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3|回复: 2

[花茶棋香諸道] 【ZT】香道的一些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7 2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隔火熏香的方法
宋代之后,“隔火熏香”而不是直接“烧香”的方法就广为流行了,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虽然“熏”香不如“烧”香来得简单,但其香气更为醇和宜人,而且也能增添更多情趣,所以很多人也一直乐此不疲。
在此做个介绍,有兴趣的香友可以参考尝试一下。

1.烧炭
点燃木炭(炭块或炭球),待其烧透,没有明火并变至红色;这样品香时就没有炭味的干扰了。如果方便,还可以准备一个金属的网状器具,把木炭放在网上会燃烧得更均匀。

1.制备香品
熏烧的香应选择天然香料制作的优质香品,可以是合香,也可以是原态香材。
其体积不宜过大,应将香品分割为薄片、小块、粉末等形状。

2.香灰的置备
在香炉内放入充足的香灰,先(用香铲)使香灰均匀、疏松,再将表面轻轻抚平,然后用香匙于炉灰中心慢慢开出一个较深的空洞作为炭孔。    

3.入炭
(用香筷)将烧透的炭夹入炭孔中,再用香灰盖上,抺平。香灰表面可以是平整的,也可以隆起成山形。用细棒(香棒)在香灰中“扎”出一个气孔,通达木炭,以利于木炭的燃烧(或者不让木炭完全埋入香灰,而是微微露出)。
可以借助香灰控制木炭的燃烧速度。木炭埋入香灰的程度视香品的特点而定,需要木炭的温度较高就可以埋得浅一些,反之则可以深一些。  

4.隔片
在气孔开口处放上薄垫片(云母片、银箔、金属片等),将香品放在垫片上;

5.置香
(用香匙)将香品置于垫片之上。若出烟,可以稍等,待其无烟时再开始品香;或将香灰加厚一点,即可减少烟气。

6.品香
若是小香炉,可以一手持炉底托起香炉,一手轻罩以聚集香气,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注意呼气时不宜正对香炉,可将头转向一侧换气。

香品的使用
自古以来,东西方国家在祭祀神明、祖先的仪式上中都有熏烧香品(古称“烧香”)的习俗。不同的宗教、民族、地区,敬奉不同的神明,具体的仪式规程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很相似的基本的规范。对于一些纯仪式性的程序,日常用香或许不便严格奉行,但对于这些基本的规范仍然值得注意遵循:
保持正确的心态,诚心,恭敬心,清净心、信任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忏悔之心,知足之心等等,这是敬香和所有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让良好的心态贯穿到神情、仪态、举止动作之中,达到外在的端庄和虔敬; 心中默念(或声念)所敬奉的神明和祈愿的内容; 发愿,祈愿他人获得幸福,自己做出利益他人的贡献,回报神明的恩典; 用相应的姿势和动作强化自己的心念,如低头、合掌、躬揖、跪拜、匍匐等; 香案的高度不宜高于敬奉的神像; 适当摆放花卉、灯烛及其他供品; 香品点燃后的明火,可用手轻轻扇灭,不宜吹灭,; 注意敬香的时间,保持相对固定的规律。例如,阴历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节气、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等都是适宜敬香的日子。(自前一天的子时之后即为次日,例如每月十四的夜11点后即为十五)
注意敬香的地点。宗教祭祀场所、家中的神龛及其他清净安泰之地都是适宜敬香的地方。
注意香品的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使用较好的香品;尽量选用天然香料制作的熏香。

修炼打坐用香

修炼打坐时的上香有双重涵义,既是为了营造一个沉静美妙的空间,帮助修炼者入静,冲关,开窍,同时也是一种祭礼,所以上香时应保持端庄恭敬。
静心、打坐时,身心放松,呼吸深入,周身毫毛孔窍开放,香气对人的影响很大,固对香品的选择也应格外谨慎。原则上应采用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即使其级别稍低一些,香味浅淡,也优于合成香料制作的香味浓郁的香。
不同的香品香气浓淡有别,用香数量没有定规,以自己感觉安心舒适为准。

熏香的使用

使用熏香时,比较简便的办法是直接点燃,此类香品在古代称为“焚香”、“烧香”;此外,还可以不直接点燃香品,而用其他发热的物品“间接熏烤”香品,可以免于烟气,也可使其香气的释放更为舒缓,此类香品古称“熏香”。(按现在的习惯,古称的“焚香”、“熏香”可一并称为“熏香”。)
借助木炭来熏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其基本要领是:不直接点燃向品

熏蒸的方法

其主要程序是:
将水和香品一起放入容器中;
将衣物等需要熏香的物品置于容器上方;
给容器加热,控制到适当的温度,使香气不至挥发太快;
可选择一个狭小的空间,较大的容器,或“罩”在帷帐里,避免香气散失。
古人“兰汤熏衣”就是用熏蒸的方法,

药香的使用

要使药香产生理想的养生祛病的功效,应注意几点:
选择有特定配方的针对性较强的香品;
选择大小适宜的用香空间;
要达到足够的用香数量和频率,使香气保持足够的浓度;
适当控制空气流通,不宜太快,也不宜长时间封闭;
选择恰当的用香时间,如,身心放松、安静时,睡眠时,等等。

香品的贮藏

对香品采取适当封闭措施,防止香气散失。熏烧类的香品在常温状态下挥发很慢,封闭与否不是特别明显,但对自然散发的香品,封闭措施就非常重要。
注意防潮。香品受潮会变味变质,应置于阴凉、干燥处。
防止香品串味。不要将香品与气味浓重的物品混放在一起;不同的香品也应单独放置

香道的历史
“香道”这门艺术被正式确立是江户时代的事,但根据大枝流芳在德川中世写的一些有关香料著述记载,南北朝时代的佐佐木道誉既是元祖,其后东山将军足利义政也很喜好香料,而志野流香道始祖宗信据传是足利将军义澄时代的人,那个时候香道就开始正规化了。香总给人以一种神秘感,随着时代的变迁,香的用途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在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教的宗教礼仪,人们将香木炼制成香,少数也用于薰衣或使室内空气芬芳。
平安时代,香料悄悄走进了贵族的生活,伴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焚香成了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香的用途还只是限于作薰物。将各种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后以蜂蜜调和凝固,这就是所谓的“炼香”。随着季节的更替共制六种薰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这都是因贵族的嗜好所需而制的。用香薰衣,在室内燃香,连出游时仍带着香物,贵族们对香的偏好为辉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华服。薰香的配方现都由平安贵族的后人小心珍藏一代代传下去。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贵族衰败,武士当权。一种纯粹对香的爱好的风气滋长了起来。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远枯淡。同一时期,佛教中密教信仰与净土禅的发展,绘画中水墨画的出现等使这种强调精神性的风潮影响不断扩大。

