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22|回复: 16

[转帖]唐朝皇室血统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3 16: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唐朝皇室血统辨析
  
  (1)唐朝皇室
  
  
  隋朝的开国皇帝,老杨家的杨坚一取代鲜卑的北周,不但屠杀鲜卑王族,还把前朝的鲜卑特征都抹去了,就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後,采取诸如禁胡语,胡俗,胡姓以及胡服等各种措施以除去残留在中华大地上的蒙虏特征的朱元璋.
  
  更重要的是,在废北周静帝,创建隋朝前夕的 581年(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杨坚就发布了"已前赐姓,皆复其旧"的命令,令所有被鲜卑皇帝赐了鲜卑姓的汉人恢复自己固有的汉姓,杨坚自己当然也把"被赐"的胡姓"普六茹"改回了旧姓"杨".知道什麽叫"赐姓",什麽又是"旧姓"吗?如果杨氏是鲜卑族,那完全可以像先前的那些鲜卑皇帝一样继续用鲜卑姓氏,或至少像北魏孝文帝那样专门改姓,而不是"复其旧姓",更没有必要在尚未废帝即位之时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汉人们改回旧性了.这样的人怎麽会是鲜卑人?
  
  而把唐朝的统治者说成是"鲜卑民族"也是没有确切证据的.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乃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时,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这一带和东晋以及继承者南朝同为保存汉文化最完整,并对北魏的**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李家又怎麽可能是"鲜卑民族"?
  
  其实,在隋文帝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後,李家也"复高祖姓李氏",即去"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倘若不是汉人,何来"复其旧姓",即恢复汉姓?倘若李家真是鲜卑人,那麽推翻隋朝建立自己的朝代後,就该恢复他们那"鲜卑旧姓"啊.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拿出了他们祖先是汉人的家谱.这说明他们要麽是真汉人,要麽就是认同了汉人,并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传统的**人.可是,假若真是後者,即他们真不是汉人而是**人,那也该知道并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传统观念.历史上汉人是很重血统,有非常强烈的血族意识和血族感情,因此特别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绝不会把他族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因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祖先的神灵不会享用不与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孙所供奉的祭品,所以人们也不会去祭祀异族祖先的亡灵.这是汉人,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江山社稷的皇帝及其贵族们自古就严格遵循的祭祀原则.而且祭祀是一项严肃的国家大事,决不允许随随便便把他族祖先当自己祖先来祭祀,这就是《礼记·祭法》所说的"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李氏只能是汉人.
  
  著名隋唐史专家陈寅恪曾对李氏祖先进行过分析论证,也得出了李氏血统其初本是华夏的结论,陈先生还推论李渊可能不是陇西李氏之後而是赵郡李氏之後,但赵郡李氏同样也是汉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麽鲜卑族.
  
  就是北魏的孝文帝,虽然他大力推行**政策,严禁鲜卑语,鲜卑习惯,鲜卑姓氏和鲜卑服装,但也没有到窜改自己的家谱,弄个千百年前的汉人大臣作一朝皇帝的祖宗的地步.所以,所谓李氏本是鲜卑人,杜撰了自己祖先是汉人的家谱的话,不但没有任何根据,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正因为唐皇室祖先一直都是汉人,所以唐朝建立後,不仅没有像四五十年前的北周,北齐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同隋朝一样,建国後还把本已所剩无几的鲜卑特色也极力抹去.李家当然也不可能"改回"什麽"大野"之类的鲜卑姓(这个姓本来就是从前的鲜卑皇帝"赐予"的嘛).
  
  包括这位蒙人在内的一些人总以唐皇室祖先中有过娶鲜卑姓的女子的事当做唐朝是鲜卑族所建,或含有浓厚鲜卑血统的非汉族政权的证据,甚至还推出唐不是汉人政权的"结论".可是,这些人恐怕连那几个鲜卑女子身上有多少鲜卑血统,她们还保留了多少鲜卑文化,跟其他汉人有多少的不同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因为早在三四百年前魏晋,甚至五百年前的东汉,就有不少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与鲜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後期,鲜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汉人**而最多只剩下个象征其祖先中有鲜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则完全**,怎麽能因为那几个女子的姓是鲜卑的,就不但说她们是纯种的鲜卑人,还说她们嫁给汉人後生下的子女也是鲜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鲜卑或者其他异族血统就说该王朝是鲜卑王朝或者其他什麽异族王朝的话,那麽日本天皇中有朝鲜人的血统,日本国岂不成了朝鲜人的国家?那朝鲜人为什麽还老谴责日本侵略了朝鲜?朝鲜人岂不是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无赖?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16: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就是鲜卑本身,在创建北魏前就与汉人杂居和混血,其文化中早就含有大量的汉文化,而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就更不用说了.
  
