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4|回复: 0

就漢服復興及儒生擔當的任務答諸網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6 15: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P>上篇:先談談舊事:</P>
<P>一、某些對漢服運動心存芥蒂,而又委身國學院的人,喜歡引兩段話:
1、《禮記 儒行》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2、《莊子 田子方》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P>
<P>我們認爲,作爲對國學有些功底的人,是不應該這樣説話的。
1、只引用儒行原文,而不忽略自康成以來的解釋體系,這是對儒學道統的不尊重。鄭注:言「不知儒服」,非哀公意不在於儒,乃今問其服。這個解釋直到清孫希旦我都沒見過異議。而某些人卻偏偏要割裂夫子的深刻含義、功夫機鋒,而囫圇吞棗的理解為夫子不知道儒服(若是古代,這本身就是對先師大不敬)。這種對經文的浮淺化是很妨礙儒學的發展的。作爲學者,理當有透過文字理解内涵的能力,理當有綜合歷代形成己見的閲歷。所以這一個小小的忽略,暴露的,其實是當代學術的暮氣:他們把中國的學問只看成兩千年前的死東西,所以雖然高唱與時俱進,高唱回歸原典。但當古人的經世致用總是被他們習慣性漠視,古人的與時俱進已經不能產生心靈的共鳴時--這種學問,有多大與時俱進的潛力呢?
2、現在禮學衰微,學者不知何為儒服,又不知何以先師可言“不知儒服”,這可以理解。現在略作説明:儒者,奉禮者也。故非先王法服不敢服。故唯曰法服、古服,不必儒服之稱也,是以夫子可言“不知”。先王之法服載於玉藻、周禮司服等篇,儀禮亦皆有以用之,故至今可得其詳也。然則春秋禮崩,戰國尚質,兼上陵下替,紫之奪朱,故時人服裝多不合制(如齊桓好紫、楚王翠衣之類),獨儒生端章甫,紳帶搢笏。此亦無他,不法先王,不敢自安也。學者即便不知古賢人之情懷,至少也當有現代自由主義意識。儒生往者不悔,來者不豫,無入而不自得也--所以然者,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耳。觀乎古人之行,亦足以知後生可畏。一些人對漢服運動的態度,既沒有華夏的豁達,也沒有現代的包容,真不知他們生於何時何地……
3、莊子所論者,以其圜冠方履,學者當知此儒多燕齊術士。小人儒君子儒,其皆儒哉?
4、就子學言:
《荀子 哀公》: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如何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捨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夫章甫絇屨,紳帶而搢笏者,此賢乎?」孔子對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捨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紳委章甫有益於仁乎?」孔子蹴然曰:「君號然也?資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黼衣黼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且丘聞之,好肆不守折,長者不為市。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此是的論。儒生若不以荀子立論,而冒稱莊子門徒,未免也太即用見體了!
《墨子 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後行乎?其行然後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大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句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請捨忽、易章甫,復見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請因以相見也。若必將捨忽、易章甫而後相見,然則行果在服也。」
--墨子亦非衣冠者,然既非衣冠,則人自衣冠。蓋本不在服,故亦不必其服。今某些三腳貓,則一邊高唱要求先立其大,一方面又對青年人的小小舉動不依不饒,我不知其道本何在,以不知其修養何在。亦不知其非衣冠者乎?重衣冠者乎?</P>
<P>亦有以“改制度,易服色”,以爲歷代服制無定者。竊謂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此命題於公羊最擅,而董子甞答之:
春秋之於世事也,善復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然而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此以為辭,曰:「古苟可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迷是聞,以疑正道而信邪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聞諸侯之君射狸首之樂者,於是自斷狸首,縣而射之,曰:『安在於樂也?』此聞其名,而不知其實者也。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於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業,而無有所改,是與繼前王而王者無以別。受命之君,天之所大顯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儀志,事天亦然;今天大顯已,物襲所代,而率與同,則不顯不明,非天志,故必徒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者,無他焉,不敢不順天志,而明自顯也。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