  香料越制越精细,闻香分香道具的改良进一步加快了香的普及。香的艺术性也开始逐步展现出来,从不少的和歌或物语文学作品中可看到对闻香的着重描绘。当时还有比试自己所藏的上等香的活动,而流行的连歌会也在一边燃香的环境下进行。“焚继香”与赛香的活动就是现行香道的雏形。
以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将闻香与茶道、连歌密切联系了起来。香道二大流派始祖——御家流的三条西实隆与志野流的志野宗信——最终确立了香道的基础。
现在香道使用的组香大多是江户时代所制的。美丽的小道具以及精巧的盘物使的香道更为女性所喜好。町人阶层的兴起使香道也频砌现在平民的文化生活中,香道的传播更广泛了。
然而,明治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香道一度衰退,再次成为只有上流阶层参与的高级嗜好。

  二战后,随着花道、茶道的振兴,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开了大门,御家流与志野流的继承人们正在努力着日益扩大香道的影响。  
注:香道中有“六国五味”之说,六国是指六个产香之地,因以地名来命名香木,故此六名也是香木之名。联盟中有人取名“兰奢待”,其实这就是一品名香,是伽罗香的一种

六国(香名)   五味

1 伽罗      辛
2 罗国      甘
3 真南蛮     檀辛
4 真那贺     无
5 佐曾罗     酸
6 寸门多罗    苦

何谓香道?
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渐渐地演变成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这是人类由嗅觉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诉求,所产生的一门生活美学。
那么香道的定义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如果要进一步说明,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  

香道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呢?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说到香,我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 ''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  

魏晋南北朝以降,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晋书·王敦传》)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不能若此'''''' (《晋书·刘寔传》)像刘寔这样显贵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说布耶家了。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之舟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过纵观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用香,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熏燃之香: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石崇家的厕所因为焚香曾经声名显著,成为一时笑谈。在石崇以前熏香多出现于宫中。那时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西域离中原路途遥远,同时中原的海外贸易还没有发展起来,宫中仅有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熏香也最早成为宫中的习俗,大多用来熏炙衣被。《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用来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到''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摺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为了薰香衣而特制的薰笼。汉代更有博山香炉响誉于世。  

唐代熏笼更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和凝作的《何满子》中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常在屏帷'',周邦彦写的《青门饮》中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贺铸的《薄幸》词里也有''向睡鸭炉边,翔鸳进屏里,羞把香罗暗解'',此处的''香鸭''''睡鸭''都是用来熏香取暖的器具。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不惟李清照,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词中所写的闺闱绣闼或厅堂书房,围炉熏香,剪灯夜话则是古代士大夫之家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的具体反映。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一正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就是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里论香说的''仓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颜氏香史》中也说到''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则蚊虫易于繁殖,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  

悬佩之香:古代很早就有佩带香的风俗,《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说文·巾部》''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曰帷。''《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古诗中有''香囊悬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带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后世香囊则成为男女常佩的饰物,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就是明证。  

不仅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洪刍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  

不惟帐中用香,宋代贵夫人的车里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在宋词中常有''油壁香车''''香车宝马''这样的词,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悬挂香囊的犊车。如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  

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

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还有一种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  

此外还有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韦庄《江城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这儿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种香料调配而成的。在汉代还有上奏言事口含鸡舌香的风俗,为的是除去口气。  

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见诸诗词的温飞卿《菩萨蛮》中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另有《归国遥》''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此处的''蕊黄''和''黄蕊''都是指的此间流行的一种眉妆,是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  

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

和合香方

高子说:我收录的香方,只选取适用的部分。现在京都人崇尚的香方,又被鉴赏家称赞为奇品。
我也收录下来了。制作香的诀窍,贵在选料纯精,焚烧这样的香,香气远溢而余味无穷,能识别香味的人,就自然明白我所选的香方是令人满意的。

《玉华香方》  
沉香四两 速香黑色者四两 檀香四两 乳香二两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郎台六钱 奄叭香三两 麝香三钱 冰片三钱 广排草三两,
以交趾出产的为妙苏合油五两 大黄五钱 官桂五钱 黄烟即金颜香,二两广陵香一两用叶,
把上列香料研为粉末,加进合油调和均匀,再加炼好的蜜拌和成湿泥状,最后装进瓷瓶,用锡盖加蜡密封瓶口,烧用时一次取二分。


《聚仙香》
黄檀香一斤 排草十二两沉 速香各六两 丁香四两 乳香四两,另外研末郎台三两 黄烟六两,另外研末合油八两 麝香二两 橄榄一斤 白芨面十二两蜜一斤
以上成分研成细末作香骨,先和上竹心子,作为香的第一层,趁料湿又滚一层药。


檀香二斤 排草八两沉、速香各半斤
将以上三料研为末,滚成第二层,于是制成了香,用纱筛后将湿香晾干。
京城自制香,每一万枝香,工价二钱。一万根竹棍,价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一百张.价五钱。
沉速香方 沉速香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奄叭香三两麝香五线合油六两白芨面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黄香饼方》
  沉速香六两 檀香三两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黄烟二两 乳香一两 郎台一两 奄叭三两 苏合油二两 麝香三线 冰片一钱 白芨面八两蜜四两
将以上成分拌和成药剂,用印模制成饼状。


《印香方》  
黄熟香五斤 速香一斤 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两,柏香二斤,芸香一两,甘松八两
,乳香一两,沉香二两,丁香一两,馥香四两,生香四两,焰硝五分
以上各料一块研为末,放到香印模中,模印成形后就可以焚烧了。


《春香方》 
沉香四两 檀香六两 结香、藿香、零陵香、甘松各四两, 茅香各四两,丁香一两,甲香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
以上各料用炼蜜拌为湿膏,装进瓷瓶密封,就可以烧了。


《撒兰香方》
 沉香三两 五钱 冰片二钱四分 檀香一钱n 龙涎五分 排草须二钱 奄叭五分 撒乐兰一线 麝香五分 合油一线 甘麻油 二分 榆面六钱 蔷薇露四两
用印模制成饼烧,很好。


《芙容香方》
沉香一两五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零陵香二分 乳香一分 三柰一分 撤乐兰一分 橄榄油一分 榆面八钱 硝一线
拌和后用印模成饼烧或者散烧。


《龙楼香方》
沉香一两二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片脑二线五分 金银香二分 丁香一 线 三柰二钱四分 官桂三分 郎台三分 芸香三分 甘麻油五分 橄榄油五分 甘松五分 藿香五分 撒乐兰五分 零陵香一钱 樟脑一钱 降香二分 白豆蔻二分 大黄一钱 乳香三分 硝一钱 榆面一两二钱,用印模制成饼烧。散烧去掉榆面用蜜拌和。


