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64|回复: 13

[读史札记] 汉魂之思:关于孔明情结与汉文化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6 1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年多以前写的关于汉文化精神的一些总结和理解感悟性质的东西,未及整理,有些杂乱,以为拙作藏之。考虑了一下,还是今天拿出来晒晒~  其实是学理科的人,写这个属于业余水平的读书笔记性质吧,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海涵赐教~~
   希望这篇笔记,能够对于促进汉文化精神的复兴,有些许帮助。





                                    汉魂之思:关于孔明情结与汉文化精神


        一直想为心中的这些埋藏了很久的情结写些东西,只是觉得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对于与汉服和汉文化以及孔明有关的这些事物的喜爱,也许是从有记忆起就开始了。我有时候也无法解释自己何以对这些东西如此执着地迷恋,并且迷恋的感情是这么深厚而持久。或许,这是从骨子里带来的吧,我们民族精神的自然而然的流淌。
    孔明情结与汉文化情结,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其中涉及的东西太多太多,无论是那一部分内容,如果深入下去,大约都是长篇大论了,正因为如此才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既然这样,那么就想到多少说多少吧,贴到哪里算哪里,呵呵,一切随意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一个闪耀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伟大灵魂,让我感叹“异世通梦,恨不同生!”;一个灿若星辰的名字,穿越一千八百年的时光,在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是什么力量,使我对这个名字如此地魂牵梦绕?

        跳出最初的感性的虚无的思念,我试图从一个汉文化爱好者的视角,从华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角度,去尽量理性地解读这样一种情结,与这个伟大的灵魂,作一次心灵的对话。
  这个解读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他的思想,一如汉文化,是那样地博大和精深,了解得越多,就越是发现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和值得去探索的内容,以及新的感悟……这个过程,也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痛苦,因为其博大精深;我快乐,也因为其博大精深!
  我一直相信,孔明这个名字,之所以在我心中会有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意义,是因为汉文化内涵中,一切积极的,光明的,美好的,清雅的,大气的东西,华夏民族精神中的浪漫与坚韧,雄浑与淡定,博大与灵动,潇洒与温润,等等等等,这些抽象的优秀特质,居然全都可以在他身上得到具体而集中的体现。
  华夏思想文化与精神,艺术与审美,乃至生产经济与科技技艺……几乎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与这个一千八百年前的伟大灵魂的心灵对话中,被形象地作出诠释……读他,如同在读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

  于是,我决定以这样一种新的方式,去对他,对汉文化进行解读。先写下的,是由他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在今人看来,汉文化当中容易被误解和忽视的特质。这也正是他之所以真正卓尔不群的原因。
  不要误解汉文化阴柔拘谨,其实它尚武阳刚,洒脱奔放;
  不要误解汉文化独尊儒术,其实它百家争鸣,兼收并蓄;
  不要误解汉文化轻视科技,其实它文理兼备,物究其极,发明创造曾让西方所望尘莫及……

  汉文化,是那样地光辉灿烂!

  曾有支持华夏文化复兴的网友盛赞:“诸葛丞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现在,从对他以及汉文化的解读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不愧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承载,永远的“大汉一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0: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道兼天下 学贯百家 ——从孔明的思想谈起




        一直认为,孔明的身上,凝聚了汉文化最为灿烂的精髓。
    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相互辉映,使得三国时期成为我最喜欢的一个时代。

        之所以喜欢三国时代,是因为它有着春秋遗风,却又灵动而胜过先秦的古拙;它有汉的厚重,却又群英荟萃而胜过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它有隐者名士的飘逸,却又弘毅且胸怀天下而胜过此后两晋的清谈颓废。



    喜欢孔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思想。 钱钟书《管锥编》开篇即云:“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道兼天下,学通中外,思接古今,综览百家,而融会贯通,其非诸葛孔明之谓乎?



