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8|回复: 2

[建築審美之道] [转帖]源氏物语:城郭的筑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9 15: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城郭的筑建 </P>
<P>筑城
一 立地和绳张
1 城的立地
从古代开始,城郭就是起保护住在町里的人的生命·财产·周围的耕地以及港湾设施和防守外地入侵的作用的。
城是按照人们居住的地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建筑方式。在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就产生了显示自己身份的领主的官邸,这是最初的一种防御设施。
随着武家社会的建立,和其他势力的斗争也就成了主线,那么领主官邸野就逐渐加高加大,并加以要塞化,也就是成为了现在我们所说的城了。当然了,城这种东西也并不只是具有单纯的攻守装备而已,所在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点的城主会对城施加拥有自己特色的改良工作。
城的主要形式分以下三种。
(1)山城
这种城主要出现在武士之间斗争很激烈的镰仓时代末期—战国时代。一般的山城主要分成平地部分和山地部分,武士们平常是在平地部分生活,而战斗时就到山间部分进行防守战。而在战乱更为激烈的战国时代,也出现了连平日生活都住在山间的城主。这种重要注重战争性能的城郭是战乱时期独有的城郭形态。
主要的山城有:能登七尾城(石川县)·岩殿山城(山梨县)·小谷城(滋贺县) 等等。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1.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1.gif</A></P>
<P>2平城
在古代,基本上都是这种城的形势,以平原为土地建起来的城郭。主要的特点是以城墙为防御的基本设施,并且在领主的住所实行要塞化。这种城由于是处于平地平原上,不管是要扩张城下町或是耕地而比较简单,因此容易形成产业·农业·文化都很发达的大都市。不过,如果要维持各个防卫设施的性能就要下一番苦功了。
而进入江户时代,天下太平,基本没有战争了,于是山城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在近代的城郭中平城作为经营领地的政治中心也就成为了主流。
主要的平城:江户城(东京都)·松本城(长野县)·二条城(京都府)等等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2.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2.gif</A></P>
<P>平山城
这种城郭形态正好是上面两种的过渡,它是出现在战国的乱世到统一政权的形成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城郭形态。那时候,小势力互相之间争斗的时期已经结束,大大名开始进行集中统治。那么也就出现了集战时据点作用的山城和平时发展经济的平城的特点的平山城。这种平山城,一般都在平原部分建有城下町,而在平原中部独立出来的丘陵地区建立城郭作为防守设施。
主要的平山城:小田原城(神奈川县)·安土城(滋贺县)·姬路城(兵库县)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3.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3.gif</A></P>
<P>以上所说的城郭都是建立在陆地上的,不过也有少数例外。
水城
水城其实就是平城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邻接与河·海·湖,利用水的优势被靠着海面或湖面,使得敌人所能攻击的部分减少了一半。此外还可以利用水运而方便的展开运输·联络等特有的性能。同时通过这种活动可以给敌人以心理上的压力。
主要的水城:小浜城(福井县)·高岛城(长野县)·高松城(香川县)等等
稜堡式城郭
这是一种更特殊的城郭形态。使用的是欧洲的筑城方法,这种筑城方法是在江户时代末期传入日本的。进入近代,火炮成为了战斗的主要武器,那么仅仅依靠建筑物的作战方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废除高层建筑物,改之以堆筑高大的土墙和挖壕沟进行防御。而为了使得火炮和弹药的运输方便,整个城堡也采取了比较平坦的设计。
主要的稜堡式城郭:函馆五稜郭(北海道)·江户湾台场群(东京都)·龙冈城(长野县)</P>
<P>2 曲轮
通常我们所见的城郭,都会在城郭内部按照不同的机能和用途划分成一个一个小的区域。中间由木板或城墙间隔。这些区域的划分,主要就是为了万一敌人攻陷了一个区域,其他区域可以继续保持战斗状态,使得战斗可以继续下去。而这种区域就被称作是“曲轮”。在近代城郭内,曲轮也被统称“丸”
,以下就是一些曲轮的作用和名称
1 本丸(一之丸·本城)
这里是一座城郭的中心地带,平时这里是城主的生活起居的地方,战时这里就是指挥部。在近代城郭里,这里也就是天守阁或者政府所在地。一般攻下这里就意味着战斗的结束。</P>
<P>2 二之丸
直接防卫本丸的区域,可以用来储藏武器·弹药·兵粮。平时为了做防守的准备,一般这里也会建有城主的临时住所。一般来说,二之丸以内的部分都被称作“内曲轮”或者“内城”。</P>
<P>3三之丸
对本丸提供间接的防守,同时也是直接防守二之丸的曲轮。主要由构成城的外郭广大空地组成,平时是家臣的住宅,养马场等等的所在地。在平山城里,三之丸一般都建造在丘陵部以外的平原部分,于是人们通常也把它称作“内山下”。</P>
<P>4天守曲轮
这种曲轮通常设置在有天守阁的本丸内,天守阁和四周的了望台和城墙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区域,这个区域也被称作天守曲轮,通常也被称作“连立式天守”。</P>
<P>5山里曲轮(山里丸)
在战国动荡的乱世结束以后,城郭的战争作用日益减少,逐渐朝政治经济中心发展。那么有的城主为了自己的风雅爱好而在城里建设了庭园·水池·茶室等等,这些区域就被称作山里曲轮。“御花田”“御乐园”也就是说的这里。著名的日本三名园“后乐园”·“兼六园”·“偕乐园”就是冈山城·金泽城·水户城的山里曲轮。</P>
<P>6水源曲轮·井曲轮
战斗时水是肯定不能缺少的,无论是引用或是消防都需要大量的水,很多的城郭就是因为缺水而被攻陷的。那么为了确保城中的水源,于是在水源周围设有水源曲轮。如果是用井的话,就是井曲轮。</P>
<P>7 其他曲轮
随着城郭的不断巨大化,也就诞生了各式各样的曲轮。比如说东之丸·西之丸·北之丸等等的一些独立的曲轮。还有独立建筑在城外的曲轮(一般称之为“出丸”),最有名的就是1614年大坂冬之战时丰臣方武将真田幸村在大坂城南侧所修筑的要塞“真田丸”。此外在其他的城郭里也有着各有特色的曲轮的存在。</P>
<P>总构
从中世纪—近代,日本的都市都是以城郭为中心的,在城外部建有老百姓的房屋,组成“城下町”,而在城郭的周围筑有城墙·壕沟·护城河等设施,在这些设施的内侧则是代表着“守护城主的区域”的大规模防线。这些东西北总称为总构。大坂城、丹波筱山城的总构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别要说的是小田原城的总构,它的总构是连城下町都全部围住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总构。</P>
