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41|回复: 12

坐姿改变中国文化——从席居与正坐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0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就像国际互联网合手机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发明,甚至是像椅子这样简单的小家具,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P>
<P></P>
<P></P>
<P>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 没有椅子, 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 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放在脚后跟上, 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 可是在正式场合下, 必须这样坐, 否则就是失礼。</P>
<P>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
<P></P>
<P>跽坐的秦俑</P>
  到了东汉末年, 一种名叫“ 胡床” 的折叠板凳, 类似于现在的马扎, 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 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 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 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 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 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提高, 以前人们坐姿低矮, 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 以使坐着的人们能看到窗外的风景, 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 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 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 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 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在椅子出现前, 人们的坐姿很低, 以至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 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 椅子出现后, 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 桌子也就应运而生, 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 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因席地而坐, 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 都使用高足餐具, 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 餐具置于高桌上, 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 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 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椅子出现前, 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 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 所以, 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 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 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 席地而坐, 凭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 范增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这五个人一人一案, 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 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 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 直到八仙桌出现, 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 分餐制也顺应的变成了合餐制。         椅子最大的影响,莫过于<B>国人的心理</B>.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的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B>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从而使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们都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B>
<P>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P>
<P>韩日现今一直保留着跽坐的习惯</P>
<P></P>
<P></P>
<P>         宋代以前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B>平等</B>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那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B>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漆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B></P>
<P>         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也有椅子,也没有跪坐,为什么没有那种奴化的倾向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用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跪,就算是见到君主,也只是单腿跪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上下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前面也说过,在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到奴化作用。</P>
<P>         我国自北宋以后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这恰恰与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只是巧合吗?就像国际互联网合手机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发明,甚至是像椅子这样简单的小家具,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P>
<P></P>
<P></P>
<P>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16       作者:澹台卓尔</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9: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size=3>席居与正坐:中国人的优良传统</FONT></b></P>
<P>文/江言延
                 
                  上篇
  
   中国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状态是一种平面风格,席地而坐,择地而卧,身体受力重心不离“地面”,是以谓之“平面”起居方式。这种起居方式也传给了日本、朝鲜。
  
   与“平面”相对的,是西方人的“立体”起居方式——即身体重心离地,以椅、凳作为支撑工具。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习惯坐着椅子、伴着高高的桌子生活,其实这本是“西式”的起居方式,西式起居与中国文明结合,博大包容之下或许亦多少有着原生文明的失落。
  
   自椅子从西方舶来之后,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就渐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高坐。至于这种变革始于何时,以前令我困惑,有说南北朝,有说唐代,有说宋代。但我注意到比较专业的说法大多指向五代前后。
  
   渐渐的,我也自认为把这个时间问题基本搞清楚了,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习惯垂足坐椅,其过渡时间在五代至北宋比较可信。因为任何一种舶来品要在全社会普及是需要时间的,尤其对于古代缓慢的社会进程。如果把西式坐具传到中国的时间当作中国人席地时代的结束,显然是错谬。其实在很早的时候,一些异域坐具如胡床、胡凳就曾伴随着佛教而来到过中国,这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但这些东西在中国一直属于另类,未能融进中国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之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不大。直到后来椅子的舶来和普及,才真正改变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席地之风。而大规模使用椅子始于宋朝,这基本成为共识。中国最早的椅子应该来自西亚,唐代应该已经有了这种舶来品。但椅子最初是作为奢侈品存在,仅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的府上,老百姓一般是享受不到的。在今天看来,说椅子也是奢侈品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只要想一想,那时的人们长期以来在地上生活惯了,对于平民老百姓而言实在没必要在居室里增添这么一个多余物件,而且也缺乏来源渠道。终唐一代,椅凳并没有影响、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此系古代社会进程缓慢的原因,加上唐朝的社会、经济模式仍然是趋向封闭、保守的中古风格,也势必造成上流社会的文化不可能太快地进入下层社会。资料表明,唐代的室内仍以席为主,人们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
  
