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1|回复: 0

釋奠禮冠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6 13: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DIV twffan="done">
<P><B><IMG src="http://www.hxfx.net/bbs/skins/default/filetype/gif.gif" border=0></B>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6-8/2006861184214370.gif"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6-8/2006861184214370.gif" border=0></A><IMG src="http://www.hxfx.net/bbs/skins/default/filetype/gif.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6-8/2006861194737793.gif"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xfx.net/bbs/UploadFile/2006-8/2006861194737793.gif" border=0></A></P></DIV>
<P>祭服
明制祭服青羅衣,赤羅裳,皂緣。按山東博物館藏朝服,上衣及膝,約120cm。袖長按明制為囘挽及肘,按當時布幅60cm略多,並對照定陵文物可知袖展240cm左右。袖寬,明制公服三尺,則朝祭服應當如此,但文物只有75cm,今從之。下裳明制為前三后四之前後裳,但文物為圍裳。明制每幅三辟積,此處不可知。另明後期有窄幅裳,分前後但皆用長條為前三后四,寬略大於蔽膝,無辟積,今韓國用之。明晚期用不對稱領,文物如此。但其領、緣皆四寸,太寬,改三寸。按明晚期風格是中衣不得露出,按照這種設計中單可以省略,如果用,用深衣制或直裰,藍青緣。按周制,蔽膝用五彩為紃,則衣裳或亦用。宋明畫中未見用。明制不詳,韓國實物有不用有用,自訂吧。
蔽膝明制為全赤色,其他未詳,參考周制,用上寬一尺,下寬一尺,長三尺。固定于革帶上。
綬,織物。明制用黃綠赤紫編制,低等級用黃綠,不得詳。然後加青絲網,綬環,今用銅環。小綬周制用以結佩,明制制法應同後綬,但明代圖像亦有簡化為紅藍色者,今從簡。
大帶,按明集禮是大蝴蝶結,加絛。明後期出現簡化的風格。韓國是在中間打結。明朝或有用帶鈎之類的。但從批量生産角度,處理成在腰兩側打結更好。明畫中興許也是。
革帶,應為中間繫扣,於今天腰帶頗似。按照嘉靖時穿法,應當是緊身繫法。裹青布,綴黑角為飾。
方心曲領明集禮有纓,但方形在圓内,不知其詳。韓國處理為槃領那樣的立體型,而不是以平面圓。
梁冠根據山東博物館文物,但未見纓。按周制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则冠缨大约为苍灰色,但韓國祭服用皂或深青,今從之。梁冠花紋可見文物,或明集禮。
用白襪黑履,布履。按明集禮有圖(洪武年)是蹺雙頭圓口,其裝飾未詳。按周制白絇繶純緣。明制參考頖宮禮樂疏,舞樂生服,履用皂帛,前後有雲緣,以白綫縫紃,皮為底。
笏,文物有49.5cm,55cm,亦有60餘,以至80左右。按周制二尺六寸,中寬三寸,有減殺,六分去一。後代做法有不同,宋明笏多彎曲,便於搢笏。宋以後出現笏袋,在革帶左側,韓國尚用之。</P>
<P>祭服本當嚴格,除祭祀日不得穿著,故于民間,用玄段更好。但世人本尚僭越,明禮也比較寬容,所以若是想做,就做吧。只是穿的時候別亂説是祭服就是了。</P>
<P>
舞樂生服</P>
<P>用紅絹團領袍,無襬,如公服之製。胷背繪大朵紅花綠葉,但沒有邊欄。按文物公服袖展約240cm,袖寬60到86,今可折衷。
革帶,兩側有調節扣。裹青布,綴黑角為飾。
冠用黑漆如梁冠,但梁上不設金綫。唯冠武用金飾上下邊。其中繪蟬紋(但附圖不是~~),纓用青絲。
履用皂帛,前後有雲緣,以白綫縫紃,皮為底。</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编辑标题醒目——by 从风</FONT></P></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7 06:36 , Processed in 0.0580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