<P>绳张
曲轮的构成和规划是一个城的设计基础。这个步骤就被称作“绳张”,而画出的图纸也就是“绳张图”。随着城的建立地·地形·周边环境的变化,绳张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变化,不过也不外乎以下几种。
1 连郭式
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成直线状排列,各曲轮之间处于独立分开的状态,依靠建造在中间的前的连接而通行。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4.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4.gif</A>
2 梯郭式
各个曲轮相互连接,成阶梯状。因此被称作梯郭式。这种样式通常被用在本丸背后依靠着绝壁·河流等难以逾越的场所。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5.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5.gif</A></P>
<P>3轮郭式
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成同心圆状配列。这使得城的占地面积很广,入侵的路线长而且复杂。多数中间还铺设了一些陷阱。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6.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6.gif</A></P>
<P>以上的几种形态都是一些基本的形态,而在实际当中,很多城都是将上面几种形势组合起来运用。举个例子,本丸和二之丸中间采取连郭式。而三之丸采取轮郭式把它们围住。如图所示。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65.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65.gif</A>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绳张方式
比如将进入城的路线改成复杂的漩涡结构以加强防守的“涡郭式”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66.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66.gif</A>)
以及采用了欧式结构的稜堡式城郭(<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067.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067.gif</A>)等等。</P>
<P>通路的设计
为了防止从城下町进入的各种各样的敌人,人们也动了不少脑筋。
在町的出入口设立哨所,监视通行的人,战争的时候将之关闭。将町内的房屋设计的交叉复杂,而街道则弯曲交错而且狭窄。这可以在战争中尽量使得敌人的部队减慢速度,以及设置陷阱使敌人迷路。这种守城战最有名的就是1585年的上田城攻防战。守方的真田军将攻方的德川军引入了城下的小路,利用陷阱一气将其击溃。而且在使得城外的路迷宫化的同时,使用一些台阶等使得路面水平高低不等,可以打乱敌人的进攻节奏,使得敌人陷入混乱之中。</P>
<P>
本城和支城
在城的内部进行规划,使得结构更合理,将本城分为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等等,这是出于对领地内只有一座城的考虑。因为在江户时代颁布了《一国一城令》,明文禁止支城的存在。
然而在这之前的战国时代,大大名们为了防卫敌人的袭击,最常使用的就是设置“支城网”。
最有名的当数山阴地方的大名尼子氏的“尼子十旗”(本城·月山富田城——支城·神西城)和关东后北条氏的支城群(本城·小田原城——支城·山中城、足柄城)。</P>
<P>二 堀
城郭防卫最基本的设施就是堀。从古代开始就有环壕集落,利用地面的起伏来防止外部的侵略,这是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也进步了。到了战国时代,城郭的周围都围着各式各样的复杂巧妙的沟壑。</P>
<P>空堀和水壕
大家一听到堀这个字的时候,基本上想到的都是围绕在城周围的水沟。但是事实上,堀最初并不是以水沟的形式出现的,而是普通的壕沟。最初人们挖壕沟的时候,目的就是要让敌人掉进去,直接把敌人摔死是最为有效的杀伤敌兵的方法,所以在壕沟底部也设置有竹枪等道具,可以起到杀伤掉落者的作用。同时,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壕沟也可以作为出入口来使用。
这对于缺乏水源的山城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设施。
通常的壕沟有竖堀和横堀两种。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7.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7.gif</A> 1 竖堀 2横堀</P>
<P>后来,水壕作为另一种防守设施也出现了,它是基于“隔离敌人”的理念而产生出来的。由于水壕深不见底,可以给与敌人一种心理的打击。同时,也可以利用壕沟里的水进行补给·运输·消防等。自然,水壕也有自己的副作用,那就是万一城处于低洼地带,又遇到暴雨。如果敌人采取水攻的话,那城就有被孤立的危险。
我们从字面上来看,一般空壕沟我们称它为“堀”,而水壕沟则被称为“濠”(注:为了方便起见,统一使用“壕”这个字),空壕沟和水壕沟都是城郭的主要都城要素。此外还有一种介乎于空壕和水壕之间“泥壕”,不过应用比较少。</P>
<P>堀底的形状
在壕沟的底部,通常有很多形状,从他们的断面来看,有以下四种:
平底面的箱堀(1)
U字形底的毛拔堀(2)
V字形底的药研堀 (3)
此外还有一半是箱堀,一半是药研堀的片药研堀。(4)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8.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08.gif</A>
对于箱堀和毛拔堀,他们的底部为了加固的关系都是铺设有石头的。如果是空壕沟,底部会装有竹枪,用以杀伤敌人。
而其他两种,底部则是一个一个小土堆,用以限制敌人的行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畝堀,如图所示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09.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09.jpg</A>
山中城(静冈县)的畝堀</P>
<P>土垒和石垣
在地面以下,有可以使敌人掉落的堀,而在地面以上,就有防守敌人的土垒,以及比土垒还要坚固的石垣。从土垒到石垣见证着人们筑城技术的发展。</P>
<P>守城的土垒
“城”这个字从形状上看就知道是用土建成的。和堀一起围绕在城周围的就是土垒。从平安末期以后,在武士的住所周围就开始围土垒了。而到了城郭形状完善的室町—战国—江户时代,城内各处都有土垒作为防守。这是对挖掘壕沟后的土的一种合理的利用,仿造天然的山岳的峭壁所制造的一种人工的设施,可以确保本方处于高地势的情况。同时在土垒上建造了望台和碉堡,设置城墙和枪眼,以加强防守。</P>
