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0|回复: 4

对“木牛流马”的探讨===李 迪 冯立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9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军师诸葛亮(181—234)与曹魏作战时,需要从四川盆地向北边的汉中等地运送大量军粮,但要通过艰险的秦岭,一般畜挽车根本不能通行,于是他设计了“木牛流马”运输军粮以解决问题。可是,“木牛流马”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呢?千百年来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直到现在研究不衰。在电视里也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木牛流马”,慢慢地负重运行,而且有牛头的样子。纷纭的看法,使人莫衷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发点和方法就是历史上的原始记载。《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只有简单的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南北朝时裴松之(372—451)给 “诸葛亮传”作注时对诸葛亮作“木牛流马”引用了《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文字,现全部录于下,以便研究:





<P>
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P>
这段五六百字的记载,明白说明“木牛”和“流马”是两件运输工具,绝不能理解成一件。



<P>
记载中主要说的是木牛、流马的外形构造;包括形状和大小尺寸,精确到几寸几分。木牛和流马并不是样子像牛像马,而是指它们的作用和牛马一样能驮运东西。木牛在结构上有些部件仅可比喻为牛的什么。而流马的“形制如象”,大约是由“ 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而来, “靬”音 jiān ,意为干燥皮革[1],应是挂在流马的前面,但不像是大象的长鼻子。



<P>
木牛“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特行”,是指单独行走,可走数十里,比较好理解;“群行”就不这么简单了,从字里来看就是一群木牛的运行。如果联系诸葛亮创造新的运输工具主要是为了克服“蜀道”难行的目的理解的话,那么“群行”只能是前后一串同时在山路上运行,甚至走的是栈道,绝不能两个或两个以上前后错落并行。由于一长串相随而行比单独行动必然要慢。所说的“数十里”、“二十里”,根据下面的分析知是指一天,可以说速度相当慢,就是“数十里”估计也不过是三四十里或四五十里而已。



<P>
至于载重量,木牛一头载一岁粮,未说具体单位。当时诸葛亮所用单位应是东汉的,据研究东汉成卒每日发给粟6升 [2],每升容积约合今200毫升左右[3]。粟的比重不好准确地说,我们假定与水的比重相近,1升≈200克、6升≈1,200克。365天×1,200克≈438,000克≈400公斤。流马有“方囊二枚”,应是两个盛粟的木箱子,“每枚受米二斛三斗”,数量确切,容积相当于46,000毫升,米的比重比水大,可估为50公斤,二枚应为100公斤,是木牛的四分之一,与木牛载重量相差较大,但行进速度,应快得多。



<P>
木牛、流马是用什么动力使之运行,记载中没有明确提到。很可能是,在诸葛亮看来是人们熟知的,不需讲述,仅在对木牛的说明中涉及到人力。他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可能是指群行。我们设想:每头木牛的前头有一人拉,手扶双辕(“牛仰双辕”,应是用于手扶),后面一人双手推车,主要掌握牛体的平衡。形成一个长串牛群。一天前进20里,而“人不大劳”,清楚说明人是动力只是“不大劳”而已。对流马则未提到有人同行,也未提到一日走多远。毫无疑问,载重量很轻的流马,同样必由人推着前进。



<P>
除人力外不可能有其他可用动力,风力和水力根本无法利用,用牲畜拉或驮也行不通(因为车的宽度和马的高度在很窄的行军路上很难行动)。



<P>
<P>我们赞同学术界多数学者的看法,认为“木牛流马”是独轮车。但一些细节问题,还有很大的讨论余地。如一般将“木牛”和“流马”说成是同一件运输工具,便与文献记载不符。</P>
木牛有“一脚四足”,不好理解。从字义上讲,足就是脚,是人和动物的行走器官。有人认为一脚是一个轮子,四足是前后的四根支柱,但把木牛和流马合为一物[4],与原始记载不合。我们认为将脚理解为轮子是可取的,但四足是什么还需进一步探讨。文中说“转者为牛足”,是否可以理解为轮辋或轮辐,即木牛的车轮由四段轮辋组成,轮辐可能也是四根。



<P>
木牛的脚(轮)有多大呢?根据“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可计算出来。木牛行使时,轮子每转过一个轮辋,为1/4周。所谓“牛行四步”,我们理解为轮子正好转一周,一周的长度应与人行距离相等,也就是六尺。由此可推得轮的外直径约为一尺九寸一分。当时的尺长较短,只相当于23.5厘米或长一点 [5]。轮的直径约合44.9厘米。这样大小的轮子稳定性较好,车身两头斜向翘起,便于山路行动。不过由此引起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就是木牛、流马的整体体积有多大。



<P>
原始记载的尺寸中,流马的“肋长三尺五寸”,相当于3.5×235=82.25厘米。以占全身长的一半计算,则全身长为82.25×2=164.5厘米。方囊“高一尺六寸五分”,与车轴半径接近,则流马的车轮直径估计约三尺三寸,即约0.78米,比木牛车轮大一些。木牛因载重量大,身长当比流马要长,长多少,实无从谈起。