《黑香饼方》
 用四十两料加炭末一斤 蜜四斤 苏合油六两 麝香一两 白芨半斤 橄榄油四斤 其琛奄叭四两,先把蜜炼熟,加橄榄油把炼蜜化开,又加奄叭,然后加进一半料;将白芨打成糊状,加进炭末,又加进一半料,这之后加进苏合、麝香,揉均匀后用印模制成饼。


《炒香》
  最近,有人用苏合油拌沉、速二香,用火稍稍炙一下,收起来,趁热撒上冰片末,放进瓶中收集起来用,人们称之为规范制法。这种香的香气比一般香稍微浓一点,但反而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恐怕熟悉香的内行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

上香方法

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头平对佛菩萨像,再举香齐眉,之后,手势回到胸前,开始用左手分插。插香的方式及观想也有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第一香插中央,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香插右边,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第三香插左边,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第三种方法最简单,程序和第一种完全一样,只是念的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总括又简单。插完香后合掌,心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告礼成。如果上的是环香,就要以点燃处向佛,两手如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心中默念如前即可。要是上檀香(檀木劈成小枝)时,要用双手大指及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然后插入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拈起右手插,第二支右手拈起左手插,第三支和第一支同,观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长香时一样。

各地焚香习俗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根据可考的历史记载,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的起源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当时埃及人为了稳定香料来源,还曾兴起多场征战,这也难怪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图坦卡门金字塔里,会发现许多存放各式香料的容器,由此可见香对古埃及的重要性。

  在上古时期,香还是尊贵地位的象征,所以古波斯的富贵人家,多半会在自家的花园里种植茉莉、紫罗兰、红玫瑰等种种珍贵香花,以衬显其地位。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从波斯带回各种珍贵香料,自此,用香也逐渐演变成希腊贵族阶级的身分象征。

  至于将香的使用提升至信仰层面,则是东西方民族共通的特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芳香类树木,就是为了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巴比伦人为了在祈祷或占卜中引来神明关注,而有焚香的习俗;希腊人是以燃烧木头或树脂的方式,来供奉神明或祛除恶魔;至于罗马人,则会在公祭和家祭中焚香。

  对延续至今的各大宗教来说,香更是一不可或缺之物,如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犹太教等,都有焚香礼拜的习俗。至于基督教,在《圣经》里就有近三十处关于「香料」、「调香」、「香的应用」的记载;其中一则提到,在东方三贤人送给刚降生的耶稣基督的礼物中,就有两样是珍贵的香料;天主教的焚香仪式,则首见于四世纪的圣餐礼上。香对天主教的重要,我们可从圣诞节举行的子夜弥撒,由教宗亲自提拿香钵,于香烟袅袅上升之际,虔诚祝祷的肃穆庄严景象里体会得到。

中国品香文化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连结;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

  虽然从考古的发现得知,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可能有用于熏烧的器具出现;但在见诸于文字的史载中,则要到周朝才有正式的焚香纪录。文物学家刘良佑表示,中国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开发与对外交通的发展,从而发现并进口了香料;周朝时,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国土向南开发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渐形成周朝贵族的时尚之风。

  到了汉朝,香料主要来自西域中亚及南海诸国的献贡;汉末至魏晋六朝,由于佛教的东传与盛行,焚香于是形成供养诸佛的仪轨,升华为凡圣之间沟通的桥梁;隋唐时代,由于文治武功均盛、海路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佛教鼎盛,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沿袭至宋朝,便在文人雅士间形成了以精致清丽见长的品香文化。当时品香风气之盛,从香药收入占市舶司最大宗可以看出,而品香香料,又以自南洋取得的沉水香、多伽罗香最为珍贵。不过,刘良佑提到:「玩味朱火青烟的品香之乐所费不赀,以至在清朝中叶以后,由于战事四起,所以这项须配合着雅致与闲情的风雅之事,便湮没在漫天的精致的品香文化虽然在俗世因缘的流转间逐渐淡没了;但对于渴望离苦得乐的芸芸众生而言,轻缓飘邈的馨香,仍是他们寄托宗教情怀的依藉。因信仰之故,佛教于是能持续地以它强调趣向清净解脱的用香仪轨,深刻影响汉地子民,使香的传承历久方炽。

[ 本帖最后由 樱落柳离 于 2009-11-7 20: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诸比丘闻之,欢喜作礼而去。  

  《六祖法宝坛经》〈忏悔第六〉(节录)  

  〔经文提要〕  

  本经是六祖慧能大师,以香来比喻戒、定、慧、解脱及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其中并说明戒香是心中无非、无恶、无害;定香是见到各种善恶境界心不乱;慧香是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奉行众善,自在不执着;解脱香是自心无所攀缘,不落入善恶对立两边,自在无碍;解脱知见香是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能帮助众生解脱。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是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即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受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皆悉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妬等罪,皆悉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节录)  

  〔经文提要〕  

  本段经文说明如果有人受持法华经,可以成就八百种鼻根功德,以此清净鼻根,可以闻到三千大千世界种种花香,及众生香、动物香,男性的香、女性的香,不管远近,都能清楚分别而不错乱。此外,即使是持诵者住在人间,对天上种种妙香,乃至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都能遥闻,知其所在。虽然能闻到种种香味,但是鼻根却不会损坏、错乱,能为人分别宣说,无有错谬。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脱、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行、沈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於此间在,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沈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 于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种种悉闻知。  

  须曼那阇提, 多摩罗栴檀, 沈水及桂香, 种种华果香,  

  及知众生香, 男子女人香, 说法者远住, 闻香知所在。  

  大势转轮王, 小转轮及子, 群臣诸宫人, 闻香知所在。  

  身所着珍宝, 及地中宝藏, 转轮王宝女, 闻香知所在。  

  诸人严身具, 衣服及璎珞, 种种所涂香, 闻香知其身。  

  诸天若行坐, 游戏及神变, 持是法华者, 闻香悉能知。  

  诸树华果实, 及酥油香气, 持经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诸山深崄处, 栴檀树花敷, 众生在中者, 闻香皆能知。  

  铁围山大海, 地中诸众生,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罗男女, 及其诸眷属, 鬪诤游戏时, 闻香皆能知。  

  旷野险隘处, 师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闻香知所在。  

  若有怀妊者, 未辩其男女, 无根及非人, 闻香悉能知。  

  以闻香力故, 知其初怀妊, 成就不成就, 安乐产福子。

以闻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众伏藏, 金银诸珍宝, 铜器之所盛, 闻香悉能知。  

  种种诸璎珞, 无能识其价, 闻香知贵贱, 出处及所在。  

  天上诸华等, 曼陀显殊沙, 波利质多树, 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 上中下差别, 众宝花庄严, 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 诸观妙法堂, 在中而娱乐, 闻香悉能知。  

