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0|回复: 4

[精品轉貼] 《大学》:诚意章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 15: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诸子百家 于 2013-10-1 15:24 编辑

儒教修习讲座稿:《大学》诚意章解(一)

各位群友,晚上好!我们已经用了二十讲的时间,把《大学》的第一部分详细讲解完了,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部分,我们称之为“诚意章”。

我们再说明一下,我们这里学习的是《礼记·大学》,它与《四书章句集注》之中的段落顺序不一样,因此,请大家学习的时候注意。

从今天开始,我们直接讲解原文,不再另设标题。我们先来看原文的第一段,不过,今晚我们只能讲解其中的一部分。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无)自欺也如恶(物)(饿)),如好(四声)(三声)此之谓自谦(妾)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围)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押)其不善而其善人之视己如见(现)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所谓诚其意者(无)自欺也

为什么不先说“格物致知”,却直接说“诚意”呢?其实,“知本知至”那一部分就已经包括了“格物致知”的内容。

“格物致知”就是“诚意正心”之本,“格物致知”就是要为了能够“意诚心正”,所以,这里接着讲到了“诚意”。

“诚其意”是使自己的“意”能够“诚”,而不是让别人“诚”,也不是以别人的“诚”作为自己“诚”的前提条件。

“诚”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无法去要求别人;如果别人不“诚”就放弃自己的“诚”,就是被别人所左右了,甚至把“诚”当做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了。

所谓“毋自欺”,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欺骗了自己的良心和良知,然后表现为欺骗他人,所以叫做“自欺欺人”。

“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情况,在现实之中不是没有,可是,人不能因为“好心”偶然被当成“驴肝肺”了,就放弃自己的“好心”。

比如做馒头生意的人,为了降低成本,就在污秽的房间里蒸馒头,购买劣质的面粉;看到别人的馒头掺加了害人却使馒头好看好吃的添加剂,自己就也去添加,

那么,他自己都不愿意吃了,却拿去卖给别人,这固然是欺骗别人,却首先是欺骗了自己的良心和良知。

比如卖饭菜的人,他自己不会吃“地沟油”做出来的饭菜,平时在跟朋友交谈的时候,大骂“地沟油”,

但是,借口说用正常的油会赔钱就使用“地沟油”做饭菜卖给别人,好像是在欺骗顾客,其实更是在欺骗自己的良心和良知。

我祖父小时候曾经跟着师父学徒做买卖,师父告诉过他:“吃不得屎,喝不得尿,不能做买卖。”又说:“有一个人学买卖,就瞎一个人。”

这话怎么理解呢?做买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的人会很难伺候,甚至故意找茬儿,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保持良心和良知,而不能被顾客激怒而是去良心和良知。

为什么说“有一个人学买卖,就瞎一个人”呢?因为利益的诱惑力非常强,诱惑力有时又会转变成威胁。

赚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开始做买卖的时候,往往还有原则,可是,等到赚到一些钱之后,有些人就把所赚来的钱拿去买衣服、买房、买车、买奢侈品,于是,所需要的钱就越来越多。

为了保持住现有的享受,进而追求更高的享受,就需要赚更多的钱,就患得患失。可是,正常的方式赚钱总是比较慢的。

怎么赚更多的钱呢?有些人就开始走上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歪门邪道,从而走上只顾谋利而不顾良心良知的邪路。

当此之时,就会自己欺骗自己,把“从商”理解为“谋利的行业”,于是,也就落入了“利欲”的陷阱而难以自拔了。

有人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是只见“善者被欺”的个别事件,却不见全面的说法,好比只见阴影而不见阳光。

如果四处阳光灿烂,一个人却只看阴影,那么,似乎天下就只有阴影了。如果心中先存有“人善被人欺”的“成见”,然后就放弃自己的善,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比“因噎废食”更严重的是“饮鸩止渴”。有人说:“商场如战场。”于是,从商时,把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都当做敌人,由此心态去从商赚钱,无异于“饮鸩止渴”。

如果说与“饮鸩止渴”还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饮鸩”会当即死亡,而“见利忘义”则未必当即死亡而已。

