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62|回复: 11

自制的蹀躞带、七事和鱼符等腰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1 22: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蹀躞带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很明显是游牧民族的东西,一大早出去放羊,天黑才回来,甚至几天都回不了家,又要随时准备打狼啥的,于是把常用生活物品都系在腰间。反正他们是骑马,不是走路,不会觉得很妨碍行动。

蹀躞七事谓:

佩刀——大唐刀
刀子——原图里的小刀子,用来割肉吃等。
砺石——磨刀用的。
契苾真、哕厥——据说都是宗教吉祥物,其中之一是唐墓壁画里常见的武士携带的弓袋上那种长毛毛装饰。
针筒——放针线,随时补衣服。
火石袋——打火机。。。。


关于这种腰带的形制,大抵由带鞓、带銙、带头及带尾等组成。鞓就是皮带,带尾是钉在鞓头用以保护革带的一种装置,以后发展成一种装饰。带銙是从蹀躞带上的牌饰演变而来的一种装饰。其造型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及鸡心形等。从唐代起,以带銙的质料、形状、数量、纹饰等辨别等级。如《新唐书·车服志》记唐代腰带:一至二品用金銙;三至六品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用银銙。以后又规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带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带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带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银带銙,九枚;八至九品用鍮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銙,不得超过七枚。

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的高低。

蹀躞带原件参考以下两件出土文物:




  狩猎纹金蹀躞带


  时代:唐代
  质地:金
  尺寸:长155厘米
  来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出土
  此带系黄金所造,并附佩刀二把,为突厥贵族带饰,纹饰反映了突厥族在草原上的狩猎生活情景,对研究唐代突厥族的生活习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牡丹纹铜鎏金蹀躞带、佩刀

  时代:辽代
  质地:铜
  尺寸:带长60厘米、刀长37厘米
  来源: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蹀躞带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饰,也是辽代契丹族的服饰之一。它的产生是根据其游牧生活方式,习惯在腰带上佩挂弓箭、刀等狩猎用具及日常生活用具设计的。这条蹀躞带出土比较完整,革革呈 和带具都完整保留下来,为研究契丹族的服饰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蹀躞带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石刻、壁画复原绘制)



俺制作蹀躞带的原料:

布满透空圆洞的皮带一条、小皮包一个(逛街时淘来的)
细皮条X7(到用一大块皮子现割皮带的地摊上协商买来)
各种形状的金色铜片、苗银针筒、“鱼符”、开元通宝钱串(淘宝万能)
502胶水、用于捆绑的细铜丝、附在皮带背面用于穿铜丝的金色贴壁纸等。

成果如下:







照“蹀躞七事(纷砺七事)”的规模,垂下来的小带子没弄那么多,不多不少正好七条。上面粘了金花作装饰




RIMG0169-resized.JPG (204.73 KB)
2009-4-21 20:41








右边第一条小带子上系了鱼符,第二条带子俺打算挂唐刀,所以用粗点的皮条。

鱼符: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爿,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史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出土鱼符:




很郁闷的是,俺到处也找不到形状比较相似的东西,最后只能从淘宝买了一尾弯尾的铜鱼。

近景:


RIMG0157-resized.JPG (186.51 KB)
2009-4-19 23:28



左边的小带子上则系了革囊和“针筒”(蹀躞七事被它代表了)





RIMG0163-resized.JPG (432.66 KB)
2009-4-19 23:30



革囊里装了……一串开元通宝,共18枚。如果俺以这身行头穿回贞观四年,那么能买五斗米左右……摸下巴,正好是陶渊明的一个月工资?