    充满弹性的全方位人格:
    他隐居的时候并不是纯粹的道家,
    他谋划的时候并不是纯粹的法家,
    他打仗的时候不并是纯粹的兵家,
    他尽忠的时候也不是纯粹的儒家,
    但他又什么都是。


    诸葛亮以儒、道修身,以法、术治国,充分体现了他道兼天下,博采众长的思想特征。诸葛亮最重管子、乐毅、申子、韩子等诸家学说。隐居南阳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称其“管、萧之亚匹也”;其治国,“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可见,诸葛亮不仅采纳法家学说,且也有名家思想的影响。


    我们看诸葛亮最推崇的管仲、乐毅。管仲相齐,乐毅辅燕,皆推行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改革措施。尤其是管仲推行“尊王攘夷”政策,扶助弱小,承亡继绝,扶灭国,继绝世,攘夷狄,诛强暴,尊王室,襄华夏,在周室礼崩乐坏后第一次有效地以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将整个华夏民族凝聚在了一起。

    因此,孔子称管仲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又赞曰:“如其仁!如其仁!”孔子乃一仁厚长者,他充分看到了管仲的功绩,看到了他将其仁寄于其治国之术,而捍卫华夏传统的不朽。至于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亦是迂阔不通事情的偏激之论了。所以,孔子又评管仲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这就是说没有管仲啊,我们现在中原都被少数民族占领,都冠发纹身,穿着蛮夷的服装,丧失了我们华夏民族自己的文化啊。管仲保护了我们民族文明,在孔子看来,功莫大焉。所以,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有“亡国亡天下”之说,认为一朝一代的亡国改易尚无关紧要,然文化沦亡,虎狼遍地,仁义充塞的天下兴亡才是最关紧要的。唉,后人特别是今人皆以疆域版图论来代替文化中国论,这就无怪乎他们对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这些人大大地歌功颂德了。他们殊不知这是文化中国几亡的民族最危险的时刻。

    (这里,顺便说下,目前神州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精神上确实已经“堕落”了,有历史的原因,到处都充斥着麻木不仁,所以我们华夏人要跨越“三百年的自卑”,除非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来涤荡华夏民族几百年来的阴暗心理,那么就让“汉服复兴”来做个开始吧!“汉服”是载体,汉文化的复兴才是根本!)在我心中,汉文化是清雅的,大气的,绝不是混俗与恶俗。





    再来从孔明的画上来看一下“汉”的精神吧:

    从他画的构图和内容推测,是波澜壮阔的,又见他“物究其极”的个性。
    以下是网友 茜茜学书 的文章:

   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诸葛亮根据“九隆”神话而作《龙生夷图》:“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又与瑞锦铁券,今皆存……”读到此处心中一动,头脑中马上浮现出长沙马王堆帛画的样子:龙蛇九日,邸鸟飞鸣,巨人托顶,主仆虔诚……和诸葛亮的画很有神似的地方。

    这幅《龙生夷图》所包含的内容和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汉代绘画内容的描述非常吻合:“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也仍然乃以掩盖那股根柢深厚异常充沛的浪漫情绪。”“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交织陈列,并行不悖地浮动、混合和出现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中。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世图景和神话幻想同时并陈,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迷信共置一处……从而,这里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诸葛亮的画不仅在绘画内容方面继承了传统汉代绘画人神杂陈、百物交错、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而且他那铺天盖地、充满画面的构图和后世那些空灵精致的艺术也绝不相同,而是具有着独特的饱满丰盈的美。这种美和汉代艺术中“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和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是那么一脉相承。看看车马图、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弋鹅收获画像、犁田图、庖厨图、驱鬼图、武梁祠西王母图等一系列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都是具有相同构图特点的艺术精品。汉代绘画并不讲求比例的准确、风格的成熟、细节的精巧,而自有一股呼之欲出的动感和磅礴气势。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他的骨子里有着烈烈大汉遗风的浪漫,有着那个繁华帝国的神韵。对两汉艺术精髓的吸收和传承,使他不同于魏晋文人的潇洒不群、超然自得、论道谈玄。使他具有了坚韧、淡定而不可企及的光华,使他对汉的信仰是那样坚定。在他的画作中,天是壮阔的,地是雄浑的,而天地之间,便是一幅马驰牛走,鸟飞鱼跃,狮奔虎啸,凤舞龙潜的火德盛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1: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忠武弘毅 光耀华夏