所谓“见利忘义”的“义”是什么?就是由“良知”判定出来的应该做的事,换句话说,就是符合良知的事。

其实,商业也是一种职业,商人跟一般人一样,只不过表面看来,商人距离“利”更近而已。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是社么人,都会时时刻刻遇到“利害”的选择。

直接从“利害”去做选择,不如用“良知”去做选择。《周易》中有“趋吉避凶”之说,为什么不说“趋利避害”?因为合道则吉,悖道则凶。

因为君子“见利思义”而绝不“趋利”,君子在危害面前也绝不苟且“避害”。因此,《礼记·曲礼上》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如恶(物)(饿)),如好(四声)(三声)此之谓自谦(妾)

如何用“良知”做选择呢?其实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事。好比说我们忽然嗅到令人恶(饿三声)心的气味,不用任何思考,就会立刻感觉到难受,就不想再去闻这种气味。

所谓的“恶(物)”,就是当我们的“良知”遇到事物的直接而自然的反应。那么,怎么办呢?很简单,直接不去做就好。

如果把一只蟑螂磨碎,直接擦在脸上,恐怕任何人都会觉得恶心。在平时,有谁会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呢?

可是,如果有人用巧言令色的方式,再三告诉你,把它涂抹在脸上,可以使皮肤更细腻白嫩,我们会不会去买来亲自涂抹到自己脸上去?有的人会这么做吧?

“喝尿”,平时也是人们感到恶心的事,可是,以前,有一本杂志介绍过一种“喝尿美容”的方式。加上“美容”二字之后,或许就会有人这么做了。假如效果非常突出,这么做的人就会更多。

为什么有的人会这么做?为了“使皮肤更细腻白嫩”,或者“别人都用,我也用呗”。前者是被自己的欲望所诱惑,后者则是随波逐流,我们就是这样接受了本来令自己厌恶的东西。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有必要“使皮肤更细腻白嫩”吗?自然而健康的皮肤,不就是最好的吗?人为制造出来的“色”,是虚伪的“色”。

当我们自己喜欢这种虚伪的时候,便是在“自欺”。当我们依靠这种“色”去让别人喜欢的时候,则是“欺人”。

且不说各种化妆品是否真的能“使皮肤更细腻白嫩”,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必要。五十岁了,却用“法术”让皮肤像二十岁一样白嫩,这正常吗?

因此,使人做不到“恶(物)恶(饿)臭(秀)”的原因,就在于欲望。一旦人们陷入这种欲望,也就必然落入相关商家的圈套。

从以上我们所说的“如恶恶臭”就可以知到,所谓“如好好色”也是最自然之“色”的自然反应,而不应该是对虚伪之“色”的反应。

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道德经》里才会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饿)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由此我们说到各种化妆品的问题。除了戏剧表演之外,我们需要那么多“化妆品”吗?每天用凉水或热水把脸洗干净,不就很好吗?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大量使用化妆品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吧,就算是三百年了,莫非三百年前的人类都丑陋吗?

假如说化妆品真的那么管用,那么,当今的所有女子都可以成为西施、貂蝉、杨贵妃了。可是,我们走上街头看看,有几个像西施、貂蝉?

我们是不是在被商人牵着鼻子走?是不是把本来简单而正常的生活变得复杂、不正常了?是不是把我们有限的人生花费在这些不必要的商品上了?

仅仅从化妆品来说,假如说一年用100元的化妆品,50年就是5000元,这也就意味着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完全是为了化妆品而活着了,难道不是吗?

再说关于头发的问题。头发到了应该白的年龄了,却不让它白,而是用各种各样的染发剂把它染色,有必要吗?更不用说直接把自己本来很好的头发染成别的颜色了。

所谓“如好好色”,好比说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不用任何思考,就会立刻产生喜欢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叫做“人欲”,至少不是与“天理”相对的那个“人欲”。

与“天理”相对的那个“人欲”是什么?当这种“喜欢”的自然反应,引起了我们对这种“好(三声)色”的关注,接着而来的,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想要保护这种“好色”,不让它受到任何损伤,这是发自“本性”的反应;第二种是“想要拥有”,让这种“好色”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发自“本能”的反应。

