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儒不孺

月曜辛:《汉服》 全文文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功能进阶


这篇文是很久以前写的,原标题是《关于“生活汉服”与“功用汉服”》——

一直对宋朝的“职业装”感兴趣,《梦梁录》里记载:“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宋朝都市里做生意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制服”,一看就知道是卖药的卖酒的还是卖布的。一如现在的西式制服,一看就知道是厨师、护士还是保安。

服饰最初的功能是“保暖”,而后随着身份的不同发展出男女、等级的不同。再往后进一步社会分工,每种分工的规定“制服”也就越来越多。如戎服、盔甲便可以算是最早的军用制服,而“冕服”“官服”“朝服”也就是上班用的“制服”。再往后,宗教服饰也从生活用服中分了出去,如道教,平常除了服饰颜色,个别巾帽外,穿得与普通人没两样,但举行法事时所披法衣,就不是平常人生活能用的了。再之后,做买卖的也各自拟了“制服”,还有戏班子为了舞台效果,演戏用的服饰也与平常生活用服有了差别。历代学子所服尚白(白色未染之衣,简朴清净),白衣黑巾的打扮也可以算是最早的校服。

而如今我们复兴汉服,因为强调汉服要融入生活,所以我们在此所说的“汉服”,多数时候都是指汉民族的生活着装,这种着装是为了遮体、保暖,进一步根据审美进行款式调整、颜色花纹装饰的普通服装,一如T恤牛仔衬衫等西式普通服装。生活汉服是一个民族在自己文化、审美的基础上制作、传承的服饰,也是这个民族最基本的平常或者礼仪装束。

这就是标题中所拟的“生活汉服”。

而“功用汉服”,便是上面所述的各种“制服”,因为汉服运动正在起步,参与进来的人群范围还不算广泛,学生居多,各职业人员少等原因,历来都不强调汉服的功能化。那么汉服运动所提倡的汉服复兴,就不包括这些汉式制服了吗?

我觉得不是,既然也说了汉服是要回归生活,那么穿着汉服做生意、进行茶艺表演等也就是回归生活。正如和服,许多人将汉服、和服进行比较时,经常说和服款式单一、汉服款式复杂等,其实这只是表面看上去。深入了解和服,常服其实有各种袖型、打结方法等,也有一种源于明治、大正时期的改良和服,还有夏日的浴衣,好几种婚服。而如今尚在的日本皇室举行和式礼仪时,仍然会穿着十二单等传统日本贵族服饰。剑道、弓道有武服,神社有神官服、巫女服,艺伎也有自己的装扮,并且因等级不同而有不同的款式。最普通的日式小吃店,如铁板烧等店面,也有被称为作务衣的的“工作服”。

和服虽然曾被西式服饰冲击了一番,但是因为没有断代过,所以和服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一直延续,并划分出了不同的功用。

而汉服因为断代,如今才刚刚重归生活,所以总是被限定在一个小范围里。或有武术表演时使用裋褐、戎装,或各种文艺活动使用礼服,或偶有汉式餐厅,但都不成气候,外人也不知这是民族文化回归、宣传的一种表现,只觉得在看新奇热闹。

在之前的“汉服文化年度有奖开卷竞答赛”中,大家对汉服运动下一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行的方案,因为吧务不能参与作答的原因,所以对此问题,一直都是在看大家讲,看完后想说些什么,一直忙来忙去也没说上什么。今天看见对“影视汉服”的争论,想说两句,但是下笔后发现说两句说不完,就只好另开贴了。

“影视汉服”,其实就是戏服,与传统戏曲服饰有形制上的区别,传统戏曲服饰是一种定型了的服饰,从秦朝演到明朝,汉族皆穿明朝汉装,少数民族皆穿清朝满装,如脸谱一般符号化了。但影视剧戏服可以根据所演朝代的不同进行不同设计,虽然经常有些不学无术的设计师离题万里。但就舞台表演性质上来说,这两种“戏服”都是没区别的,都是从汉服中划分出去的表演用服饰。汉族古典舞服饰也在此例。我们可以说戏服是汉服,但我们不能说戏服可以用作生活汉服,就像日本人不会穿着动漫游戏里的COS系和服,歌舞伎里的“戏服”跑到街上晃悠,跑到正式礼仪场合充愣,一些古装影视剧里的服饰、动漫游戏里的服饰再好看,拿到生活中来就经不起推敲了,如拖尾、大领口、过于透明劣质的纱料充作单衣,头上乱戴羽毛等问题,特别是拖尾首先就无法融入平常生活,只能作室内行礼或者表演。

不反对影视汉服,因为她属于汉服的分支,不反对影视剧加工设计,因为这是舞台艺术效果着想。而反对影视汉服,是反对直接将影视汉服用作汉服,反对沿用艺术设计,是反对将一些不必要的舞台元素添加进生活汉服。诚然在民国时期、几年前汉服刚复兴时期,很多人都直接把戏服拖过来当做汉服,把影楼装当做汉服。但是如今汉服的考证、制作已经有了相当水平,这些当初替代生活汉服所用的艺术表演类汉服,还是让她们各归各位吧。可以作为汉服复兴历史的纪念,但不能说便是可以定型下来的终点。

也不反对将汉服用于汉式餐厅的服务生等工作场合,并进行设计、加减,这不是侮辱汉服,而是将汉服生活化、普遍化的正常行动。举一个列子吧,我们这里有彝家餐厅,服务生都穿着彝族服饰忙活,没人觉得这是老板在侮辱他们的衣服。因为彝族服饰对于他们来说,可以穿着生活,当然也可以穿着做买卖。然而舞台表演时,却有一种露脐的彝族服饰,不知道是哪个囧人设计的,但是彝族也没有更囧穿着生活去。但也没有穿着婚用的服饰跑去做生意。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我所设想的汉服运动下一阶段,其一便是生活汉服与功用汉服的分化,让汉服运动范围更广,而不是总限制在了什么地方。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为什么强调民俗


好几年前的一个中秋节,福州o(︶︿︶)o 唉进行祭月活动。而这场活动的新闻报道被发到汉服吧后,有一网络考证党的领袖人物突然跳出来回复:“怕怕,还月亮神,以为是邪教啊。中秋就是玩的日子,哪有什么祭祀。”我还没来得及回复什么,福州本地的同袍已经抢白了一句:“你是不是有病啊。我们这里传统的祭月习俗已经几百年了。”另一网友回复:“这就是不学无术还装权威的下场,而且对中国风俗文化没有一点研究……”

而后我经常想起这件事来,倒不是想拿它当做一个打脸的筹码。而是这件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很多人对“习俗”二字就没理解到位,更不知道关联词汇“风俗”。二是各地的风俗不同。总的说起来,就是民俗学问题。

民俗学,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如考古学耳熟能详,很可能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学科。于网络上,关注考古、文物类网站、微博的,也比关注民俗类的多。虽然如今各地大打古街、古镇、民俗牌,然而在商业策划中,拎得清问题关键,真正在推广当地民俗的却也没几个,多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的全国同类景区一个风格。民俗学十分式微。

但民俗一直在我们身边,小到吃饭摆碗,大到节俗娶嫁,人或许一生都不会查觉,甚至会认为一些做法土鳖,但它们就在那儿,不以你个人爱与不爱而消失,只在被所有人都遗忘后,或者被迫消失掉才消失,但又会因为机缘巧合而重新兴起。而各地的民俗是不一样的,也会有一些新的民俗加入进来,或者一个地方的民俗因为人口流动等各种原因传到另一个地方,或因时代不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在民俗学看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在民俗学上,“正统”、“绝对”二词是十分可笑的。

“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

且社会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它们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的,但也必须经过集体长时间的仿效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风俗。②与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③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即使是少数新生的民俗,也要具有这种特点。这些特点与一般文化史上个人的、特定的、一时(或短时)的文化产物和现象显著不同。

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也很密切,两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在理论上互相辅助、互相促进。”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虽然百科经常被诟病,但这些倒是没有说错。

之前曾说过,最初溪山吧主发表《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一文时,我还不太明白他的意思。那个时候,对于汉服运动未来该如何如何我也无甚想法,直到接触了民俗学,我才算明白过来。我们考证、复兴汉服,以及复兴其他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考古学添砖加瓦,当考古成果的展览架子。汉服运动在文化方面的任务是一个民俗学问题,“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便是说,让汉服回归当代汉民族,成为当代汉民族于服饰上的民风民俗,这不仅符合o(︶︿︶)o 唉,也符合社会学定律。这也就是前面数章我为啥老是提起民俗一词的原因,而此章单独提出来强调,便是担心有人没能懂我的明示暗示。