RIMG0165-resized.JPG (394.79 KB)
2009-4-19 23:33



皮带上“镶嵌”的“金饰”(其实是用细铜丝绑上的铜片……),似乎叫做“銙”或者“环”,是用玉、金、银、铜、铁或犀角、瑜石等制作的方形装饰物。隋和初唐,皇帝的腰带用十三銙,-_-|||九銙。俺这个……正好贴了九片椭圆型金片上去。另外带头也装饰了一下。



   RIMG0155-resized.JPG (341.86 KB)
2009-4-19 23:34


发表于 2009-4-21 23: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有感觉…尤其大爱那个鱼符!
发表于 2009-4-22 12: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厉害了,还有什么好东西也拿上来吧:lol
发表于 2009-4-22 1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囊里装了……一串开元通宝,共18枚。如果俺以这身行头穿回贞观四年,那么能买五斗米左右……摸下巴,正好是陶渊明的一个月工资?
--------------------------------
但是你这个钱看起来好旧,到了大唐不会被当成伪币吧:P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9: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伪币倒不要紧,唐代因为一直钱荒,所以民间对私铸的铜钱也是接受的,只要别让朝廷官员抓住就行。。。

但是那个鱼符身份证肯定是假的,到哪里冒充都会被扭送官府:L
发表于 2009-4-23 00: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扭送官府,这个好~~~[em01]
发表于 2009-4-23 11: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蹀躞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啊
蹀躞是用来表意的?
还是表音的啊?
谁有研究啊?
俺来请教一下
发表于 2009-4-23 13: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好厉害呀 那个开元通宝不错
发表于 2009-4-23 16: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Z不错啊~~~很厉害的说
发表于 2009-4-23 19: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旅游的时候带一个不错,呵呵
貌似古代多功能军刀;P
发表于 2009-4-23 21: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能做成这样,实在是感觉钦佩,虽然还有些不完美,但是相信楼主会越做越好的。

另外,小小的摆一摆蹀躞
       蹀躞是带鞓上垂下来的系物之带,垂蹀躞的革带即为蹀躞带。但是系蹀躞的时候事先要在带鞓上装附环的銙,蹀躞系在銙的环内。。这样的蹀躞带在魏晋到初唐时比较兴盛,但是中原人毕竟不是游牧民族,蹀躞上的物品用不了那么多,所以就只用蹀躞的也比较多。。。
    但是光垂着蹀躞其实也挺累赘的(装饰用还算好),蹀躞也不用了,但是依然称为蹀躞带,就只用有带銙而无蹀躞的革带;往后因为装环比较麻烦,就成了带眼的銙,即宋代人说的古眼,蹀躞这时候就直接系在古眼内而不是开始的环内了。如楼主所示的参照图,都是辽代的蹀躞带,带銙开古眼,蹀躞即系在其内,而不是楼主那样再另开圆孔系蹀躞。。。。再往后,就连带銙都没有古眼了,自然就少了蹀躞,而称呼蹀躞带的也就少了。。。

    另外,关于引用说明的等级记载那段,楼主犯了个小错,书名是《新唐书。舆(yu)服制》,并非“车(che)”。。而所说的带銙数量,一般指的是带环的銙,比如新唐书。李靖传:“靖……十三銙,七方六圆,銙各附环”。。唐代的中华古今注书里更明确的说了:天子用九环带。。都是用环来说明的。。因为同上所说,也出现了不带环的带銙。。那些就不大算数了。。

了解有限,只能说这些了。其余的若有兴趣,各位可参看孙机先生的 中国古代的带具 ,算是目前比较详细的文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

引用说明的是俺直接百度copy来的,手懒了,所以出错= =

蹀躞和銙的关系,楼上所说是正确的。俺这个手工制品,勉强要比的话,其实垂小带子的洞眼上方,那半月形的金属片(图五、六拍得比较清楚)才是正经的“銙”。大面积的椭圆形金属片,只是为了好看而已:L

因为原料皮带买来的时候,是密布着一长溜圆洞,距离非常紧。严格按文物复原的话,应该在每个圆洞上方贴金,下面垂小蹀躞带,一共垂下来十七八条,才更象样子,但是那样好象制作难度太大……所以最后折衷了一下,保留了九个圆洞垂带子兼作针扣,其他圆洞都用金属片遮盖起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5 12:52 , Processed in 0.1286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