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04|回复: 12

[建築審美之道] [原创]绩溪龙川风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年初四去的龙川,但是工作很忙,一直没有能整理发上来。</P>
<P>现在空间有限,所以,也不能尽数发上来了,拣几张比较有特色的发上来吧。呵呵~</P>
<P>需要的人,可以跟我联系,我发给你们。</P>
<P></P>
<P>龙川的草垛子很有特色,跟别处的大不一样,在皖南也是别具一格。
</P>
<P>站在龙川的灵山庵拍摄的龙川全景,风水极是好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理想的好风水哇。
</P>
<P>龙川的胡氏宗祠,里面有董其昌和文征明的墨宝哇。而且真的很壮观,全部都是银杏木建成的,从来不用打扫,连个蜘蛛都没有哦。
</P>
<P>胡宗宪尚书府的戏台,我不由得遐想了一下,当年胡宗宪的生活。哇哈哈哈
</P>
<P>奕世尚书坊,这是明朝嘉靖年,为了表彰胡富和胡宗宪祖孙两代为国效力的功劳而御赐兴建的,很宏伟哦。仰望一下……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5-24 14: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奕世尚书坊的远景,气势很了不起。
</P>
<P>胡氏宗祠的内景,里面容纳300~400人完全不用担心拥挤哇。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7-5-24 14: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P>皖南祠堂 牌坊都很多的 </P><P>要说最出名的估计是承志堂 号称“民间故宫” </P><P>最让我好奇的是皖南的火盆 冬天时人坐在里面 下面用火烤  </P>
发表于 2007-5-24 2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P>出了贵人的家族就是不一样呀</P>
发表于 2007-5-24 21: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草,你把BLOG的游记也贴过来嘛</P>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23: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嗯,可以啊……呵呵</P><P>但是,贴这般版还是贴诗文版呢?</P>
发表于 2007-5-26 23: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这版啦  分开会让俺不知所云滴
发表于 2007-5-27 0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为什么,看了觉得很亲切!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1: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000000>皖南行记 龙川悼情</FONT></b></P><P><FONT color=#000000>去年九月就有了前往绩溪龙川的意向,但因种种缘故,一直未能成行,及至年前,一切工作事务已毕,于是,又动了这个心思。终于在新年的初四初五成行,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他乡之土。
朋友一直笑说我执着,皖南那一方穷乡僻壤,不过是山水美些,无甚可留恋之处。莫不是因为他胡家出了伟人,好奇的要去看风水罢了。
的确,我此行的目的是去观风水。古谚说:“死在柳州,葬在徽州。”可见徽州的风水好到了极致,连往生的人尚且偏爱,何况我这个存世之人呢?然而,我所好奇者并非伟人的家世,而是由徽州风水所养育的人,骨子里究竟带有故乡怎样的烙印呢?原不为别的,只为能脚踏实地的在即将开笔的故事中,写好两个人。
说到这两个人,他们各自的身上倒真是镀着一番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徽州的民间史家说,一个徽州的海商演绎的闽浙倭乱,最终是由另一个徽州人所终结。这前后,抛开时空和距离,其实不过是两个徽州人运筹帷幄的智斗。于此,我深以为然,并对此产生了无比的兴趣。那么,徽州人的骨子里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两人以什么来互相吸引,互相利用,互相争斗呢?
