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67|回复: 3

河北沧州人街头穿汉服宣传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8 2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燕赵都市网 [url]www.yzdsb.com.cn[/url]     10-03-16 10:13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是在沧州拍古装电视剧吗?”一群身着古装的帅哥靓女走在大街上,路边的行人纷纷驻足品评。
      “我们这是去祭祀先贤。”一位身着古装、戴着眼镜的男子对路边发问的人说,然后又跟着队伍继续前进。
      说话的人名叫郑一雄,他创办了汉唐宫阙社团,以此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每逢重大节日,他总是带着社团的朋友们祭祀先贤,清明节,祭岳飞;端午节,拜屈原……社团的朋友们都喜欢穿上各式各样的汉服古裳,与他一起追逐传统文化回归的梦想。
      31岁的郑一雄身着汉服走上街头时,总会有异样的目光投到他身上。有人认为他在炒作,也有人认为他是个疯子……人们的质疑越多,他越觉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重大。
      “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时尚也好,猎奇也好,都无所谓,因为我想用这种形式唤醒年轻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记忆。”郑一雄笑着说。
      耳濡目染
      烙进生命记忆的中国传统文化
      “家父是一名军人,但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郑一雄说,他四岁时就随家搬到了西宁居住,当时家里到处都是书,算算大概有几百斤重,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占了一大部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郑一雄的父亲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每逢此时,郑一雄就端坐在一旁,父亲背诵一句,他就跟着读一句。
      “当时,我并不知道父亲背诵的是什么,其中的意思也不能理解。”郑一雄说。不光是在家里,父亲还经常带着他去爬山,无论是做什么,父亲给他灌输最多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郑一雄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时间长了,郑一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迷恋,喜欢古代的文化,古人的思想。
      儿时,父亲给郑一雄制定了一个在他看来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一是略知百家,精其一二;二是最少通读一遍二十四史。郑一雄7岁就开始读《论语》,10多岁时读《史记》,就这样,古诗文伴着他一天天成长。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这是郑一雄18周岁生日时,父亲对他的教诲。这首诗,郑一雄一直记在心头。
      19岁,郑一雄参加工作,他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认真地搜集资料,学习。每天晚上他都要看书到凌晨两三点钟。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他看来,开放的西方文化并不是不好,但不能盲目地接受,尊老爱幼、道德伦理等这些几千年来由古人总结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丢弃的。“自己融汇理解了,可别人还是不明白,怎么才能影响一部分人呢?”郑一雄一直琢磨这个问题。
      郑一雄和父亲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柜,而父子俩又会经常跑到对方的房间翻书来读,经常为了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这些年来,他一直浸染在传统文化中。
      汉唐宫阙
      沧州第一个汉文化社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哪里,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在郑一雄的脑子里徘徊,直到2006年底,他在浏览网页时,无意间看到一段视频,是2005年拍于上海的一段视频,名叫《都市兴起汉服一族》。
      至此,他对“汉服”这个名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汉服。于是他加入了上海一个叫做“汉未央”的网络社团组织,后来还做起了“汉未央”网站汉甲版版主。
      2007年五一长假期间,郑一雄专程跑到上海,参加了“汉未央”社团组织的活动,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参加传统文化宣传活动,那美轮美奂的服章和其中包含的文化让他陶醉了。
      “在那里,我得到了我的第一件汉服,是一件粉红色的武士穿着的衣服,在拿到衣服的那一刻我哭了。”郑一雄说,这不是伤心,是高兴,喜极而泣。
      这次哭泣,郑一雄没有说出任何原因。但有四个字能表达他那时那刻的心情:倦鸟归家。
      从上海回沧州后,郑一雄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在沧州建立一个和‘汉未央’一样的社团该有多好。”他在心里盘算着,并开始筹划组建社团的事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一雄笑着说,这期间他认识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墨云子风和飞雪。三个人一拍即合,于是在2007年底,三人正式成立了沧州第一个汉服文化社团,取名“汉唐宫阙”。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两个王朝,取名“汉唐宫阙”,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繁盛,同时希望这个社团能越来越繁荣,为沧州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点力量。
      社团创立之初,只有郑一雄一套汉服,资料少之又少。
      在网上买汉服挺贵的,郑一雄决定自己做,这之前,他对女红并没有兴趣。
      从网上下载了汉服的样式,对照着用了一个小时才剪裁出来,没想到后边的工序更费劲,做了拆,拆了做,反反复复数次。妈妈要来帮忙,却被郑一雄拒绝,“我一定要亲手做一件汉服。”
      三天后,一件大红色 “短打”样式的汉服完整地摆在郑一雄面前。“出来啦,我亲手做的第一件汉服,是我亲手做的,亲手做的!”郑一雄兴奋地大喊着。他立即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位网友的电话,他也在等待着郑一雄的好消息。朋友赶来后,他们高兴地抱在一起又喊又跳。