“本性”的反应,促使人们向道德修养迈进,希望着能有更多的人能见到这种“好色”,不使它提前消失,但也不是有意使它永远不消失。

“本能”的反应,促使人们向自私自利靠拢,如果是按符合正道的方式去拥有它,还不算什么问题;一旦想拥有却不能拥有,就不顾道义地强行拥有,也就不顾道义了。

从“好(三声)色”本身来说,如果它本来就“好”,是自然而然的“好”,没有问题;一旦它有意用这种“好色”去炫耀自己、诱惑别人的时候,就是“令色”了。

天地间一切“好色”,人自然而然的“好色”,都是不以炫耀自己、诱惑别人为目的的,犹如鲜花的生长与开放,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也不是为了诱惑别人。

从人来说,我们按照良心和良知去说话做事,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也不是为了诱惑别人,也就不会被他人的毁誉所左右,这就是“自谦(妾)”。

“自谦”,在这里是“自慊”的意思,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快乐,是不为外在事物而改变的快乐和满足,也就是“不改其乐”的“乐”。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在此十分钟内,欢迎群友提出问题,欢迎群友发表感想和议论,但请不要离题万里。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3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我们嗅到“恶(饿)臭(秀)”,会自然而然地回避,那么,能不能做到不被外在事物所诱惑而永远不去做“邪恶”之事呢?

虽然我们有对“恶臭”的本能的厌恶反应,可是,当我们看到有人掉入了粪尿之中,能不能不顾“恶臭”而去救人呢?

我们见到“好(三声)色”,会自然而然地喜欢,那么,能不能做到避免被自己的私心私欲所鼓动,而做出“邪恶”之事呢?

虽然我们有对“好色”的本能的喜欢反应,可是,当“好色”或“令色”当前的时候,尤其是有人以此诱惑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被诱惑呢?

既然是学习“君子之道”,既然是学习“大人之学”,就应该做到。如何做到呢?就要从“慎其独”去做。

“慎独”这个说法,在《大学》和《中庸》中都出现过,那么,怎么理解“慎独”呢?《礼记·中庸》解释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就可以理解“慎独”之意了。“独”,也就是在一个人平时独身自处,身边没有任何人见到、听到的时候。

所谓“慎”是什么意思呢?假如说只是“谨慎”的意思,那是远远不够的。《说文解字》直接用“谨”来解释“慎”,可是,如何“谨”呢?

《尔雅》解释为“诚”,《国语·周语》解释为“德之守也”,《贾子·道术》解释为“(音敏,同黾)勉就善谓之慎”。这些都是直接讲“慎”字的意思。

要理解“慎”字,不如从这个字的构成上来说,即“心之真”或“真心”,也就是没有受到任何外在事物影响的时候那个“心”,也就是“本心”、“良心”。

在身边无人看到,也无人听到的时候,时时刻刻都是从“本心”和“良心”出发看待一切,而不是从“自私自利”之“心”去看待一切,便是“慎独”。

一个人平时所思所想,都是从“自私自利”之“心”出发,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岂能不从“自私自利”之“心”出发?

一个人平时所思所想,都是从“本心”、“良心”出发,虽然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未必都能做到,但是,若无此前提,那是永远也做不到的。

4小人闲居为(围)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押)其不善而其善

学习君子之道的人,必须要“慎独”,可是,小人呢?小人在身边无人见到、无人听到的时候,所思所想都从“自私自利”之“心”出发,所作所为当然不可能“善”。

可是,小人也有“本心”和“良心”,因为这是任何人都生来就具备的,所以,在无人见到、无人听到的时候,他昧起了良心,心千方百计想要得到他“私利”和“私欲”的满足,

当他见到君子的时候,他自己也知到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不善”的,当此之时,也就“掩耳盗铃”,从“自欺”而延伸为“欺人”。

所谓“厌(押)然”,就是想方设法地把那些“不善”压住、盖住,不让君子看到。似乎只要隐藏起来了,他那些“不善”的作为就跟没做过一样了,其实,还是“自欺欺人”。

小人不仅要竭力掩盖住他的“不善”,而且因为他知到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因为他也想得到君子的肯定,所以,就开始变得虚伪起来。

小人不仅要耍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把戏,而且还刻意表现自己的“善”。所谓“著”,就是“显著”、“彰显”。