  诸天若听法, 或受五欲时, 来往行坐臣, 闻香悉能知。  

  天女所着衣, 好华香庄严, 周旋游戏时, 闻香悉能知。  

  如是展转上, 乃至于梵世, 入禅出禅者, 闻香悉能知。  

  光音遍净天, 乃至于有顶, 初生及退没, 闻香悉能知。  

  诸比丘众等, 于法常精进, 若坐若经行, 及读诵经典。  

  或在林树下, 专精而坐禅,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菩萨志坚固, 坐禅若读诵, 或为人说法, 闻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众而说法, 闻香悉能知。  

  众生在佛前, 闻经皆欢喜, 如法而修行, 闻香悉能知。  

  虽未得菩萨, 无漏法生鼻, 而是持经者, 先得此鼻相。  

  《俱舍论》卷一 (节录)  

  〔经文提要〕  

  本文主要在说明“好香”、“恶香”、“平等者”的分别。一般而言,能使诸根长养的称为好香,能使诸根减损者,称为恶香,无增长也无减损者,称为平等香。  

  此别解香。所嗅名香,《婆沙》十三亦说四香,与此论同。于四香中,好、恶二类摄香总尽,于二类中有等、不等正理解。等、不等香有两解:第一解云:增益损减依身别故。(解云:“等”谓平等,香力均平增益依身,“不等”谓太强成损,太弱无益,损减依身于好、恶香中有增、损者,名等不等,余者即是无益无损。)  

  第二解云:有说微弱、增盛异故。(解云:“微劣”是等、“增盛”名不等。)正理解本论。  

  三香亦有两解:第一解云:若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与此相违名恶香,无前二用名平等香,入阿毘达磨亦同此解。(解云:从是恶香,但能长养诸根大种亦名好香;纵是好香,若能损减诸根大种亦名恶香。此师意说:但能长养名“好香”,但能损减名“恶香”,无长养损减者名平等者。)  

  第二解云:或诸福业增上所生名为好香,若诸罪业增上所生名为恶香,唯四大种势力所生名平等香。此师约胜、劣、处中以解。  

  又五事论云:诸悦意者说“恶香”,唯四大种势力所生名“平等香”,此师约胜、劣、处中以解。  

  又五事论云:诸悦意者,说名“好香”;不悦意者,说名“恶香”;顺舍受处者名“平等香”。解云:约情说故名好、恶等香,论体无记,此与正理,第二解义亦无违。  

  问:四香、三香各有两解,如何相摄?

解云:正理四香中,第一解与三香中第一解相摄,增益义当长养,损减义当非长养,无益无损义当平等。三香中,好香摄四香中等香。三香中,恶香摄四香中不等香。三香中,平等香摄四香中好、恶二香,以于好、恶二香中,增益者名等香,损减者名不等香,余不能增益、损减者名好香、恶香。此即义当平等香。  

  又解:三香中,好香,摄四香等香全,好、恶香各少分。三香中,恶香摄四香中不等香全好、恶香各少分。三香中,平等香,摄四香中好、恶二香少分,以四香中好、恶二香摄香总尽。于中离出等、不等香故。三香中,等香,摄四香中好、恶香各少分,正理四香中第二解。与三香中第二解相摄。增盛义当罪福业生,体既增盛,故知业感,微劣义当,唯大种生,体既微劣故,知非亲业感,唯大种生,以此微劣、增盛二香,摄好、恶尽,故说三香摄四香尽。  

  又解:三香中,若福业增上所生名好香,即摄四香中好香全、不等香中少分。三香中,若罪业增上所生名恶香,即摄四香中恶香全、不等香中少分。  

  三香中,若四大势力所生香名平等香,即摄四香中等香。以当微劣故。所以四香中别说不等香者。于好、恶香中,有增盛者别立。如沈、麝等。  

  《瑜伽师地论》 卷三 (节录)  

  〔经文提要〕  

  本文主要在说明香的种类,例如,有所谓的三种香、四种香、六种香、八种香等。  

  (前略)或立一种香,谓由鼻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或立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处中香。或立四种,谓四大香:一、沈香,二、窣堵鲁迦香,三、龙脑香,四、麝香。或立五种,谓根香、茎香、叶香、花香、果香。或立六种,谓:食香、饮香、衣香、庄严具香、乘香、宫室外香。或立七种,谓皮香、叶香、素泣谜罗香、栴檀香、三辛香、熏香、末香。或立八种,谓俱生香、非俱生香、恒续香、非恒续香、杂香、纯香、猛香、非猛香。或立九种,谓过去、未来、现在等如前说。或立十种,谓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唾香、涕香,脂髓脓血香、肉香,杂糅香、淤泥香。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  

  〈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吕〉第十九(节录)  

  〔经文提要〕  

  本文主要是描写毘卢遮那如来在兜率天宫一切宝庄严殿上,天王以无量清净庄严器具而庄严之,其中有百万亿黑沈水香,百万亿不可思议众妙杂香,普薰十方一切佛刹。  

  尔时,佛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诸四天下,一一阎浮提,皆有如来坐菩提树,无不显现。彼诸菩萨,承佛神力,说种种法,皆悉自谓在于佛所。  

  尔时,如来以自在神力,不离菩提树座及须弥顶妙胜殿上夜摩天宫宝庄严殿,趣兜率天宫一切宝庄严殿。  

  时,彼天王遥见佛来,即于殿上敷如意宝藏师子之座,以种种天宝而庄严之,过去修习善根所得,一切如来威神护持,不可数那由他阿僧只善所生,一切诸佛净法所起,一切众生所共庄严,无量功德之所成就,离一切恶,清净业报,一切乐观无有压足,出离世间诸法所起,清净无污,一切世间因缘所起。一切众生见不能尽,以无量庄严具而庄严之。  

  所谓:百万亿栏楯,百万亿宝网罗覆其上,百万亿华帐以张其上,百万亿华鬘以垂四边,百万亿香帐,普熏十方,百万亿宝帐,以张其上,百万亿华盖,诸天执持,百万亿华鬘盖,百万亿宝盖,以盖其上,百万亿宝衣。以敷其上。  

  百万亿妙宝楼阁,百万亿如意宝王网罗覆其上,百万亿胜妙杂网、百万亿众宝璎珞,间错垂下,百万亿众妙杂宝,百万亿网盖,以覆其上,百万亿杂宝网衣,百万亿妙宝莲华,开敷光曜。百万亿无压香网,普熏十方,百万亿大宝帐网,以覆其上,百万亿宝铃,微动出和雅音,百万亿栴檀宝帐,普熏十方。  