<P>石垣的运用
对于敌人的攀爬,土垒堆起来的斜面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土垒的耐久度毕竟有限,在上面种植植物也仅仅可以有限的提高土垒的耐久度。于是人们想出了使用石垣的办法。在土木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石垣可以修筑的非常陡峭。以下就是石垣的建造方法。</P>
<P>堆积法
这是比较原始的方法,把石头一块一块堆起来。虽然省时又省钱,但是由于无法保证稳定,容易崩塌。而且不能够堆很高,斜度也不够。</P>
<P>嵌楔法
这是当土木技术发展起来以后使用的办法。将石材经过少许加工后,使得他的表面变得光滑。在石头与石头之间打入一个小的石楔子。可以提高石垣的稳定度,同时也可以保证高度和斜度。这种方法在战国时代被广泛的应用。</P>
<P>切入法
这是在江户时代初期发明的新方法,就是将石头完全加工成正方形,然后再一块一块的堆积起来。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石垣不但又高又陡,而且还是牢固美观。不过这样做花费极大,只有德川将军家和一少部分大大名才用的起。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0.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0.gif</A></P>
<P>穴太积
这是堆积法的一种,使用一种被称作“穴太流”的技术堆积起来的。穴太是现在滋贺县大津市附近的地名。在战国时代这里出现了一群使用这种方法的专业技术集团“穴太众”,它们就是使用这种高级的技术为各地的城建设石垣。穴太积比起普通的堆积法要牢固很多,而且经济实用,因此被信长·秀吉这样的人重视。安土城·大坂城(秀吉时期)的石垣都是采用的穴太积的办法。
特例
在石垣的拐角处,使用一种叫做“算木积”的技术,是将长方形的石头互相交叉堆叠的一种方法,可以增强石垣四边的强度。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1.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1.gif</A>
此外,还有龟甲积·牛蒡积·一二三段等方法不一而足。如图所示。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2.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2.gif</A></P>
<P>
石垣的构造
在城郭周围为上石垣,是防守的一种方式。但如何使用石垣,如何用好石垣,则是很重要的,以下就是石垣使用的技术。</P>
<P>石垣的构造
作为防御设施的石垣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城郭的防守能力,而且如果在石垣上建造栅栏或墙壁,就可以将防御力再提高一个档次。当然,在城内也是要能够看到城外的情形的。而且为了防止敌人的攀爬,一定的斜度也是必要的,这也可以保证城内士兵迎战的机动力。所以石垣上也就会有突堤的存在。以下就是突堤的断面图。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3.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3.gif</A>
(左:城外 右:城内)
如图,石垣距离地面是有一定的高度的(1),越高也就越能够防守敌兵的攻击,当然石垣的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石垣的底面被称作“敷”(2),从敷开始,朝向城外的倾斜部分叫做“外法”(3),朝城内的叫做“内法”(4)。外法要防守敌人,所以角度很陡,而内法为了便于城里的士兵的行动而比较平缓,也有做城阶梯式的。内外法的倾斜面叫做“法面”。
除掉突堤上的敷和法,剩下的就是“褶”(5),一般栅栏·城墙就是建立在褶的外侧。而外部突出的其他部分就叫做“犬走”,这个部分的面积自然是越小越好。相对的,城里面的通路就叫做“武士走”(7)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士兵们战斗·传令的空间。战斗时也可以做了望·射击等作用。</P>
<P>石垣的建筑
石垣是由石头所堆积起来的,无论是刮风下雨或是敌人的袭击都会对他造成破环。现对石垣的建筑做一个说明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4.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4.gif</A>
如图
1, 先在山体上挖出斜坡,整理斜面,同时挖出石垣的根基部分,加上基石固定。
2, 在基石下面打进木桩做缓冲,为了木桩不被腐蚀,通常使用松木。
3, 一边堆石头一边打入沙土和碎石,吸水性能良好的泥土可以在石头之间起缓冲作用,保护石垣。
4, 平整最上部的地面,如果是水壕的话,石垣完成后可以开始注水。
石垣的建筑是很需要细心的,由于古代没有起重机,成吨的大石头都要靠人力来堆积。在建筑的过程中完全可能遇到风雨·地震等灾祸,所以建造石垣的工人们都是很危险的。在《信长公记》就收录了一段路易斯·佛洛伊斯关于在安土城的建造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回事故的记录。石垣的事故往往伴随着极大的死伤。</P>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5: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P>石垣的印记
石垣的建造是一项繁重的劳作,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完成这种重劳动后,谁才是最大的功臣呢?于是人们在自己堆积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印记,用以区别建筑者。在江户时代,这种多诸侯联合筑城的情况特别多,所以在石头上刻上印记这也是承接了这项工程的外样大名对德川将军家证明忠心的一种方法。</P><P>土垒和石垣
一般来说,西日本的城郭使用石垣比较多,而东日本的城郭使用土垒比较多,这是因为建筑石垣的原料在攻日本比较少见。当然了,东西日本的城郭的构造还是没有区别的,更多的是采用了石垣和土垒结合的方式。
在土垒上建造石垣被称作“钵卷石垣”,反之则被称为“腰卷石垣”。这些城郭在日本是相当常见的。</P><P>
三 城里的建筑物

在城的周围通常会围有栅栏或者板塀。从镰仓时代开始,武家居所周围就用塀围起来作为防守设施。而在战场上,设置栅栏可以有效的阻滞敌人的进攻。
塀的材质