也谈忠武之“武”——诸葛孔明与汉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中国的老话:“有文治者,必有武功”。
中国古代的教育,都是文武合一的。中国古代的许多人物,像孔子,孟子等,没有身上不带武器的。但是有武不用,有功夫不用。很多人学了武功,一辈子都不用,都没有打过人,这样可以,但是不能没有功夫。
        即所谓: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诸葛亮的才具,确是“兼资文武”。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的诸葛亮是个文弱书生,经常坐在用人推的四轮小车上。但史料中的诸葛亮却是“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躬耕于南阳,打战时是站在素舆上指挥(“舆”是指用马拉的战车。晋人裴启《裴子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甚至有一个史料上记载诸葛亮曾经跟李广一样,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
       《诸葛亮集》中有一段震撼性文字:“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抽刀刺山啊!我不由得联想起了李将军:“(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细看此段记载之出处,却又开始觉得下结论为时过早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段记载来自《古今刀剑录》,其事多不审,后人甚至有以“小说”名之者。但话又说回来,《刀剑录》虽多有乖刺,但其所述也必有所本。何况其书问世以来,信者还是居多的。因此在有确凿证据证明此段记载为虚之前,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再者,诸葛亮会点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他自幼弱随叔父南渡,叔父过世后就开始独立生活,“躬耕陇亩”,典型的体力活,当不缺乏腕力。更何况他还拥有“身长八尺”的优越条件呢! 所以诸葛孔明是否如《刀剑录》所云那般是个高深莫测的武林高手其事存疑,但其绝非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确是断断无疑的。
顺便说下,在《三国志平话》里面有“诸葛亮提剑杀曹使”的描写……另外云南沾益、曲靖一带还有诸葛亮鞭书“毒水”的传说:据说,从前,这一带气候炎热,森林密茂,孔雀成群,就在这块石头之下,有一股泉水,终年潺潺流淌。当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挥师南征,路过此地时,正是炎热的夏季,他的部下热得无可奈何,喝了这里的山泉水,结果没想到,喝过这水的士兵一个个立时成了哑巴。诸葛亮知道之后,为警示后来的人,挥起马鞭蘸着泉水在路边的这块石上写下了“毒水”两个大字。随军文书随即请来石匠,刻下以作标记。——唔,想象他挥马鞭的样子,多么地英姿飒爽~~真是一个统领雄师,出将入相的主帅!
  这虽然是民间传说故事,但可以推想出正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儒雅睿智的,也有豪爽勇武的一面啊——他是那么地完美!可惜老罗在演义里的描写没有把他的魅力全面地展示出来……
诸葛亮《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叁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勤,恐托付不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叁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於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忠心耿耿,感人肺腑。后世赞以读孔明出师表而不哭者,非忠臣也。这也正是一千七百年前的尚武精神,一死报国之发扬!

       其实,从汉文化源流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必奇怪丞相会武功。中国古代(主要指宋以前)很多读书人文武兼修,不曾“分途”,都是文武双全的:
上溯自二五00年前我们的战国时代至一叁00年前之唐代,中国人实行孔子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武合一的教育制度,提倡“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文章”,寻求“文武并重,知德兼备”,培养情操,锻练体魄,进德修性:
《论语•八佾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孔夫子身通六艺,是他那个时代最了不起的学者了,他的身体也很好,是个有名的“大力士”,《列子》和《淮南子》两书中说他能力举城门闸,能疾跑追逐野兔。孔子注重礼乐,同时也教学生练习射御(即射箭和驾兵车的项目)。子路(仲由)是他门下的一位很会打仗的人。孔子最重礼仪,因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像六德、六行一样都是儒家的本份,士大夫会射御是合理之事。例如史实中“体貌魁奇”的鲁肃率众往江南避难,就曾以箭射穿盾牌,吓阻了官兵的追赶。曹操表奏徐州大家麋竺当嬴郡太守,麋竺后来也弃官随刘备流浪,无怨无悔。麋竺的儿子虎贲中郎将麋威,麋威的儿子虎骑监麋照,史载“自竺至照,皆使弓马,善射御云”。
故而,如此传至盛唐,诗人李白(以道家思想之诗仙亦是剑客闻名),实践文武双全的尚武精神,吟有“金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茫。”,“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留下许多豪壮且文雅的诗句。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从少年时代起,不仅发奋刻苦读书,而且特别爱好舞剑,经常与友人“倚松论剑”,还写下了“少年学剑白猿公,曾破浮生十岁功”的诗句。
  但在一000年前,宋朝为避免战祸,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之後,中国文武分途,使“文人不知兵”,武人亦任侠粗鲁,轻忽学问。世人正在陶醉太平梦时,北方蒙族发动中国之侵略,虽有文天祥等忠臣奋战,但压武荣文的宋民,不敌狞猛的元兵骑旅之攻击,公元一二七九年南宋终灭於元之武寇铁蹄下。至公元一叁六八年朱元璋据江南起义,北伐大都(北平)建立明朝之前,欧亚两大洲之百姓受近百年之战乱消耗。
      各国之历史均可证明,重文轻武可积成国力不振之祸根。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如果文武分途,文人身孱志弱,不知策略;武人任侠粗鲁,轻忽道德,很容易种下国力不振,人心偏激之祸根。
      唐、宋以后的武人地位每况愈下,才使士大夫普遍不习射御。 明后中国又受满清统治,汉文化一再受到压制和摧残,中国传统的尚武精神无异失传。