  百万亿杂宝妙华,以散其上,百万亿杂色宝衣,以覆其上。百万亿菩萨大帐、百万亿杂宝盖帐、百万亿清净金帐、百万亿净瑠璃帐、百万亿杂宝藏帐、百万亿一切宝帐,以覆其上。  

  百万亿杂宝妙华,周匝围遶,百万亿宝形像帐,百万亿众妙宝鬘,百万亿香鬘。普熏十方,百万亿天曼陀罗栴檀,色香具足,普熏十方。百万亿天庄严具、百万亿妙宝华鬘、百万亿胜妙宝藏、百万亿胜宝藏鬘、百万亿清净宝鬘、百万亿海宝藏鬘、百万亿因陀罗金刚妙宝、百万亿妙宝绘彩,以为垂带,百万亿无量自在妙宝、百万亿真金宝藏,清净微妙。百万亿毘楼那宝,以为照耀,百万亿因尼罗宝,杂宝校饰,百万亿首罗幢宝,光曜明净,百万亿火珠宝,出大光明,普照十方。百万亿天坚固宝,以为窓牖,百万亿净功德宝,无量妙色,百万亿杂宝,偏阁,清净妙藏。百万亿大海月宝、百万亿离垢藏宝、百万亿心王宝,无量欢喜。百万亿师子面宝、百万亿阎浮檀宝、百万亿一切世间清净藏宝、百万亿一切世间因陀罗幢宝、百万亿罗阇藏宝。百万亿须弥山王殊胜幢宝、百万亿解脱妙宝,百万亿瑠璃鬘网,周匝垂下。  

  百万亿赤色宝鬘、百万亿乐摩尼宝、百万亿清净乐宝、百万亿众杂宝藏、百万亿赤色解脱乐见妙宝、百万亿无量色宝鬘、百万亿无比宝鬘、百万亿净光明宝、普照殊胜,百万亿摩尼宝像、百万亿因陀罗宝。

百万亿黑沈水香,普熏十方,百万亿不可思议众杂妙香,普熏十方,一切佛刹,百万亿十方妙香,普熏世界。百万亿最殊胜香普熏十方,百万亿香像,香彻十方,百万亿随所乐香,普熏十方,百万亿净光明香,普熏众生,百万亿种种色香,普熏佛刹,不退转香。百万亿涂香、百万亿栴檀涂香、百万亿香熏香、百万亿莲华藏黑沈香云,充满十方,百万亿丸香烟云,充满十方,百万亿妙光明香,常熏不绝。  

  百万亿妙音声香,能转众心,百万亿明相香,普熏众味,百万亿能开悟香,远离瞋恚寂静诸根充满十方。百万亿香王香,普熏十方,雨百万亿天华云雨、百万亿天香云雨、百万亿天未香云雨、百万亿天妙莲华云雨、百万亿天种种宝华云雨。百万亿天青莲华不断云雨,百万亿天宝华云雨、百万亿天分陀利华云雨,百万亿天曼陀罗华云雨,百万亿天一切杂华云雨,百万亿天种种衣云雨,百万亿天杂宝普照十方云雨,百万亿天种种盖云雨,百万亿天无量色幡云雨,百万亿天冠云雨,百万亿天种种庄严天冠云雨,百万亿天庄严具云雨,百万亿杂色天鬘云雨,百万亿种种大庄严天鬘云雨,百万亿种种色天栴檀云雨,百万亿天沈水香云雨。  

  百万亿天宝幢,百万亿天杂幡、百万亿天带垂下,百万亿天和香,普熏十方。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七(节录)  

  本文内容在叙述《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中,所参访的鬻香长者。此长者善於分别了知一切诸香,及调和一切香法,也了知一切香王所出产之处。善了知一切天香、龙香、夜叉香等,及一切治诸病香、断诸恶香,及发心念佛香、证解法门香。一切人间奇香,天上的奇香。此鬻香长者,善了知一切香之妙法,能使一切有情依香而入於解脱。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广大;有粥香长者,名:优钵罗华。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因善知识教,不顾身命,不著财宝,不乐人众,不耽五欲,不恋眷属,不重王位;唯愿化度一切众生,唯愿严净诸佛国土,唯愿供养一切诸佛,唯愿证知诸法实性,唯愿修集一切菩萨大功德海,唯愿修行一切功德终无退转,唯愿恒於一切劫中以大愿力修菩萨行,唯愿普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唯愿入一三昧门普现一切三昧门自在神力,唯愿於佛一毛孔中见一切佛心态厌足,唯愿得一切法智慧光明能持一切诸佛法藏,专求此等一切诸菩萨功德。

香说
一瓣清香遍法界  

  拈香供佛,是藉此熏染自性清净,贴近佛菩萨本怀。在清爽芬芳的氛围中,尘世的纷扰、纠葛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轻逸、持稳;凝神静观袅袅香烟,藉此,人天的距离被拉近了,诸佛菩萨如现眼前,怀慰着众生的疾苦。香,可谓是凡界与圣者间的信使。

  像隐身的精灵,你摸不着它、看不到它,可它却能自鼻根直达身心的根底,激活最真实的感受。像徜开的双臂,它能超越语言的隔阂,弭平种族文明的差距,在它之中,所有人都能恣意畅怀,任心灵的悸动自在奔驰。

  这就是香,它是人类史里颇富美感的一页,也是文化长流中最粲然耀辉的光影。芬芳的香气,能深入人的意识底层,唤醒过往的生命经验;当阵阵清香幽缓地浮荡在空气之中,它带领着人们一步步迈向属灵之地,一点一滴开发自性里待耘的良田。

以心香供佛

  谈到佛教的用香,自然是与印度的用香文化有着若合符节之处。在印度,由于天气酷热,为防人体孳生体垢、恶臭,乃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称为「涂香」;或焚香料熏室内及衣服,名为「烧香」或「熏香」。《大智度论》卷三十记载,烧香仅能行于寒天时,而涂香在寒、热天均可行之;寒天时杂以沉水香,热天时则杂以旃檀香。

佛寺在信徒、香客心中是顶礼膜拜的神圣场所,步入这个精神家园,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诚呢?无疑,礼佛上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烧香、许愿、叩头、合十、问讯等动态行为,与佛、菩萨沟通,完成内心的希求祈愿。  

  香、烧香,古今有多少善男信女向诸佛菩萨、神祗地灵、历代祖先,表达心声。求家庭平安,求事业有成,求消灾免难……,缕缕清烟,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  