平安末期—镰仓时代的武家居所是采取木板作为塀来防备敌人。但是对于敌人的破坏工作,枪弹,火灾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工艺就逐渐发展变化。在板塀上盖起屋顶,把板增厚,两边支起柱子。为了防护枪弹,而在原来的木板上又增加了一层木板,就做成了二层木板。木板和木板之间填充砂子和粘土,这种被称作“太鼓塀”的方法比普通板塀在耐久性·防火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又出现了土塀,城郭的土塀多种多样,不过近代城郭用的最多的是漆喰塀。在塀的外面涂上漆喰以后塀的耐久性和防火性十分优秀,而且白色的塀从外观来看也非常的优美。在有的地方还在漆喰塀上贴上瓦片,也就成了强化耐湿性的“海鼠塀”。除了漆喰塀之外,还有使用粘土加固的“练塀”以及用瓦片·砾石加固的“筑地塀”。而且随着城郭的不同塀也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例子。比较有趣的是有的城郭使用米作为塀,守城战的时候可以把塀上的米削下来作为应急的食物使用。(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恐怕还要打个问号)</P><P>狭间
城的周围设置塀是为了强化防御力,但是这反而会影响到城内的应战。但是如果把塀撤掉虽然对城里的巷战有利,但是整个城的防守能力就会下降。所以为了守城士兵应战用的狭间就诞生了。所谓的狭间,并不是指地理上的那个狭间,说白了就是射击孔。在塀上打出专供射击用的小窗口。狭间也分为矢狭间和铁炮狭间。那为什么要分这么细呢?那时因为弓矢和火铳在射击的时候视角和动作都不同,所以狭间的大小形状都有所不同。于是就区分出了矢狭间和铁炮狭间。此外,有的狭间是直接设置在石垣里的,统称为“石狭间”。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17.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17.jpg</A>
如图,三角形的是铁炮狭间,长方形的是矢狭间。铁炮狭间也有圆形、正方形的。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18.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18.jpg</A>
冈山城的石狭间。</P><P>塀的设置
作为阻挡敌人用的塀,它的设置也是很讲技巧的,主要就是要防止敌兵的攀爬。所以在塀上面也就诞生了很多陷阱。下面就举几个代表的例子。
主要的有钓塀·剑塀和石落等等。
所谓的钓塀就是在塀的表面盖上一个伪装的塀,当人爬上去的时候,这个伪装的塀就会掉下来。如图: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9.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19.gif</A>
所谓的剑塀就是在塀的屋檐下设置刀刃,对敌人的攀爬可以起很有效的阻止作用。如图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0.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0.jpg</A>
石落就是在塀的上面设置一个斜面,守城士兵可以从斜面上滚下石头或者用长枪来打倒敌兵,通常是在门和了望台周围的塀上使用。如图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1.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1.jpg</A></P><P>桥的种类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有的城郭里各个曲轮是用壕沟所分断开来的,所以必须使用桥来连接。而杀进来的敌人也必须从桥上走,所以这时候的桥也有削弱敌人战斗力,制约敌人的行动的作用。</P><P>土桥和架桥
土桥多在山城中使用,一般是使用土垒或石垣做成桥。比起架桥来,它的稳定性很好,是一种永久性的设施,适合大量的物资的搬运和大量人员的调动。同时运用在水壕上可以起到调节水量的堤坝的作用。但是缺点就是战时无法撤除,万一被敌人夺取就会陷入很麻烦的境地。于是为了防止敌人的占据,一般的土桥都做成弯弯曲曲的样子,或者设置斜坡和起伏,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下了不少功夫。
而架桥就是使用木材或石头在壕沟上面的空间所架设起来的(一般来说石桥在城郭里基本不使用)。战斗的时候可以撤除掉以阻挡敌人的前进,也可以在敌人渡河的时候把桥破坏掉使得敌人掉进水壕里。不过反过来,如果敌人把桥破坏掉的话,守城的军队就有被孤立的危险。</P><P>架桥的种类
架桥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其实种类也是很丰富的。出于战争的需要,架桥也就做成了很多种形状和式样。
比如桥像钥匙一样曲曲折折的“折长桥”
按照壕沟的对角线斜架着的桥“筋违桥”
架在房檐或者了望台之间的“廊下桥”
在廊下桥上面再加一层的“二重桥”
如图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2.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2.jpg</A>
折长桥</P><P>还有为了方便撤除和破坏,有的城郭使用可动桥的构造。比如桥的中央可以抬起来的“桔桥”,在桥下的一部分安装有车轮可以移动的“车桥”。以及在桥底全部装有车轮,可以把整座桥移走的“算盘桥”和“引桥”,算盘桥和引桥见的差别就在于算盘桥在桥板的底部装车轮,而引桥是在桥栏上装车轮。</P><P>门与虎口(1)
土垒(石垣)·塀(柵)所包围起来的城郭可以起到限制敌人出入的作用。但是一座城总要有进出的地方,那么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城的出入口的构造。</P><P>门的名称
因为城里不止一个城门,各个曲轮之间也用门相连,在紧急时刻还有隐藏的逃生出口。在城的正面的大门叫做“大手门(追手门)”。相对的,后门叫做“搦手门”。一般的大手门因为是城的脸面,所以都会造的威武而雄壮。而搦手门则设置的比较隐蔽,便于紧急时刻逃生。还有一些有特殊用途的门:在一般条件下不开放的门叫做“不开门(不明门)”;还有“埋门”,也就是战斗时要用土把门堵死,而用到埋门的地方通常会有地道连接。而城里搬运尸体进出的门叫做“不净门”。此外还有一些位置隐蔽的门叫做“隐门”。
图中的就是姬路城(兵库县)的埋门。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3.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3.jpg</A></P><P>门的建筑形式
门都是在塀的断口上建筑,用以出入的。单单在塀上开一个门的叫做“塀重门”(1);用一根横木横在门上起加固作用的叫做“冠木门”(2);在冠木门上加一个屋顶的叫做“栋门”(3);在栋门上加上支柱支撑的叫做“药医门”(4);在药医门的支柱上加上屋顶的叫做“高丽门”(5)。如图所示: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24.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24.gif</A>
此外,一些人喜欢在栋门上追加一些豪华的装饰,特别是唐朝风格的装饰,这种门就叫做“唐门”。下图就是二条城的唐门。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5.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25.jpg</A></P><P>橹门的建筑形式
随着时代的推移,城郭也开始向大型化发展。于是在土垒和石垣上开始建筑了望台(橹)。那么橹门也就作为一种门的形式开始发展起来。