汉文化中真的缺乏勇武和尚武精神吗?那就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勇武精神吧:

      以下文章从儒道墨三家中国源流文化入手,揭示我华夏民族勇武精神之文化基因:

   这里我所说的传统文化,是非经官方曲解的传统文化,即儒、道、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部分为儒、释、道。其中佛教乃是从印度传入渐中国化,这里先存而不论,代替之以先秦的墨家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勇武精神,是不宣扬暴力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滥用暴力的,这与一些尚武的民族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还未接受中原文化时的蒙古人,象成吉思汗,当然很勇武,但那种以杀人为乐、为淫人妻女为乐的勇武,非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勇武精神。


   先看看儒家,孔子是不谈暴力的,《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孔子有谈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这里可以看到孔的对“强”的观念与成吉思汗是不同的,除了“衽金革,死而不厌”这种外在之强,还要有“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这种内在之强。孔子也谈勇:“仁者必有勇”,“知耻近乎勇”,“自返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里请注意,孔子是把勇武精神当作一种衍生物,是由内心信念所自然衍生的精神,它不是一种本体精神,是一种次一级的精神,这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稍后谈到墨家时再说这个话题。孔子不仅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孔子其实是很勇武的,据《吕氏春秋》记,孔子力能举城门,而不肯以力闻。这个说来也不怪,孔子的父亲当年在战争中,就曾力举城门,使被困在城里的士兵安全撤出(事见《左传•襄公十年》),大概孔子父亲对自己这一壮举沾沾自喜,所以从小便让孔子锻炼膂力罢,再加遗传的原因,孔子能举城门,也算是子承父业罢。

   后人提到儒生时,总是一副温文尔雅的面孔,觉得挺文弱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另一个很勇武的民族,就是日本,其勇武精神就是所谓“武士道”,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将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思想渊源归结于儒学:“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他(孟子)的著作曾经长期成为-_-|||,尽管如此,这位贤人的言论却永远寓于武士的心中。”

   当然,儒学的大师很多,这里只是提孔子,因为如果要深入挖掘儒学中的勇武精神,势必会是长篇大论了,这里仅作抛砖引玉之谈。


  其次来说说道家。道家有一种勇武精神吗?谭嗣同尝严厉地批判老子:“乌知乎有李耳者出,言静而戒动,言柔而毁刚!”,并说“李耳之术之乱中国也。”(《仁学》十九节、二十节)在这里,我最崇拜的谭嗣同谭大哥弄错了个问题,他把中国人孱弱的原因归结到老子身上,老子那五千言有那种能耐吗,在两千年前的五千字把两千年后的中华大帝国的精神整垮了,试问老子有那能耐吗?那原因我提到了,是政府的官方的原因,以非民间的学术的原因。老子的精神不仅勇武,而且坚韧,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什么意思?知雄守雌,乃是内刚外柔,就象孔子一样,内在很有勇力,会举城门,但不肯以力闻,不表现出来。为什么不表现出来?因为不宣扬武力,试看老子这段话:“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这里请注意,不宣扬武力,是不滥用这种武力,而不是没有这种武力,请看下面这句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前面老子说兵者是不祥之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既然用了,就是要战胜敌人,而不是要吃败仗,凭什么来战胜敌人?还是要凭借这个“力”,就是“胜人者有力”。表面上,老子说“柔”说“弱”,其实是不柔也不弱,老子所说的柔,是表面的柔,说的弱,是表面的弱,并非内在的柔弱,且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有另一句,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现在可以看得很明白了,老子的精神,不仅是一种大勇,同时也是一种大智。