  然而,希求祈愿的执着有求,能否达到你的要求呢?经常在寺院中目睹的场面:一根根的香棒,一把把的香,点燃后如同火炬。烧香的人是三教九流,烧香的姿态是五花八门,无数人在重复,人们称曰:“香火旺盛”。烧香叩头是对佛礼敬的表现形式,通过它的外在形式,摄受其内在层面是它的真谛。不能通达内在的真质,“封建”、“迷信”这顶帽子,永远不能抹去。“万人皆为福,似此求神正多,都须照顾颇不易;佛心本是慈悲,倘若作恶太多,也要保护实在难为。”佛教是旨在心源,净化人心的宗教,用佛陀的教导,修正自己,改变习气,完善人格。圣开法师曾说:“香是表道德馨香。道德者,乃利己谓之道,利人谓之德,利己利人谓道德。”  

  因此,对香、烧香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原其真质,此为学佛的人所共参的。  


  从芳香植物或动物分泌物提取的天然香料,用于驱虫、熏烧、敬神等诸般现象,是远古先人在掌握火的使用后,燃烧柴木时,发现了香木、香脂有散香清神作用。从此人们有意识地将香木、香脂直接焚烧,升烟祭天。具体的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注:“禋之言烟,三祀皆积柴……燔燎升烟,所以报阳也”。疏:“禋芬芳之祭”。(引《十三经注疏》)  

  据《礼记.郊特牲》:“周人尚嗅,灌用鬯嗅,郁合鬯嗅,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注:“祭必先求诸阴,故牲之未杀,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以鬯之有芳气也。又,捣郁金香草之汁,和合鬯酒,使香气滋甚”。“灌地之后,萧合黍稷,嗅阳达于墙屋。”注:“萧,香蒿也”。  

  祖先对烧香有很明确的目的,有专门掌握烧香的人,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广泛,历史悠久。  

  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芳香类的树木,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重要用品;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也焚香,预告“神明”,关注祈祀之事。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也有烧木头或树脂的习俗,以供奉神明或祛除恶魔;罗马人先是焚香木,后来引进了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使用;基督教会于公元4世纪开始在圣餐礼上焚香,希望教徒的信愿上达于天,又表示圣徒的功业。(1)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犹太古教也都有焚香致礼的习俗。  

  由此可知,烧香是古代一种十分普遍、广泛的现象。  


  在中国所确定的五大宗教中,唯佛教与道教与香最为因缘深厚。  

  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在宗教轨仪中,供奉神灵时,要求有香、花、灯、火、果五种供奉。五种供物,以表示天地造化,万物相生相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五行:金:用铜铁成锭,贴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  

  水:即净水,用净盂盛之。  

  火:即灯。  

  土:黄土取方一块。  

  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卷五十四曰: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和合,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妙洞者,运神朝奏三天金阙也。灵宝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气,灵宝慧光,即此道也。以应前四福应于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无为之纯诚也。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2) 道教在斋醮仪式中,将烧香行为都规定了名相,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0: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圆教,不仅解行圆满,而且对俗谛认知也有圆满解释。仅此“烧香”来以论证。佛教徒在宗教仪式时,特别早晚诵经功课中,起口便唱诵“炉香赞”。其云: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在佛前大供,有唱“戒定真香赞”或唱“香才爇赞”等。焚香而作赞叹之语,是禅诵次第之首,禅香之燃,当列第一。  

  烧香又称焚香、拈香、告香、捻香、插香等。  

  禅宗注重拈香之称,常于种种场合拈香。如:开堂之日,祈求圣寿万岁之拈香,称为——祝圣拈香。  

  法会之时,为出席敕使祝福之拈香,称为——敕使拈香。  

  接嗣法灯所作之拈香,称为——嗣法拈香。此种表明师承关系及感念师恩之情也。

  为诸佛菩萨、檀樾(施主、信徒)等拈香,称为——佛事拈香。  

  其中,嗣法拈香,住持亲自插于香炉中,其余之拈香行事,则由住持拈香付与侍者,再由侍者插于炉中。  

  如何拈香呢?据《禅苑清规》卷五曰:“烧香者于香台之东,向住持问讯毕,两手捧起香盒,以右手拈盒置于左手中,继以右手将盒盖安放香台之上,右手上香,向敬献之对象焚之。其后,右手将盒盖覆于盒上,双手捧香盒安放于香台,并低诉祝愿。”  

  通常烧香??型香为主,点燃后,用手轻轻煽去火苗,双手持香举到额头,香头对准所礼之对象,片刻,渐次插入香炉。一般三炷香即可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敬礼。  

  佛在世时,外护者供养佛陀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日常必需之物,称为“四事供养”。若供以花、香、幢幡、衣服、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伞盖、伎乐等称为“十种供养”。  

  佛灭度后,佛、法、僧三宝同受尊重。佛教徒造佛像,供养饮食、香花、伎乐及诸种庄严饰物,犹如佛陀在世。其后渐形成供养仪轨。自古至今,花、香、灯等是最通常的供物。《十地经论》卷三有:  

  “(1)利养供养,指衣服等。(2)恭敬供养,指香、花等。(3)行供养,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供养。”  

  为什么把烧香作为佛事中首列的项目呢?如果引录佛论宝典,对其了解会有认识的。  

  一、《阿毗达摩品类足》论曰:“香云何?谓诸所有香,若好香,若恶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诸香二识所识,谓鼻识及意识,此中一类识先识,鼻识受已,意识随识”。  

  二、《入阿毗达摩论》云:“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如是三种皆是鼻识,及所引意识所了别境”。  

  三、《五事毗婆沙论》云:“诸悦意者说名好香;不悦意者说名恶香;顺舍受处名平等者,鼻所嗅者,谓鼻根境”。  

  四、《杂阿毗昙心论》云:“香入者三种,谓好香、恶香、非好恶香”。  

  《大毗婆沙论》卷十三、《俱舍论》卷一:“则有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之论。”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曰:“香处有四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向为缘一香生于鼻识,为缘多香生鼻识耶”。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云:“香谓所嗅,此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等不等香,增益损减,依身别故”。(3)  

  香,梵语音译为干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识的分别对象。  

  六根之一的鼻根,完成对香的判断:  

  能令心生欢喜,心旷神怡;能培养诸根大种的,是谓好香。  

  能使人心生不悦、厌恶,能坏诸根大种的,是谓恶香。  

  没有增益损减之分,非好非恶,是谓平等香,反之为不平等香。  

  香给予心所的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是通过鼻根传达心识的,凡夫的心识在分别出善恶、好坏,这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和心理运转现象。香,能引发人的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如在好香滋养下,迅速向“好”的目标归依,所以说烧香是修道的助缘。  

  在《长阿含经.币宿经》中,有一譬喻,其曰:“……譬如有人,堕于深厕,身首没溺。王敕左右,挽此人出,以竹为篦,三刮其身,澡豆净灰,次如洗之,后以香汤,沐浴其体,细末众香,坌其身上。……又敕左右,重将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汤,坌以香末;名衣上服,庄严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将诣高堂,五欲娱乐。其人复能还入厕不?”  