汉服运动中的很多问题,必须放在民俗学课题以及相关课题(如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中才能看清楚,放错了位置,脑袋当然只能跟着糊涂。很多新人一定都奇怪过,为什么百度汉服吧的分类不在“服装服饰”而在“人文社会话题”,也有人奇怪为什么汉服贴吧不把汉服以外的帖子全部删完,一般所给出的答案是“汉服不只一件衣服”,但若要深究,却是这么个原由。

不过我不擅长写论文,且是自学并非专业,专业的东西只能交给更专业的人士了。我是真心期望能有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专业课题、专家学者来谈谈汉服复兴现象,给出专业角度的分析和建议。那些服饰专家或者非服饰专家不接地气的片面之言我看够了。而我自己虽然也想自学成专家,但显然不是想想就能成的,首先,我的各方面条件让我没有办法过“田野考察”这一关,而这一关在民俗学上是非过不可的。且我想对汉服运动说的许多话,也等不到我混出头了才再来说。

于是此篇仍不是什么专业性文章,我想到哪儿说哪儿,大家就当我是在进行日常聊天,只希望能讲清楚自己想要讲的道理就好。

首先,在《款式划分》一章,我曾提出“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依照自己民族的民族性制作的服饰”这么一个概念。详细的说,一个民族,在他们还在原始社会时,便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想。比如在海边生活的以贝类装饰为美,词汇、传说、神灵皆与大海有关。在山里生活的则以毛皮、鹿角装饰为美,词汇等与大山有关。农耕民族崇拜大地、丰饶之神,男耕女织,游牧民族崇拜天空、狩猎之神,四处牧猎。而这些早期的地域、部落之间的差别,而后成族立国,便成为了“民族性”。在各地域、部落的原始神灵观、审美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熟邦国文化,而后也便成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

而在这个民族的文化、审美范畴内制作出来的,并有所基础框架(民族性)的服饰,囊括鞋帽、发饰、发型、佩饰,便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服饰、民族妆扮。但根据性别、年龄、个性、地域、季节、职业、阶级、经济水平等等不同状况,这民族服饰、妆扮,却又不会一模一样,而这就是民风、民俗现象。关于这些不同状况,前面几章我陆陆续续已有提及,大家可以往前翻看。

民俗之重在于民,人民才是本民族习俗的遵循、延续、改革者。帝王也不是凭空蹦出来的,他是这个民族的王,他的三观为这个民族所教化,他是王,但也是族人。他开国易服色,不会天马行空的当上服装设计师,多数真的只是调整一下衣服颜色,服制每朝每代则上取三礼,下取当时民间装扮习俗,有所损益但并无“新装”。“新朝新衣服”的状况,只在异族统治,强行推行异族着装之时才会发生,便是那啥啥啥。

然而即使是清朝,一时风光过后也控制不了民间习俗发生改变和流变,比如“正月不剃头”、“十从十不从”,比如辫子逐渐变粗。还有一个很惨烈的状况,就是裹小脚的登峰造极。在明朝时,缠足还没那么全民以及变态,一些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的儒家家族,连妻女打耳洞都不允,更别说让她们跟风裹小脚——是的,宋明二朝,缠足还只是愿者挨刀的风俗潮流,对妇女身体的摧残也没那么严重。明朝时,进宫放足,儒士不齿,南方一些湿热地区因流行木屐,女子也多不缠足并十分鄙视缠了足的。缠足在明朝根本就不是必须为之的定制。之后到了清朝,汉人的穿着习俗被剃发易服搞得七零八落,民间死抓住剩下的一些习俗不放,便有人跑偏到了缠足上。而清朝朝廷对此的反应是,直到旗女开始跟风才下旨禁止,但根本就无甚诚意,反效果严重也没见到后续监管。于是至清末,缠足文化俨然已发展为不成文的汉女必守规矩,连田间地头劳作的妇女都逃不过。整个清朝的氛围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社会一潭死水,人们没有理想和生活o(︶︿︶)o 唉,只有大力发展缠足的N种花样,牌坊的N种造型,以及后期鸦片大流行。

总之,缠足这玩意儿,不是法律,只是陋俗,并且是清朝才搞得全民遵守的陋俗。当今汉服复兴于情于理都不会复兴它,有人钟情于它那是那个人自己变态,其他旁人不必产生被害妄想症,非把它强加给汉服运动然后说汉服运动要害人。

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之言,从民俗学角度看,最初也只是中原地区留长发的习俗。长发崇拜在许多古老的民族中都有,其根源为相信头发能带来力量。而后根据各自文明的不同发展,在长发造型上产生了不同的状况。如华夏民族爱整洁,男子束发、女子盘髻,小孩子头发留到一定长度,也要梳起双鬟。而后“孝”成为民族文化之重心,留发之缘由也便添加了“受之父母”这一笔,并且成为代代遵守之规矩。

但是纵观历史,可知古人会修剪指甲,也有修发修眉修胡须的习俗,小孩子也有髡发习俗,但是明末时却又对剃发易服死命抵抗,那么那一句古话到底是什么效力?其实答案很简单——不自残身体,或者让别人残害自己的身体,以免让父母伤心。如在当代,男子已不留长发,女子也可留短发,但是这句话仍然可以拿出来用,对那些乡村非主流使用,对那些失个恋就上网直播割手腕的中二病使用。当然如果他们的父母并不在意,外人也管不了。古代时母亲给女儿穿耳环、缠足,或是岳母刺字的状况,就是“父母不以此而伤心,不算违孝”的状况。而如今复兴汉服,因为没有强迫性,所以对于长发短发的选择,皆随自便,只是做出选择时,与父母沟通清楚为好。

而以上两件事例,可以说明以下两点,一,民俗演变的法律不可控性,所以当代o(︶︿︶)o 唉才规定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保留或改变由各民族自己决定。二,民俗可以发展成规矩,规矩也可以成为民俗,但民俗、规矩很少可以成为法律,且同上。比如留发为汉族习俗,一些关系近的少数民族也有此习俗,但头发要怎么束,发型要怎么盘,头发要留到多少才不违法……这个,斜眼看清朝。

所以,一个民族的民族服饰的裁剪、缝制、款式、配饰,法律或有一些“礼法”层面上的规定,但只要不是国家级正式场合,宫廷民间皆会出现流变。就算是国家级的礼法,孔子也曾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殷于因礼,所损益,可知也。”这么一段话。孔子很明白,改革必然会发生,重要的是守住根本“框架”。

而衣食住行无一不有民俗现象,乃至方言、俚语、常用语也属于民俗。老话说“十里不同风”、“入乡随俗”,虽然古代没有民俗学科,但显然古人差不多都是清楚这个问题的。

央视春晚的惯用问候语“大家今天吃饺子了吗?”,以及元宵o(︶︿︶)o 唉也常常说上一句“大家今天吃汤圆了吗?”总是搞得南方人民很郁闷,因为他们大多数不吃。而这就是饮食文化中的民俗现象,细分下来,就连饺子也有不同的包法,饺子馅也有不同的调味法。中国我就不细数了,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已可清楚说明问题。饮食枯燥无味如英国,在不同的地域仍然有其不同的烹调方法。隔壁日本也常有关东口味、关西口味之说。即使清朝,也没弄出个“XX菜”是本朝正统,每家每户必须有这么一道菜,不然就砍头的事。所以如今甜咸之争闹着玩就好了,真打算以自己的口味去拉别人上火刑架的,只能遭到集体围观。虽说我还真见过以一副冷艳高贵的口吻说XX地域的调味才是汉族正统的。

南北园林也无正统一说,只是古代建筑有高度、面积、用色、装饰等级,不可僭越,如今没了,更是各看发挥。

再来说节日。中秋节,自古皆是有的地方邀朋呼友赏月,有的地方全家吃团圆饭,有的地方全家祭祀月神后再分食月饼。七夕节,有的地方拜月,有的地方乞巧,有的地方外出点河灯为牛郎织女照明,有的地方还有半夜不睡觉去葡萄藤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而当代发展出了男女相亲会,如果劲头一直保持,恐怕也会成为新民俗。端午节,众所皆知吃粽子、挂艾叶、系五色绳、系香囊、刺五毒、赛龙舟……但各地都不会把这些全来一遍,也没法律规定着不做全套就判三年。这些节日,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如今人口流动大,细分下来每家每户都有自己不同的过法,且如今汉服运动中复兴一些古礼古俗,于民俗现象中也算不得“逆流”,而是“自然”。

当今国家没有说哪种过节方法才是正统,古代帝王除了负责给大家放假发礼物外也不曾叽歪过哪里过节不正统哪里过节正统,连言官都没空上纲上线这些事。如今各地汉服运动各自过节也没见到哪家嚷嚷说本组织才是正统过法。反倒是一些不知所谓的,左边一张脸——立领有它存在的道理。右边一张脸——中秋七夕是拿来娱乐的,搞祭祀没道理。双重标准逻辑混乱,一边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爱好,一边却不尊重他人的习俗。妥妥的一神教范儿。