可是,根本不是发自“真诚之心”的所谓“善”,当然不是真“善”,而只能是“伪善”。如此自欺欺人,只能是错上加错。

即使你我的修养达到了“君子”的标准,也绝不敢以“君子”自居,毕竟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违背“仁”,都能符合“道义”。

你我难道愿意停滞在“小人”的层次上吗?我们虽然不能鄙视“小人”,可是,如果我们自己愿意永远当一个“小人”,那也就是“不思进取”,也就是“自弃”了。

今晚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群友,谢谢各位管理员!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时间,欢迎群友提出问题,欢迎发表感想和议论。二十分钟后,问答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15: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修习讲座稿:《大学》诚意章解(二)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次所学的内容“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其善。

接下来,我们学习的是:“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人之视己如见(现)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诚意”之“诚”,首先在于有“诚心”,然后能有“诚意”。一旦自己欺骗自己的心,那当然也必然没有“诚意”可言。

一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善之心”还是“不善之心”,在静态的情况下,本来自己是很清楚的,一旦发出来而成为“意”,就不一定非常清楚了。

究竟所发出来的“意”是不是“真诚”的,其标准就是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发出来的“意”如果不“诚”,那必然是违背“良心”和“良知”的。

为什么“诚心”本来有“良心”和“良知”,到发出了“意”之后却违背“良心”和“良知”了呢?因为外在事物诱发出的“私心杂念”,遮蔽了“良心”和“良知”。

为什么发出来的“意”,自己就不一定清楚是不是“诚意”了呢?因为想要给自己所发出来的“意”找个欺骗自己“良心”和“良知”理由和借口。

给自己这个不“诚”的“意”找理由和借口的过程,是进一步自己欺骗自己的过程。比如说“以邻为壑”的时候,怎么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呢?

“我不想用水淹死邻居家的庄稼,可是,我没办法。要是我不把水排到邻居家,我的庄稼就被淹死了。”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欺骗自己的“良知”。

“以前邻居家曾经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情,现在我把水排放到邻居家,那是一报还一报!要怪只能怪他们自己!”这也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欺骗自己的“良知”。

“我家的庄稼被水淹了,邻居家的庄稼比我家的地方还低洼,水往低处流,我也没办法!”着难道不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欺骗自己的“良知”吗?

经过用这个自编自导出来的理由和借口再三地“说服”自己之后,往往也就不在乎自己是否有“诚意”了,于是,也就自己麻醉了自己。

可是,这样的自我麻醉有什么益处呢?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终究还是“借口”,一时被自我欺骗了的“良知”依旧还在自己心中,欺骗有什么用?

这样的自我欺骗,不仅无益于自己,而且会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究迷失了“自己”,甚至走上邪恶的道路。

所谓“人之视己”,是一个人自己考带自己的“良心”和“良知”的时候。可是,“良心”和“良知”是我们自己看不到的,却又是确实存在着的。

所谓“如见其肺肝然”,其中的“肺肝”就像“良心”和“良知”一样,我们自己也看不到,可是,也确实存在着,并非看不到就不存在了。

我们自己欺骗自己说:“我没有肺,没有肝,要不然为什么我看不到?”如此欺骗有何益?谁都知道,没肺没肝,根本就活不成。

一个有生命的人,有肺必然会呼吸;有肝必然会排毒。如果肺出了问题,呼吸必然出问题;如果肝出了问题,身体一定表现为相应的病症。

只要有呼吸,也就意味着有肺,如果说自己没有肺,那必然是自欺欺人,欺骗得了吗?只要有良心,就不会办没良心的事,做了昧良心的事,也只能是自欺欺人。

如果没有“良心”和“良知”,那么,除非当初就根本没有被天地生为一个“人”。只要是“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如果说“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是人的“良心”,那么,“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就是人的“良知”。

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种“良心”和“良知”,而不是自我欺骗,那么,进而修养它,扩充它,我们就可以由此而达成“仁义礼智”,就可以由此“诚心诚意”而达成“信”。

6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一个人有真诚“良心”和“良知”,能够不被任何外在事物所遮蔽、左右,那么,必然会显现于言行之中。所以说,“诚于中,形于外”。