车行在路上,我的脑子里也一直反复盘旋这这些疑问和好奇,带着这一切,我步入了陌生的徽州,一群在历史面前叱咤风云的高大身影的背后世界……
</FONT><FONT color=#000000>龙川?夕阳悼情
从南京到绩溪县颠簸了六个多小时,一旁的同事已睡得迷迷登登的了。车在丛山绿影间的公路上辗转盘回,也许你眼里几秒前还一直是满目墨绿的山的身躯,而一眨眼的瞬间,在你面前就会出现世外桃源一般的山谷村落。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在大山朦胧着雾气的怀抱中,尤为的凸显出来,格外分明地构成了一条明亮的光带。“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因为在这里你无法预知下一秒的风景将会是什么,就如同你无法预知你未来的人生命运将是怎样的走向,或是曲折蜿蜒,亦或是一马平川。
下车时,双脚已有些麻木了,然而,落脚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兴奋,让这麻木的不适去得很快。已是下午一点半了,在这冬日,正是一天中最终暖和的时间,我只希望导游赶快从视野里消失掉,因为在这龙川,我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停留时间,她所说的内容,我早已在来之前洞悉的比她更详尽,故而,她的解说于我,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在奕世尚书坊面前站定之后,导游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解,从绩溪的得名,到左龙右凤(龙川的村后是龙须山,村前有凤头山。),侃得非专业人氏晕头转向。我却只着意于这建于明嘉靖年的牌坊上,究竟记载着什么。这牌坊是嘉靖帝为了表彰胡富和胡宗宪祖孙世家公忠体国的功绩而敕建的。胡富与胡宗宪是本家的叔祖和孙辈的关系,两人同时在嘉靖朝为官,胡富为户部尚书,胡宗宪为兵部尚书,二人出仕时间相差正好是一个甲子。故而,为了表彰龙川松公派胡家世代出国士名臣,起名曰“奕世尚书坊”用以镌刻二人的功绩。这座气势恢宏的牌坊得以在文革动乱中完好存留,完全是因其自身的用料极其厚重,其所立之处即是人来人往的便桥,造反派唯恐砸伤了自己阻断了交通,只好被迫放弃了。也正是因此,让我得以在时隔百余年的今日,目睹了一个家族曾经的辉煌,不由得暗自庆幸。
过了便桥,又是一座石坊,名曰“都宪坊”,是嘉靖年表彰胡宗宪的从弟胡宗明而立。因只是政府表彰,故而这牌坊从规模等级上都远不及皇帝下旨敕建的奕世尚书坊气派,大约因此,导游也懒得去说,漫不经心地转过水街,便领着一众人到临街的少保府门前。少保府尚在修复,暂不对外开放。据说,这就是当年胡宗宪的私人府邸了,眼前紧闭的一双大门让我多少有些失望。我曾试图寻找捷径进入这游人禁足的处女地,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然而,很遗憾这少保府如同云英未嫁的闺阁小姐,始终无法得其门而入,只得望而心叹了。不过,对于修复之后的模样,我的兴趣倒也不大了,也许里面想象不到的破败沧桑,才是最真实的面孔吧。
水街上游人云集的地方,莫若胡氏宗祠的照壁和门前了。有意思的是,宗祠的照壁与宗祠的正门中间隔着溪流相望,这与我后来在宏村见到的汪氏宗祠的格局大不一样。胡氏宗祠的规模的确让人惊叹,我从没见过那么高的门槛,那么大的石当,那么威武的守门神将。人常说:“你家门槛太高,高攀不起。”,说的便是这大户人家的门槛。如这般看来,胡氏一族在龙川的声望自是了得的,而作为徽州三大姓氏之一,更是名副其实的望族了。
宗祠外的匾额乍看上去不打紧,细数落款,我不由得一怔,落的竟是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款。印象里董其昌的字大多俊美秀气,难得看到笔力这么苍劲的,于是赶紧拍照存档。一旁的同事却已等不及了,拉着我匆匆追着导游进得门去。
在徽州,或者说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宗祠甚至是家祠都是不允许女人进入的。在男性掌握绝对权力的年代,女人只是一个附属品,其地位甚至不如一只小宠物。拥有着绝对权力的男人们始终坚信,女人本身就是不洁的,这些每月会有流血等生理迹象的女人进入宗祠,只会亵渎神灵,冲撞祖先,带来灾祸。因而,女人即使再有能力和功绩,也只能站在大门外,不能越雷池半步。虽然现在这个社会,现实的说,男女依然地位悬殊,但我作为女性,能进入这曾经的禁地,算也是有所进步了。
