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091|回复: 66

[漢禮計劃文案] [礼仪之邦]传统礼仪小讲座(整理了很多古籍资料,很辛苦的...转载请注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1 19: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color=#ff0000></FONT>
<P>中国古代素以“礼义之邦”闻名于世。礼的精神、礼的原则、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大而言之,礼是治国理民的根本大法;小而言之,礼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左传》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P>
<P>《礼记·礼运》中:“礼者,君之在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P>
<P>扫眉我将来是想当大学老师的,先在天汉开个讲座小试一下:)这个会随时更新。请大家多提意见。</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1 22:48: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9: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P TEXT-INDENT: 0pt 0cm 42.75pt; -21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42.75pt?>一、礼与礼的起源与演变</P>
<P TEXT-INDENT: 0cm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何为礼?</P>
<P TEXT-INDENT: 0cm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记·乐记》:“礼者为异,异则相敬。”《礼记·哀公问》:“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之为尊敬然。”</P>
<P TEXT-INDENT: 0cm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ff3300>综合诸古文献的解释,可知礼的本质就是强调差异,区别等级,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固定于一个相应的位置</FONT>,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等。由<FONT color=#ff0000>于有等级差别,从而体现出贱者对贵者、幼者对长者的崇敬与服从。</FONT>这种人人必须遵循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行为规范就是“礼”。</P>
<P TEXT-INDENT: 0cm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礼<FONT color=#ff0000>并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占有各种体现差别的物,作出各种体现差别的仪容动作表示出来的。</FONT>体现差别的物如饮食、服饰、车马、宫室等称为“礼物”;体现差别的仪容动作如跪拜、揖、让等称为“礼仪”。</P>
<P TEXT-INDENT: 0cm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个人认为,由礼物、礼仪所表示出的内容为“礼意”。所以,<FONT color=#3809f7>礼就是礼物、礼仪、礼意的统一体。</FONT></P>

<P>把礼物改成礼器更合适</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4 19:55: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11 19: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P>先顶一下……</P><P>阿眉继续。</P>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9: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P TEXT-INDEN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礼是怎样起源的?</P><FONT color=#ff0000>从古至今一种最流行的观点是认为礼起源于祭祀</FONT>。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为豊。”因为“礼”字从“示”,所以认为礼起源于祭祀。后世学者多从许慎之说。如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最初的礼,原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习俗。随着国家的产生,阶级关系的复杂化,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暴虐统治,他们需要规定出一套统治秩序,于是把礼逐渐由祭祀仪式发展成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3 23:57: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9: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0909f7>其实,认为“礼起源于祭祀”的观点是不太正确的。(个人的小见解而已,不是正统观点)“礼”作为一种体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行为规范是由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的。(饮食应该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早的社会差别就是体现在饮食分配上的差别。卑者幼者向尊者长者进献饮食,使尊者长者先吃,以表示敬意。这种在饮食上尊卑长幼有别的行为规范,就是最早的礼。我比较偏重于礼起源于饮食这种观点。</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05: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0000ff>《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这句话的含义有二:一是说最初的礼始于饮食;二是说这种饮食之礼可以用来敬事鬼神。我想,这句话应该算是明白地揭示出了礼产生的本源和礼的发展吧:)</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05: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20: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ff0000>《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FONT>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06: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11 2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P>飘过一下,顶顶姐姐。</P>
<P>嗯,这样似乎不太好。那就说几句……</P>
<P>我个人觉得(是觉得,不是认为):礼应该还是自祭祀吧?</P>
<P>原始社会的时候,渔猎所得都是平均分配的,甚至衰老者不予。但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神明的崇拜。这个崇拜必然产生一个类似祭祀过程的仪式,顺而产生礼吧??</P>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20: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0033ff>人最根本的欲求就是食欲,最主要的争夺之物便是赖以生存的食物。在原始社会,氏族首领,即荀子说的“先王”,为了解决人们对事物的欲求而又避免争夺,将氏族成员分出长幼之序,长即尊,幼即卑,以序分配食物。幼卑者首先将食物奉献给尊长者,表示崇敬;尊长者将其余的食物分配给幼卑者,体现出爱抚。这种分配食物的习俗应该就是最初的“礼”的萌芽。</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07:4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2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ff0000>在甲骨文中,禮字作豊,是“豆”中盛“玉”之形。</FONT>豆是盛食品的器皿,玉代表最精美的食物。把最精美的食物献给尊长就是“礼”。礼字的构造,也说明了“礼”始诸饮食。