    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不一定就是跪坐(正坐),还可以盘腿坐,古人称胡坐。很长时间里,胡坐被华夏礼仪看作失礼的表现(胡坐,顾名思义即胡人的坐姿),而跪坐才是华夏古人的标准坐姿。五胡乱华以后,北方为少     数     民族统治,想来胡坐在中原就“堂而皇之”了。不久少     数     民族接受汉文化,但不知有无接受与传统汉族礼制紧密相关的跪坐(正坐),至少后来的隋唐由于是汉族政权,应当有所回归。但隋唐又跟以往的汉族朝代不同,此时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有文化包容力和兼容并蓄的时代,估计已不会象先秦汉魏那样强烈地排斥胡坐了,而是“胡汉”和睦,只不过跪坐(正坐)仍具有传统礼法的地位。那时的男士盘腿而坐应当不会被人诟病了,但女子估计还不行。到了五代时期,胡坐就已经相当普遍,虽仍旧是坐“地”,“平面”式起居并无大变,但已为日后在椅子上生活做好了过渡性准备——因为盘腿坐可以看作是居于跪坐和坐椅之间的“折中”形式。
  
    关键的革命发生在宋朝。宋朝社会,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国进入平民时代,市井的活跃,经济的繁荣,使椅子终于在全社会普及开来,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国人的起居方式终于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平面”变成了“立体”。这种改革给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要小看这个变化,由于不坐地了,所以就用不着脱鞋了,中国人曾跟日韩人一样的除履席居的习惯就此革除。而由于坐在椅子上比坐在地上高出了许多,所以桌案也必须升高以求适应,桌子高了,一系列的家具也随之升高,相应的,房间窗户也要升高,进而导致建筑结构的变化等等......
  
   不光如此,“立体”起居还给中国人造成了心理和精神气质的变化。我总觉得跪坐(正坐)的姿势很优雅,是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坐姿。然而由于椅子的到来和普及,这种优美的身体符号没了。穿着宽大飘逸的汉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依着高高的桌子,仔细想想,是不是少了一点纯正的味道?美学是一种组合的学问,我总觉得只有西方人的紧衣窄袖坐在椅子上才好看,可如果穿那样的服装跪坐于地,就显得别扭。而宽大飘逸的汉服,我也总觉得只有用跪坐的身形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雍容、端庄、宁静、谦恭的美韵。
  
   可惜的是中国人对于“符号文化”的丢弃往往毫不留情(从某种角度看,文明就是一个符号体系)。椅子固然是好东西,但用椅子完全覆盖掉一直以来的席居文化未免太过粗暴!而原本残留的一点跪坐礼俗也因席居时代的结束而灰飞湮灭。作为一个文化重要的符号标志,随着椅子的舶来,竟然变得如此的可欺,连一席之地也不容存在,非得把它完全消灭不可!只剩下一些汉语用词还在隐隐地暗示着先人生活的身体姿态:席位、出席、促膝谈心、举案齐眉......
  
   跪坐是一种身心锻炼,可以有效的提炼人的礼仪气质。我相信,常常跪坐的人,精神气质上会产生变化。也正因为在历史上摈弃了跪坐(正坐)的礼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变了——端正平稳变成了歪斜不定;原本的典雅渐沾市侩、粗俗之气;人与人原来诚挚地正面相对,变成了坐在椅子上侧身相顾,坦诚、信任的品格从此渐失......
  
   跪坐是很能锻炼人的礼仪修养的。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跪坐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想想,一个人如果可以习惯跪坐,还怕行走坐卧各种场合的姿态有失礼仪吗?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的礼仪气质强于现代中国人的原因。也许有人把西方人作为反证,但不同文明圈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因此有着不同的美学评判与分析。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0 19:26:0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9: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                                                下篇
  
    以上是从美学感受、精神修炼、礼仪修炼上,阐述跪坐的可取。但这些还不足以使许多人认为跪坐就一定是个好传统。事实上,跪坐一词是现代语,古人没这种称呼,因为在中国古人那里,这才是标准意义上的“坐”,不需要再加个什么跪字,而其他的坐法才应该在坐前加一个字,如胡坐、倚坐、蹲坐。由于现如今坐字的含义早已古今两义,所以我们只能使用跪坐一词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不过,好在还有一个更好听和庄重的词——正坐。故下面的文字,凡说到正坐一词的,不加括号解释。
  
