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10|回复: 23

论承明与宗周之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 09: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服兴起之时,以衣冠作为振兴民族精神、重塑汉民族国家的载体,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主义诉求,它与重建传统文明的华夏复兴并不如现在那么水乳交融。我想这与当时满清辫子戏的肆虐和汉民族英雄被一步步拉下神坛有关系,如果说新时代人们的精神焦虑和寻找信仰皈依是传统复兴的根本原因,那么满清戏的刺激和APEC会议“唐装”热则是汉服复兴的直接原因。由于现实因素的刺激,早期的民族诉求必然更为强烈,虽然矫枉过正,却也是在现实与历史的语境压抑下反抗的表现。

    随着倡导汉服的深化,必然要与汉族传统文明结合,衣冠不仅止于民族象征,更有重塑审美心理与礼法的含义,由此,汉服运动开辟了一条复兴华夏文明的新途径,变坐而论道为起而躬行,以实践的方式使传统深入人心。

    很明显,汉服自身不仅具有民族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在实践中也同样表现出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即汉服的民族性与文化性之辩。由此,引发了汉服运动的两条基本路线,一支以民族主义为旗帜,一支标榜为文化论者。重视民族诉求的宗派由于对明清鼎革的历史认知,反对奉满清为正朔,进而对冠服制度的选择上倾向于明制,标榜为文化论者的宗派认识到汉之文教声乐以周为本,进而对服制的选取走向周制,这就是汉服界承明派和宗周派分化的本质。然而,汉服兼有民族性与文化性,故承明派亦须重视传统文明,宗周派亦不可漠视民族诉求。那么,承明与宗周之辩到底说明了什么?

    首先,承明与宗周之辩体现了更重视哪一方面的汉服者逐渐形成流派,这是由汉服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既然是民族服饰,必然具有民族性,同时它又是礼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舍弃文化性,汉服兼有双重属性决定了汉服运动过程中必然出现更倾向于哪一方面的实践者,人以群分,共同倾向的人们汇聚为思想一致的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承明与宗周之辩无妨大碍,反而在实践中诉就了汉服文化的张力,丰富并深化了汉服的内涵,民族性与文化性之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社会运动本身的自足系统,更合理的推动着华夏复兴。

    其次,承明与宗周之辩不完全是冠服制度本身的争执。周朝距离现代超过两千年,周之冠服不仅缺乏出土文物佐证,典籍记载也语焉不详,宋以来士大夫在恢复深衣的努力中尚且争执不断,遑论今人。宗周很难真正的落实,只能尊奉距离周制更近的服制,由此宗周也就变成了宗秦汉,而事实上,秦汉冠服的资料也相当缺乏,说到底宗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意识的主观倾向。那么承明呢,我们看到虽然尊奉明制的汉服者在实践中的确融入了更多的明制服饰,比如朱子深衣搭配方巾儒生装束,圆领襕衫以及直身等,但他们又不可能完全的奉行明制,除了为适合现代人起居要调整服饰设计外,也要顾及人们对真正明制汉服的好恶。华夏文明经过蒙古的破坏,元气大伤,朱明立国之初,洪武皇帝诏令恢复汉家衣冠,建立新朝冠服制,虽号曰以唐制为准,实则上取周汉下采唐宋,明冠服制度的建立为汉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过我们要看到,明在恢复汉礼服过程中未必真正做到沿袭传统,他们也是先制定大体的制度,逐渐在实践中完善,此外,靖难之后,燕王系带有蒙古色彩的军服元素逐渐渗入民间,连同蒙元王朝的影响一起导致明代服饰的蒙古化倾向。故而,复兴汉服完全尊奉明制也不可行,承明同样也体现了一种主观倾向,无非它是民族含义的。我们复兴的是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汉服,它不是单纯选取某个朝代的冠服制度,当然这不等于否定新时代的服制不可以某一朝服制为主另行调整。