   说了老子,应该也说说庄子。《庄子》一书中,有一篇文章,经常被忽视,但我却饶有兴致,这就是《说剑篇》,这一篇大概是庄子早期的文章,写得很是锋锐。在这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另一种形象:剑客。庄子自称“周善为剑”,并且在赵文王面前自吹能“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应是夸张了,然而我想庄子应该有剑术上是有独到之处的,因为他有很精辟的见解:“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个很有意思,稍提一下,意思是表明先秦的思想家们,其实都不象后世所谓的读书人的形象,他们即是思想家,也是个武士


   墨子这一学派在尚武精神上表现得特别的明显。墨子学派的任武精神是得到公认的,比如说《新语》记:“墨子之门多勇士。”又如《淮南子》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本人是个思想家,也是个武士,也是个军事家,他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在《墨子》一书中保留了十一篇,墨子的军事思想对后来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墨子学派作为学术上之一大流派,在汉代初期便销声匿迹,然而正如梁启超所说:“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墨子的哪些思想深入国民之心呢?梁启超指出两点:其一是墨子的牺牲主义,如《墨经》所说:“任,士损己而益有为也。”也就是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中华民族乃是最富有牺牲精神之民族,从文化根源论,墨子思想则是最重要之一个来源;其二是墨子“非攻尊守”的军事思想,中国传统对开边黩武的观念是很很反对的,而对守土捍难则是最为尊崇,这个与墨子的思想是非常的相似,可以看出墨家学派对中国精神,特别是民间精神影响之巨。还有一点,梁启超没有提到,墨子对中国民间的侠义思想影响极大,由于墨学主要代表民间下层人民的思想,因而这种精神传播,更多的时候,其影响是潜移默化,因而在文献上比较难考,然而大家仔细思量中国侠义思想中所重的“义”,比较孟子所谓的“义”与墨子所谓的“义”,当知墨子所谓的“义”是比较接近民间侠义思想的。晚清以任侠闻名的思想家谭嗣同,就是一例,在少年时便“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勇于牺牲,正是墨子的隔世门生。

   墨子早年习儒,而孔子早年问教于老子,这种学术上的渊源关系,使得在某些重要见解上,儒、道、墨三家有共通之处,这个现象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说,儒道墨三家都非常推崇勇武的精神,但都不宣扬武力: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不肯以力闻;老子对武力是“不得已而用之”;墨子则有“非攻”的思想。再如三家都认为勇武精神是由内心信念所衍生的次一级精神:孔子说“仁者必有勇”;老子说“慈故能勇”;墨子说“勇,志之所以敢也”。勇并不是不是不受限制的,它受限于人的信念,就是孔子的“仁”,老子的“慈”,墨子的“志”,如果把这种勇当作第一义的精神,便是一种对暴力的尊崇,那就成了成吉思汗的唯武力论了。

       墨家思想对孔明的影响应当是很大的,首先从他“善巧思”,“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的科技发明才干上就能看出,这一点在后续的文章中会有专题的论述,所以此处暂略过。这里先说墨家思想的另外两个重要方面——“牺牲主义”和“侠义”思想,或言“任侠之气”是墨家思想的两大特色。
        何谓任侠?任侠,是仁心义胆,一诺千金;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任侠,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是多么旷达豪迈的气魄!多么风流洒脱的风骨!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一个人,他是大亮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超级牛人和bt强人。
王阳明(1472—1528)本名王守仁,明浙江余姚人。他曾于早年隐居故乡阳明洞读书悟道,故以阳明先生行世。他是弘治二十二年(1509)进士,明代中期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常常自比诸葛亮,从阳明先生的种种作为而言,这也的确不是吹出来的。他不是一般的学者名士,他身具管(管仲)葛(诸葛亮)之才,在军事上亦有建树,有“明代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之说。王阳明不徇常理,求真务实,勉于对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他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故老相传,王阳明还是位武林高手,请看金庸的这段文章:

