汉族的屠杀,民族矛盾远不如冉闵时期那样残酷,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岂可断章取义地相提并论??

再次,刘裕有东晋广大深厚的后方基地,对付的则是实力远不如东晋的南燕与后秦;而冉闵既无后方,他的后方就是前方,敌人甚至多次威逼冉魏都城邺城,许多战役甚至都是发生在都城邺城,他是在孤军无援的处境下面对实力远胜于己的胡人,岂可同日而语?
  
更何况,刘琨祖逖的力量有限,所守之地,都不过一州尔,不数年后即很快失去,精神崇高,而成果很有限,甚至还不如彻底摧毁后赵的冉闵,而后赵自石勒以来,一直是两晋的大患,而冉闵则彻底摧毁了后赵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解除了长期以来后赵对南方地区的严重威胁,并且一度收复关东大片地区,至于后来东晋坐视前燕攻灭冉魏入主中原,丧失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则是东晋统治者自己的责任了。
  
  综合看来,笔者认为《冉闵杀胡考》的错误原因在于:1,对当时的客观形势缺乏了解;2,对汉族人民心态和利益予以忽略;3,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导致断章取义的曲解,乃至窜改史料;4,文言文功底的不够,曲解史料;5,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论证不详尽不严密,导致理解片面,不够公正。所有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冉闵杀胡考》的论证几乎彻底失败。

[ 本帖最后由 研究历史真相 于 2008-12-26 06:27 编辑 ]
发表于 2009-5-22 17: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人能拍一部关于冉闵的电影就好了 导演必须是要有血性的
发表于 2012-4-22 2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月明人静


    这样的题材,在当今的‘和谐’社会,绝对是极敏感题材,必被o(︶︿︶)o 唉和谐掉,拍都拍不成,别说放映了。
发表于 2012-5-23 20: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曾经的英灵呢?
发表于 2012-8-25 16: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 。 写的好啊
冉闵当年做了那么多的贡献
现在竟然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说他的不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9 07:30 , Processed in 0.1002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