立领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我也可以一说。“十从十不从”,不是满汉之间有文书为证的条约、法律,但显然确实是存在的,其起因不好猜测,但清朝廷不可能一直杀人杀个没完是显而易见的,差不多了就该妥协了,之后就由得民间自己去在清朝的框架范围内折腾了。然而,虽然“男从女不从”这个妥协达成,但汉族女式交领服饰在清朝仍然逐渐减少,立领女装逐渐增多。一些人一口咬定“如果没有剃发易服,立领肯定也会像这样取代交领女装,所以立领正统”。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且在当时明末思想解放、市井文化大兴,民众活泼得没边儿的状况下,民间穿着习俗常常“又异也”,忽然流行这样穿忽然流行那样穿,根本没有立领款式必然下传的征兆。结果清朝打断了明朝的可能性,并且有资料显示,汉族妇女最初也在剃发易服之列,且真的会被剃发(满族女子有剃发习俗),就算不被剃,一旦被发现是汉族,也不会有人对着她们讲骑士精神。所以那场浩劫中,汉族妇女并非无压力,而是压力跟男人一样大。再者“杀人是不需要讲道理的”,不要忘了“清风不识字”的典故,找理杀你时,你说你家院子里晾着的交领衣不是男装,是女装、童装,你真当会有人听你这个理儿?所以立领是在汉族习俗、审美极度扭曲的情况下保留下的一种不易戳中清朝统治者玻璃心的明末时装,仅此而已。

而如今有些孩子,也生怕交领汉服戳中了日本韩国“王师”的玻璃心似的,总以“避日韩之嫌”来要求不要复兴汉服。我就不拿o(︶︿︶)o 唉来压人了,我只说,就算是王师亲自来要求中国汉族不要复兴汉服,我也一巴掌过去。韬光养晦之时也就罢了,如今已是向正义王师讨要我们原本该有的世界地位的时候,需要避嫌的不是我们,而是衣食住行各种风俗文化时时刻刻提醒着“学自中国”的他们。说句大俗话——“爷爷需要孙子长得像自己而去整容?”Are you okay?

再来说说礼仪在民俗中的流变问题,国家级大礼就不提了,只是“有所损益”,如今要复兴确实是个考证问题。但一些下至民间的礼仪,却在各地发展出了不同的行礼方法,理论上,以“三礼”为准,但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是以“三礼”为框架,以各地习俗为准。我们要复兴这些民间礼仪,主要的工作还是进行汉文化氛围的巩固完善,流程上没多大问题。比如说婚礼,《礼记》所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步骤是各地都遵守的,就算在当代,问名省了,但生辰八字还是会问一问的。只是现代人是穿着现代服饰、西式服饰行使这一套,撑死穿一套红旗袍,还容易被当服务生(真有这种状况)。

而一眼望过去,各朝各代有款式不同的婚服,但实际上并没有“变”,每代皆以官服为基准,并允许僭越。婚礼这天,每个新郎都可以当一次“大官”,每个新娘都可以当一次“命妇”。不过也有不以官服、命妇服为婚礼服的状况,只着常礼服,取吉祥颜色、花纹,这种状况就是发生民俗现象了。

接着是婚礼的过程,步骤是按照规矩的,但小细节则各朝各代乃至各方都不一样。至于哪里不一样,大家吃喜酒时可以自行观察。而如果有人非要纠结这些民俗方面的小不同“不是正统”,我只劝你别去人家的婚礼中嚷嚷,打出来是轻的。


所以如今复兴汉族婚礼,其实只不过是复兴了行礼所用的婚服,以及一些尚可拿至现代的古礼细节,并且坚决反对闹洞房陋俗。其余是没什么变化的。唯一比较头痛的是,婚服上暂时还没法不分朝代只分款式。不过这是我个人的纠结,大家可以不必在意。而我唯一想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假如我结婚,迎亲穿汉朝的,行礼穿唐朝的,敬酒穿明朝的,谁问我都只回一句话:这都是汉族的。

另外还有一个跟婚礼息息相关的民间礼仪,只是在如今汉服复兴中,早已被单独划了出来,但是在古代,其实几乎连在一起的。而这个礼仪就是成人礼。《礼记》规定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然而根据民俗现象定律,很少有真正在这两个岁数上才被确定成年的男女。翻开史书,十几岁当爹的,当皇帝的,继承家业的比比皆是,十五岁以前就出嫁的姑娘也不少。所以《礼记》的规定,与其说是强迫男女必须在那个岁数成年,不如说是给出了一个最后期限,再往后还赖在家里假装小孩的,就不容于礼法了。所以一个古代男子,因为家庭状况不得不十几岁就外出工作,非等到二十岁才束发而冠是不可能的,而一旦束发就意味着成人,不想结婚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古代女子,即使因为各种原因不得成婚,最迟二十岁后也必须得盘头了(不过也有例外,中国出过老大了还盘少女发型的状况,日本也有过老大了还做少年发型的状况)。

而对于这种成人了就得结婚但是有可能短时间内找不到对象,不成人又不对的略纠结状况的解决方法,民间发展出了“不结婚就不算成年”的内部说法,只要没结婚,即使男束发女盘头,家里仍然当做小孩子看待。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发展出来的不得而知,但在田野调查中,可知如今一些地方,小辈领长辈的压岁钱可以一直领到结婚,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才算成为大人,然后就别想再拿钱了。另一些地方,在如今流传着另一种习俗:结婚前夕,让新娘新郎各自回父母家,新娘“开脸”,新郎无论第二天举行什么形式的婚礼,前一晚都必须戴“乌纱帽”、穿“官袍”——显然就是成人礼的流变。成人礼在民间被移到了结婚前夕,虽然算不得正式的,只是走那么一个过场,但好歹圆了成人了才可以结婚这一礼法。而这其中,新郎在结婚前一天才举行“戴冠”之礼或不常见,但新娘在婚前、上轿前的“开脸”(绞脸)之礼,想必大家就不陌生了。

开脸、以及潮汕地区的“出花园”,这些都是成人礼的流变,你可以说它们与《礼记》规定不同,但若要论正统不正统,还真扯不清楚。“三礼”中那些规定哪来的,当然不是吃饱了撑在家闭门造车出来的。必然是先有那么一些习俗、规矩,一直在政治中心流传,最后才被推广为国礼。就算在当今信息时代,也很少有人知道隔壁城市行什么习俗,更别说古代,苏州的流行传到京城得好几个月呢。所以有一些习俗虽然被选作了国家级代表,但各方仍然自有风俗。而这些风俗,虽有地域性,但其实都在“民族性”的框架内,看不见大框架,只逮着说你家装修得跟我家不一样所以你全家不是中国人的,歇歇吧。

另外,如今复兴成人礼,建议年龄是男女皆18,以符合法律规定。但是如果有年龄超过了18岁才知道汉服运动,遗憾未能举行成人礼的,其实完全可以在结婚前夕先行成人礼,这从民俗角度出发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把开脸换成笄礼,把戴乌纱帽发展开为正式冠礼。若有人唧唧歪歪,谈民俗学恐怕有些人学历太高听不懂,直接糊他们一脸o(︶︿︶)o 唉就好。

《礼记》跟民间实际操作的误差,还有一个体现是“左衽敛”。在原始宗教、神灵观研究中,可见远古一些民族认为生者和死者的世界是个完全相反的世界,如,在生者的世界,太阳从东边升起,然后从西边沉入死者的世界。于是在死者的世界里,太阳从西边升起,又沉入东边生者的世界。生与死,是一个以大地为分割线,上下颠倒,互为镜像的二界。由此可以推测,古人视左衽为“死者”的概念可能从这里而来。


当然我只是说说,具体怎么回事不敢打包票,但是关于“左衽敛”被人民群众无情抛弃的心理,我却可以分析一二。首先,“着左衽”在汉族的观念中,不止是死者,也是异族。前者不容易了解缘由了,后者从当今部分少数民族着衣状况则可推知一二——他们没有左右衽含义不同的概念,左衽右衽皆可穿。而这在汉族看来,少数民族怎么穿是他们家的事,但汉族不知左右则是失礼、入夷。右衽是汉族坚持的习俗、规矩,并且在长久的岁月中根深蒂固。而左衽则是绝对的禁忌,明初经过了辽元造成的礼崩乐坏,妇女一度穿左衽,但不代表左衽有理,反倒是这些内宅妇女无礼了。