  坐了约莫半个更次,突然间眼前似见一片光明,四肢百骸,处处是气,口中不自禁发出一片呼声,这声音犹如龙吟大泽,虎啸深谷,远远传送出去。黄药师当他起身穿衣,早已知觉,听到他所发奇声,不料他内功竟然进境至斯,不由得惊喜交集。
   原来一人内功练到一定境界,往往会不知不觉的大发异声。后来明朝之时,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兵营练气,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这是史有明文之事。此时杨过中气充沛,难以抑制,长啸声闻数里。

   --《神雕侠侣》

    讲过了王阳明先生的内功,再来讲讲王阳明的外家功夫,王阳明是个文弱的读书人,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很是不服气, 兵部主事大概相当于国防部里的一个司长吧,那太监很蔑视王阳明,就强令王阳明当着御林军的面射箭,想以此出他的丑。谁料王阳明却命人牵出一匹烈马来,自己翻身上马,在奔驰的马上挽强弓,搭长箭,三发全中。御林军都是识货的,不犹轰天地喝起彩来,张忠只好哑口无言,非常尴尬。



(注: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中国之武学含义有二,一曰武艺,二曰兵法。
所以这里的“武功”不仅是指的是字面意义上的功夫,也指的是军事上的造诣。)




补充几段小材料:
1. 《三国志 蜀志 后主传》裴松之注:“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形容他的词语,是“弘毅忠壮”啊!
“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即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 “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这是丞相与先主论刘巴时的言语,意思是:“说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事,我比刘子初差远了;至于敲响战鼓,誓师军门,使百姓热情踊跃、奋勇向前,我自认还做得不赖。”
想想他在军门击鼓的样子。。。 ^_^



[ 本帖最后由 子午莲 于 2009-11-16 11: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工械巧思 物究其极

孔明的科技思想和中国古代科技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人能兼具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三项潜力于一身?答案恐怕是:“惟有武侯尔”。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他的科技才能这样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


    在发明上,史料中记载的诸葛亮的大小发明数不胜数(在《诸葛亮集》卷四《制造》篇中,诸葛亮的发明创造全在这篇里记载过,但是很多章节已失传。以下仅仅举出其中几例: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研制的“损益连**,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这点很容易被人忽视,但事实上却最重要。诸葛亮的许多发明不仅仅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诸葛亮在智力上的全面。用一个比喻说:有人“重理轻文”,有人“重文轻理”,但孔明绝对是“文理兼备”。放到现代他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学家,也可以兼备成为一个科学家,就和西方的罗素(著名管理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一样。这样的人不可怕吗?

    蜀汉在诸葛亮主政期间,关注科技创新,实施积极人才选拔政策,为蜀汉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重视蜀汉国力的整体提升,关注农业、水利、冶金、盐业,乃至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发展,前人于此,评论甚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说:“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又说:“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宋人胡一桂亦说:“亮抚百姓,约官职,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科教详明,赏罚必信,道不拾遗,强不凌弱,下至桥梁、道路、井灶、圊溷,无不修缮。征西郡,屯汉中,攻祁山,出散关,拔武都、阴平,已而休士息民,治兵讲武,木牛流马之作,八阵图之制,咸得精要。”

   诸葛亮深明水利知识,发明都江堰测水标尺,延用至今,又定下了每年何时清理,如何清通水道,下挖多深等规定,体现他对水文了解之深。
   他还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蜀汉在天然气利用、蜀锦的振兴,以及武器的制造等,都体现了积极的创新精神;诸葛亮极积的人才选拔制度,重视国力的整体提升,是蜀汉科技取得不俗成绩的重要保证。


(读史至此处,我不禁感叹,纵观中国古代史,作为国家领导人能够如此重视科学技术和工农业建设,自己还能身体力行亲自搞发明创造且投入应用者,实为罕见耳!可惜天不与时,倘使武侯实现其兴复汉室之夙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想必在他的那个时代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另外,常常被人遗忘但是却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诸葛孔明在天文学和玄学上的造诣,这里说的玄学并不是迷信,而是群经之首——《易经》之中的深奥道理,诸葛亮精研周易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创造出“八阵图”、“孔明锁”,还留下了《阴经符注》和《阴经符序》等很多玄学著作!