      这之后,郑一雄不断做汉服,竟成了一个高手,四个小时就可以做成一件,谁喜欢都可以拿去,他把这当作了一种传播汉族文化的途径。
      寻根溯源
      节日祭祀尽展传统文化魅力
      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郑一雄和朋友们在南湖介绍汉服,并宣传“二月二”的来历。这是汉唐宫阙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活动。这次活动得到天津“汉天衣沅”社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成了汉唐宫阙的第一个友谊社团。
      为了举办这次活动,郑一雄和朋友们下了很大的决心。“毕竟是第一次,不知道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人们能理解吗?”郑一雄说。
      郑一雄、墨云子风和飞雪三人聚在一起,商议活动的可行性和流程,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三个酒杯。平时不喝酒的墨云子风和飞雪也倒上。
      “拼了!干!”郑一雄端起酒杯。
      “干!”墨云子风和飞雪也端起酒杯,三人大喊,一饮而尽,相对而笑。“干”字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互相打气,一定要把活动干起来;第二层意思是干杯。
      “其实当时我们心里都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但成与不成就看这一次。”郑一雄说。
      分头行动,郑一雄负责服装和宣传材料等,墨云子风和飞雪负责整理其他道具。
      活动当天,南湖广场的一块空地上铺了一张席,郑一雄和朋友们身着汉服,像古人似的跪坐在上面,读书,做一些小游戏。他们身边还摆了一块展牌,介绍汉服和“二月二”的来历。
      不一会儿,好奇的人们就围了过来,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郑一雄和朋友们就趁机向人们宣传传统文化。“你们下午还在这里吗?”这时,人群中一位小伙子问。
      “活动只有一上午。”郑一雄说。小伙子顺手掏出手机,开始拨打电话,没多久就来了一群女孩子,她们挨个试穿汉服。“你可能想象不到,她们穿上汉服后,有多端庄,有多美。”郑一雄回味地笑了笑。
      活动结束后,郑一雄和朋友们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看我们,有的车还放慢了速度。”有稀奇,有不认同,也有理解。“当时心里很复杂。”郑一雄说,这让他的脸一下子红了。“我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不喜欢被人注视的感觉。可是,我没有别的办法,一个人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写毛笔字,读《诗经》有用吗?还不如穿汉服出去,让人注视一下,至少他可以知道这是汉服,是咱们汉族人的服装,是老祖宗穿过的。”郑一雄坚定地说。
      就这样,在沧州街头消失了300多年的汉服,再次出现了。
      2008年10月1日,郑一雄身着汉服去登泰山。当时,不少游人指着他,骂他是日本鬼子、崇洋媚外之类的话语,他就耐心地解释,然而很多人根本就不听,那时候他只能默默地承受。
      “当时心情很低落。”郑一雄说。半路上一个茶摊老板叫住他。“你是哪个教门的啊?什么民族啊?”老板很热情地跟他攀谈。
      “汉服!”郑一雄坚定地大喊。
      茶摊老板一听,赶紧叫来旁边的几位朋友,细细地听郑一雄解释“汉服”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
      “小伙子,你不是在爬山,是在朝圣!”一位大学教授说。那一刻,郑一雄心头所有的压抑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的勇气与力量。“每年我都要去泰山,不单单是去爬山,而是去朝圣!”郑一雄在心里对自己说。
      2009年10月1日,郑一雄再次登泰山。“小伙子,我等了你一年,你终于来了。”这是茶摊老板见到他后说的第一句话。
      自汉唐宫阙建立以来,两年时间,郑一雄共组织各类祭祀和宣传活动数十次。
      执着追求
      穿汉服行走的年轻人
      现在郑一雄和朋友们身着汉服走在沧州街头时,还有很多人用不解、猎奇的眼光看着他们。
      做汉服很容易,穿也很容易,只需要小小的勇气。面对别人的不解,他们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同袍”。都是华夏子孙,心里也就自然平静了许多。
      “同袍”这个词取自《诗经》里面秦风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现在郑一雄和朋友们依然会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这是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汉服是一件衣服,但是又不简单的是一件衣服,它里面蕴含着中国古人对于后人的鞭策和对于传统思想的诠释。
      现在,汉唐宫阙社团与全国二十多家社团建立了良好关系,如日照、烟台、石家庄、邯郸、枣庄、上海、福建、温州等地区。
      两年多的时间,汉唐宫阙社团的会员从三个发展到了500多人,大小活动几十次,其中辛酸与甜蜜、阳光与风雨共同交织。
      采访即将结束时,郑一雄收到一条短信。发信息的人是石家庄的一名大学生,他希望通过汉唐宫阙的帮助,在大学校园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宣传中来,照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中国传统文化会回归本源。” 郑一雄看着短信笑了。
      弘扬传统文化是这群年轻人执着的追求。     于海宁 摄
编辑: 李国红     稿源: 沧州晚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4-4 16: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之乡啊,这个地方得好好推广
发表于 2010-8-30 1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现在的人老以为穿汉服是在做秀?!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人们是为了子孙后代,物质是留不下来的,只有精神、文化!!我们一定不要畏惧别人的眼光,不然会被子孙骂死的!!
发表于 2010-8-31 09: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父那首赠诗真是令人感动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17 06:08 , Processed in 0.0647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