  这蒙人还有其他一些人认为只要有少数民族血缘的,就不是汉人,只要建立王朝的人身上有丝毫的少数民族血缘,甚至仅凭借史书上记载的某人的只言片语,甚至仅仅是怀疑其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缘,就狂言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王朝就是少数民族王朝,全然不顾这些他们身上的汉人血统,全然不顾他们对汉民族祖先,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认同.既然这样,那反过来我也可以说,只要有汉族血缘的,就不算少数民族.如此一来,北魏比唐朝都还要有资格是汉人的政权了,因为不仅制度和文化,就连北魏的皇帝老子们身上流淌的大部分血缘也是汉人的嘛,呵呵.
  
  在此就撇开文化等方面的**事实,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单纯从血统来看看鲜卑人向汉人的转变,北魏为什麽是汉人的王朝.
  
  首先,鲜卑的人数远比汉人的少,鲜卑族的大部分又是贫困潦倒的军户,因此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在短短的百年内所遭受的几次满清洗,鲜卑族人大量死亡,使得支撑鲜卑族政权的"国家柱石"军队都不得不由当地汉人组成(府兵),另外还有民族间的通婚与强制**等等,因此到了隋唐时期,究竟还有多少纯种的鲜卑族活下来都是个大疑问.事实上,不用说一般鲜卑人不是死亡,族灭,就是早被汉人**掉了,就连不会因饿死,战死,病死而绝种的北魏皇帝,到了最後,也只剩下了1/128的鲜卑血统,而127/128,即99.21875%都是汉族血统了.
  
  下面是北魏王朝血统的中国化表(参照宫琦市定《大唐帝国》等)
  
  1. 北魏创始人道武帝======刘贵人
  
  |
  
  2. 明元帝(1/2)====== 杜贵妃
  
  |
  
  3. 太武帝(& ac14;)====== 贺夫人
  
  |
  
  4. 太子晃(1/8) ====== 闾氏(鲜卑)
  
  |
  
  5. 文成帝(1/8) ====== 李贵人
  
  |
  
  6. 献文帝(1/16) ====== 李夫人
  
  |
  
  7. 孝文帝(1/32) ====== 高夫人
  
  (唐皇室之祖先之一的李冲时任o(︶︿︶)o 唉)
  
  |
  
  8. 宣武帝(1/64) ====== 胡皇后
  
  |
  
  9. 孝明帝(1/128)  
  
  (上面括号内的分数为鲜卑族血统的浓度)
  
  1/128,即只有0.78125%的鲜卑血统!
  
  从上表可知,推行汉化政策的孝文帝只有1/32=3.125%的鲜卑血统,而有96.875%的汉人血统,因此,他禁止胡语胡服胡俗而全面推行汉化路线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本身就是汉人,并不是汉化了的鲜卑人嘛.
  
  所以,无论是从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上来看,还是从血统上来看,不用等到唐朝,早在北魏时期,除少部分人只留下个空头的姓氏符号外,鲜卑人已变得与汉人相差无几了.
  