前厅的占地面积很大,三四个旅行团,百来号人站在里面,依然显得很空荡。正中是胡氏祖先的巨幅画像,两面的木栅门上用心雕琢着精美的花鸟图。我一一仔细拍照存档,发现一转边的都是荷花和水鸟,千姿百态,包含了荷花在春夏秋冬的各种形象,美轮美奂。我不禁有些迷糊,作为宗祠,是祭祖先,严治家的地方,为什么要装缀象征佛家纯洁的荷花呢?难道是让子孙有荷花一般高洁的胸怀,还是让子孙们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
这疑问待我入了第二进的享殿,才有了答案的眉目。享殿的匾额出自明代鼎鼎有名的青藤道人徐渭的手笔,往里便是拾台阶而立的胡氏历代祖先的神主。前后数来,约有百余,气势可见一斑。两侧的木雕换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瓶纹案,将此联系到前厅的荷花纹,我大胆的猜测了胡氏祖先的用意。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瓶”即是“平”,通“平安”的意思,算是讨个口彩。而“荷”则象征谐音的“和”,是“和顺”、“和睦”的意思。那么,内外木雕合起来,指的应当就是“平和”或“和平”的意思了。也就是说,胡氏的祖先希望子孙后代以和为贵,平和的做人处事,和顺治家,和睦相处。
随着一众人走近了拾阶而立的百余个神主,在前面默默的站定,这上面诸多的名字皆是陌生的,与我没有血缘关系,我也不了解他们生前的过往,但却意外觉得亲切。我想,大抵是一种家的安全感作祟吧。我的家族出自何方,家祠立在何地,这些都无从考证。这一刻,我觉得胡氏的族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知道自己的来处。这份欣喜就如同海外的华人叶落归根时候的心境,让人平白生出些许的嫉妒。
在这众多的神主中,有一个神主显得极其的特别。因为这个神主属于一个女性,这在众多家族的宗祠里是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的。旧时,男女尚且不能同桌吃饭,何况是共享宗庙的香火呢?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她的生前究竟有着怎样的功绩和地位,足以令她在众多的男性族人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堂前的祖系表和挂像述说了她生前的荣耀。原来她是当年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天下的女将军,几番出生入死,浴血沙场,最终马革裹尸而还。明王朝建立后,为了纪念和表彰她戎马生涯和忠君体国的一声,皇帝特别下旨,着胡氏家族将其供奉于宗祠,用受后世祭奠和景仰。
导游说:“这是一个女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女性的骄傲。”我却觉得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一种悲哀,难道不能跃马疆场,为国尽忠的女人,就不值得被景仰,为后人所骄傲么?无论是在封建王朝,还是在现代社会中,女人只有做到了铁打不动的女强人,和男人一样拼杀,才能被列入青史,为人称颂。而那些本有才智,却为了家庭,为了后代作出牺牲,投入心血付出努力的女人,难道都是卑贱无能的庸人么?在西方,女人在家庭的付出,在哺育后代上的付出,与一个职业女性对社会的贡献是等价的,为广泛的人群所认同。而在传统的中国,一个女人在家哺育后代,照顾家庭,却被公认为是无能或是理所当然的表现,中国人管这个叫做“吃软饭”。一个女人尽她的才智,哺育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后代,为国家作出贡献,这难道不应当为人景仰,为人尊重么?中国现在就像一个怪胎,又要学习男女平等,却又在无形中继续着传统对于女性的不公待遇。
等我回神过来,导游已经领着一众人往宗祠外面去了,徒留我独自站在享殿里,一人面对百余个神主,像面对着无尽的历史,百余个缄默的灵魂。在这中间,我一眼就找到了胡宗宪的神主,而他的神主所面对的,正是享殿门口的一块万历皇帝为其平反的石碑。碑上的字迹离得太远,在我站立的位置,看不甚清楚。我在想,如果这世上真的有灵魂,宗宪公是否能够看得到这为自己平反冤狱的文章,又是否会后悔自己过于冲动的结束了自己年仅五十四岁的生命呢?不可否认,宗宪公是嘉靖朝无双的国士,尽管他的身上有着污点和缺陷,但他无疑是公忠体国,实心做事的大材,最后在冤狱中绝望的自尽,想必也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亦或者,是他诱杀汪直、徐海有违天良的报应。但是,这报应本不应当由他来承担,而应当由海禁国策的始作俑者来承担。时过境迁,站在他灵魂安息的地方,我闭上了眼睛,用心感受跨越遥远时空的交流,还有那“贼一日不除,则臣一日不敢离军营;海上一日不靖,则臣一日不敢离海上。”的心声。历史,毕竟是过去了……