可是,从“诚心”到“诚意”之间,如何才能不失去其“诚”呢?这就需要“慎独”的“修养”。这种“慎独”所要“养”的是什么呢?我们从孟子所说的“夜气”来解释。

“夜气”是什么?顾名思义,是与“白昼之气”相对而言的。那么,究竟怎么解释呢?我们想一想,夜间意味着休息、睡觉的时候,也不做梦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任何人和事,因此,也无所谓诱惑,也无所谓威胁,良心和良知就在自己心中,只是自己不知到而已。

可是,到了白昼就不一样了,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也就有了诱惑或威胁,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

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有懒惰之心产生便不想起来,有利可图的时候却不论怎样都能起来,这是懒惰之心或利益影响了良知。

见到父母的时候,自己心里高兴就会对父母和颜悦色,一旦自己心里不高兴就不顾父母是否高兴了,这是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孝心。

某个公司老板,为了让自己的产品保持全国第一,就想方设法诋毁其它同类产品,压制其它厂家的同类新产品,这是争名逐利的私心影响了良知。

一旦国家遇到贪污腐败严重的时候,人们往往轻视道德礼义教化,而偏重法律惩罚,甚至说“乱世用重刑”,这是急于求治和对贪官腐败的痛恨影响了良知。

如果夜间休息不好,第二天的精力就会有所不足;如果“夜气”不养好,白天就难以抵挡各种各样的诱惑、威胁。

孟子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

意思是说,一个人白天黑夜所养的气息,是一种平和清明的气息,如果他的好恶之情跟众人相近的非常少,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因为他白天的所作所为都是被外在事物牵着鼻子走,却不能主宰外在事物,就像用镣铐把良心和良知锁住,久而久之,就像失去了良心和良知一样了。

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养”这种“夜气”,那么,就会像用劣质的铁打造出来的刀剑,只要一砍东西就会被损坏。

孟子说:“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养,无物不长;茍失其养,无物不消。

意思是,如果“夜气”不足以保存得住,那么,虽然生而为人,言行却会接近于禽兽。当别人觉得其人的言行接近于禽兽时,认为他不曾有“夜气”,那是不符合人之实情的。

所以,无论任何生物,只要能得到符合正道的培养,就没有什么不能成长;如果失去培养的正道,任何东西都会走向消亡。

“诚于中”是内心之诚。有内心之诚,然后能有“诚意”。“形于外”是体现于言行。“诚意”不受私心私欲的诱惑以及得失的威胁,然后能内外一致、言行一致。

所谓“慎独”,不仅仅是在自身独处的时候要守持良心良知,而且还包括还没有体现于言行之时的心思。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群友提出问题,欢迎群友发表感想和议论。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7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曾子的这句话,有些难以理解。表面看来,似乎是说,即使我们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良心和良知,也会受到世人的严格监督。

如果这样理解,就不对了。因为君子不是因为怕别人监督,才去修养自己。因为凭借监督才能保持“诚意”,那就不是“慎独”,那就仍然是被外在事物所左右。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呢?看到江希张先生的解释之后,才算是弄明白了。他说:“人的意念一发,动浪传达十方,十方的眼所看见,十方的手所指着,真是谨严的很啊!”

由此来说,曾子之言是从“心意”发动所产生的影响来说的,仍然是告诉我们“毋自欺”,而不是说“自欺”的可怕结果。

我们都知到,只要一句话说出来,只要一个行为做出来,就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一切,影响到过去未来。不过,只要已经成为“言行”了,就已经“形于外”了。

只要我们的心意一发动,就必然“形于外”,就必然无处隐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还是从所做的事来说的,而不是从“心意”之诚来说的。

“谨言慎行”,当然是君子之所必需,但是,“言行”的根基却在于我们的“心”和“意”,“心意”不“诚”,不管如何谨慎,终究难免有偏失错漏。

宋朝的黄榦(gan4)先生说过:“九分为善矣,而幽独之中,有一分不善,此一分不善处,便是一分自欺,则在我为善之意,便又一分不实。”

其实,黄榦先生所说的,也就是从“善”到“至善”。所谓“至善”,也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善”。可是,如何达到“至善”呢?