——願諸學者無爲自僻。</P>
<P>二、某些人喜歡唱高調,談“禮之義”。抱歉,請先看看《禮記》言義諸篇。對於先王來説,禮之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也不是尋章摘句所能敷衍的文字遊戲,而是要行於父母鄉黨,始於冠,現於色,勵以繹,合於樂,乃能達於政,行乎四方的。即便宋儒,看看他們的教學模式:幼時灑掃應對(子夏課也),然後遍讀經書,成年後乃訪求性理,明少習之所以然。是故先王制儀,宋明儒推行家禮,皆欲義理有所致,是所謂“本立而道生”也。今之學者,如欲言義,若果是儒家之義,請自修身齊家始,然後可效法宋儒,為移風易俗作些實事。如是而知學有不盡,道在萬方,庶幾有所領悟,深夜捫心未嘗有愧,白日罹事皆得條理……或許能說,稍於義理有所得吧。若是追求文藻小道,致遠恐泥,玩物喪志;至於禦人口給,更是玩人喪德,萬不可為的。</P>
<P>三、時下人浮躁,好談作秀。須知一不小心就成了作秀。街上漢服、紙上論道,本無高下,全在一心。若能契合先王深思,動心先賢瑣事,便是有所領悟,庶幾得道了。小子狂簡,子曰:歸與歸與,這就是道了。</P>
<P>下篇:談談漢服復興。</P>
<P>華夏所不同於外邦的,就在禮樂文明。戰國的《玉藻》、《深衣》記錄了先王服制,也就確立了華夏服飾的正統標準。但中國人素來追求自由,所以不欲加諸人。於是必然產生審美潮流,也就是服飾變異。對於西方,這就是流行神話或者時尚產業了。但對於中國有所不同,就在於我們不僅有了經書確立標準,還有了儒生來維護這一切。所以經歷了秦的實用主義、漢初的不作爲。東漢經師就發起了第一場服飾復正運動,全部實現了兩篇中的服制。當然君子不求變俗,所以主要是在祭祀領域,民間是風吹草偃的。經過南北朝的分裂,隋唐則直追漢制,發起復正。當然大唐的正統無損於其包容,當唐朝恢復禮制的時候,便裝仍然隨俗。但到宋朝,理學家卻又不能滿足於便裝的隨俗,開始了深衣製作,司馬溫公、朱子是其中影響最巨者。這一復正,與現在的漢服運動十分接近,都是發起於民間,都是冒著巨大的阻力……只不過,當時的主力是理學家,是儒生,而結果,便是在明朝,深衣成為常見服裝,家禮被各地奉行--這一切在韓國至今還保留。
滿清入關是華夏文明的一次浩劫。但即便如此,
清初遺民,王船山先生、張岱先生保髮膚於深山。朱舜水先生保衣冠於東瀛。黃梨州先生、汝和陸先生存衣冠於僻野。
清季,嘉靖後清廷失去控制力,鄒文蘇先生制深衣於鄉間。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標“漢”字,是近代漢服第一人。
光復後,有夏震武先生束髮深衣,有錢玄同先生著玄端赴教育部任,張大千先生也寬袍大袖遊歷歐洲。民間也有很多不知名先生,著漢服迎接革命隊伍……
至於政府:
民国三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見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門合影、袁世凱祭天照片,可以證明其影響。
1968-1969年,台湾政府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 </P>
<P>可見服飾的復正,是我們從未間斷的努力。我們的文明,就是在對新事物的寬容,與對華夏傳統的尊奉之間,來展現魅力,和突現思想的。</P>
<P>我們承認漢復興的很大不足:
1、缺乏禮制。從漢復運動自身看沒什麽,但作爲儒生,我們希望通過服裝引入禮儀,通過禮儀,引入思想,讓更多中國青年有形得接觸傳統,無形得融入其中。
2、未成產業。既然與時俱進,在工商業社會,產業化是必需的。當然,這考驗的其實,是:
3、一個民族的團結。因爲胡虜外夷、五四文革的緣故,中國古典的基層組織,包括家族、鄉約、保甲、商會……都被摧毀了,而新的組織模式卻至今沒有誕生。問題在於,文明就是秩序。失去了組織,就失去了文明(這就是我們的現狀了)。商業的前提是競爭,競爭的平衡就是協作,這一天何時到來?</P>
<P>某些人不是好説“義”“大”“根本”嗎?這每一項都需要深刻的大智慧。你們指責民族主義了,偏o(︶︿︶)o 唉緒了,作秀了……那都是體不上臺面得細枝末節!
不懂華夷之辨--能不學習西方的民族國家理論嗎?
沒人修身守中--不要說青年人偏激。聽到一句不中聽就吹鬍子瞪眼。茍志於仁矣,無惡也。哪來這麽多厭惡啊!搞國學的上不能師表,中庸不可能也!
不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漢服有了儒林的參與,有了禮制的倡導,還會是做秀嗎?(當然某人敢說先王好作秀我也沒辦法)如果一個產業誕生了,中國人團結起來了,學者不説空話,青年不做傻事,大家都搞實業了--還有秀可作嗎?</P>
<P>我們趕上了一次復正運動,希望籍此也成爲一次文藝復興。</P>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5 20:45:19编辑过]</FONT></DIV></DIV>
<DIV><FONT color=#0000ff size=2><b>華夏復興網</b></FONT> <a href="http://www.hxfx.net/" target="_blank" ><FONT color=#ff0066 size=2><b>www.hxfx.net</b></FONT> </A></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12 22:23 , Processed in 0.059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