汉族对左衽避之不及,汉族同时也忌讳谈及死亡,敛服在后世被隐晦的称作“寿衣”便可见一例。那么古人是否会出现以下心态——“死也不要披发左衽”、“不愿意接受此人已死”,很有可能。因为不久前曾围观几个同袍讨论死也要穿汉服,一半以上的人都表示,违背《礼记》也要“右衽敛”,穿左衽始终心里头不舒服。看吧,不讳谈论死亡的现代人也对左衽心理有疙瘩,那就更别论古人了。古人的寿衣,多是生前就开始为自己准备,这个疙瘩简直是扎在眼里又刺在心里,于是索性右衽敛,换作在其他细节上表示这是寿衣。比如穿衣层数,比如布料花色,比如打死结(不再解开)。不过日本倒是一直坚持左衽敛,可能因他们孤悬岛上,对“被异族”感到压力不大。

丧服也在经历着演变,如今很少有地方披麻戴孝,偶尔有,五服也简化为一服,即至亲才着麻衣。大多数地方则更加精简,简化为带黑色孝臂或者扎白色腰带,又以白色的使用为最普遍。而白色、素色代之麻黄色,成为丧中颜色也是很远久就形成的风俗了。明朝俗话“要想俏,一身孝”,就说明白色是“孝色”,也说明该俗话流行的区域,人们并不在意女子穿一身白,反而以之为时尚。但对于白色中国人始终有忌讳,几年前汉服吧里有个常年争执在首页的话题——能不能穿白色汉服结婚?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口咬定魏晋时期有过穿白色结婚的情况。反对这个观点的认为先把自家老人说服了再论吧。而我是反对的,一是因为魏晋那个非主流横行的朝代扯它作甚?二是羡慕日本或者基督教可以去行他们的婚礼,没人说你不是,但为了自己的倾慕,非扯上汉服为己改变传统婚色,就过了。三是,白色是传统忌讳色,所以在传统服饰中还是慎重使用的好。士人、学子服(深衣、襕衫)宋明以来因“清”、“贫”而尚白衣黑领,但如白色腰带(祭服除外)、深衣镶嵌白色领子(义领除外),大喜日子穿一身白……这些能避最好都避掉吧,不知道的不知道,知道的,碎碎念是轻的。

再说说词汇的民俗问题,人是活的,嘴是长自己身上的,人口也是不断流动的,每逢战乱,总要乾坤大挪移那么几次,方言语调融合无数次。所以在语言和用词问题上找正统优越也十分可笑,先查查自家祖上是不是在本地生活了几千年再说吧。而其中,词意的演变尤其突出。在此我主要说说相关于服装的,比如“短打”,为戏剧服饰中对“裋褐”的称呼,但是在民间一直也有“短打扮”这么个词汇,或者鲁迅所选择使用的“短衣帮”。至近代,短打一词,早已不限于戏剧使用,在汉服运动之前,早就被民众用于称呼平常的短衣短裤。所以想把“乱用词汇”这个词扣给汉服运动,请自己你掂量着,名牌专卖店里的导购员如果使用了这个词,也别冤枉了我们跟她有什么说不得的关系。我们只不过是使用了一个口语,而且如今基本都用“裋褐”这词了。同理可证“常服”一词,也早就在民间被当做“日常服饰”一词的缩写使用了。

还有褙子、披风、背心、襦裙、袄裙诸词,有人总想把这些分割开来,一个词对应一个款式。但其实在古代就有古人记载服饰时,写出“古XX,今XX”或者“南方称XX,北方称XXX”这样的注解,也就是说,同一个类型的衣服,在不同的时代或者同一时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称呼,古人以之为正常,并且也不介意混着叫,搭护可以叫做半臂褙子背心,反正听的人能理解就可以了。现代人倒是非要分出个彼此。当然分出彼此,为汉服款式的细化做出贡献没什么不好。但一些人魔怔得非要说某一种称呼才是正统,比如绝对不能把明朝的衣服+裙子叫做襦裙,必须叫袄裙。然后有人更加魔怔,认为袄裙一词直到民国还在用,民国袄裙就一定是明朝袄裙的延续,乃正统。对此我只有一个感想——明朝时,衣冠禽兽一词是个褒义词,以后我们也用上这正统形容词好不好?大明正统耶!

写到这,我发现此章已写得太长,关于民俗的其他,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行查阅相关书籍,虽然民俗学式微,但厚厚的几大本《中国民俗史》还是有得起的。看考古,很多人只看得见文物的精细,觉得那些个文物的尺寸用色就是全世界。民俗则会告诉你,这个文物背后的社会环境、时尚风尚,是世界塑造了这个文物,而不是相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以人为本


这一章也是为了单独强调一下而立的标题。

2012年的孔府服饰展,很多同袍满怀着参观展览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同袍见面交流的想法高高兴兴而去。前面我说过,同袍们为了汉服而去,所以穿什么款式的都有。而无论穿什么款式的,穿什么布料的,在同袍眼中都是同袍。于是这么着,有一位穿着清雅系非明款衣裳的同袍微笑着跟一群穿着“华丽明朝袄裙、立领、排扣”的少女打招呼,结果少女们根本不搭理这位同袍,反而自己交头接耳,对那位同袍品头论足起来,就因为那位同袍跟她们穿得不一样,她们竟然连一句“你好”都不肯屈尊说。她们眼里,只有衣服。

又如许多同袍的照片被“考证专家”截图到人人网,竭尽专家们所能被侮辱之事,春熙路事件后有人高呼“形制不对,活该被烧”之事。

而对于这些事,在前面几章中该说的我已经说了,但是想必很多人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嘀咕我为什么支持汉服款式百花齐放但独独反对立领排扣。显而易见,一是从各方面来说,它们不能算进“汉族民族服饰”这个基本框架,二是它们处于剃发易服前后这么个尴尬的位子上,无论用多么华丽的借口掩饰也好,它们都是个尴尬。三是,推崇它们的,以及穿衣的人的不理性,每次发生“眼中只有衣服”的事时,首当其冲的都是明制服饰粉,那些个人人网考证专家也是这粉,说“活该被烧”的也是。

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虽然我是百花齐放派,但我也不想无原则的当圣母——求谁当圣母都别求到我这里来,我不是那块料。我也不得某些大V那么出名一呼百应,捧个立领踩个交领跟吃饭似的迅速。我无意跟他们踩交领似的,撒泼也要踩立领。我只列出理由一二三,然后大家请自便。我个人,只管好自己的几亩地,我在自己的地里做黄宗羲那般一辈子穿木屐不入仕的事,我做得到,他人管不着,**也管不着——当然,我只是一辈子不碰明立领明排扣。如果以后有那么几个穿它们的人,眼里看得见人类了,我或许可以在有人说它们是满族的服饰时帮忙说说实话,但其余的话,请先让我看见明朝时装粉们对那些受到伤害的同袍们赔礼道歉。

汉服运动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是一个不了解汉服运动的人,肯定会回答“不就是衣服?”,但一个了解汉服运动的人,却会回答:“不是衣服。”

至于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观点,而我的观点,是“人”。

最基本的,如果从一开始至今,始终没有人类搭理那个“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的问题,没有人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讨论,没有人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实践、上街。没有人建立汉服相关论坛、贴吧,没有人建立地方o(︶︿︶)o 唉……那我还能在这里说个蔡国庆?汉服,再怎么说,它也只是一件衣服,用实际的眼光来看,是一块裁剪过的布料+线,仅此而已,不是神仙也非妖怪,如果没有人去带它回来,它自己永远也回不来。

而把汉服带回来的人们,他们不是出于考古狂热,也不是出于古代角色扮演狂热,他们为着的是一个“汉”字。酸酸的说,在每年的民族大合照上,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只有汉族不是穿着马褂旗袍,就是穿着T恤牛仔西装领带。而只是合照上的56分之一时还好,眼一花还能忽略过去。如果是全国人口的比例,这种景象就有点惨烈了,不是一片民国地主+姨太太范儿,就是跟路过打酱油的外人似的。总透着那么点格格不入。

严肃的说,汉服比马褂旗袍西装T恤雅致、漂亮。一个审美观、礼仪观正常的民族,不想在节日盛会中出彩的打扮起来,隆重的装扮起来,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司机。

但是如果只想穿着汉服彰显自己,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同袍。

汉服是为了人(汉族)而回归,也是为了人而存在。因为当今汉族需要它,所以它在,而汉族需要的,不只一件衣服(这话都快说腻了)。打从汉服运动一开始,加入进其中的人们,就不断提出各类愿景和希望,这个人说“汉式建筑和装修也应该复兴”,那个人说“儒家学说必须重兴”,而另一人说“我墨家表示围观”,又一人说“我道家表示淡定”。这边帖子在宣传传统武术流派,那边帖子在讨论民族舞蹈复兴。昨天的主要话题是分餐还是合餐,今天的热门又换成了缂丝知识普及。

