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0|回复: 2

復興禮儀的問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9 02: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P>我們已經可以聽到來自民間愛好者、學術界、儒林,還有一定意義上政府的聲音,來恢復我們的禮樂文明了。就今日制禮而言,途經不外乎幾種:</P>
<P>1、新禮。很業餘的考究,適應于這個禮崩樂坏的現實。這事情成本最低,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一些學者和愛好者已經作了不少工作。對於愛好者,這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因爲禮儀固然不能復興中華,但一群青年人開始主動承擔起追溯中華文化源頭的行爲,無疑象徵和證明了一個民族的復興能力。我們只是希望從漢服開頭,以禮儀貫穿,最終,這些年輕人能夠塑造自己的心性,成就自己的智慧,維護自己的熱情,直到成爲專家,依然不失此時的赤誠。對地方政府,一般來説純粹爲了作秀,所以自然不打算有什麽特別的長進,不說也罷。對於學者,很抱歉,對應古代的士大夫,理當是恪守先王之道。在這個禮崩樂坏的時代,新禮也是必要的,但不要讓群衆產生錯覺。
2、用清禮。對於政府和學院來説這是最方便的事情,因爲這裡存留的文獻最多,而且祭器、樂器、服裝,乃至舞蹈都還留著,甚至還有人活著呢。這無疑是既有歷史根據,而又討便宜的事情。但很遺憾,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衣冠上國,尤其是我們曾經的文明在國外依然保留,使用一段尷尬乃至屈辱的異常時期的禮樂,無疑是貽笑大方。所以從政府的聲譽上來説,這個便宜決不能撿。至於學者靠這個吃飯,地方政府靠這個做秀,當然不會顧及國家的形象,所以管不了也正常,但最好有輿論向導。
3、斟酌歷代而損益之。這是個學院式命題,實際上黨任務最終完不成或者保證不了質量或者輪到執行者手裏變形的時候,就是第一种。從禮意上說,每一朝沒一時期的禮樂都是一套取捨體系。換句話說,制禮並不是就每一個條目進行優選那麽簡單,而是就整體進行斟酌。所以對於每一朝一時來説,這都是一個極其困難但又緊迫的任務,所以,一般是根據前一個正統王朝的文獻稍加損益,比如漢是根據秦制而參用周禮。隋是以南朝為基礎而參照北周。明是根據唐宋而就時風損益。這個課題如果要做的話,顯然也應當是以明朝為基礎而根據現實狀況取捨。不過很遺憾,現代中國缺乏儒生,也就缺乏士大夫群體。現代人心目中缺乏正統性,也就是缺乏對我們民族自身的深切體認,如果交給現在的學院,無法保證質量。
4、基於明禮的損益。這是我認同的道路。很多愛好者好談周禮(也有漢禮的),那是對禮的傳承和傳承特質缺乏了解。一、周禮是曾經的社會現實,這個沒錯,但周禮相對于我們制禮或歷代禮典的實際需要,確實遠為廣大的。在那個時代從天子設官立職到士以上的生活日用,無不籠罩在禮樂當中。中國古代不需要宗教,就在於禮制取代了信仰,而完成了對人群生活的滲透。但是,這種狀態自三代以後就再也沒出現過。所以秦漢以降,禮樂與刑政,禮制與職官食貨是明顯分開的,這點是多少有些現代性的。所以對於宋儒來説,一些周制已經不好接受了(比如立尸),而我們民族的審美與習性,正是宋明形成的(後來的被破壞姑且不論)。所以就禮儀而言宋明與我們的感覺更親切,更雅正。二、周禮是一個解釋體系。歷代禮制雖然不同(當然這不同是只有專家才好看出來的),但崇奉周禮而損益卻是一貫的。但這革新與崇奉並存的秘密,就在於對周禮的解釋體系。周禮雖然實際存在過,但文獻到戰國初年才開始形成,而對文獻的解釋文字,則是直到漢初才寫下。也就是說,當儒生們經歷的幾百年的磨難把經文及當時人所能看懂的解説終于寫下來的時候,周禮,已經是傳聞異言的事情了。