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3|回复: 2

[建築審美之道] 秦代宫苑建设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5 14: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原发于网易园林</P>
<P>秦代宫苑建设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贡献
作者:黄琰阅读:591 次上传时间:2006-04-28推荐人:jsj0425 (已传论文 80 套)</P>
<P>简介:
秦统一六国后,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不断开拓与创新的亢奋中。这样的社会景象是与它根植的土壤——新型地主阶级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新型地主阶级的文化精神是宏阔的,它铸就了秦宏大的筑宫建苑活动,也由此引发了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个造园高潮。
关键字:秦代宫苑 中国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 贡献 </P>
<P>秦统一六国后,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不断开拓与创新的亢奋中。这样的社会景象是与它根植的土壤——新型地主阶级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新型地主阶级的文化精神是宏阔的,它铸就了秦宏大的筑宫建苑活动,也由此引发了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个造园高潮。
  秦是怎样在当时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基础上以怎样的审美法则演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园高潮的呢?而且,作为中国造园史的初期代表,当时的造园技法又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法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秦园林以皇家宫苑占主导地位,主要成就于秦始皇。咸阳宫以宫为主,宫内建苑.阿房宫(上林苑及朝宫)以苑为主,苑内建宫或苑内套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及宫苑艺术风貌。
  今天,几乎没有现存的秦代宫苑。但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不少反映秦代宫苑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难免虚辞夸张,但它毕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是有社会现实基础的,所以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在这里我们主要以史实性很强的《史记》、《三辅黄图》和《三秦记》为依据,同时结合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来分析秦代宫苑对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贡献。杜牧身居长安,又曾任史官修撰,他所接触的文献、遗址以及他的经历足以让我们相信《阿房宫赋》所描述的阿房宫的规模、布局、构造等是可以参考的。</P>
<P>
  借景
  据司马迁所作《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这里所指的(上林)苑,是自秦始出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一种带宫室的园林形式——苑,又称宫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帝王宫殿与园苑结合一体,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传统。从西周时期的灵台、灵囿、灵沼到清代的皇宫北海、颐和园,近三千年来相继不断,而比较成熟的例子则始于秦上林苑——阿房宫。
  秦以前,中国园林形式以囿——以蓄草木,养禽兽为主,而苑则基本脱离了在园林初创期的“蓄草木,养禽兽”的单一模式,内容比较丰富。《三辅黄图》载“本秦旧宫,宫中有垂杨数亩,门曰射熊馆,秦汉游猎之所。”《史记》中还载有兔园、鸿台、鱼池台、兽圈等皇家苑囿,足见秦园林的内容已相当丰富。
  上林苑北起渭水,南至终南山,东到宜春苑,西达沣河。秦代传闻于后世最著名的宫殿是朝宫,始皇三十五年建于渭南上林苑中。朝宫的前殿,即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就是说在阿房宫四周修筑阁道,从殿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顶峰树立标志以作为门阙。用门阙的方式将南山纳入自己的范围,又以阁道相连,从景观上说就是把南山引入自己的景观设计中。在后来的造园术中,我们称之为借景,即要求在造园中调动周围一切美的因素。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造园著作——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吴江人计成所著《园冶》,
把借景提到了造园手法中最主要的地位——“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之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也”。而这些,原来早已体现在秦代的宫苑建设中。可以说秦代是我国造园史上最早应用借景来造园的朝代。
  在这种借山为景的基础上,秦代还推出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山地园。以山为基,辟园新景。上林以外,又大建离宫别馆。以梁山宫、兰池宫、长杨宫较为知名。</P>
<P>
  理水
  在秦代上林苑的建设中,不仅“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还“络樊川以为池”,又修建了许多人工湖泊,如牛首池、镐渠,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在秦以前,园林中的水系主要以自然为主,没有人工的痕迹。至秦,则开始主动地人为地将水系引入,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成为园林中的新的景观,从而秦代又开启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理水历程。兰池宫在咸阳东,以水景为主。《三秦记》云:“秦始皇作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筑土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亦曰兰池陂”,实际是一项以人工湖“长池”蓄水拦洪的水利工程。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秦代的理水技法已有相当水平,不仅以水造景,更把水景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结合了起来。这对后世乃至今天都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与今天我们的很多纯欣赏性的景观设计相比,秦代则更胜一筹。</P>