<p>另外,<FONT color=#ff0000>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FONT>原始宗教产生后,人们以敬事氏族长老之礼敬事鬼神,这个仪式就是祭祀。先有敬人之礼,才有敬事鬼神之礼。不可以本末倒置的。(小侯再想想:)不过你有自己的见解,姐姐很开心)<FONT color=#ff0000>从“示”的“礼”字,大约是出现在战国后期或秦,不足以说明礼的起源。</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10:0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11 23: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扫眉卧龙</I>在2006-9-11 23:07:13的o(︶︿︶)o 唉:</B>

<P TEXT-INDEN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0pt;>在甲骨文中,禮字作豊,是“豆”中盛“玉”之形。豆是盛食品的器皿,玉代表最精美的食物。把最精美的食物献给尊长就是“礼”。礼字的构造,也说明了“礼”始诸饮食。


<p>另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始宗教产生后,人们以敬事氏族长老之礼敬事鬼神,这个仪式就是祭祀。先有敬人之礼,才有敬事鬼神之礼。不可以本末倒置的。(小侯再想想:)不过你有自己的见解,姐姐很开心)从“示”的“礼”字,大约是出现在战国后期或秦,不足以说明礼的起源。</DIV>
<P>
<P>乜~这个……</P>
<P>为什么先有敬人的再有敬神的??我一直以为先神后人的……</P>
<P>可能是我个人的理解。我一向认为对于眼见的,可知的,就没有了敬畏。那么,身边的人当然不如未知的(比如鬼神)。所以……</P>
<P>嗯,姐姐好好说明一下。</P>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23: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3、礼的演变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ff0000>礼最初是一种体现氏族成员长幼尊卑的习俗,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把氏族社会的“礼俗”加以改造,成为“礼制”,</FONT>即所谓的“夏礼”、“殷礼”、“周礼”等等。
<p>
<p><FONT color=#ff0000>夏商周三代的“礼”,不仅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典章制度。</FONT>从个人到国家的一切行动,都纳入到体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的“礼”的轨道。如《礼记》所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FONT color=#ff0000>礼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一种习俗法的作用</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11: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00: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f70909>春秋时期,</FONT>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FONT color=#ff0000>礼这时候作为一种旧的习惯法则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FONT>各国相继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如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等等。因此,<FONT color=#ff0000>礼作为典章制度的内容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繁复的仪节。</FONT></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ff0000>战国时期,孟子把礼看成是一种道德原则,是仁、义的表现形式</FONT>。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荀子是重视礼的,看的比仁、义还重要。但<FONT color=#ff0000>荀子讲的“礼”,实际上是具有“法”的意义,把礼看成是法的总纲</FONT>:“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礼。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FONT color=#f70909>至汉代以后各朝代,礼主要是属于道德范畴。此外,更多的情况是表现为各种典礼中的礼仪、礼节。</FONT>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14:3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00: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pt 42.75pt; TEXT-INDENT: -21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42.75pt?>二、五礼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中国古代的礼仪,包罗万象,极其繁多和庞杂。儒家的经典《礼记》中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据朱熹解释,“礼仪”是经礼,即典礼制度,威仪是曲礼,是典礼中的动作仪式和待人接物的仪节规定。
<p>