  所以,按某些人的"血统"观点,北魏就更是汉人王朝了
    
  大唐皇室宗源辩正
  
  关于李唐的身世,《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都有明确记载,是陇西李氏,(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旧唐书记载为陇西狄道) 西凉李?敝?嫡裔,这些都是具有权威性的正史,没有确凿证据,是难以推翻的。其次,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的李唐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全称《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及《畿辅通志》《隆平县志》等方志关于此碑刻的拓文。此碑为唐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近年来,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再者,李熙、李天锡、李虎、李?m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这足以说明,李?出自赵郡,何必托名陇西?可能有两种理由,一是赵郡之李与陇西之李同源,西魏之前,陇西之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同为望族,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关陇李姓为望族,赵郡之李的名望屈居关陇之后,李渊托名陇西,实是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或者,本为陇西之李,但并非华盛之门,后展转迁徙至赵郡。二是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因不是名门,是以家风渐染胡俗,名不雅驯。李氏一族至西魏时才真正显贵起来,李渊祖父李虎入关后,东西分立局面已定,遂改赵郡之姓望为陇西,继而又自称是西凉的嫡裔。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16: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上述两种论述,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政治背景,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李唐之宗源出自赵郡,当无疑义,赵郡之《唐光业寺碑》以及李唐先世的陵寝,提供出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但为何自称陇西之李?何以表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甚为生分的态度?实际上,是李唐王朝出于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令人信服。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延续到隋唐,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势力,统治阶级为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也为标榜自己的出身,托名名门望族完全是可能的,这一现象,甚至到中唐,仍然存在。比方,韩愈的籍贯应为河南孟洲,但为提高门第,托名河北昌黎,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郡望,李唐王朝为给自己的统治寻找更多的合法性,也为提高门第身份,托名到西凉李?敝?嫡裔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出自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西魏以至隋唐,关陇贵族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势的贵族集团,是关陇汉族地主豪强武装与鲜卑的军人集团结合起来的强势联盟,谁想统治中国,必须以关陇集团政治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陈寅恪先生的论证非常有力,令人信服。李渊、李世民父子首先是务实的政治家,其首要考虑的,是巩固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而非单纯的认“宗族”,“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封建政治规则使得联姻、宗族谱系的“认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太宗命高士廉等人编纂《氏族志》,也是同样的目的:确立以李唐皇室为核心关陇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权威,协调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政治利益。同样的理由也可以支持太宗在立储上为何最终确立晋王治为太子,而非魏王泰、或者吴王恪,因为太宗首先考虑的,是关陇集团整体利益。为巩固大唐帝国的基业,防止可能出现的内部分裂甚至内讧,太子的人选的确定,必须得到以老臣兼元舅的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权臣的支持,吴王恪是庶出,魏王泰见恶于长孙氏,唯一的人选只能是晋王治,虽然以才干迩论,晋王治是最次的人选,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反对方的论据主要来自刘盼遂的《李唐为蕃姓考》其主要证据是,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载,对李氏自称的宗源谱系,僧人法琳当着李世民的面予以反驳:“琳闻拓跋达?^,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认为李氏是拓跋达?^的苗青,自称陇西李氏后裔,实属假冒。实际上,这种引文是断章取义,联系当时的实际背景,可以明显发现法琳的话,纯属谣诼。
  法琳为何不惜冒丧生之险,当面顶撞李世民?有何目的?其根本原因在宗教纷争,佛教与道教的纷争,自魏晋以来,持续不断。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固然是拓拔涛本人穷兵黩武,“锐志武功”的扩张野心,也是大臣崔浩、道士寇谦之等人从中挑拨的缘故,包括后来的唐武宗灭佛,也是宰相李德裕,道士赵归真等人的主张,佛道双方一方面互相斗争,同时,又竭力争取最高统治集团的支持! 李唐皇室为抬高身价,以老子为皇宗,尊崇道教,诏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无疑是给道教的发展、扩大提供政治出路,但同时,也引起佛教徒的强烈不满,双方的矛盾、争论日趋激烈,贞观七年(633年),太子中舍辛谓设难诘问佛教徒,僧慧净著《析疑论》予以回答,僧释法琳扩《析疑》为答。佛道的争论,引起社会注意。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表态,对“殊俗之典,誉为众妙之先;诸夏之教,翻居一乘之后”的现象,不能容忍,下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这样,佛道在宗教上的高下之争,变成体现李唐皇室尊卑等差的政治问题。李世民表态支持道教,无疑引起佛教徒不满,僧智实等人上表反驳,攻击道教,受到朝堂杖责。贞观十三年(639),有道士奏称,法琳所著《辩正论》一书攻击老子,讪谤皇宗,有罔上之罪。唐太宗推问法琳,才有上述的一幕。对佛教徒而言,只有否定老子“皇宗”的地位,才能获得“解放”,取得与道教平等竞争的地位,如此,必然涉及李氏宗室的溯源问题,法琳是以口出妖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16: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P> 刘盼遂等人认为,法琳不惜冒丧生之险,坚持异议,必有真凭实据,可是,查遍《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全文,法琳的证据也不过是“臣闻”两个字,也就是道听途说,并没有丝毫的实证。而法琳为什么甘冒丧生之险去当面顶撞李世民?一是因为过度的宗教狂热,在任何狂热的宗教徒看来,能够“光荣”殉教,简直是十辈子求之不得的福分,刀锯不避,纵然一死又怎样?二是法琳认定,李世民未必敢杀他,原因简单,法琳敢当面攻击李唐皇室的宗源谱系,真正目的是要张扬视听,让天下人都知道老子非“皇宗”的史实,为佛教的发展取得出路,并非对李世民的身世有什么真正兴趣,若是李世民因此而杀他,岂非有欲盖弥彰之嫌?纵然法琳一死,但天下人都认为,是李世民“心虚”,想杀人灭口,果真这样,岂非反面助长法琳的妖言?以李世民的聪明,不可能认识不到法琳的用心!再来看法琳与李世民争论的全文:
  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测。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而不知。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超?u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妄陈先后。无言即死。有说即生。”
  法师对曰“琳闻师经对文侯云。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拓拔达?^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生。若据陇西。乃皆仆裔。何者?炖煌宝录云。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今。王曰。老聃父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物竞。处众人之所恶。既处物不竞。又不为先。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乾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存吾今逝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W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隔一十余王。年经二百余祀。此即师资验矣。先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而不阵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情。陛下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轻忤御览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
  帝时大怒竖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法师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而不赏。赏彼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过伏惟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干干。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露之恩。庶全骸骨。”
  