    最后,承明与宗周之辩说明了现代汉服制度需要建立。虽然承明与宗周宗派的形成是由汉服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体现的是人们主观意识导致的服制倾向,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可以单纯的尊奉某一朝代冠服制度,现代汉服制度仍然要在实践中摸索,在总结中构建,建设出一套适应现代人生活和审美心理的汉服制度,功莫大焉。新服制的建立绝对不能是向世俗的妥协,为迁就现代人生活状态而无底线的更改汉服设计思路将使之丧失自身的魅力和社会意义,汉服复兴是民族审美心态重塑的过程,阐释传统适应现代与化民成俗回归传统在矛盾中走向统一。四五年的汉服复兴历程,走到了今天,站在前沿高度的汉服界主流人群开始不约而同的思考服制问题,这不是偶然。

    汉服民族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意义,被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论者不能不顾民族大义,否则就不是民族复兴,民族主义者不能无视传统文明,否则就不是华夏复兴。抛开宗派之争,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世界上有离开民族性的文化吗,又有缺乏文化底蕴的民族精神吗?离开了汉人的民族精神,汉文明将没有筋骨,同样,离开了汉文明的民族精神也空洞无物,民族性与文化性之争,承明与宗周之辩,并不是某一部分人开创的路线之争,它仍然没有走出汉服自身深广的内涵,阴阳对立而转化,矛盾的双方构成这一社会运动内在的自足系统,在争执中完善着自己。

                                                                                                                                                          齐鲁风  2008.1.22
发表于 2008-1-23 09: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过
发表于 2008-1-23 10: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孤陋寡闻了,不知道关于“承明与宗周”竟然成了一个重大的争论问题,先放下这个问题不谈,从这个事情我想到,当年改革初期邓小平提出“不争论”,真是太高明了,人性深处好像就有这个弱点,特别不善于求同存异,只要有一点机会,就能找个机会拉帮结派。所以千万不要陷入争论的泥潭,想好了,找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做好自己的事,千万别跟人费口舌
争论只有一个积极意义,那就是炒作。想要在争论中找到真理,那是缘木求鱼。因为发现真理需要的是充分的研究和冷静的思考
发表于 2008-1-23 10: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争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简单粗暴地挂号,一种非常僵化粗暴的“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你文化,我就民族;你崇明,我就宗周;讲文化就要宗周,讲民族就要崇明
这让我想起了这些说法:“老干部就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卫星上天、红旗落地”~~~~~
发表于 2008-1-23 1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大家都能像齐鲁兄这样想事情全面一些、认真一些、客观一些,就好了:)
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3 1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3 11: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1: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说“矛盾的双方构成这一社会运动内在的自足系统,在争执中完善着自己。”,民族性和文化性必然要兼顾,双方的争论也会导致建立服制的共识
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3 11: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23 12: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不是让大家缄口不言,而是不要陷入意气之争,毕竟翻一翻历史上的争论,一“争”基本上就是乱帐。
要搞清楚“争论”与“讨论”的区别:
讨论的话需要注意人和人形成不同意见的原因很多,包括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采取的思维方法,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等。正如黑格尔所用的“同一句格言”的比喻,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说了同一句话,但是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小孩只是刚学会的几个字词的组合,甚至只是空气振动;但是老人说的那句格言包含了他生活的全部体悟。同样的,我们很多时候在和人对话的时候,往往其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言下之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需要超越言语,体会对方为什么会生发出这样的说法,他使用的这个概念或者语句是想表达什么意义。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意忘言”(当然,得意未必要忘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无论怎样都要“得意”)不能执着于言语,这才是“讨论”或者说“对话”)
发表于 2008-1-23 12: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可不可以这样.....
如果一个款式---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如果是千百年来演习,制度未缺,那么我们就演习离我们最近的,比如盘领...
如果制度有缺,但后世创立新制,就演习后世的,比如方心曲领.又或深衣.
发表于 2008-1-23 12: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争论往往就是执着于言语层面,如我刚才所说的简单粗暴、口号横飞、帽子满天,以我划线、党同伐异
其实历史上到大多数的“论”到最后都是以一句“殊途同归”了结公案。何不一开始就好好地说话思考呢。所以这也是我特别讨厌那种派别争论的缘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感情,关键是把真理淹没在意见之中
所以,归纳起来,要对话不要争论,更不要意气之争,有话好好说。
另外,关于明和周的问题也是早有所闻,当时看到只是觉得“这也值得吵”?也就一笑而过了,没想到现在还争论得这么热闹。其实我们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双方要控制情绪,不要搞成党争”,最后在双方的对立统一中达到共识。所以需要我们去发挥自己的作用,使研讨在健康理性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陷入语言之争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2: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只看到了争论,却没有看到争论的根源和意义,承明与宗周之争恰恰是汉服发展深化的一个过程
发表于 2008-1-23 1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我觉得这个思路很有启发意义。因为所谓“周、明之争”可以说就是执着于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从文化复兴的角度谈,中华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所以振兴中华文化必然要振兴汉民族文化,复兴汉服,以及汉服背后的“审美、礼法”等;
而从民族角度谈,当年的民族压迫和种族统治给汉民族带来的扭曲还并没有恢复。而民族本质上不是个血缘的集合体而是文化、共同心理的集合体,所以汉民族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汉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是归结到民族文化“道统”(借用一下这个词)的恢复,换个流行的用法就是“游戏规则”的恢复。忘了在哪儿看到篇文章,提到一些文化冲突,其背后的本质是规则的冲突,遵从谁的文化,就是遵从谁的规则,而“三流企业作产品;二流企业作品牌;一流企业作规则”,游戏总是庄家赢。如果规则制定权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再努力也只是一个好演员,而做不了导演。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当然不想把规则的制定权拱手让人,但要别人完全遵从我们的规矩恐怕也不现实,但是,在交流中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好面对他人与人交流,并且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好好发挥,而不是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跟随。
因此,明和周只是外表的现象,如何理解和恢复文化的“道统”或说“游戏规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发表于 2008-1-23 13: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兄上面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是要透过争论的现象,看到争论的根源和意义。把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让讨论陷入混乱之中
发表于 2008-1-23 20: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汉服吧子奚的o(︶︿︶)o 唉:

汉服复兴,必然是民族精神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结合。片面强调文化性,给正常的民族意识与自豪感贴上不合适的标签,或者为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沉迷于口号与非黑即白式的偏执,都是无法真正实现振兴汉服、汉文化、汉民族精神的目标的。在这个意义上,齐鲁兄所言极是。

至于宗周与承明的论争,则是一个已经在各汉服网站日益显性化的话题。我认为,既然汉服礼制以周制为尊,那么不论主张以哪个时代或者哪些时代的汉服制度为主体,都是主张者的自由。但是主张的方式不应是意识形态式的,而应该是严谨踏实的,在细致研究历史史料、各代制度的基础上,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制作结合起来,展示各代汉服的真实面貌,把选择权交给民众。真实的汉服内含着真实的华夏审美与思维方式,在不断深入对汉服的认识的过程中,民众的审美也会被更高端的真正华夏文化所引导、所改变。

总结:未来的汉服制度走向何方,不是哪个网站的汉服运动者能够有资格制订的,而是建立在汉服考据者与实践者的密切合作上的。现代汉服制度,或者说民间汉服制度共识的达成,必须经过两条互相交织的过程:
考据——制作实践——经长期民众检验而逐渐定型
考据——原貌再现(结合礼仪节俗)——改变民众错误认识与审美
发表于 2008-1-23 22: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子奚吧主所言很是精到。
汉服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是一牧铜板的两面,是一个统一体。具体到每一个人,可以做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都是有益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省却许多无端的争论。

另外,本人还认为,汉服是一个整体,强调汉服文化,未必必定要独“宗周”,重视汉服的民族性,也无需唯独“崇明”。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3: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承明与宗周的争论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问题,就是汉服文化的内涵,矛盾而统一的双方在对立中完善了汉服在特殊时代的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社会运动内在的自足系统
发表于 2008-1-24 11: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是一个整体,强调汉服文化,未必必定要独“宗周”,重视汉服的民族性,也无需唯独“崇明””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就是要防止这样的简单挂号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8: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文化论者并没有真正宗周,而民族主义者也没有真正承明,本文已明言宗周与承明乃出于一种主观意识,也就是说宗周派并没有宗周,承明派并没有承明,这并非服制之争,宗周与承明之争,文化性与民族性之辩,说到底是一个问题,仍然属于汉服文化内部的问题,这一对矛盾乃汉服的双重属性使然,构成汉服运动内在的理论自足系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7 14:28 , Processed in 0.0759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