看上去乱哄哄的,但很有百家争鸣的感觉不是?汉服运动从来不是一言堂,只不过所有的话题都只有一个目的,普及、学习、发扬传统汉文化,所有的同袍都只有一个念想,从内到外的做一个真正的“汉子”。然后,兴我礼仪之邦,重回衣冠上国。

每个加入汉服运动的人,其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梦境虽然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皆想看到中国再次强大起来,无论软硬实力。当然汉服运动主要负责软实力。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从这个国家的根本中去找,把别的国家的文化拿来发扬得再光大,实则还是在为“宗主国”增加光环。日本人没法不承认,大唐已逝,但光芒还是耀眼得让他们睁不开眼,“遣唐使”三个字,怎么绕都绕不开。韩国撑死不承认,只能在影视剧各种诋毁明朝来寻找“民族自豪感”。而这两个国家目前的共同点是,欧美是爹。他们正在全盘西化,成为欧美文化入侵东方世界的最佳成果展示,却无力抵抗。他们一味接受欧美三观的碾压,却无法向欧美输出衣食住行以外更多的传统文化,因为啥传统学说都来自于中国,厚着脸说是自己的,五大流氓之一微笑着说“吉林啊,咱们拟将朝鲜族文化打包申遗吧。”

拼本土宗教吧,洋道士中国有,洋神道教巫女……二次元有。教会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大陆方面统统取消了,只有佛学院和一个基督教专科学校,嗯……专科。日本韩国则是弄得遍地皆是,连天皇次子的两个女儿所读的都是教会学校。中国以前走弯了路,但目前缓过来了,正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各种读经班、私塾遍地开花,而中国o(︶︿︶)o 唉大学有儒学院,前不久山东大学也设立了儒学学科。

就算是衣食住行……说真的,在不少欧美人眼中,他们就从没分清楚过这三个国家的文化,还有的一直以为japan和korea是中国的两个地区。韩国尤其没有存在感,虽然他们很努力很努力……了。

说回正题,汉服运动就像是一台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同袍,每一个同袍对汉服运动提出的建议,或带来的传统文化知识宣传、详解、教授,则属于被输入的数据。而各地汉服活动,或个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则属于显示器。而汉服,则是显示器的型号、外观,展现着电脑厂商的设计理念(表现在服饰方面的汉民族三观),以及即时摆在数码商场密密匝匝的电脑中,依然能被一眼就看见的美(就是美,无需低调)。反过来说,汉服是一个饵,诱人买回名为“汉服运动”的电脑,电脑里附赠了很多很多传统文化数据,就看各人怎么提取使用了。有人制衣,有人学道,有人习儒,有人穿着汉服研究生物化学数理化,有人不穿汉服但立场未曾偏过丝毫,没有全才没有神,只有各自出一份力团结一致,为了同样的目标。

总之汉服确实不是汉服运动的核心,只是手段。而行使手段的是人,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所以我看重人,我看重同袍,我护犊子。我真心欢迎新人,问题再小白我都愿意回答,意见再怎么不同我也先给予尊重,直到对方先不自重。我很怕有人在汉服运动中受到委屈,因为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人,所以能劝架的我都尽力劝,有误会我会一个个去解,不足之处我强求不了别人,好歹自己一个个去改。同袍之间,哪怕观念跟我再向左,私下吵得天翻地覆,需要挡抢或一致对外时我绝对不会含糊。矫情的说,这些年里,我真的把汉服运动当成家。可惜这个家无门无墙的,被某些人登堂入室,大肆破坏,一些少年却是被卖了还在帮忙数钱。

所以有些话,是时候有人站出来说了,而说出这些话,肯定会得罪、刺激到一片又一片的人,也会让一些纯洁无比仿若温室之花的少年说出“噢哟贵圈真乱这是在内斗呢”之类的话。但是如果不说,不狠狠下一次猛药,鬼知道最后这些破事会被拖成个什么样子。我不想在某一天,只能说出“仁尽义至”这种话。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溪山琴况——《答“桃树李”网友,关于本吧置顶帖及汉服运动有关问题》 (老吧主为什么会受到尊敬,除了才学,另一个答案便在此。)

桃树李网友在本吧置顶帖——【精选贴图】汉家女儿汉服照(很老的帖子,很多“影楼装”) 141楼发表了一个比较长的跟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意见,在下谨答复如下,期待做观点的有益交流和碰撞:

应该说,您的观点有不少可贵之处,您所指出的,汉服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是完全不存在.您这种追求严谨的态度,我非常赞赏.

但是,我认为,实在不必对初兴的汉服运动及参与的同胞过于苛求,一味指责她们"拙劣"粗陋似乎有些刻薄.

为什么我要将这些妹妹的照片长期置顶?因为,她们在唤起健康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主体观念方面,在以汉民族服饰之美启发和感染公众方面,实在是贡献很大,我十分钦佩和赞赏.以她们为我们的民族服饰的代言者,相信同胞们都是比较赞成的.从网友的评论和各网站的转载来看,公众对她们在宣传汉服文化、启发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积极作用普遍是比较认可的。所以,我将此帖专门置顶,以做长期的宣传和普及的工作。

您所言的问题,其实大致是说她们对汉服形制的严谨性讲究不够,与现实人文环境的搭配也不够协调,应该说您说的是事实。在下虽然对汉服文化知之甚少但多少也读过一点知识性的资料,以严格的历史眼光来看,这些妹妹所穿汉服的确不能称为严谨和上乘。但是我觉得这绝非问题的关键,她们穿着的汉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那种对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热爱、那种传承文明再造优美华夏文化的愿望非常令人感动,这也是同胞们共同的心愿。再者,举目全国,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毕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并非研究服饰文化的专家学者,一味要求他们严谨、协调等等等等,我觉得是不很公平的。试问,当网友们一点一点去啃复杂艰深的服饰文化著作、一针一线地去尝试制作我们民族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时候,真正的专家学者们又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呢?

关键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的真诚,一种复兴民族文化、重塑中华风骨的决心,这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这些妹妹在宣传汉服文化,启蒙民族文化自觉的事业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始终对她们持有深深的敬意。

当然,随着汉服运动的深入,对汉服严谨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追求理应加强,这当然是很应该的。但是我觉得,在提倡严谨提倡协调的同时,也需要对同胞有一份理解、宽容。要推动,但不必急躁。要倡导,但不必苛求。要善意地指出甚至批评,但不应刻薄。


您提出,对有些汉服样式,“只可多做研究,而不可急于亵玩”,我并不完全赞成。现在的问题,不是同胞们去实践的过多了,而恰恰是实践的太少了。您让这些女孩子们只作研究,不做尝试,那么要研究到哪一天才是合适呢?而且,她们都非服饰专家,又如何去深入地研究呢?

应该允许尝试,允许失败,允许反复,至少大家都在努力去做,都在实实在在地去复兴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至于您说,您也差点喊出“寿衣”的名字,我觉得实在不应该。那种恶毒称呼是别有用心者所炮制,您既然作为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似乎不应有这种想法。

“汉服不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复兴汉服的运动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您的这一观点我是赞成的。但是我认为,汉服与时代的适应性问题,实在是一个牵涉广泛的非常复杂的文化难题。如何适应?怎么适应?这需要全体同胞一起做耐心细致的思考和探究,大致来说,我比较赞成汉唐神韵兄所提出的多层次多谱系发展汉服的构想,我觉得这是个比较好的思路。(可见:[理论原创] 论汉服“改良”与否之争与“多层次现代汉服体系”构想 )当然,汉服的问题与各个时代文化层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汉服所能单独解决,这更有赖于社会各界对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事业整体的的协力研究和探讨。

我想单独说一下紫瑰情人妹妹,您对她的影楼汉服照批评比较多,我稍有不同观点。究竟何为汉服?为什么许多人就那么鄙视所谓“影视装”“影楼装”呢?那些东西真的粗鄙的一无是处吗?我不赞成。汉服本质上,是汉民族在服饰文化上的文化创造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非常包容的文化体系,“影视装”“影楼装”固然有粗制滥造的一面,但其核心文化内涵,其汉民族文化风格的特质不能完全抹杀。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属于汉民族的,带有汉风汉韵的东西,一味将其与传统汉服、出土汉服对比以证明其粗劣未免有些狭隘。(粗制滥造和胡乱篡改的那些在此不谈)。其实很有意思,同样的一块布做成的汉服,放进博物馆就被视为经典,而穿到演员身上或者拿进影楼,就被视为粗鄙媚俗,是否多少也有些服饰文化上的偏见色彩呢?