  综观辩论过程,太宗与法琳辩论的焦点是:老子是否李唐的“皇宗”?而不是李唐是否出自拓拔,法琳的引言,充满着佛教徒杜撰的“经书”中对道教的毁谤以及关于陇西李氏宗源的诸类谣言,诸如胡说什么“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这样的话可信吗?“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 纯粹荒诞不经!法琳的“证据”来自其笃信的伪造“佛经”,佛道两教自魏晋以来互相伪造经书,毁谤攻击,道教杜撰伪经“老子化胡经”说什么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印度,化身佛陀,开创佛教;佛教徒也杜撰经书称,佛陀谴菩萨东来震旦,化身老子、孔子云云。法琳关于陇西李氏非宗源老聃的说法,来自其自称的北齐王俭的《百家谱》,该书结论之真伪,已难考辨,即使为真,也只能说明陇西李氏非宗源老聃,并不能在任何程度上否定李唐先世源出赵郡的定论。法琳的o(︶︿︶)o 唉,核心内容始终是李唐先世非出自老聃,也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老子非“皇宗”的史实,这是这个佛教徒真正关心的,而非对李唐之宗源有什么真正兴趣!
   法琳的引言,要么是道听途说的谣言,要么是佛教自己杜撰的伪经,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再结合法琳o(︶︿︶)o 唉的背景,其话有多少可信度?唯一提到关于李唐身世的话,不过是“琳闻。拓拔达?^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这一句,再说法琳这句话,也是 错漏处处,拓拔达?^,?? 拓拔作为姓氏,已被魏孝文帝改为元姓,怎么可能是李氏?要么拓拔是部落代称,达?^是姓氏,达?^出自何语?是鲜卑语的汉语记音?还是梵语的汉语借音?据佛籍载,乔达摩(佛陀)之弟,名为波罗达?^,而达?^之名,非常接近梵语,或许是崇奉佛教之鲜卑部族名称?但也不能证明,译成汉语为李氏,若是李唐先世被赐姓之“大野”氏的转音,那更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大野”氏是西魏政权后来推行复辟政策的鲜卑化产物,非李唐先世本姓,比如,同被赐姓的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在这种政策之下,大批汉化的鲜卑人和原有的汉人又开始鲜卑化,名姓更替频繁,不是死抠古籍能区分清楚的。再者,法琳之谓“柱下陇西”何所指?柱下,应该指的是李虎在西魏时踞八柱国之高位的史实,倘若法琳连这一基本史实都不承认,还谈什么追究李唐的宗源?关于李唐先世的族属,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李熙、李天锡、李虎、李?m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足以证明李唐的汉族身份,李唐先世的真正发迹,是在李虎,至于李虎之前,或者是鲜卑化的汉人戍于武川的军户,或者是渐染胡俗的民户,已不重要,李熙距李世民,已历五世,纵然有染胡俗,也不影响李世民作为一个真正的汉人。魏晋南北朝,本来就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汉人的鲜卑化和鲜卑人的汉化错综复杂,鲜卑人汉化的固然不少,汉人的鲜卑化也非常普遍。比方,高欢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卑化,居住在平城一带的各族被掳人,相处既久,逐渐融化成鲜卑人。
  北魏统一北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民族融合的步伐,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汉族祖母冯太后奠定下来的基础。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定出汉族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门第也很高。汉族士族中有汉魏以来拥有清望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坞主豪强。 魏孝文帝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已取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在鲜卑族贵族、汉族士族的带领下,一般鲜卑人和汉人的通婚更是普遍化,少数的鲜卑人很快被融化了。这样大规模的全面的民族融合中,那里还有什么纯粹的鲜卑人?北魏本身,都难说是鲜卑王朝,何况隋唐?
  