   《诸葛亮集》中收录着一封个人觉得很诡异的信:“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於雒城之分,主於将帅,多凶少吉。”而这个预言的不幸应验更加深了这种神秘的色彩。太乙为我国古代三大秘术太乙、奇门、六壬之首,是古代高层次的预测学。

    武侯又在《兵法秘诀》中提到:“镇星所在之宿,其国不可伐。又彗星见大明,臣下纵横,民流亡无所食,父子死离,夫妇不相得。四维有流星,前如瓮,后如火,光景天,如雷声,名曰天狗。其下饥荒,民疾疫,群臣死。流星东北行,名天冈。天海之口,必有大水土功。又四维有流星,入以后有白气如云,状如车轮,是谓啮食。其下大兵,中国多盗贼。又有星如斗,见北斗,名为旬始。天下大乱,诸侯争雄。” ——丞相夜观乾象以占卜前线的战况,所以他将天象昭示的祸福写进兵法。古人的占星之法在现在看来自然是没有科学性可言,但他们对星体运行规律的了解之详细又实在令人吃惊。将漫天繁星的变幻铭记于心,从星辰的光芒中解读命运,这是丞相确确实实掌握的一项本领。

    如果说以上只能证明丞相对前人天文著作的涉猎和对星体运行规律的熟悉,那么他的另一篇文章则可以证明他在天文学领域的独立研究和取得的比较先进的成果。那就是丞相的《二十八宿分野》这本星座分布观测记录资料。我国古代从西周开始按照二十八宿和十二干来划分天区,但直到详细而权威的《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时,二十八宿分野都是按照大致的州域划分,没有像丞相所记录的城池郡县分野详细位置的考证。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卷上“州郡躔次”章中介绍分野方案时才出现了和丞相所说相同的文字,前面还有这样一句话:“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

    陈卓曾担任过东吴、西晋和东晋三朝的太史令,又汇总了古代最重要的三派星占学的星图;张衡更是众所周知的达科学家,留下了《灵宪》等天学著作,又造过演示天象和预报地震的仪器。后人把诸葛亮和他们相提并论,说明他在研究、发展前人理论成果和进行细致的考证方面都确实做出了努力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不能说他的理论是独一无二的,但应该说在当时是先进的,不能说他的研究是空前绝后的,但应该说他的成果是科学的。(引用网友“茜茜学书”帖子中的部分资料)





    前面的专题中,我们分析过孔明“道兼天下,博采众长”的思想特点。从诸葛孔明“善巧思”,“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的科技发明才干上就能看出,墨家思想对孔明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再来看这位墨子,他是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又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墨子天资聪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






    前段时间网上报道有所谓“专家学者”质疑古代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存在,甚至叫嚣要取消中医,如此“学者”,实在可笑。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明为数之多,在古代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化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也指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同时,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祖先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些成就几乎遍及科技领域的各个分支,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以及医学等学科,到建筑、冶金、纺织、机械、造船、航海、造纸、印刷、陶瓷等技术领域,无不有着相当突出的成就,而令举世所赞叹。李约瑟博士曾以有关机械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传播为例,比较了古代世界各文明古国与中国的成就,指出中国古代的技术发明比其他文明古国要多得多,而且“这些发明在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在列举了中国的二十六项技术发明之后,李约瑟又说:“我写到这里用了句点,因为二十六个字母都已经用完了,可是还有许多例子,甚至还有重要的例子可以列举。”

    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

[ 本帖最后由 子午莲 于 2009-11-16 11:1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1: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计划是写一个系列的。。 时间所限,目前暂时就写到这么多吧。也许等将来有了新的感悟与思考,会再作添加 ~~~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8: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貌似木有人看啊。。。
发表于 2012-5-30 2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em27]赞!
发表于 2012-5-30 22: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
发表于 2012-11-15 14: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
发表于 2013-2-6 06: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
发表于 2013-2-6 06: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
发表于 2013-2-6 15: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龄草缘道


    哇哇哇哇哇!这位超版好帅~~~不淡定了………………5555
发表于 2013-4-13 1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1 05:43 , Processed in 0.2894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