爲了現實的需要,經師們在盡力考究制度的同時,也因爲政治的誘惑,而開始了彌縫乃至編造……同時,他們的解釋,也無疑打上了他們世代乃至師門的烙印。所以就經文的傳播而言,一種是考據訓詁的樸學工作,一種是經世致用的理學工作,兩者其實是一開始就存在並且一直並存的。對於禮學尤其如此,因爲禮學既需要非先王之道不敢言的崇敬,同時更需要澄平天下的擔當精神!孟子的井田之論,是否是在喻意王者?而鄭王的禘袷之說,竟然沒有金文作證!清人指責宋明儒不尊經書,可清人所崇尚的漢學本身就是摻雜在方術與讖緯之中!所以,周禮與其理解為曾經的現實,還不如理解為當年先經師的解釋。三、宋明是華夏禮制的形成期。基於上述理由,我把從先秦兩漢到魏晉這一段稱爲經學時代,因爲其禮制或者記錄於經書,或者以經書為模本,並且當時經學鼎盛,學有師承,所以中槼中矩。從東晉南北朝到唐,稱爲駁雜時代,因爲其由於南北朝的動蕩,經學散亂,文物滅裂,所以雖然隋唐上能率由舊章,但已不如漢時章法了。發端于唐末五代,到宋時形成,並由明朝重整,這一時期是華夏禮制的奠基時代,應該說,理學在其中的作用是很大的,而禮學,正是理學的重要方面。僅就明朝論述。一、官方對禮典的損益堪稱雅正。二、士大夫對禮制的維護傾盡全力。三、鄉禮完全落實了《朱子家禮》,包括冠服(深衣在周朝是低級常服,漢朝魏晉是所有服裝的基礎,隋唐只存在於高級禮服,宋朝開始士大夫的恢復,明朝則已經成爲民間的常見衣服)、冠、婚、喪、祭,並且根據儀禮在鄉約中補入士相見禮、鄉飲酒、鄉射禮、投壺禮、祭社禮……這樣,官方的《大明集禮》,經師的三禮,士大夫的《家禮》,庶民的鄉約、居家日用大全,構成了完整的禮制體系,並且以儒士為貫穿其中的執行者、維護者。如果大家看看今天的生活類書籍第一章寫什麽,再看看明朝的日用大全第一章寫什麽,也許就會有一個足夠的感性認識:明朝的第一章是常禮,是教子,而最後幾章就是簡化的《家禮》。</P></DIV>
<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ff size=2><B>華夏復興網</B></FONT> <a href="http://www.hxfx.net%20target=/" target="_blank" ><FONT color=#ff0066 size=2><B>www.hxfx.net</B></FONT> </A></DIV>
<DIV twffan="done">
<P>爲了完成制禮的工作,怎麽做呢?
1、任務組。官方、學院或者民間團體或者網站或者個人就某項禮儀分配任務,各自完成儀程、圖片、音樂,然後再由人嘗試、錄像,並有人在網上或媒介傳播。這是目前已有的形式,或者如果官方、學院去做,一般也會這麽做。但是即便出於損益正統王朝的計劃,這樣的發展,依然容易走樣。由於業餘而成爲自制新禮(當然好一些的外行人看不出來,但問題是中國人外行,外國人可不外行,這個國際玩笑不好開)。或者由於不懂正統性(也就是沒有基本的禮制觀念)而撿便宜貨。</P>
<P>問題是,制禮的意義究竟是什麽?難道僅僅是爲了恢復鐘鼓玉帛嗎?難道僅僅是爲了一群人或者全部人一起做一次大秀嗎?禮儀在古代,說得“科學”一點就是條件反射(常禮)和心理暗示(家禮),以及廣告(國家的禮儀就是希望百姓知道的)。就我們的需要來講,現在需要的只有前兩者,而以心理暗示爲重。是什麽能夠打動人的心靈呢?我們的冠禮會有父母專程趕到,會請來大家一直仰慕的先生,在那特定的幾天裏,大家只做一件事,爲了一個人……</P>
<P>所以,我希望在這場禮儀的奠定中,所奠定的,是父母的親情,是師長的尊嚴,是人生的自豪。我希望父母明白的事,我的孩子終將長大,而我應當為他的成人做一件大事!然後,怎樣正確對待這個成人。對於孩子,我希望他們明白一個家族的榮耀,以及爲了維護這種榮耀與團結而甘願忍受,與寬容,擔當,與盡力。同時,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形象來自于千年來先師的傳承,來自于自己所心悅誠服的業師的奉獻。那麽,我希望在我們對於禮學的整理中,貫徹下這種敬意,並使之成爲我們的生命。</P>