橹门也有好几种式样,比如多闻橹门等等,比较有名的还有彦根城的天秤橹门。
此外还有在城门上建筑橹的门,这种门叫做“楼门”,比较著名的是弘前城的各个城门和仙台城的大手门(已烧毁)。</P><P>门和虎口2
在近代的城郭里,门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体的建筑物。在设置门的地方又外加桥·垒·曲轮等多种结构,这种多元化的层次结构使得城郭的防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么这种有门和其他设施组合起来的地方叫做“虎口”。</P><P>敌人的入侵道路
城的周围是被壕沟和塀所围起来的,那么敌人要进入城郭就只能够通过门和桥。虽然在城外可以通过破环塀或者从壕沟上强渡。但是这种方法效率极低而且损失很大。而桥—门—城这样三点一线的道路一方面容易进入而且障碍比较少,另一方面也比较容易从城外看到城内的情况。
这个情况是攻守双方都清楚的,所以在这三点一线的主干道上设计了许多种防守的方法。最简单而且比较有效的就是设置路障。
在城外侧设置的路障叫做“茀”(1),而在城内侧设置的路障叫做“蔀”(2)。
如果使用土垒来充当蔀的话,就叫做“一文字土垒”(3)。
为了防止敌人的长驱直入,也通常把直线的通路改成弯曲的形状(4)。经过发展后也有改造成“Z”字形的(5)。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29.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29.gif</A>
这些综合性质的防卫系统统称为“虎口”。</P><P>
枡形和马出
用虎口做出入口的曲轮也叫做枡形(内枡形)(1),将枡形和桥结合起来运用则可以把侵入的敌人封锁在枡形里面。而出击的时候的点兵台也做成枡形的土垒的样式,叫做“外枡形”。一般来说外枡形是建立在水壕或者空沟外侧的一个独立的曲轮,也就是马出的原形。后来随着防御理念的发展,马出从外枡形中进化出来,马出按照形状分为丸马出(3)和角马出(4)。</P><P>综合防卫构想
在近代城郭里,大都采用门建筑物结合枡形虎口设施这样的完备的防御体系。下面结合图举个例子: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31.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31.gif</A>
敌军大举杀到门前(红箭头)
首先通过渡桥和第一座门,因为桥的原因,限制了人数(粉红色箭头)。
通过了大门后,由于虎口的关系,行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桔黄色箭头)。
强行破坏了第二座门后,时间已经浪费很多了(黄色箭头)。
与此同时,城侧面会有不间断的火枪或者弓箭的射击(紫色箭头)。而第二座门上也设置了石落和长枪进行抵抗(水蓝色的x符号)。
假设第二座门又被突破,那么在门后还有弯弯曲曲的斜坡,穿过斜坡还有蔀的防守和许多的陷阱在等着攻城的人(绿色箭头)。
上图中的枡形虎口都是同一式样的,在实际应用中枡形虎口的式样都是各不相同的。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2.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2.jpg</A>
金泽城(石川县)石川门
如上图,如果门的部分被突破以后后面还有桥和高丽门对敌人的部队进行狙击。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3.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3.jpg</A>
大和郡山城(奈良县)的虎口
如图,门被突破以后后面是曲折的坡道,这里是伏兵的绝佳场所,也就是上面图的绿色箭头。</P><P>橹的种类
“橹”原来写成“矢仓”,顾名思义,也就是武器和兵粮的储藏库。随着战争的扩大,那么储藏量也要随之增大,那么矢仓也就越来越大,最终演化成兼了望和防卫据点功效的“橹”。下文就对橹这种城郭建筑物中的重头做一个介绍。</P><P>橹的形状和名称
橹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普通的橹都是呈仓库形状的,外观上按照一层·两层·三层分别起名为平橹·二重橹·三重橹。但是,城中的橹的外观层数和实际层数事实上不一致的。比如说,外观是二重内部是三层,这样的橹被称作“二重三阶橹”。而且,三重橹是属于特大型建筑物。有的时候可以用来代替天守阁。比如说城里天守阁没有完工的情况,或者天守阁被烧毁了等等。在江户时代,幕府规定禁止再建天守阁。于是大部分的城郭使用三重橹来代替天守阁。而德川幕府的本城江户城,在天守阁于明历年间大火中被烧毁后,也由于预算的关系而没有再建。于是采用遗留下来的富士见橹(三重橹)来代替。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4.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4.jpg</A>
小田原城(神奈川县)中的平橹。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5.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5.jpg</A>
江户城中的二重橹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6.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6.jpg</A>
小峰城(福岛县)的三重橹,实际上是作为天守阁来使用的。</P><P>此外还有建筑在土垒上的长屋形式的长橹,这种形式的橹被称作多闻橹。这是由于这种橹最先出现在大和国(奈良县)的多闻山城而得名。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7.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37.jpg</A>
姬路城(兵库县)西之丸的多闻橹
对于不同的城,也有个别橹有其特别的名称。比如在有的城里有加长型的多闻橹,如“三十间长屋(金泽城(石川县))”、“十八间橹(熊本城(熊本县))”等等,有的城里的橹的形状比较特殊,例如彦根城(滋贺县)的“天秤橹”就是因为它左右对称的缘故而得名。</P><P>橹的用途和名称
正如上面所说的,橹的本来作用就是储藏库。所以按照橹里面收藏的物资,橹也有不同的名字。如弓矢橹·铁炮橹·大炮橹·硝烟橹·马屋橹·御用米橹·盐橹·味增橹·御金藏橹·茶壶橹等等……。而且有的城里对水源十分重视,因此产生了保护水源的井户橹·井郭橹·水橹等。
此外还有富士见橹·月见橹·花见橹·潮见橹等满足有些人的“风雅目的”的橹,以及太鼓橹·钟橹等起报时作用的橹。而姬路城(兵库县)的化妆橹更是特殊,它是专供女性起居所用的橹,当时姬路城主本多忠刻迎娶了德川秀忠的女儿千姬,就将千姬的住所改建成化妆橹。</P>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5: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P>橹的地名和名称
橹按照设置的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简单的说,就是按方位来命名。比如西南橹·东北橹等。还有按照天干地支来命名的,比如辰巳橹·戌亥橹。在有的城里对于橹也有不同的命名,下面有几个特殊的:
日比谷橹(江户城·东京都) 举母橹(冈崎城·爱知县)
佐和口橹(彦根城·滋贺县)
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有的橹是从别的城移筑过去了,那么它就以移筑前的城的名字来命名。诸如:
神户橹(桑名城·三重县) 伏见橹(福山城·广岛县) 宇土橹(熊本城·熊本县)
这些橹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们分别是从神户城·伏见城·宇土城移筑过去的。</P><P>橹的数量和名称
作为近代大名的首府的城郭,除了规模大以外,它们的橹也很多。在用途和地名已经无法命名的情况下,就直接用数字来命名。比如德川时期的大坂城(大坂府)就有一番橹到七番橹。
而姬路城(兵库县)则按照“いろはにほへと”的顺序有い之橹·ろ之橹·は之橹等等。</P><P>橹的特征
橹是平时的储藏库兼战时的据点。橹也就成为了和敌人攻防的舞台。那么作为橹,牢固的构造是很必要的。以下就介绍橹的基本特征。
橹的屋顶
一般砖瓦结构的民居的屋檐主要分三种形态:切妻造·寄栋造·入母屋造。具体的建造方式如图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38.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38.gif</A>
一般城郭的橹屋檐大都采取切妻造和入母屋造。而在小诸城则有寄栋造的橹。
对于三重橹这样的大型建筑物,上面建造了一种名为“破风”的装饰物。破风最初是为了形成“橹上造橹”的设计而出现的,到了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体现城郭的威严的装饰物。最常用的破风是入母屋破风。如图: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39.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39.gif</A>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破风逐渐演变成为装饰物,那么也就产生了“千鸟破风”和“切妻破风”,如图: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0.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0.gif</A>
有时候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使得橹看起来更大,就采取了两个破风相连的“比翼破风”,两个入母屋破风就叫做“比翼入母屋破风”,两个千鸟破风就叫做“比翼千鸟破风”。下图中左边的是比翼入母屋破风,右边是比翼千鸟破风。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1.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1.gif</A>
有的人为了追求纯美观性,就将破风的曲线做的更为优美,于是就出现了“唐破风”和“轩唐破风”。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2.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2.gif</A>
图中左边是唐破风,右边是轩唐破风。
在一般的城郭中,各种破风都是结合使用的,举个实例来说,如图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43.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43.jpg</A>
这是姬路城的天守阁,1是入母屋破风 2是千鸟破风 3是比翼入母屋破风 4是轩唐破风</P><P>鯱
鯱是一种虎头鱼身的幻想出来的动物,传说在火灾的时候可以从嘴里吐出水来。对于很容易遭受雷击和火灾的天守阁来说,在房檐上装饰鯱鉾也就是很正常的,而且还可以显示城主的威严。所以鯱鉾一般都是用黄金做装饰的。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44.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44.jpg</A>
姬路城天守的鯱鉾</P><P>窗
在橹上都会设置射击孔和石落,不过为了观察敌人的动向和采光通气,窗子也是很必要的。特别是有阶梯的橹,还设置有采光专用窗口。
比如名古屋城,它在天守的楼梯出就设置了天窗。通常橹的窗口都采用木格子窗,也有采用铁格子的。而有的城的窗口是加以装饰的,叫做“华头窗”。</P><P>楼梯的奥妙
在二层以上的橹里面都会建造有楼梯。橹作为战时的据点,楼梯也会加以防守。一般的楼梯修筑的很陡,有的楼梯可以手动升降,战斗的时候可以阻止敌人的行动。有的楼梯的每一个台阶的高度都不同,用以打乱敌人行动的节奏。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47.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47.jpg</A>
如图是丸龟城(香川县)天守内部的楼梯。和地面呈六十度角,上下楼的时候都要小心碰到头。 </P><P>
天守的变迁(1)
一说起城里面的天守,他家都会联想到高耸入云的巨大的橹。就一般而言,“天守”确实就是指的城里面最大的橹。而对规模和具体的构造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天守这个词是缩略语,在明治维新以前,大都使用的是“天守阁”这个词。而明治维新之后,“天守”和“天守阁”也就作为同义词使用了。下面就对一座城郭的象征—天守阁做一个介绍。</P><P>天守的产生
城郭一般都伴随着建有很多防御设施,那么为了使这些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那么就必须要很好的把握敌军的动向。在山城里可以利用山体建造望楼,而平城则以建造高高的了望塔来确保可以看到远处的敌人。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得建造大规模而且牢固的橹成为可能,那么作为望楼形式的大橹也就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天守的起源。大型的橹可以用来眺望远处,而反过来,从远处眺望城郭的时候,大橹也就成为了显示这座城的威严的标志。比如说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安土城将自古以来的大橹形式的天守进化到了极致。不仅比普通的天守更为巨大,而且装饰更为豪华,被称为“天主”。普通的大橹不过三重左右,而安土城的天主建造了五重七阶(一说六阶),外部使用金银朱砂作为涂装。内部装饰有狩野永德所画的屏风画。而且信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而把这座大橹称作“天主”。这可不是基督教堂的“天主堂”的“天主”,而是信长为了表示自己是“天下之主”的意思。但是就是这座豪华富丽的天主,在本能寺之变以后被烧毁了。自安土城天主以后,各地的城郭也都开始建造这种叫做“天守”的大橹。安土城的天主虽然消失了,但是它的技术和设计思想却流传了下来。</P><P>天守构造的发展