    虽然经过了上篇的论述,但也许仍不足以充分令人觉得它真是那么优秀的传统,那么此篇再讲讲正坐的一些现实上的好处。
  
    正坐其实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是一种锻炼,对身体存在诸般好处,这已有医学证实。举我知道的例子,首先,习惯跪坐能减少驼背的发生。第二,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比较低。此外,跪坐对男性健康的好处更大,能减低阳痿的发生率!现代医学告戒人们,长时期坐着对身体不利,尤其不利于男性健康。因为男性的生殖器不适宜长时间受到来自下方的托力,久而久之将损伤男性功能,如果还是长时间坐在柔软的坐具如沙发,则情况更糟。甚至有过这样的极端例子见诸新闻:某青年因为痴迷上网,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导致睾丸坏死。因为坐椅子把睾丸坐坏死的男子毕竟很少,但这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长时间坐椅对男性生殖健康客观上存在威胁性。研究表明,常年坐在办公室的男性,阳痿的发生率比其他职业男性高出几倍。所以现代医学建议白领男性,为了自身健康,不要在椅凳上坐得太久,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
  
    由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如果是正坐,则会如何?我们会发现,这种隐患就没有了。因为正坐只是把脚后跟垫在双股下,生殖器并未受到何种托力,而是悬于股间,因此跪坐虽然是坐,却几乎跟站立时一样使生殖器不受束害,这就很可贵。从这个问题上看,坐椅凳对男士来说反倒不是好习惯。而且比较起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乐于久坐于椅凳上,因为总的说来,国人不及西人好运动,总体喜静,且最普遍的娱乐是打麻将,这就有些不妙了。
  
    这不禁使我产生一种奇想,当然也仅是一种奇思妙谈——难怪中国古代的文人,从外在形象到心灵状态,直到唐代还有一种健康、刚毅的气质,入宋以后,则渐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形象,柔弱萎靡,心灵渐趋病态,阳刚之气大不如前。原来宋以后的文人,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挤压阳物,实际上就是戕害自己的男性功能,也就等于损害自己的阳刚性,即使没有坐成生理阳痿,也多少使自己精神气质上有些阳痿了。而整个民族的男人们,都是以这种慢性戕害男性功能的方式坐着,因此整个民族的阳刚之气也就下降,所以自宋以降,中国在外族面前屡受屈辱,不复当年华夏之雄伟。当然这纯属笑谈,但我也曾试过正坐,在那端正笔直的姿态中,我确实可以感觉到身上仿佛在酝酿着一股刚毅正大之气,更能对比感觉出那种大大咧咧靠在椅子上的慵懒散漫之气。有人可能觉得正坐的样子刻板,岂知那正是一种刚性的符号,那端端正正一动不动的姿势,其实内含着一股爆发力!中国人性格最果敢刚健的时代,也正是那个普遍“跪”着的时代。而席居生活,实为一种“大起大落”的生活——坐卧得低,突然站起便显得高,因为中间落差的距离很大。这种“大起大落”天生就是“四平八稳”的反义词,容易形成一种果敢、锐利和具爆发力的性格。而当中国人普遍都在高桌高椅高床上生活了以后,由于坐卧站立的距离落差小了,“大起大落”的感觉便没有了。奇妙的是,这时候中国人的性格也走向了四平八稳,并且用“中庸”来解释自己四平八稳的合理性,把古人的哲学概念也拖进庸俗的境地。
  
    其实正坐的优处还不只如此,它真正的意义是吻合中国古人的哲学思维和对待天地的态度。坐于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亲近,而采取跪坐,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这正是华夏文明的原道精神;与之相对的是西方人“凌空而起”的“立体”起居,象征着疏远自然、不敬天地,故西方人热中改造自然。
  
    同样是坐地,正坐与胡坐相差很大。胡坐以卑贱不恭的臀部着地,把“不洁”的足部正面示人,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他人的恭敬都大打折扣。故中国古人鄙夷胡坐,并非仅仅因为胡坐容易“走光”。
  
    现在,已经有人在医学的角度上发觉正坐对中国古人思维的影响。医学上的专业描述我说不好,也记不太清,只明白个大意,权且以我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前头说了,席居时代是“大起大落”的生活,使民族个性不至于变得四平八稳,而“大起大落”在医理上的好处是刺激思维。不少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冥思苦想的时候,突然站起来走动,这时候,脑中灵光一闪......
  