</P>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16: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R>
<TD class=f14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7%" border=0 break-word? WORD-WRAP: fixed;>

<TR>
<TD class=gray14>这个问题争论的实质,不在于李世民到底是胡是汉,而在于实际的政治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纷争,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御用知识分子竭力论证李世民为胡人,是为配合日本侵略者正在进行的侵华战争,削弱中国人,尤其是汉族的民族自信心,而当今的某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尤其是某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竭尽全力鼓吹李世民是胡人云云,无非是想把李世民、甚至李唐皇室、大唐王朝纳入游牧民族的“光荣”之中,为自己脸上贴金!到底是自豪还是自卑?若以血统迩论,隋炀帝杨广也是胡汉混血儿,却没见谁竭力把杨广往自己民族阵营里拉?避之惟恐不及,更别说拉了!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英明君主,功勋卓著的封建政治家,也是一位英姿天纵的军事天才,由他开创的“贞观时代”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优良的政治文化不可企及的典范,后世的封建帝王及其臣子也把《贞观政要》当成他们施政的必备教科书;由李世民和大臣李靖讨论兵法的语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被后世列入《武经七书》,成为古代军人必读的军事教材;唐太宗的文学、书法也很有名,太宗经常亲自拟书诏令,还与文臣一起诗酒唱和,太宗喜书法,尤擅“飞白”(草书的一种)。由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奠定基础的大唐王朝,把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推上颠峰,成为中国历史最华美最壮观的篇章!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光照千秋的巨人,即使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巨星,丝毫不逊色于古希腊的亚历山大,东罗马的君士但丁,法兰克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各个民族都想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以之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可以理解,但是由此而断章取义、歪曲历史,穿凿附会、吹毛求疵则是不可取的,必须批判的!转
</TD></TR></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ABLE>[em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3 16:27: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25 18: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P>蒙古人???????????</P><P>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刚建立时,乌兰夫禁止蒙汉通婚</P><P>因为蒙古族大有被汉人同化的趋势,乌兰夫对此极力必免</P>
发表于 2006-9-26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蒙古?!那个民族本身就是同化的产物!</P><P>突厥清洗大漠时!不就把这一支人杀到只剩4口2夫妻吗?!!就是2大部族的老祖宗!</P><P>"还什么抢来的新娘才是最金贵的"!!!!什么逻辑啊!!!!</P><P>哪里抢啊!汉地啊!!</P><P>汉族周遍的民族都存在着种系不纯的特点!!</P><P>何为纯!中国人自己都说不清楚!</P>
发表于 2006-9-26 11: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周某人</I>在2006-9-26 11:29:00的o(︶︿︶)o 唉:</B>

<P>蒙古?!那个民族本身就是同化的产物!</P>
<P>突厥清洗大漠时!不就把这一支人杀到只剩4口2夫妻吗?!!就是2大部族的老祖宗!</P>
<P>"还什么抢来的新娘才是最金贵的"!!!!什么逻辑啊!!!!</P>
<P>哪里抢啊!汉地啊!!</P>
<P>汉族周遍的民族都存在着种系不纯的特点!!</P>
<P>何为纯!中国人自己都说不清楚!</P></DIV>

这么严格下来,世界哪有纯的民族????
发表于 2006-9-26 16: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本人喜欢把人种基本分为4种!</P><P>原始人种!海岸人种!荒漠人种!极地人种!!后3者应该历史距离比较近!</P><P>根据居住地的气候!人的体型!体形!面部特征!肤色!肤质!发型都会有种适应性的特征!!</P><P>如果硬要说纯的话!有种相对的纯!有几个民族应该比较纯!印第安人!和澳洲土人!!!如果凯儿特人够古老!那他也算是!</P><P>人类早一些分布的一些边缘民族可以是很纯的古人类!!</P><P>如果硬要挑他们中的混血我也没办法!!问题就出在他们中可以挑的出混血!有些新兴民族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什么!</P>
发表于 2006-9-26 21: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有什么纯的血统哦 晕!
发表于 2006-9-28 12: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無聊……你認為你是什麼人,你就是什麼人,唐朝皇室是以中國人自居的
发表于 2006-10-1 1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没有所谓的纯正血统 都是在历史中分化与融合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16: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雨尘</I>在2006-10-1 19:22:53的o(︶︿︶)o 唉:</B>
根本没有所谓的纯正血统 都是在历史中分化与融合的</DIV>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100%的纯正血统,关键在于民族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是建立在共同的血缘和文化基础上的。
发表于 2006-12-16 15: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老李家事过千年还有人抄做[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6-12-20 15: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统纯的人抗病能力差。[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9-10-18 22: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意思!
发表于 2009-10-25 19: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中国人[em49] [em49] [em49] [em49] [em4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6 08:17 , Processed in 0.0778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