初期的天守(大橹),是从橹发展出来的,是在普通的橹上建造了望用的小橹(望楼)。为了保持稳定和平衡,上橹(望楼)要比下橹(基台)小,而且两层橹的屋檐也有所不同。这种天守其实还是起的了望作用。
前期主要的望楼型天守有:丸冈城(福井县)·犬山城(愛知县)·安土城(滋贺县)等等。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8.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8.gif</A>
前期望楼型天守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天守的建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天守趋向于大型化,而且上层的望楼和下层的基台之间的大小差(也称筛减率)也越来越小。到了后来基本上就一样大小了。再加上破风等装饰物使得天守变得华丽雄壮。这个时期的天守被称为“后期望楼型天守”
主要的后期望楼型天守:丰臣期大坂城(大阪府)·姬路城(兵库县)·熊本城(熊本县)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9.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49.gif</A>
后期望楼型天守
关原之战后,德川幕府采取了对丰臣氏的包围政策。一些采取了革新性技术的城郭在全国各地修筑了起来。天守不再是由橹所组合起来的了,而是采取了和大型宝塔同样的设计理念,建筑了凌驾于秀吉的大坂城天守的超大型天守。用意是完全压倒丰臣方的诸大名。这种形式的天守叫做:“层塔型天守”。
主要的层塔型天守:天和·宽永时期的江户城(东京都)·名古屋城(爱知县)·德川时期的大坂城(大阪府)等等。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0.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0.gif</A>
层塔型天守</P><P>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天守,也就是南蛮造天守,它并不是按照时间而分类的,而单单是一种建筑样式。伊予高松城的天守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上层的建筑比下层的要大,因此上层的墙壁要更为突出。形成一种很奇怪的形状。这种式样的古代建筑物现存的已经没有了,复原建筑也只有岩国城和小仓城的天守。
南蛮造天守:岩国城(山口县)·高松城(香川县)·小仓城(福冈县)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68.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68.gif</A>
南蛮造天守
<a href="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69.jpg" target="_blank" >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1069.jpg</A>
古代高松城的照片</P><P>天守的变迁(2)
城郭里的天守阁可谓是绚丽辉煌的。要建造这种建筑物,致密的工艺和巨大的人力财力都是必要的。天守可不是普通的了望台。而是城主权威的象征,它集中体现了城主的技术力、财力、劳力、权威……。换言之,它是武家政权政治力的集中体现。</P><P>土木技术和建筑技术
历史上的第一座层塔型天守是丹波龟山城的天守,是由历史上著名的筑城天才藤堂高虎所设计的。建于1610年(庆长15年)。从这以后,无论是德川幕府还是亲藩·谱代大名的城郭都采取了层塔型天守。
建筑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这个时期采用层塔型天守的理由有很多种解释。简而言之,橹和橹相结合的望楼型天守的工艺要求要比由单一的橹所建造起来的层塔型天守要高的多,也要复杂的多。
那么为什么工艺复杂的望楼型天守会比层塔型天守先出现呢?这要从建造天守的基础说起。
建造天守前,先要修建一个“天守台”,这是一个土制的高台,是天守的基础所在,是保证天守平稳的条件。前文已经介绍过了,当时城中的石垣都采取的是堆积法,为了保持稳定,只能够使用重量很大的橹作为天守的下层建筑,然后一层一层向上堆筑。而且当时也无法做出和建筑物平面等大的准确的正方形。所以从安土城的天主台遗址和冈山城的天守台来看,它们都是使用了不等边多边形的天守台。
在下层橹的缓冲下,望楼部可以比较平稳的搭建在上面,于是望楼型的天守就此诞生了。
而随着土木技术的进步,石垣开始使用嵌楔法或是切入法,使得天守台变得更牢固,而且可以做成标准的正方形。于是也就具备了建筑层塔型天守的可能性。而且在关原之战后政权开始从丰臣氏转移到德川氏的手里。那么德川幕府为了在各方面打消丰臣氏的影响,于是就迫切需要建筑一种新形式的城郭。大坂城最初的建筑形式是用黑色板材铺垫在外侧,显示出一种刚健有力的外形,拥有后期望楼型的大型天守。是天下人秀吉显示其威望的象征。为了与之对抗,作为新的中央政权的德川幕府于是就开发了新型的层塔型天守。层塔型天守使用了白漆作为表面喷涂物,给人以优美的印象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防火性。在江户城·名古屋城使用普通的陶瓦取代了铜瓦装饰屋檐,减轻了建筑物的重量。
随着新技术的导入,像大坂城那样的巨大的天守已经不再流行,而新型的天守被全国的主要城郭所广泛采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丰臣氏的影响已经消失殆尽了。江户城的天守从远处的房总半岛都可以看到,名古屋天守被称作“尾张第一城”。可见德川幕府的权威已经扩展到全国范围了。</P><P>江户时代的重建天守
城=天守阁,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面都会这么想。但是拥有天守阁的城毕竟还是少数。从室町时代末期—江户时代初期的“战国时代”,日本全国又大大小小的城郭约300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战时临时修筑的要塞。这些城里都只有一些了望用的塔楼,更不用说天守了。
随着群雄割据时代的结束,形成了各大势力相互牵制的局面,大大名们也就开始在自己的本城里面修筑天守。而后大坂之战终结了丰臣氏的统治,“元和偃武”后确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体制。这时候发布的“一国一城令”,将全国的城郭数限制在170座左右。其中拥有天守的大部分都是幕府的直辖地、亲藩和谱代大名的城郭,而外样大名中只有伊达氏的仙台城、前田氏的金泽城等少数拥有这种特权。而且天守的新建和改筑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必须事先得到幕府的允许。但是,这些数量本来就不多的天守在江户时代250年间受到雷击·火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进一步减少了。岩国城和名护屋城在一国一城令下被拆毁;建筑中的伊贺上野城天守在暴风雨中倒塌,而后建筑终止。天守因火灾·雷击而损失的有江户城和二条城,这些都由于幕府的财政状况而没有重建。丹波筱山城以坚固和出色的设计而出名,因而幕府一再严格的禁止它重修天守。弘前城在初建时建有五层天守,然而在1627年(宽永4年)因为雷击而被烧毁。在1810年(文化7年)获得了幕府的许可而重建,但是,也只是修建成了三重橹的样式。天守外侧在东面·南面设计了破风作为装饰,而在北面·西面则没有任何的装饰。这都是在幕府的严密控制下的不得已的做法。和歌山城的天守当初也是有五层,烧毁后也和弘前城一样缩小成三层。可见就算是御三家也不敢违背幕府的威严。高知城的天守在1727年(享保12年)被大火焚毁,因为鉴于它是四国的强藩而被特许重建。1753年(宝历三年)高知城天守重建后没有采用新式的层塔型天守,而采取了老式的望楼型天守。