<P>
通过上面的分析,有关木牛、流马的一些问题比较明确了或大体上有点眉目;在一部分具体问题上还有不少谜,有待大家研究。



<P>
我国独轮车的构造,由于用途不同有多种型式。常见的有两类:一类车身上面是平的(图1);另一类是中间装有立架,两边载物(图2)。还有车身较低且前端向上翘起的独轮车(图3)。图1所示的平车为20世纪中期河北农村使用的一种独轮车,其直径约50厘米,与我们推测的木牛车轮直径相近。图1所示的有立架的独轮车是我国最常见的独轮车样式,车轮直径一般在90厘米左右,与我们推测的流马车轮直径相近,它两边载物,也与流马一致。另外,成都杨子山二号汉墓出土的“骈车画像砖”上,有表现一人推着一辆载有两个长方形箱箧的独轮车的图像。(图4)[6]可以认为,流马的形制与此相近。但图4中的两个长方形箱箧似装在车的轮轴后面,人的负重较大,流马当为它的改进形式。四川渠县浦家湾东汉时期的无铭阙浮雕上也有独轮车的图像。(图5)[6],反映了早期独轮车的构造形式。因轮轴安装在车身的最前端,推车人要负担一半多的重量,负重较大,使用时是相当费力的。木牛可能也是这种独轮车的一种改进设计。图1、图3所示的独轮车可以说都是其改进形式。木牛的改进之处应当是车轮安放位置改为较靠近中部的地方,前面加了拉车的双辕,同时车身的高度也有所增加。我们认为,木牛、流马是独轮车技术上的一次重要革新。



<P>
人们为什么把木牛流马看得神乎其神,可能和200多年后祖冲之(429~500)的传记中一条记载有关。记载说:祖冲之“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7],没有进一步说明“施机自运”是怎么回事。好像“机”能起动力作用,把它发动起来就能自己运行。它“不因风水”,“不劳人力”;笔者之一早在30年前已指出:“不管怎样,木牛流马不可能是自动的运输工具,因为在三国时代还不能够制造任何一种动力的发动机。”[8]祖冲之同样做不到这一点。关键是“不劳人力”这句话,“不劳”不是不用,只是减轻了劳动强度,“施机自运”很可能是祖冲之传的作者的夸大其词,绝不可信。



<P>
祖冲之以后,又过了600年左右,北宋的陈师道(1053—1102)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



<P>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9]。“蜀中”即四川,三国时蜀汉的政治中心地;“独推”指一个人推动,未说几轮,可能是独轮车,车的前端像牛头状。是一种独轮手推车。



<P>
宋代的容积制度是1石=10斗=100升。但是历史上没有留下宋代容积大小的资料,从发展趋势来看是逐渐增大:前述东汉1升略大于200毫升,明代的一件铜斗(十升)为9,600毫升,1升为960毫升[10]。宋代升的大小应小于明代,而大于东汉,估为600毫升,仍以比水的比重稍大的比重(米)计算,宋代1升的重量比600克多点。宋代的1石应大于60,000克,相当于60多公斤,8石则有60×8=480多公斤,比对诸葛亮木牛载一岁粮的估算多几十公斤。四个人推的大车载重600多公斤,比较轻松。



<P>
陈师道的记载有一定可信度,但毕竟上溯到三国时代已相距700多年,所以理解为是木牛流马的遗风较为妥当。可是700多年后的满族水利专家麟庆( ? —1844)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如图6)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



<P>
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餉。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后山谈丛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11]。



<P>
其中“后山”即陈师道,“谈丛”是指陈师道的一部散文性著作。



<P>
根据上面的文字,可知麟庆是把木牛和流马分开的,明确指出了土车为独推的流马,而木牛是另一种有前辕的小车。但他引陈师道的说法,又把两者混在一起了,按此看法,木牛有前辕由一人拉着而手扶前辕,后面应有两个把,另一人两手握把推着。



<P>
从陈师道到麟庆都说木牛流马是手推车,与祖冲之传中的记载有根本区别。这可能是现代研究者两种完全不同观点的来源和依据。我们根据对原始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手推车是合理的,绝不可能是什么自动运输工具。   



<P>
我们的结论是:木牛和流马是两件运输工具,原始记载中说的十分清楚。木牛和流马是汉代独轮手推车的两种改进设计,通过改进使人的负重有所减轻。木牛是一种轮子稍小一些的独轮手推车,载重大,前由人拉、后由人推,运行较慢;“群行”是一串前后相随运行,比单独的一头要慢得多。流马载重小,轮子稍大一些,由一人推,运行速度很快。由此,我们认为诸葛亮所说“木牛流马”应是比喻它们运行的灵便程度和载重量的大小:木牛行动较笨而慢,像牛;流马行动敏捷而快,像马。不是说它们外形像牛像马。陈师道所记“前如牛头”是后来四川农民加上的装饰,与诸葛亮的木牛无关。



<P>
     



<P>图1河北邯郸的平车
图2 装有立架的独轮车
</P>图3 成都地区使用的独轮车
图4东汉“骈车画像砖”拓片
图5  四川渠县浦家湾东汉无铭阙浮雕拓片
图6 土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9 19:49:23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7-24 23: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中国国家地理》某期上看到过一个复原的“木牛流马”想象模型,形状像马……   ,能走……
发表于 2006-7-25 01: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4-12 1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不错啊

楼主辛苦了,多谢你的帖子,继续努力.

















我的座右铭:Study English in order to apply it wow gold.Language is for the wow gold exchange of ideas, for communication.A great man wow gold once said it is necessary to dill wow gold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wow gold the more you apply it in real situations, the more natural it will become.一位伟人曾说,反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这就是我学习英语的技巧,我现在都可以跟老外直接对话了。
发表于 2008-4-13 15: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车子我以前见过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5 14:22 , Processed in 0.0700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