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58|回复: 2

[建築審美之道] [转帖]陈从周先生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0 22: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陈从周教授,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台湾《造园》季刊顾问,日本园林学会海外名誉会员。

  别名:梓翁
  生辰:1918年11月27日
  民族:汉
  祭日:2000年3月15日
  籍贯:绍兴

  陈从周教授,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先生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
由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提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纪念和弘扬陈从周先生的道德风范。
陈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作为散文作家,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1918年—11月27日 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8—1942年 就读于之江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士学位。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处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育史、生物学教员。
  1950年 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并执教于圣约翰大学。
  1951年 任教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苏南工业专门学校副教授。
  1952年 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筹组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5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组组长、副教授。
  1978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85年 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9年 应聘为台湾《造园》季刊顾问,并获日本园林学会海外名誉会员称号。 </P>
<P>
1954年 揭开虎丘塔重要结构之迷
1958年 上海豫园修复工程 发现豫园原配门额
1960年 发现“安澜园”遗址
1961年 发现明代古园“蛰园”(乔园)
1963年 应梁思成之邀,参与设计扬州鉴真纪念堂(1973年落成)
1978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远东部特别顾问方闻教授之邀,赴美国筹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明轩”。
1988年 主持宁波天一阁东园重建工程
1990年 指导富阳“依绿园”修复 指导绍兴东湖规划建设
1992年 主持设计建造云南昆明“楠园”

出版著作:

《徐志摩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49 再版:1989
《中国建筑史图集》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 1953
《漏窗》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 1953
《窗修集录》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 1954
《江浙砖刻选集》北京:北京朝华出版社 1956
《苏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 1956
《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1958
《园林谈丛》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0
《中国古代桥梁史》1980
《书带集》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
《苏州园林》(日译本,路秉杰、横山正译)日本东京出版社 1982
《扬州园林》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  
《说园》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 1985
《说园》(日译本,佐藤昌、河敏武敏译) 日本造园修景协会、东洋造园研究会发行 1986
《绍兴石桥》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1989
《中国名园》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0
《书边人语》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1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2: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P> </P><DIV class=a27 align=center>《园林清议》功夫在园林之外</DIV><DIV class=a27 align=center>                 作者:李怀宇</DIV><P>1958年,破旧迎新的万丈豪情下,“中国营造学社”受到批判,书生气十足的梁思成在自我检讨会中说:“我流毒是深的,在座的陈从周他便能背我的文章,我反对拆北京城墙,他反对拆苏州城墙,应该同受到批判。”陈从周因此以“中国营造学社”外围分子也遭到批判。梁思成逝世那年,陈从周还在安徽歙县“五七干校”。在报上见到了噩耗,想打个唁电去,工宣队不同意,陈从周说,梁教授是我老师,老师死了,不表示哀思,那么父母死了也可不管了。饶舌了许久,终于同意了。陈从周抱病翻过崎岖的山道,到了城内,终于发出了人何以堪的唁电。“冬季的山区,凄厉得使人难受,偶然有几只昏鸦,在我顶上掠过,发出数声哀鸣,教人心碎。”陈从周回忆。
  
  世道如此崎岖,人情如此荒芜,现代化的建设如此跃进,而园林如此宜人,文章如此清新,师生间的感情如此深厚。当读了陈从周纪念梁思成的这篇《瘦影》后,关于陈从周本人的“谜团”才在我心中豁然开朗。
  
  迷陈从周说园的文章好多年了。有时候会想,一个建筑学家的文章,用笔如茶般清雅,韵味如酒般甘醇,说理又如水般清澈,把文化都精当地安排在园中,功力从何而来?那曾是一个谜。后来读了陈从周说园之外的一些文章,渐渐明白,一个建筑学家要超脱匠气,往往是一个通才:是诗文家,是画家,是昆曲爱好者,更是性情中人。
  
  陈从周与徐志摩、沈从文、丰子恺、叶圣陶、俞平伯、贝聿铭的情谊,都非泛泛。他为徐志摩完成了年谱、全集出版,妥善安排遗物、重建陵墓,皆因“无缘无故的爱”:“我爱读他的诗文,虽然我所用力的是古建筑园林,但他的性灵却感染了我的气质。”老友贝聿铭设计北京香山饭店,他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陈从周的诗词功底也深厚,当他重到扬州,看到园林被破坏的情景,不禁怀念已故的梁思成、刘敦桢二前辈,有感而发:“池馆已随人意改,遗篇犹逐水东流,漫盈清泪上高楼。”
  
  梁思成曾说,建筑师必须同时也是一个美术家。陈从周便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30岁时的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其笔下的兰、竹,评家誉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他说园,与书画道理相通:“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
  
  陈从周还是一位昆曲迷,曾刻一方印是“以园为家,以曲托命”,看昆曲名家俞振飞、梁谷音的表演,他时时忘情。园林与昆曲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他多有论述,曾记一戏台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以为演剧如此,造园亦然。
  
  《园林清议》之所以高妙,功夫在园林之外。而建筑学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还稍稍有一点不同:他研究和设计的建筑关乎百姓安居的问题,百年之后,子孙后代还要在屋内避凄风厉雨,在园中赏春花秋月。时代巨变的狂热中,老祖宗的宝贝曾被无数人视为粪土,一声令下,尽化尘埃,许多不复再生的资源白白浪费。1950年初期,陈从周的老师梁思成呐喊彷徨,最终含恨归天。1980年初期,现代化的建设热潮中,同样的愚昧和野蛮以不一样的形式重复着,陈从周义无反顾地接过老师的重担,戏称自己“是消防队,到处救火”。南北湖的环山遭受炸山卖石,山体千疮百孔,树木横遭砍伐,陈从周怒斥当地的父母官:“你们是在践踏老祖宗留下的财富,等于挖祖坟,在卖祖宗!”
  
  时代急剧跃进之际,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殊不容易,而文化的生态平衡常被忽视。园林之中的楼廓亭阁匾,山水花木石,声光影风香,在陈从周胸中,那是文化根基和人间真情的投影。和谐人居的梦想,从梁思成到陈从周,一次次破灭,一次次重建,至今没有留下多少巧夺天工的建筑,却留下薪火相传的风骨。</P>
发表于 2007-1-11 2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留下多少巧夺天工的建筑,却留下薪火相传的风骨[em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7 16:38 , Processed in 0.1263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