此外,采用建造三重橹来代替天守的例子也很多。如地处奥羽要冲的小峰城和御三家的水户城,它们都没有建造天守,而采用了三重橹来代替。
综上所述,在江户时代,天守的大小是随着幕府影响力的大小而改变的。但是也有特例。
比如1703年(宝禄16年)时,小田原天守在地震中倒塌,幕府破例允许重建和原来天守一模一样的天守。小田原城地处关东的入口,是防御江户城的要冲,所以幕府才会它修建大型的层塔型天守。</P><P>天守的形式
作为城的象征,战时的司令部,天守都修建在城郭中心位置的本丸,和其他的各种建筑物在一起。那么根据城郭的不同需要,就要有不同的设计。根据城郭的不同,还要追加小天守或者副橹等设施。以下就对各种天守的形态做一个介绍。</P><P>独立式天守
天守阁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物,和其他的建筑物(不包括塀)相互独立开来。一般在本丸的中心单独建造或者是被塀包围的本丸的端部设置这种天守。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5.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5.gif</A>
独立式天守
主要的独立式天守:江户城(东京都)·丸冈城(福井县)·高松城(香川县)</P><P>复合式天守
在天守阁上附加副橹的一种天守形式。副橹一般设置在天守的玄关口,是天守阁的天然防护要塞。而且副橹有时候不止一个。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6.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6.gif</A>
复合式天守
主要的复合式天守:大垣城(岐阜县)·冈山城(冈山县)·松江城(岛根县)</P><P>连接式天守
城郭里建有大天守和小天守(类似于天守阁的大橹),两者之间用桥或渡橹连接。是一种大型的构造。如果一个大天守和两个以上的小天守相连,则叫做复连接式。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7.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7.gif</A>
连接式天守</P><P>主要的连接式天守:名古屋城(爱知县)·大洲城(愛媛县)·熊本城(熊本县)
主要的复连接式天守:福知山城(京都府)·广岛城(广岛县)等等</P><P>复合连接式天守
这是一种天守群,是连接式天守和复合式天守相结合的一种天守形式。是比较秀丽的天守形式。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8.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8.gif</A>
复合连接式天守</P><P>连立式天守
在大天守的四个角落配备上小天守,中间用桥台·渡橹相连接。在本丸之中形成一个小曲轮,这种曲轮被称作“天守曲轮”。这是天守防卫构想的最高级形态。
<a href="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9.gif" target="_blank" >http://members-abs.home.ne.jp/kaskoba/TIPS1059.gif</A>
连立式天守
主要的连立式天守:姬路城(兵库县)·伊予松山城(愛媛县)</P><P>
现存天守一览
出去代用的三重橹,现存的天守阁在全国共有12处:
城郭名 所在地 筑造年 阶数 大天守的构造 形式 文化财产指定内容
弘前城 青森县弘前市 1810年(文化7年) 三重三阶 层塔型 独立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丸冈城 福井县坂井郡丸冈町 天正年间? 二重三阶 前期望楼型 独立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松本城 長野县松本市 1592年(文禄元年) 五重六阶 望楼型~层塔型的过渡型 复合连接式 国宝
犬山城 愛知县犬山市 庆长年间? 三重四阶+地阶 前期望楼型 复合式 国宝
彦根城 滋賀县彦根市 1606年(庆长11年) 三重三阶 望楼型~层塔型的过渡型 复合式 国宝
姫路城 兵库县姫路市 1608年(庆长13年) 五重六阶+地阶 后期望楼型 连立式 国宝&#12539;世界文化遗产
松江城 島根县松江市 1611年(庆长16年) 四重五阶+地阶 后期望楼型 复合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備中松山城 冈山县高梁市 天和年间 二重二阶 (层塔型) 复合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丸亀城 香川县丸亀市 1643年(宽永20年) 三重三阶 层塔型 独立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伊予松山城 愛媛县松山市 1854年(安政元年) 三重三阶+地阶 层塔型 连立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宇和島城 愛媛县宇和島市 1665年(宽文5年) 三重三阶 层塔型 复合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高知城 高知县高知市 1747年(延亨4年) 四重六阶 后期望楼型 独立式 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产</P><P>还有一些在明治维新后保存下来,但是在天灾人祸中毁坏的天守
城郭名 所在地 築造年 阶数 大天守の構造 形式 毁坏年月日 毁坏原因
松前城 北海道松前郡松前町 1854年(安政元年) 三重三阶 层塔型 独立式 1949.6.24 火灾
大垣城 岐阜县大垣市 1620年(元和6年) 四重四阶 望楼型~层塔型的过渡型 复合式 1945.7.29 大垣大空袭
名古屋城 愛知县名古屋市中区 1612年(庆长17年) 五重五阶+地阶 层塔型 连接式 1945.5.14 名古屋大空袭
和歌山城 和歌山县和歌山市 1850年(嘉永3年) 三重三阶 层塔型 连立式類型 1945.7.9 和歌山空袭
冈山城 冈山县冈山市 1597年(庆长2年) 五重六阶 后期望楼型 复合式 1945.6.29 冈山空袭
福山城 広島县福山市 1622年(元和8年) 五重五阶+地阶 层塔型 连立式類型 1945.8.8 福山空袭
広島城 広島县広島市中区 文禄年间 五重五阶 后期望楼型 複连接式 1945.8.6 o(︶︿︶)o 唉爆炸
天守代用の三重櫓
水戸城 茨城县水戸市 1766年(明和3年) 三重五阶 层塔型 独立式 1945.8.2 水戸空袭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9 02:50 , Processed in 0.0744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