<P>2、師承。由於民族的劫難,我們基本上都要遠承古人,或者說,經師是在形成中讓我們去擔當和追隨的,而不是在既成中讓人去攀附的。我們需要這些同道:
文獻提供者(提供數字化的古籍,並發在網站上。這可能是枯燥的鍵盤工作,也可能是渺茫的搜索工作)
文獻校讀者(1、參照原本,點校文本,並註明參校版本和責任人。2、閲讀已經發在網上的文獻,並註釋自己認爲應當註釋的部分,同時指出需要經師註釋的部分)
文獻解釋者(1、作爲愛好者,閲讀已經發在網上的文獻,並註釋自己認爲應當註釋的部分,同時指出需要經師註釋的部分。2、作爲經師,給出解釋,註明責任人。)
策劃傳播者(0、制定復興禮儀的具體方案。1、轉帖頂帖,反映他人的疑問,反駁淺薄之人的質疑。2、在現實中組織禮儀)
相禮損益者(應有相當功底,從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合禮的取捨,使得我們在現有的物質條件下能夠達到行禮目的,能夠複顯禮義)
相禮執事者(具體執行,或輔助執行禮儀)
就目前而言:
我從四庫、四部和網上所能得到的古籍、電子書,以及各種書籍中輯錄了周制和明制的幾乎所有士大夫平民層面的禮儀。我也爲此而搜集各種古籍,尤其明影版。並且初步點校我所上傳的所有文獻,做出必要的正音,必要的解釋。應網友要求做一些個別的解釋。
我希望打算從事這些工作的人至少應當把我的文獻全部看一邊,解釋您認爲應當且能夠解釋的,告知我需要我解釋哪些。
有了文獻的基礎,才能理解古人的禮意,有了閲讀古文獻的基礎,才能樹立起内心的敬意!然後,再做東南西北之人,理解那行禮之難……</P>
<P>由於網速關係我沒有個人空間,我的所有禮學内容都發在華夏復興論壇<a href="http://www.hxfx.net/" target="_blank" >www.hxfx.net</A>尤其集中在禮樂服制版,註冊后搜索ufe3可以找到。</P></DIV>

发表于 2006-11-29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ufe</I>在2006-11-29 2:41:51的o(︶︿︶)o 唉:</B>

<DIV>
<P>制禮的意義究竟是什麽?難道僅僅是爲了恢復鐘鼓玉帛嗎?難道僅僅是爲了一群人或者全部人一起做一次大秀嗎?禮儀在古代,說得“科學”一點就是條件反射(常禮)和心理暗示(家禮),以及廣告(國家的禮儀就是希望百姓知道的)。就我們的需要來講,現在需要的只有前兩者,而以心理暗示爲重。是什麽能夠打動人的心靈呢?我們的冠禮會有父母專程趕到,會請來大家一直仰慕的先生,在那特定的幾天裏,大家只做一件事,爲了一個人……</P></DIV>
<DIV twffan="done">
<P>所以,我希望在這場禮儀的奠定中,所奠定的,是父母的親情,是師長的尊嚴,是人生的自豪。我希望父母明白的事,我的孩子終將長大,而我應當為他的成人做一件大事!然後,怎樣正確對待這個成人。對於孩子,我希望他們明白一個家族的榮耀,以及爲了維護這種榮耀與團結而甘願忍受,與寬容,擔當,與盡力。同時,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形象來自于千年來先師的傳承,來自于自己所心悅誠服的業師的奉獻。那麽,我希望在我們對於禮學的整理中,貫徹下這種敬意,並使之成爲我們的生命。</P></DIV></DIV>
<P>这两段尤为赞同</P>
发表于 2006-12-8 01: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P>同上</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13 11:42 , Processed in 0.0884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