<P>
  叠山
  相传在我国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其中有仙山楼阁、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及长生不老之药,是人们神往的仙境所在。秦始皇做了许多努力想入海登仙山,终未成功。他便在人间建了一处“仙境”,即上林苑长池中蓬莱山——初步开创了一池三山的造园型制。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即由此开始。它不仅成为历代皇家园林创作池山的主要模式,还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历史上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的“小瀛洲”等,是我国造园史上历代相传、广为应用,且常常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重要技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法则中,叠山被赋予特殊的地位。中国园林几乎无园不山,无山不水。《园冶》中“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假山以水为妙”。做假成真,不要求给人以真山水的感受、印象,也不必过多追求山石本身如何奇秀,而应着眼于布局经营,仅求其“像”。后世计成,张涟、李渔都主张土石相间,以土为主,足见叠山在造园中的重要性。而秦能在前世毫无任何造园技法的基础上,开创出一池三山的叠山理水模式,实数一种开天辟地的创举,因为这种技法赋予了园林流动的色彩和清新的灵气,奠定了园林的灵魂基础。
  同时,这种“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技法,两千年来经久不衰,从模仿自然山水发展到模仿人工景物。清代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等汇集全国胜景于一园,亦均由此而来。在今天,它更被衍生为一种新的手法——象征手法,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设计中。</P>
<P>
  空间组织
  秦代,“令咸阳之旁二百余里,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规模宏大,前所未有。杜牧的《阿房宫赋》亦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可能存在一定夸张,但是有真实历史遗影的。秦建筑巨伟体量还可以从实证中见出。秦始皇陵出土的一件夔瓦,当高47.5cm,宽61cm,俗称瓦当王,由此不难想象整座建筑的巨大尺度。
  这样大尺度的园林是和秦代宏大的时代风尚密切相关的。初建这大一统的帝国,使秦把那种宏伟、雄浑的时代精神和美学理想贯穿到了秦文化艺术的各方面。
  但这样宏大的规模,却带来了如何去控制这巨大空间的难题。秦宫苑建筑群在空间构成上,主要以线性建筑廊道、复道等来连接主体建筑,形成各种空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只是在主线上,而不是全部。而且线性建筑过长、形式单调,秦宫苑主体建筑又体量巨大,极大地削弱了建筑的群体表现力。此外秦宫苑多半是空野的山川和自然树木,宫殿较疏落,动辄数百里,不可能密布建筑物或人工培植的花木,无法形成富有魅力的亲切的园林空间。以秦为鉴,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形成了苑中苑的“大分散,小聚合”布局。奠定了园林空间组织的基础。至此我们又可以说虽然汉代是“大分散,小聚合”园林空间组织的始祖,但秦代则是这种布局的奠基石。它以自身为鉴,促使中国园林空间组织走向了更为怡人舒心的布局形式。</P>
<P>
  天人合一
  秦代园林祭祀——追求长生不死的纯功利性目的。《三辅黄图》“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说的是咸阳宫殿与天象的关系。意思是从阿房宫出发,通过横桥阁道,直达渭北的咸阳宫:犹如天上最尊贵的泰一神,从他居住的紫宫出来,踏过阁道六星,横渡天河,直达营室星一样。北塬上的咸阳宫“以则紫宫”,“紫宫”原是天文学的星座名称,又叫紫垣或紫微宫、紫微塬,是环绕古代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周围十五颗星的总称。古人常将天象与人事相附会,北极星恒定不动,故名“帝星”,而以“紫宫”称其宫殿,表明为帝王所居。秦以十月为岁首,那时候在紫塬之前横着银河,即“天汉”,从帝星向南渡过银河是营室星,后者在文学中被称为“离宫”。以渭水象征银河,河上架桥和复道,直抵人间离宫阿房,正与天象相合。整个设计弥漫神学气息,各种星象与人间秩序对应,追求人间、天地同构,皇权崇尚永恒,是一种象天法地的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的相融。而天人合一的观念直至今天仍然得到很多设计师的痴心倡导。</P>
<P>
  总结
  中国古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并称为英华庭院。古园林所蕴涵的那些精湛的造园技法更是为世人称赞,历代相传。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造园师在辛勤总结前人经验,又不断融入自己创新思想的结晶.正如古语讲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古园林的造园技法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丰富、创新和发展的。
  但是,当我们站在秦园林的角度上去重新审视历代中国园林的造园技法时,我们会发现,那些被后世倡导和强调的造园技法其实在秦代已大体完备,而且应用适宜得体,着实令人惊叹。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在那种初建统一大国的亢奋,那种不可压抑的开拓创新氛围中,才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P>
发表于 2007-1-15 15: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em01]
发表于 2007-2-3 12: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P>嗯,好文章。</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7 13:00 , Processed in 0.0665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