<p><FONT color=#ff0000>古代的礼家把这许许多多的礼,按照内容的性质分成五大类,称为“五礼”</FONT>。《周礼·春官》小宗伯职:“掌五礼之禁令。”五<FONT color=#ff0000>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从周、汉至明、清,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五礼进行礼的分类。</FONT>明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五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16: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07: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list: level1 tab-stops: list 57.0pt? lfo2; l1 -36pt; 57pt;>(一)   吉礼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吉礼是关于祭祀的典礼。</FONT>吉训为福,是敬事鬼神而致福的意思。《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FONT color=#ff0000>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FONT>。所以《礼记·祭统》中:“礼莫重于祭。”<FONT color=#ff0000>在五礼之中,吉礼是最重要的。</FONT>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祭祀共十二个项目,分属天神、地祗、人鬼三类</FONT>。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天神列三个项目</FONT>:一曰<FONT color=#ff0000>禋祀</FONT>,祭祀昊天上帝;二曰<FONT color=#ff0000>实柴</FONT>,祭祀日月星辰;三曰<FONT color=#ff0000>槱燎</FONT>,祭祀司中(文昌宫第五星,主司过诘咎)、司命(文昌宫第四星,主赏功进贤)、风师(箕星,主兴风)、雨师(毕星,主兴雨)。<FONT color=#ff0000>所谓的禋祀,实柴,槱燎三种祭祀方法,都是燔柴升烟,在火上加牲体或者玉帛等。</FONT>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地祗也列三个项目</FONT>:一曰<FONT color=#ff0000>血祭</FONT>社稷(土地谷物之神)、五祀(五人神,或称五官之神,即所谓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五岳。所谓的血祭就是把牲血滴洒在地上进行祭祀。二曰<FONT color=#ff0000>以貍沈祭祀山林川泽</FONT>。所谓的貍沈就是把牲体或玉帛等祭品埋于地下或者沉于河泽中进行祭祀。三曰<FONT color=#ff0000>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小神)</FONT>。所谓的疈辜就是把牲体剖裂进行祭祀。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人鬼(即宗庙)列六个项目</FONT>,一曰<FONT color=#ff0000>祫</FONT>,即三年丧毕,合祭于列祖列宗太祖庙,后来演变为三年一祫;二曰<FONT color=#ff0000>禘</FONT>,即天子五年一大祭列祖列宗;三曰<FONT color=#ff0000>祠</FONT>,即春祭列祖列宗;四曰<FONT color=#ff0000>礿</FONT>,即夏祭列祖列宗;五曰<FONT color=#ff0000>尝</FONT>,即秋祭列祖列宗;六曰<FONT color=#ff0000>烝</FONT>,即冬祭列祖列宗。
<p>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宗庙祭祀用四种祭法:荐熟</FONT>,即进献煮熟的牲体;<FONT color=#ff0000>荐血腥</FONT>,即杀牲未煮熟的牲体;<FONT color=#ff0000>裸</FONT><FONT color=#ff0000>鬯</FONT>,即用圭瓒酌郁鬯献尸,尸受祭不饮于地;<FONT color=#ff0000>馈食</FONT>,即用黍稷煮饭以食尸。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禘祭四者全用,祫祭不用裸鬯,祠以下四享只用馈食。</FONT>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25:4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12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搬板凳做笔记
发表于 2006-9-12 2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扫眉卧龙</I>在2006-9-11 23:07:13的o(︶︿︶)o 唉:</B>
<P TEXT-INDEN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0pt;>在甲骨文中,禮字作豊,是“豆”中盛“玉”之形。豆是盛食品的器皿,玉代表最精美的食物。把最精美的食物献给尊长就是“礼”。礼字的构造,也说明了“礼”始诸饮食。



<P>另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始宗教产生后,人们以敬事氏族长老之礼敬事鬼神,这个仪式就是祭祀。先有敬人之礼,才有敬事鬼神之礼。不可以本末倒置的。(小侯再想想:)不过你有自己的见解,姐姐很开心)从“示”的“礼”字,大约是出现在战国后期或秦,不足以说明礼的起源。</P></DIV>
<P>提个小小的疑问。玉代表最精美的食物有出处吗<FONT color=#e6421a>?(突然间想起了“锦衣玉食”的说法,以及屈子的“餐秋菊兮食玉英”。前者出自《魏书·常景传》:“锦衣玉食,可颐其形。”,后者是楚国,应该是不远于春秋。但是先民是否认为玉是凡人可食的东西呢?毕竟在那个时代,认为玉是神物啊,对玉报着种敬畏的心理。)
</FONT>
<P>在我的印象中,在先民的时代,人们玉通灵,通神鬼,通天,是神物。通常作为祭祀和陪葬的器物。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浙江的良渚文化中就表现得很突出。