  有人堕于茅厕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篦刮,香汤沐浴,众香涂身又供百味美馔,以五欲娱乐其心,你说此人还会回到恶臭茅厕中去吗?不会的!行善之人生天,一定不回到臭秽不净地方的。  

  香,离秽之名,即宣散芬芳复馨。  

  人生无常,苦乐参半,而如法修习,自我完善,永于极乐。这个净土是“圆满香积世界”。“如来所居佛土,广博严净,地平如掌,皆以宝成,常有香气,如妙栴檀,复以香树而为行列,天妙珠璎摩尼等宝”。“若有净信男子女人,昼夜六时殷重至心,……并造形象,香花、音乐、末香、涂香而奉献,清净严洁,于七日中,持八戒斋,于诸众生,起慈悲意,愿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诸菩萨护念是人,一切罪业悉皆消灭。……无诸病苦,增益寿命,随有希求,悉皆如意”。  

  烧香、末香、涂香供养诸佛,发慈悲心,一心念诵,就可消灭一切罪业,可见香的重要性。  

  通常烧香所散发的芬芳气味,使人心神安定,容易引人入道。还可通过烟香的飞覆,联想到“香为周遍义,王乃自在义”。的境界。  

  《楞严经》卷五云:“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香蜜圆,我从香严,而得阿罗汉。” 香,能通达人之信心于佛,犹如佛之使者。凡夫应借此信使,努力证果。

中国最早香器简介
 在佛教传入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同时大量引进各种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在室内薰香的习俗,焚烧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为主。其实薰香源自古人薰烟以趋灭蚊虫,并消除秽气。

  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

  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是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

  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材质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瑵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种类丰富。

  在春秋时期,已出现专供室内取暖的铜炭的“王子婴次炉”。而这类铜炭炉后世仍然沿用。

  汉代开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博山,相传是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的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当香炉中飘出袅袅香烟,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在汉代,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已经出现,大理的薰香器从各地的汉墓出土,可以知道当时薰香习俗已经很普遍。汉代薰香的风气,南方比北方更为盛行。广州地区四百余座汉墓中,共出薰炉一一二件。

  在汉代蔡质所著的《汉官仪》中,就有关于香的文献记载:“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

  在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已经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炉,而中原地区出现得稍晚。从这种出土不少专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来,薰香的风气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广的,而许多高级香料也是从南海输入中国。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西汉时龙脑香在广州已非罕见之物。

  汉通西域后,还从陆路自西方输入苏合香。《班固与弟超书》:“窦侍中令载杂采七OO匹,白素三OO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这是汉代以杂丝、白素等布料,要买月氏马及苏合香。《后汉书》“西传传”说大秦国“会合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汉朝时乐府诗中也说:“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外毛内答)(外毛内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为古代著名的香草。

  汉代的香品中,有干燥的草木植物、树脂类的龙脑香、苏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干燥之后就是可燃物,为了能充分燃烧,通常在炉身的底下会有通气孔。有的设计炉身较浅,炉盖隆起,而且在炉盖上备有数层镂孔。这类炉具的容积也较大。同时为了容纳自进气孔落下的灰烬,通常也设有承盘。

  龙脑及苏合香等树脂类香品,必须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烧,因此这类炉身较深,以便置烧红的炭块,有时加银箔或云母片,再放上树脂之类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烧。出土的汉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香具
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 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饰物

【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式炉等等。材质多为陶瓷或铜、铝等金属,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其他材质的香炉,常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香斗】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常薰烧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


【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


【卧炉】
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薰球】
薰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内套数层小球,皆以承轴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其设计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故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似。


【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或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盘】
香盘,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香盒】  
香盒用于放置香品,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多以木、铜、铝等制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饰物。


【香夹】  
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香铲】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

老手艺——制香工艺
香,这里指的是在礼佛祭祀或者居室用的,也叫神香,佛香,或者卫生香。北方主要流行的是无芯的线香,也叫直条香;南方流行的是有芯的竹签香或棒香。竹签者细也,竹棒者粗也,无其它区别。  

对于香的制作,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道家外丹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香工艺,所务求的主要是气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养生功能,这一理念影响到制香的各个方面。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观等目的,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并且采用了许多在传统工艺看来有损香的品制的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可以说,传统制香工艺是求“香气养神”,现代制香工艺则是求“香味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传统香不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制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香料的炮制与中药的炮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炮制方法常常也不一样。从总体上说,炮制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杂质,便于使用,二是导顺治逆,理其药性。恰当的炮制可以加强香材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制方法使香材的药性发生改变。

具体的炮制方法很多,例如:修制、蒸、煮、炒、炙、炮、焙、飞等。

中国传统香艺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技巧是香品功效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效法、继承。在高明的用香者和制香家那里,真正尊古法制作的香品与其他香品的差别是极其明显的。
不过现在的市面上已很少能见到天然香料制作的合香,至于真正遵循古法、采用传统工艺的正宗合香,则更如凤毛麟角。

将搅拌好的料经加压由模具的孔中挤出,就是制香的主过程。挤出的香条接放到香罗上,经整理后晾晒或烘干,或再正型,就是成品香了。经包装后即可出厂。
一、搅拌。将各种原料及水按一定的比例放入搅拌机内。一般搅拌机的构造很简单,搅拌筒内有叶翅,通过叶翅的转动,将原料搅拌均匀。只是搅拌机的叶翅形状比较特殊。我见过的较好的搅拌机叶翅形状成S形,见附图一。这种形状的好处是搅拌好的料成一整块,也就是料内不容易含有空气,空气在制香的挤压过程中是有害的,它使挤出的香断条。也有说法是这种方式不易破坏香料的粘性,但本人没有严格试验过。缺点是搅拌效率低,但搅拌在整个制香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所以效率低也无关大局。拌料在整个制香过程是很关键的,这需要经验。入料前需虑掉杂质,比例要适当,水份要适当,搅拌要均匀。也有将榆粉用开水烫过的,用以增加粘度。
二、挤压成型。这个过程是由制香机来完成的。现行的制香机主要由传动机构,挤压头,挤压腔(料槽)和模具组成(图二)。将拌好的料放入挤压腔内,由挤压头向下挤压,受压后的料由模具孔中挤出,即变成了所需的形状。现在流行的制香机,有固定挤压腔的(单槽),也有活动挤压腔的(二槽),这样可以节省制香机等待装料的时间。因传动机构不同,形成了液压制香机和齿轮制香机。模具是一块有许多孔的条状钢板,孔是成排排列的,有一排,二排或多排孔。用的最多的是二排孔。所以挤出的香条也是成排排列的。  
三、接香,整理。这里要用到香罗。香罗一般是由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的边框,上面绷上纱布。用来存放香条,便于晾晒,烘干。当挤出的香条长度达到香罗的长度时,用香罗将香条刮到香罗上,这就是接香。这时香罗上的香条并不规则,有断条,长短不齐,需人工整理。最后达到香条成一层,整整齐齐的排放在香罗上。最后截成需要的长度。