再者,服饰文化审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您批评紫瑰妹妹的影楼服饰拙劣,但也许只能代表一部分同胞的看法。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同胞并不这样看。虽然是影楼服饰,只要是美的,就会得到人们的欣赏。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对她所穿汉服是赞赏的,从几年来大家对紫瑰妹妹的赞美上就可以看出。难道非要把她的衣服对应于某款某款历史汉服,非要符合所有人挑剔的目光,才叫做美?才叫做“完整意义上的汉服”?比如她那件红色的绕膝裙,很多人就很喜欢,如何说“其选料、尺度、裁剪、缝制以及色彩应用、纹理组织、立体造型乃至最终的感官觉受”“与完整意义的汉服全不相干”呢?何为相干?何为完整?


关于您提到的三柳妹妹的《即使汉服真的不实用那又如何》那个帖子,我觉得三柳妹妹的核心意思并无不妥,她是说“即使真的不实用”,其意在强调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其实,关于汉服实用性和未来汉服的适应性,是有多种思路的,本吧也曾做一个调查,大致也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调查:你认为汉服应该恢复到什么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必急于下结论,在时代中实践和摸索也许是更好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的意见。愿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做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复兴的含义


复兴不是复古。

这句话在这些年来,重复的叙述让我面部肌肉都快瘫痪了,也没啥情绪波动可言了。但是一些人还是不懂。在外,一些人好说歹说都要坚持认为这是一场让全民回到解放前的运动,被害妄想立马就有人要来剥他们的现代衣服,脱他们的鞋子,拿着枪逼他们裹小脚了。醒醒好么。在内,一些人把汉服运动当做考古复原活动,要求每个人都要照着某个文物打扮,甚至要求照着文物尺寸来做衣服,完全无视该文物的时代季节地域乃至敛服制式的局限性乃至不同的人的不同生长发育,甚至还真有去研究小脚的美妙之处并打算给自己的女儿裹的。醒醒好不好。

对于前者,我只想说,如果有人在网上这么对你说,记着我这句话——我帮你撑腰,你使劲掐。如果真有人拿着汉服跑来逼你脱下现代衣服,你赶紧报警,那八成是轮子两成是下了血本的高端黑,已然癫狂,遇上了离得越远越好。

对于后者,前前后后我已经吐槽过很多次了。

如果仍然不懂,我便再在这里简单总结一次,复兴汉服,其根本是为了让汉民族在直观的表达自己的民族身份时有衣可依,且汉服是为了现代社会而复兴,其出发点是让传统文化回归民族生活但也不悖现代文明。并有场合、季节、个人审美、地方风俗之变,并非单纯的考古复原。

复兴、复古,论起来都有“把过去衰落了的东西重新兴盛起来”这么个意思,但立足点完全不同。复兴与“更新”的意思更贴近,是指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东西,使之更好更完美。复古则跟“还原”的意思贴近,指现在时不管好的坏的统统都不要了,比着过去的模子重新造一个。

所以,汉服运动的全称是汉服复兴运动,复兴、复兴、复兴!……再看不懂我也没法了。

而汉服运动所要复兴的并不止是一件衣服——这句话的重复率也让人受不了——汉服运动要的是整个民族的复兴,是中国的复兴。

如今中国处处谈复兴。官方说,军方说,爱国者说,文化界说,我们说,除了公知不说,都在说。因为绝大部分人打心底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民族复兴根植于中国人集体潜意识”。

网络上随便一搜索“民族复兴”、“中华复兴”、“伟大复兴”等关键词,比比皆是相关帖子、新闻、论文。甚至还有“中华民族复兴指数”这么一个挺不好理解的存在。但是我看了一下这个指数的相关资料,里面的许多观点倒是没错的。比如,建立这个指数的人就说了这么一段中心思想:“‘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到中华民族古代曾经的辉煌,而是要‘恢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

很显然,我们是回不去的。且不说就算穿越回去了,过去的辉煌仍然属于过去,于千百年后的现在无补于事。哪怕有那么个穿越星人吃饱了撑,把汉或唐整个从场景到路人都穿越到现代,就算他们是汉唐,也落后了当今世界几千年。不过所幸他们是汉唐,他们绝不会跟本文第一躺枪对象一样,关一闭国一锁,缩,连英国在哪个方向都搞不清楚,自我催眠我看不见你们我很强大。他们必然在最初的慌乱过后迅速冷静下来,学习现代文明知识,尽快赶上新时代的发展水平,为此做出很大的改变,罔顾穿越星人费尽了心思的“照搬”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是汉唐。

而我们,是他们的子孙,虽然我们永远也不能与他们相见,但我们流着他们的血,背负着一代又一代往下传承的历史,累积了一代又一代层层叠加起来的知识,遗传了他们所有的“好脾气”和“坏脾气”。我们不用回去,哪里都不用去,无需寻找,他们与我们始终同在。他们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在上一辈对下一辈的言传身教里,虽不能面对面,但有我们对他们的敬仰,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有这些,就足够了。我们与他们,可以“对话”,可以“听训”,可以“争论”,但绝不能“撒娇”。稍微一不如意就哭着往回跑,往大人们怀里扑,爹妈尚不能如何,祖先们肯定是会不分男女都把人给抽回来的。且只用三个字——没出息。

时间总是要流逝的,就算你坚持躲回过去,所停顿的也不过是你自己,整个地球不可能为了你而不转动,整个社会也不可能因为你想怎样就怎样。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了的,严厉的说,最好连幻想“如果没有怎么怎么的话”都少去想。过去再怎么伤痛,过去的过去再怎么美好(往往还是为了衬托“现在好悲剧”而想象出来的,一味选择性无视过去不美好的部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我们必须面对“现在”,不为心理成长、坚强啥啥的大道理实践,也该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的发扬。

我们是一个怎样的民族?——首先请忘记那些口号,回想一下,过去听过的民族故事,从远古神话到民间传说到历史事例。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民族知识,从圣人之言到民间俗话。当然,每个人能回忆起来的不同,甚至于一些人满脑袋只有一些乌糟糟的事。不过,即使满脑袋只有乌糟,正狞笑着想要开地图炮的,他们也没有办法否认,被他们地图炮的对象,正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普遍活得还不算差,并且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仨早不是原班人马以及文化了,惟我们在,一直在。

因为我们的民族,从来不认命。神话传说中,敢于跟神叫板的比比皆是。宗教信仰中,只期望神来搭救是下乘,人的自我修行乃至修成神才是上乘。历史事件中,哪怕是在最苦难深重的时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歇了,即使是看上去歇了的那部分人之中,内心里仍然翻江倒海着的也不在少数。我们没有末日观念,我们的观念是“绝地逢生”。我们有“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的神罚观念,但我们面对上古大洪水的第一个反应是“治”,面对神的脑残安排第一个反应是“争”。我们的吟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谚语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的民族性格是——百折不饶。

所以,对我们民族来说,过去是拿来背负的,现在是拿来努力的,未来才是拿来“如果”的——如果少壮不努力,老大就徒伤悲。我们民族一直所着眼的是人世的未来,一直所争取的是子孙后代有好日子过。“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话,我们不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我们的信仰。而这种思想,本身就属于“民族复兴”思想——“民族复兴是指使某一民族超越以前的繁盛时期,使国家和民族进一步发展,像古人学习,弥补缺点和不足。”

民族性格,让我们民族对“民族复兴”充满执念,“民族复兴”,又可以让我们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性”。这种状况,在传统现象观中,为“生”,生生不息,所以这个民族必然会走向复兴。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真正搞懂复兴的意义,以及要复兴什么,怎么去复兴。脑子一团浆糊,只知道这么个口号,而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也不准别人去试着干些什么的,他们脑子里也就只有这么个口号,闲时用来装13,忙时用来贼喊捉贼说别人不做事。

汉服运动就不是那种光喊口号的行为,当然汉服运动还不成熟,足够让人以挑刺来消磨时间。但至少我们在做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狭义和广义的汉服运动


“你们到底在干啥?”