<P>所以我的看法,礼还是源于祭祀,敬鬼神。

<P>礼不管怎样,核心里一定有一个敬字。而祖先在原始时代(甚至作为尚未进化为人的基因里)最先体会到的是应该是大自然的不可测力量。</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2 20:52:4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21: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风行水上</I>在2006-9-12 20:38:28的o(︶︿︶)o 唉:</B>


<P>提个小小的疑问。玉代表最精美的食物有出处吗<FONT color=#e6421a>?(突然间想起了“锦衣玉食”的说法,以及屈子的“餐秋菊兮食玉英”。前者出自《魏书·常景传》:“锦衣玉食,可颐其形。”,后者是楚国,应该是不远于春秋。但是先民是否认为玉是凡人可食的东西呢?毕竟在那个时代,认为玉是神物啊,对玉报着种敬畏的心理。)
</FONT>
<P>在我的印象中,在先民的时代,人们玉通灵,通神鬼,通天,是神物。通常作为祭祀和陪葬的器物。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浙江的良渚文化中就表现得很突出。


<P>所以我的看法,礼还是源于祭祀,敬鬼神。


<P>礼不管怎样,核心里一定有一个敬字。而祖先在原始时代(甚至作为尚未进化为人的基因里)最先体会到的是应该是大自然的不可测力量。</P>
</DIV>
<P>
<P>风行先生的观点也很有道理呢,我个人最喜欢这样的学术争论了.求同存异,即使互相说服不了对方,也不至于翻脸,象小孩子吵架.所以说君子和而不同么,笑.
<P>我的导师说,我这样的人还是比较适合当大学老师,毕竟中学有中考高考压着,第一讲不了自己想讲的东西,第二,每个问题都要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我个人认为,文科的东西见仁见智,只要有道理,都算是一种答案:)</P>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21: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list: level1 tab-stops: list 57.0pt? lfo2; l1 -36pt; 57pt;>(二)   凶礼</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0000>凶礼即葬丧灾变之礼。凶礼共有五个项目,即丧、荒、吊、禬、恤五种。
</FONT>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的死亡,表示不同程度哀痛之礼;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荒礼是对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遭受到饥荒、疫病等不幸灾难,天子与群臣通过减膳、撤乐等表示同情之礼;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吊礼是对其他国家或朋友等遭受自然灾害时,天子与群臣派遣使者表示慰问之礼。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以上三种礼各级贵族都可以举行。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禬礼是当时同盟国被敌国侵犯、国土残破,人民伤亡时,盟主国会合各同盟国,筹集财物,偿其所失之礼;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恤礼是当某国遭受外侮和内乱时,其邻国给予援助和支持之礼。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以上两种礼是国家的事务,天子、诸侯与宰臣执行其礼。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FONT color=#ff3300>秦、汉以后</FONT>,随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禬礼多不行,<FONT color=#ff0000>赈灾济荒成为中央政府的特权。丧礼成为凶礼中的最主要内容。
</FONT>


<P>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P 0cm TEXT-INDENT: 0pt; 21p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0:28:5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22: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空格</I>在2006-9-12 20:16:03的o(︶︿︶)o 唉:</B>
搬板凳做笔记</DIV>
<P>
<P>啊呀~~终于体会到当老师的幸福了~~~空格先生不用急着做笔记,都讲完之后我会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们整理出一份大纲,看起来会更清晰.</P>
<P>PS:我当老师一定要在执教的学校附近买房子,哪怕是贷款,也要买一套大房子,每个月抽出一天时间请自己的学生到我家里喝茶聊天:也就是办个茶话会,每次一个主题,师生可以一起没大没小,畅所欲言~~</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7 02:06 , Processed in 0.0742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