    医学上的解释大意是从地上跪坐的状态突然站起,由于距离落差大,体内“气血”(不知此词恰当否)上冲,刺激脑部神经,使大脑思维功能瞬间加强,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灵感的迸发。古代文人在思考、写作的时候,由于思绪翻飞,难免会围绕着案几站站坐坐(没有椅凳羁绊,站站坐坐很容易),多少哲思的火花,便在那许多次站起后的瞬间闪现。我不敢武断地说这种“站站坐坐”就等于在提高智力,但古人一会儿贴着地面思考,一会儿又凌空思考,这种大落差的转换或许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体验,从而影响到思想的性格特点,以至影响、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心理。中国文明最大部分的智慧成果也正是产生在那个席地跪坐的时代,尤其在正坐习俗最盛的周、秦、汉、魏、晋时代,是中国人最具灵性的时代,全面固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特征。
  
    纯粹的华夏哲学精神就是跪于天地之间思考,这是典型的东方思维修炼,讲究的是顿悟,是灵光的闪现,是一瞬间就使思维达到终点。与之对应的西方人思维,反倒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思维,它不讲究顿悟,不需要太灵光,重视的是过程,重视老老实实地推论,所以西方人的逻辑演绎能力强于中国人。这两种思维各有优长,由于文化背景各异,很难兼而优之,但要俱失之却并不难。也许是巧合,自中国人普遍地从地上站起坐到椅子上去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走向僵化,曾经有过先秦的深邃、魏晋的灵睿、盛唐的飞扬,而自宋以后,则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中国人一贯擅长的东方思维能力亦步亦趋地下降,只有在禅学中还得到了几许继承,而逻辑思维更是自古以来的弱项,从此以后,中华文化呈萎缩不前之势,盖因中国人的优势思维正在减弱,而劣势思维也未能增强之故。当中国人全部习惯坐椅子的时候,这时的日本人突然又模仿起中国古人的跪坐了(注:日本自唐朝学去了跪坐,但在国内推广却是十二世纪以后的事。另外,朝鲜人更习惯盘腿坐)。
  
    综于以上所述,正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符号,是古代华夏文明的精华之一,体现了先人深邃的智慧,对身心体都有各种益处。但有人会说对身体也不是绝对有益——即跪坐会提高罗圈腿的病发率。但比起如前所述正坐的诸般好处来,这个缺点却可以被大大抵消掉。而且罗圈腿的病因不止是跪坐,还有骑马、踢足球等运动都容易形成罗圈腿,是不是这些运动都该废除?罗圈腿通常因于童年长骨骼的时候,身体姿势不当所致。就象儿童坐在桌前写字,如果不注意坐姿将可能导致脊椎发育弯曲,但好象没有人说坐在桌边写字是致人驼背的祸首。对于正坐,如果一定还要追求完美,即控制罗圈腿的病发率也不是不可,只要不让儿童跪坐太久或者不让儿童跪坐,那么连唯一一个缺点都不存在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正坐是一种有益无害的修养身心的方式。
  
    当中国人的坐姿从席地正坐变为腾空高坐的时候,当中国民族终于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时的中国文明却地走向了下坡路。当中国民族看似骄傲地高高坐到椅子上去的时候,内心与精神却颇为奇怪地走向了自卑,这个站立起来的民族竟走进了一段屡受外侮的历史,宋朝人坐是坐起来了,外 交地位和民族精神却是跪下去了。后世国人不明白这种华夏原道精神的奥妙——当你跪坐于地的时候,你不是婢膝于他人脚下,恰当地说这是一种亲于地、仰乎天的生活符号象征和精神体现,是自卑于天地。跪坐修养就是与天地合一的修炼,有利于心之纯正,人格之独傲。在“平面”席居时代,你拜见自己的上级或长辈,对方会端端正正、腰杆笔直地正坐着等候你上前问候,你会感到那比坐在椅子上更具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气,而且这种凛然气质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同时也是“不亢不卑”的精练表达,使你鲜明地感受到今天许多达官贵人歪歪扭扭坐着,翘着二郎腿待客是多么地浅薄,有什么尊严可言。
  