“吃、喝、玩、乐,有意见?(挑眉)”

——其实很想这样子回答“汉服运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狭义上来说,汉服运动,为了恢复汉民族的民族服饰而发起,那么其目的当然是让汉服得到汉族人民的普遍认同。注意我说的是认同,汉服运动从没强求过所有汉族人手一件汉服,更不强求所有汉族不穿别的服饰只穿汉服。至于这个目的达到以后大家干什么,答案是不干什么,该干什么干什么。

汉服的首要作用跟别的服饰的首要作用一样,除非你是裸奔爱好者。次要作用是,汉服可直观表达汉民族、中国人、中国文化爱好者(外国人)等身份。然后,没了。

就像我前面说过的,当汉服全面复兴后,是什么人都可以穿着汉服的,且不会有法律规定“什么什么样的人不准穿汉服”,反之,汉服也不是为了汉族中的某一群体而存在,只能必须这么一群人才能穿。那么汉服的受众便在各行各业各年龄阶层,跟文理商工农兵分科无关,跟学术流派无关,跟文化水平无关,斗大一个字也不识的文盲,只要他是汉族并且愿意穿,他就能穿。

而穿上汉服后,也没法律规定必须去打小怪兽或者寻找梦幻银水晶。找个咖啡厅坐下来托腮发呆一整天,或者跑去茶楼拿着手机聊一下午的QQ,找个公园喂鸽子,寻个网吧刷副本,实在想不通爬山大喊“我要寻找青春”……只要有过这种闲适日子的资本,对于穿着汉服吃喝玩乐感到不满的人,其本质也不过是羡慕嫉妒恨。当然,我相信这之中还是有人是真心痛心疾首“你们怎么就不好好学习”的,但是要学习什么,这跟本人意愿有关,比如跑去对着理科生喷:“四书五经都背不出来,还穿什么汉服!” 我只能说,悠着点,别说溜了把“不配当汉族”说出来,一举开除儒家以外所有群体的族籍。

当然,在本学科外,多学一些民族文化不坏,在民族文化以外,关注其他学科、知识也不是叛族行为。什么都不想学,只想悠闲来人间走一遭,人生目标是混吃等死的那也无可厚非。非钻着牛角尖觉得别人不跟他一个路子就该死的,反正最后害的也是他们自己。因为真正在学习、推广自己学派观点的人,都必然不会出现一种叫做“粉过必黑”的行为,小心翼翼,怕叙述不清被人误会都来不及。而粉黑们则往往觉得那种指手划脚,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大好,收不了手,越陷越深。

最糟糕的是,一个民族只有在极度不正常的社会状态下,才会所有人都一个思想,只干一件事。

总而言之,狭义上的汉服运动,只走到让汉民族可以依自己的意愿穿汉服生活这一步,且如何生活也是自己的意愿。在这里,汉服确实只是一件衣服,只不过代表着汉族。

而广义的汉服运动,如前所诉,提倡汉服只是一个引发大家关注民族各方面问题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导向民族复兴。

首先,汉民族必须复兴,其次才能带动中华各民族共同复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汉族都必须领这个头,在这个各国各族皆西化严重的时代,东亚文明想要叫板,只能团结回母文明周围。而这个母文明就是“汉”,最早以前则叫做“华夏”。

再次,复兴一个民族,不是嚎两嗓子宣布“爷我回来找场子了”,大家就统统靠边了。实力,重要的是实力。而硬实力必须为前提,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缺一不可。吃不饱,搞什么复兴?下一秒不知道炮弹会不会落到自己身上,搞什么复兴?核心技术全在别人手上,搞什么复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90后或者00后的少年对中国过穷日子的时候多半是没啥概念的,他们如今动辄智能手机换着型号玩,想来理解不了打个私人电话还得去单位或者社区办公室的日子。那时零用钱一天给一元就够用了,穿衣打扮的品味从大人到小孩都一塌糊涂,T恤别往裤子里扎大概就能算是时尚。念想汉服?那时真没法想,每年能有两三套新衣服穿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在我的记忆中,跨世纪左右,“中国元素服饰热”才有所兴起,除了旗袍马褂元素,倒也有肚兜+大袖衫+裤子的神奇组合,在时装表演中走一走,又消失了。而跟传统文化沾边的最大热潮是气功热,然后造就一大批脑残比如轮子。

当时中国处于一种硬实力逐渐上升,于是软实力缓过了劲也打算跟上的状态,但是十年大抽风以及更久远以前造成的错误,再加上西方文化百年来不断的碾压,让这种状态很混乱。就像一个人绵延大病初愈后想找点事做,朋友一窝蜂的来帮忙说做这个做那个,而他自己因为躺太久致使原来的技能有所生疏,身上揣着的本钱不多也不少,所以反而一时间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于是只好都试着去做做。而这个人的家长也正为以前的错误指挥造成此人大病而后悔着,所以现在并不敢以家长权威来强制做什么不做什么,结果就是,此人而后差不多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逐渐理清思路。

现在正是思路被理清楚了的时候,硬实力也足够支撑软实力进一步提高水平了,并且可以高调的去提高。而软实力分为很多层面,比方说,军事看上去属于硬实力,但其中硬实力的只是装备,军事理论则属于软实力,简单的说就是兵法、战术,各国有所不同,即使切磋交流也有所保留。其中战术最诡秘,而其中又有硬、软之分,来硬的,火力全覆盖什么的。来软的,便是舆论战、宣传战,把本国的文化、三观、意识形态输入给别国(有时候可以来点假的,比如本国人民确实吃不起茶叶蛋),又或者构建巩固本国的文化、三观,让本国军民坚定战斗信念,让他国被忽悠得畏手畏脚或者了无战意。

而文化往下细分,衣食住行,百家学说,无一不是软文化。传统以外,从中国价值观、审美观出发的现代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等,也是软文化。年节、宗教也属软文化,如我们被圣诞节、情人节乃至万圣节给营销了,就是软文化之战上的一次战败,虽说败得不算难看,全部被过成了爱情节,其背后的宗教也没有要求全中国人改正的胆量和权力,但是细细磨碎了彻底消化掉估计还得有些时日——别怪我说得无情,这是战争,就算没有故意而为之,迟早也会被“民俗流变”这个渗透性大杀器给碾压。而礼尚往来么,我们也输出了儒家、道教、中国年,格调降低一点,他们非要收容叛出中国的那些个邪教,放任邪教徒在他们的大街上四处忽悠,那也能成一计。

而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软文化反击就是08年诸事,从最初的护圣火,展现了包括留学生、华侨在内大部分华人的正确三观,狠狠的给了满心以为将会“大有收获”的西方众BOSS一耳光。到汶川地震,灾民军队之间的互相信任(美国在自己国家救个风灾都坦克枪支压境),全国上下倾尽力量相助(福岛消息还没公开时,日本人已然是全面外逃景象),默哀日时各地广场响彻全国的口号(我们只知坚强,不知怨天尤人),而后灾区非常迅速的重建(没经济和科技实力做不到)。再到奥运会正式开幕,且不说那华丽炫目的开幕式表演,还有那漂亮整洁的运动会场,很多来中国观看比赛的外国人第一反应却是——“还以为北京是个又破又旧的城市,中国人都像我们的媒体报道的那样穷和坏,没想到……”

微笑,这种时候,才是摞下“爷我回来找场子了”这句话的正确时机。也很显然的,08年以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气氛都微妙的不同了。

当然,伦敦奥运会没出来群魔乱舞之前,很多人都觉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做得并不好,不少传统文化相关人士,以及汉服同袍,也从专业角度挑剔着。07、08年闹了一阵子的请求奥运礼服设为汉服一事被奥组会彻底无视,也是一个大疙瘩。但是请想一下,那时候,汉服运动的影响并不大,十个人里九个不知道我们是在干什么以及想干什么。且由于汉服运动依靠网络兴起、宣传的特殊性,支持这个倡议的基本全在网上支持,而且仅限于一些相关论坛,绝大部分网民和非网民压根都不知道这件事。虽然在几个杂谈大论坛引起了争议,但争议得……一些人全身心投入吵架后,遣词用句不经过大脑的行为我就不说了。再加上那几年官方也才在传统文化上面理清思路,青涩程度跟汉服运动不相上下……总之因果累积,08年时只能这么着了,再说也确实过去了。

关键是在这以后,我们又各自做了什么?我们没有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放弃汉服运动,甚至后来世博会出岔子,一时谣言满天飞,实际上呢?汉服运动这不还在进行着么?我们仍然没有放弃,他们也给予了信任。只不过,官方有官方的立场,一不能再次插手文化发展(十年大抽风后遗症),二装也得装出个一碗水端平的圣母样(谁当过管理阶层谁知道),所以我们只要他们这些年越发支持传统文化(叫嚣西化和西方文化高贵的除了专家就是公知了),以及去年直接表明了的“民族复兴乃中国梦”这两个态度就够了。我们从前在做什么,现在依然继续做什么。再往后,虽不能预言会如何,但只要“坚持”,也没什么不可迎刃而解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汉族


有那么一支汉族,他们多数为被流放人员以及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定义是“坏人”,或有被冤枉陷害的,被牵连的,但是在那穷山恶水之地,也养不出多少好性子和好身家了。可以说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之一。这样的处境,即使被流放之前有一肚子的好学问,也施展不开什么了,连教育后代也很难做到,纸笔书便是一大问题。如果没有什么改朝换代大赦天下的意外,他们就跟野兽树木无异,悄然而生,悄然而死。