       成型后的香条需去除水分,干燥定型后方能进行包装和出售。一般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

  人工干燥主要是大企业采用。常用的是烘干房。保温较好的房间内,用地炕,暖气,炉火等方式加热。放有成型香条的香罗,排放在烘干房内的香架上。烘干房有通风设施,以利排除湿气。房内温度约40度左右,一般几小时就可出香。先入先出,循环生产。再有就是用设施干燥,具说一套设施几十万,国内不一定有用的。
  
  小企业多用自然干燥。可在场地晾晒或室内阴干。视具体情况而定。晾晒干燥的较快,但容易变形。晾晒时,香条上面的部份,水分失去的较快,收缩的也快,于是香条两端向上翘。待到上面部份干燥定型后,下面部份的收缩力不足以拉动已定型的上面的部份,最后香条就是弯曲的了。晾晒过程中可在香条的上面洒些水,来控制,减小变形。阴干就是将香罗放在室内的香架上,自然通风。阴干时间较长,变形小。
  
  如变形较大,可将香条成排的取下,横竖交错堆叠在一起。放一段时间后,可起到矫正的作用。

我国的香种类繁多,名目不一。

我这里指的是礼佛祭祀或者居室用的香,也叫神香,佛香,或者卫生香。

北方主要流行的是无芯的线香,也叫直条香;南方流行的是有芯的竹签香或棒香。竹签者细也,竹棒者粗也,无其它区别。

这里先谈谈线香。

原料:
  
原料包括骨料,粘结料,香料等。
  
骨料组成香的主体,主要是木粉,要求没有异味,就是不要有不好闻的味;细度一般在100目左右,无其它特殊要求。近来也有用其它植物粉沫的,如各种农作物桔杆,草粉等。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传统粘结料是榆树皮粉,作用就是将骨料粘结在一起,使做出来的香结实,有弹性而不易折断。榆树皮粉的质量也不一样。起作用的主要是树皮中的芯皮,而外部的老皮不起作用。不含老皮的俗叫白榆粉,含老皮的俗叫红榆粉。榆皮粉和骨料的比例,重量比约为1:1—1:2。由于榆皮粉数量有限,现代也有添加化学粘结剂的。
  
香料可以是多种天然香料,如檀香,沉香等。也可以有多种中药中的香辛料,如八角,茴香等。近年来用的最多的是多种香精。很显然,不同的香料,成本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市面上见到的绝大多数是用的各种香精。使用香精可以配出各种各样人们喜欢的气味,完全不亚于或者优于天然香料及中草药香料,因为有的香精就是从天然香料中提练出来的。但是说到对人体的益处,比起天然香料和中草药香料,恐怕就望尘莫及了。

除了以上的原料,现在制香,一般都需加上色素,作成人们喜欢的颜色。对色素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再有就是为了提高质量或者降低成本,生产者添加的一些微量东西。这些都是生产者的不传之密,各有各的招数。同时也正因为是不传之密,所以这些招数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需要的就是水了。严格的说水不能算作原料,因为水只是在制香过程中起作用,经晾晒、干燥,去除水份后的香才能算作成品。但在制香过程中,水是不可或缺的。和好的原料中,水的重量约占40%—60%,因香的品种,制香的工艺,设施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中药香制作工艺和配方
木签为骨料,以年香水合物为粘合剂,以麝香、白皮檀、当归、四六片、苏合香、沉香、兰花米等为基本原料,以柏木粉、白木粉等为辅助料,碾碎混匀后,分三层液裹在经处理过的竹木签上,然后晾干而制得,其配比如下(以8000支香为例):年香7000—10000克,麝香3—24克,白皮檀160—600克,当归55—100克,四六片20—80克,苏合香55—100克,沉香8—100克、兰花米40—400克,白木粉9000—11000克,柏木粉700—1100克。本香的骨料竹木质签削成∮2—5毫米粗,先用石灰水浸泡数日,然后洗净晒干,再将它放在用清洁水润湿拌合的年香粉与柏木粉的混合物中滚动,再放在混匀并润湿的麝射香粉、沉香粉、苏合香粉、白皮檀粉、兰花米粉、丁香粉等中滚上第二层料,接着放入碾混均匀并用白酒和水润湿的樟脑、大茴、云指、香附、当归、四六片、青木香、五加皮、五倍子、白芷、二花、糖、甘草等粉中滚动,裹上第三层料,其后,再滚上色粉,进行碾擦,晾干即得成品卫生香。本香一经点燃,立即清香扑鼻,经久不散,人嗅了有清新舒适感,可供一切公共场所、居家、旅行等之用

香、香文化与文明敬香

  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我国的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孟子曾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他不仅喜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上流社会就将焚香视为雅事,把爱香当作美名,相沿成习。唐宋以后风潮更胜,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之时也要专设香案。

  如果说香品和香具的发展与运用是香文化的外形身躯,那么,儒释道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从刘向、李煜、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陈去非,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写有《香界》一诗: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宋代陈去非的《焚香》一诗云: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宋代文豪苏轼的《和鲁直韵二首》云: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我们从这些传世的诗句可以看出,我国香文化的积淀是多么的深厚。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香随同佛教一起于公元六世纪传到了日本,中国的香文化据说是由唐代的鉴真大师传到日本的,发展至室町时代(1333—1573),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香文化———香道。香道是以“乐香”为基本的艺道,讲究严格的礼仪与专业的技艺,她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日本传统的“雅道”。茶、花、香在茶室这一特殊的场所,得到了协调统一的发展,人们从-_-|||同体味的是一份闲寂、优雅,追求的是“和敬清寂”、“静妙求真”、“心安自健康”的境界。日本香道主要有三条西派、志野派、峰谷派,传衍至今。

  据传为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  

  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我们从中正可以体味天台宗所阐扬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道理。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亟于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而对宗教、对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严重的摧残。诸如香文化之类的东西完全被当作迷信或“封资修”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政治走向开明,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贫富差距加大、人际间疏于交流、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的问题日益突出,痛定思痛,当今有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地需要宗教给予精神的支撑,需要象香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弘扬香文化,实践和发展香文化,既为时代之所需,也为经济、文化条件所允许。

  从大陆佛教来说,二十多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这对于推动整个香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从佛教界自身来说,对于佛教的香文化缺乏研究,对于信众香客的入寺烧香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存在着盲目烧香、滥烧香的现象,不仅给世人造成一种迷信、功利的观感,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其四,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
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不免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时也要专设香案。同时,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16 16:38 , Processed in 0.0707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