从龙须山余脉上的灵山庵下山之后,心里只记得那因窄小而显得局促的灵山庵门口有一副别有深意的对联:“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若说它对的工整,从诗词格律上来说,其实平仄也未必到位,但是,却在冥冥间道出了某种心声。你说它是让人看透红尘,超脱于六道轮回的劝世恒言,好像这句中的“国土”与“天下”却分明代表着儒家出仕入相的抱负,好不矛盾。我突然想起,当地有一阙绝句,用来形容这兼于出世和入世之间奇特心事可能比较贴切:“寻得祥云小洞天,云多曾不碍幽眠。烧丹辟谷只多事,出洞书生入洞仙。”天下清明,仕途平坦,就入世为官,治国平天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候,则出世为行云野鹤,求个独善其身吧。这就不难理解,宗宪公在时,为父母守孝丁忧期间为何每日必登龙须山远眺,留下“登临倍觉江山重,学步应惭到菲才”的感慨了。我想,他每立于这龙须山上时,心里也许抱着的,正如这副对联所写的心境吧。然而,现实不会因为个人的期望而发生改变,历史也不会因为个人的理想而重写。凡事,也许不当问能不能做,但问该不该做,争一分,便多一分几率,多做一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的多。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并不是一切都顺利的,甚至需要你做出你几乎无法承受的牺牲,但看,经历过这一切,是否能办成这件事情。一个人的一生要想没有污点和错误,要做完人,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就如同太多的人希望滴水不漏,结果落个被别人连盆端走的下场。我就很欣赏宗宪公说的那句被载入史册的话:“吾宁不做名臣,亦不可做小人。”他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角色,也知道自己的身上有太多的污点和缺失,但是他已经能够坦然的面对命运的决断了。因为尽力去做,实心去做,但凭良心,把过程做好,结果也就没必要看得那么重了。历史,从来都是由后人书写的,是名臣还是小人,是成王还是败寇,岂能都如自己的意愿呢?
离开龙川之前,我独自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宗宪公的尚书府中游览了一番。从惜月亭进得门去,正面对着一个家用的小型徽戏台。我在敦厚堂的梨木官帽椅上坐了片刻,看着对面空荡荡的徽戏台,用心体会那种浮生若梦的心境。戏台的主人,他坐在这敦厚堂的椅子上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叹着浮生若梦呢?他的灵魂是否还会在无人的月夜,回到故园,借着戏台上上演的一笑一颦,对自己的宦海沉浮品评一番呢?在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天井下有那么多的功绩牌匾,还有神秘的御赐宝函,可是它们主人却早已经殒命于冤狱,魂归不知处了。一切的恩怨忧乐都成了后人的笑谈,主人的过眼云烟,可叹,世事无常……
夕阳往西落下去了,红彤彤的脸儿在山丘起伏的脊梁间若隐若现。我坐在离去的车上,扭过头去看倒退的风景,如同看历史倒退的洪流,宛若梦境。过往离我越来越远了,夕阳的现实却在淡淡的红霞中残破了,我的脑海里,那种心情难于用只字片语表达,只浮现出了曾经在书本上看到的一句话:“回首夕阳已含山。”
红色渐渐退却了,接下来的,只是漫长的,黑色的,迷一样的夜。
</P></FONT>
发表于 2007-5-28 1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em17][em17]
发表于 2007-5-29 18: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帖当如是!</P>
发表于 2007-5-30 14: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
发表于 2007-6-26 15: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风物和湖南很有点相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9 23:08 , Processed in 0.1986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