从“存天理”来说,只有从“心意”之“诚”上去下工夫,才是“正本清源”之举。从“灭人欲”来说,只有如此,才是“釜底抽薪”之法。

“十目所视”,是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十手所指”,是各个方向都能感受到。为什么说是“各个方向”?因为我们无法躲开任何一个方向。

“形于外”的容易让人看到、感觉到,难道“诚于内”的就能逃脱天地自然之道吗?一个人即使擅长“自欺欺人”,难道能欺骗得了天地自然之道吗?

南怀瑾先生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幅对联:“百善孝为先,原迹不原心,原心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原心不原迹,原迹时间少完人。”

这是从“恕道”来说的,而不是从“忠道”上来说的。诚然,我们不能以“心意”给人定罪,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宽恕自己的过错与不足,那就永远没有达到“至善”的时候。

有人会说:“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须知,这不是对别人的要求,而是学习君子之道的人对自我的要求。君子对他人,绝不求全责备。

有人会说:“靠自己监督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有外在的法律、舆论监督。”须知,从政者自身不能自律就不足以从政,不自律而后才会惩罚。

不想自觉、自律,永远是小人;能够自觉、自律,然后能成君子。要解众人之疑难,就需要知众人所不知。君子勉为其难。

8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有财富的人,所居住的房屋自然会修饰得好。这里所说的是“有财富的人”,而不是“有德行(性)的人”,不过,也不排除“有德行的人”。

两者的不同在于,有财而无德的人,往往会极力追求房屋的众多与宽大,如此一来,也就容易陷入到“奢侈享受”和“利欲”之中去了。

有德有财的人,当然不应该让房屋狭小而拥挤,不应该让房屋简陋而脏乱,但是,却知到够用即可,适合即可,绝不陷入“奢侈享受”和“利欲”之中。

有德行的人,其身体的言行举止自然会符合礼义。所谓“德”,是指“其心得道”。这个“道”,指的是“人之正道”。“行”则是“德”在言行上的体现。

有德行的人,当然是指知到在此时、此位应当说什么、怎么说,应当做什么、怎么做。能够如此,当然也就不会违背礼义。

所谓“心广”,是指心胸宽广,遇事不忧不惧。该吃饭了就吃饭,该睡觉了就睡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整天瞻前顾后。

有德行而又“心广”的人,则犹如“无所不载”的大地,不仅能无私地承载大地上的一切,而且能承载大地之外的一切。

这样的人,一片仁善平和之心,自己能以“忠”自持,对人能以“恕”相待;见贤则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醒),不骄不躁。

所谓“体胖(盘)”,是指身体舒适安闲。虽然这里的“胖”不是“肥胖”的意思,但是,如果能吃能睡而不忧不惧的人,也必然会“肥胖”。

我们这里顺便说一点与《大学》关系不大的“减肥”问题。当然,自然而然、健康的肥瘦就是很好的,不须增减。

当今,许多人受“求美之心”的影响,想要“减肥”,由此而出现了很多“减肥方法”和“减肥药物”,其实可谓庸人自扰。

只要能善于学、善于思,再加上不贪吃贪睡,也就不会出现“病态的肥胖”。如果不是“病态的肥胖”,何必还要“减肥”呢?

我们再回到“心广体胖”上来说。当我们的道德修养能够提高的时候,我们的本心本性就能自然显现出来,我们心胸就能越来越宽广

有德行的人,时时刻刻都从仁善平和之心去待人接物,良心和良知分明,对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嫉妒,对不如自己的人不骄傲,能不舒适安闲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不会再被名利生死所左右,也就是不会再失去自我,这样,难道我们的生命还会不舒适安闲吗?

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视“心意”之诚。“欺人”是无德、无礼的表现,“自欺”是无德、无礼的根源。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晚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群友,谢谢各位管理员!下面的二十分钟时间,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大家发表感想和议论。二十分钟后,问答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15: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讲座均转自云尘子讲师的qq空间,是他本人在qq群里做讲座的演讲稿,请各位细细拜读
发表于 2013-10-3 18: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过
发表于 2013-10-29 2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起来慢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8 15:52 , Processed in 0.0730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