    在很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以这种刚直、恭敬、典雅的姿态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这样面对面跪坐着产生了丰富的哲学理论,汉唐人就是这样跪坐着傲视天下。而近古以来的中国人,坐是坐得越来越高,精神却是越脆弱。却不知道当你的身体愿意矮一节表达对天地的恭敬时,你的灵魂却能得以在天空腾飞。
  
    本文虽然论述了正坐习俗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好处,那么是不是提倡恢复这种古代礼俗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许多早已逝去的事物,要想完全拾回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为正坐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符号,它在形式文化体系中具有连锁性,它会牵涉到现代中国人诸多的生活习惯及外在文化的问题。首先它是席居时代的产物,如果复古,就不得不牵连至居室文化的复古,牵涉到生活用具的问题、中国人起居习惯的问题、社会礼俗的问题等等。可说成本极高,困难很大。本文固然表达了对这一古传统的推崇与神往,但不席居,不正坐也不会使民族完蛋,西方人不混得很好吗?而中国人放弃席居后的历史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本文旨在阐述正坐的文化内涵和优点,论述正坐确实对人的身心有好处,值得推广,感兴趣者自可一试。在批判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误把精华当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不少,但“正坐”作为曾长期存在于古人生活中的礼俗,还真不是糟粕,而是精华!</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0 19:25: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3 21: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妙!支持!
发表于 2007-9-23 2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P>坐姿与精神没有必然联系,并且我认为不是礼节上的不平等影响了思想状态,而是思想状态影响了礼节上的不平等。</P><P>坐板凳久了造成身体隐患,正坐久了同样也影响身体健康,那主要问题还是在于生活方式的不科学,并非跪坐久了就不影响身体健康了。正坐还会使腿部血脉循环不畅,尤其影响青少年发育。 古人有“久坐伤肉”的说法,长时间跪坐,不活动,下肢长时间紧张,气血运行不畅通,骨肉两伤。日本人经常被讥为腿短、萝卜腿,恐怕就是因为跪坐的原因。</P>
发表于 2007-9-24 13: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P>隆重场合正坐一下,平时也不这么坐的  </P>
发表于 2007-9-24 1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P>可以考虑正坐\胡坐\立坐相互交替,他们具有互补性...</P>
发表于 2007-9-24 23: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坐? 是现在的坐姿? 其实坐具早有了,只是引入胡俗之后更高了些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15: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奈盈子</I>在2007-9-24 13:32:32的o(︶︿︶)o 唉:</B>

<P>可以考虑正坐\胡坐\立坐相互交替,他们具有互补性...</P>


嗯,其实古人正是如此的。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坐姿视不同的时间、场合而定~
发表于 2007-10-6 2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P>正坐不会影响男子的生育能力……嗬嗬嗬,这似乎倒是有些道理。不过跪久了腿部血脉不畅也是事实。</P><P>我决不认同坐姿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心性和精神这种观点。</P><P>楼住的想法偏激了。</P>
发表于 2008-2-22 17: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在 魏晋时期(可找到的资料证明)就已经不 跽坐了,改成盘腿而坐。在06.03.21.的《探索与发现:中国古代家具:远去的生活》有介绍(在电驴http://www.verycd.com/topics/38878/有下载观看)
发表于 2009-7-20 17: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还是觉得坐姿在某种程度上对精神面貌的体现还是有帮助的!
发表于 2009-7-21 20: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坐了这么久了  ,
    很难改过来 , 文化不能丢 ,但都改成那样的坐姿是不太可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5 04:30 , Processed in 0.0756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