大约从明清时候起,他们却开始在葬礼上为死者歌唱,最长可以唱上七七四十九天。歌词为七字诗格式,内容从开天辟地诸神创世讲起,一直唱到:

三皇五帝夏商周,
战国归秦及汉流,
司马梁晋隋唐主,
五代宋元大明休。

这一系列至今没有整理齐全的丧歌,其总名为《黑暗传》,被定义为汉民族首部史诗。然而多有人不屑,要么认为长诗主体是明清时候才成型的,离现代太近,算不得史诗。要么认为其中包含的历史、神话内容没有建设性,不是耳熟能详的,就是耳不熟的——“非甲骨文记载、先秦神话不算神话,甲骨文外皆伪神”(网络神话考证党语)。也有人公道的说:“汉族恐怕并不需要以史诗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历史。”

是的,我们各朝各代的史书一本压着一本,浓缩成儿童版《上下五千年》也厚实得厉害。就算是魏晋、元清等年头,我们也没流离失所到有国不能归,纸笔千金难换,除了“族长”、“祭司”遍地是文盲的地步去。既然没有达到忘记文字、不能再以文字记录历史的条件,以及无甚记录工具的条件,汉族就产生不了史诗。而后的一些长诗,都只是叙事诗的程度,选取历史片段或民间故事,艺术加工,多为娱乐、感怀、颂扬,而非记事。

偏偏出了《黑暗传》这么个异数,探究其背景却算不得奇怪。简而言之,以全国的状况来说,汉族没有条件创造史诗,但是以区域状况来说,却有条件。是一个典型的民俗现象。如前面所述,产生《黑暗传》的区域,即使有人不文盲,也没有办法拿出一套一套的史书来教化后人。又因该地三省相交,习俗混杂,流变中便产生了与中原地区相异的葬俗——丧歌。当传承历史与以歌送葬相结合,《黑暗传》便成了。

至于为什么要在葬礼上追溯祖先历史——因为他们回不去。就算只流放个十年八年的,天灾人祸、路途艰险、哪一样不是夺命之况?所以虽有落叶归根的念想,却往往没有办法做到。而死后为鬼,却可为之引魂,以丧歌对其诉说天地之始、诸神之史、诸先祖先王之史……为死者建立起与祖先们密不可分的联系,就算阳间已没有可以回去之地,魂魄归于“其鬼”,亦是一条回家之途。而这种“史诗式丧歌”,在其他民族中也有发现,其原由也不外乎“远离故土,要回家”。

而我之所以在此章一开始叙述这一件事,是想借此说明三点。第一,对于汉族来说,本民族历史就是最高的信仰。史书,就是“圣经”。即使是在没有条件书写、传阅史书的情况下,也会以口口相传、丧歌等形式继续将历史告知后人。

而“历史”,并不只限于字面意思作“历史事件”理解,祖先属于历史,先圣属于历史,英雄属于历史,他们的言行属于历史,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亦属于历史。“史书”,在这里也应作每代之前所有记录了知识、信息的书籍。

神话在最开始也被当做历史记载,而后才逐渐分出来单作志怪之言。但本土神仙基本都在祖先之列,不是祖先的也如亲人、邻里,总之在中国,神与人之间的关系透着一股子亲切。在一些地方,民众们直接称呼女娲为“人祖奶奶”,“妈祖”在闽南语中的原词义也为“祖宗奶奶”,蛇精狐妖只要护宅有功,也会被接纳为家庭成员接受供奉,至后世,就演变成了白蛇、聊斋那样的故事。道教神系严谨,但对于民间来说,除了玉皇王母七仙女织女牛郎月下老,最令人熟知的只有亲民派的八仙,以及年画上一团喜气的福禄寿。佛教东传,释迦牟尼也被称作了佛祖,观世音入乡随俗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妇人,弥勒佛也笑口常开着走平民路线。可见在汉族的传统观念中,信教,从不是因为哪位大神死了又活活了又死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立马就全民信了,而在于是这位神仙你能不能融入群众,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事?汉族很现实,只要至亲长辈一般的守护神,不需要二大爷似的统治神。所以圣诞老人赢了,过生日的正主儿却输了。而汉族帝王们也很现实。

并且神仙再怎么厉害也越不过“历史”,“历史”很早就教导了我们: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于是鬼神们只好主动入世。

所以莫说汉族没有信仰,而是我们所信仰的那个,太厉害。只要人类不亡,文字不亡,语言不亡,他——“历史”就有无穷的力量,并且这力量是压倒性的,翻开史书,无数大神早已败于其下,剩下的势力不过是信徒们的妄念在挣扎。反之,只要“历史”还在,一个聪明的民族,便知道该如何向其借力,保护、发展、延续自身。然后所创造的新历史,又成为旧历史的一部分。

汉族不断自己的历史,历史便无法断绝汉族——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且这种断绝,不能单指血缘意义上的断绝。在现代,世界上有很多民族,从血缘学上来说跟古时候的这个民族那个民族是相近的,但是在民族学上,却无法把他们划归回某某古民族。因为历史、文化断层了,他们不知它们,它们也不认识他们,于是如今的他们怎么看都是另外的民族。他们也很难对远祖产生亲近感,闹来闹去都不过是为了眼前一些利益。就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香蕉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历史毫不关心,满心只有所成长国度的语言和文化,他们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是需要利用一层血缘套近乎时,倒是毫不客气。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全中国人都被置换成了这种只有表皮的香蕉人,中国还能称之为中国?

第三,回家。

这一系列文字终于还是拖拖拉拉的写到了春运时节,到处都是急着赶回家的人。而到了除夕那晚上,年夜饭开席前,许多地方还会进行一个“请祖先们回家吃饭了”的习俗。具体操作各有不同,但就如字面意思所诉,过年大团圆,在传统观念中是“一个都不能少”。而祖先们,观念一脉相承,想来只要无他事,也是心念念着要回家看一看的(认真脸)。

而这一类回家,是原意上的回家。我下面要说的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家。

虽然我们没有断掉血脉延续上的历史,但是文化传承上的历史却被迫扭曲,然后险些断掉。不过苦难的历史说一遍就够了,既然只是“险些”,既然有翻盘的机会,抓紧了赶紧行动才是正事。所幸知道这个道理的是多数,才有汉服运动第十年。而汉服运动,其实就是一场汉民族的“春运”,把我们带回“华夏”这个家。家中有各种各样熟悉的人或事物:满口大道理的“长辈”,一桌子的好吃好喝,想闹想玩也不乏人陪着。虽然在排位上,我们的辈分最低,但这个家给予我们的庇护和支持却可以达到最大——“上下五千年”亲情站场,还不够你拽的?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跳出来喊“我是一匹孤狼”,“我不需要亲情”,“除了自己我谁都不爱”,“家什么的最无聊了”,“我讨厌中国我爱美国”……我只想问,少年你为啥要参加汉服运动为啥要来看我这系列文章?走错地儿了吧,劲舞团和南方报社往右转。

又及,我接触《黑暗传》比参与汉服运动要早一些,但那时候只把这部长诗当做神话研究资料,除此之外别无想法。等到我在汉服运动里走了一遭,再回头重新关注《黑暗传》时,内心才实实在在的与这部长诗产生了共鸣。这部产于诗风不盛的穷山恶水间,读起来毫无文采可言的诗。絮絮叨叨几千几万字,却又基本是看熟了故事。还有流放胜地所出这么个“硬伤”……就算有胡崇峻、袁珂他俩老人家撑腰,在相关学界也很难受待见。这是很下里巴人的东西,我却在某一次重读时,对着最后的“大明休”三个字突然觉得很想哭。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才明白,他们也是想回家的,只是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达到的地点,却是相同的。

而回家,不是为了宅,是为了得到可以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这个力量,如前所诉,对于汉民族来说就是“历史”。

2012年放了大家鸽子,太阳要在几十亿年后才会变成红巨星,世界的终结,鬼都不知道具体在哪一天。又或者再过几千年,人类早就走出地球,征服星辰大海去了。做一个科幻的场景假设,那个时候,人类或许已不再是现在的族群划分,但是不可能统一成唯一的“地球族”,因为吃甜还是吃咸是个严重的阻碍统一的因素——好吧,严肃点说,是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区域性因素,且就算把全地球人都洗脑一遍,这种分化还是会产生。所以“全地球人被洗脑了”这种中二设定pass,我们只假设,未来的历史依照合理性发展,排除互相丢o(︶︿︶)o 唉这一烂尾,待到竞相殖民外星球之时,参与其中的有哪些国家?

不是我民族主义爆棚才回答“中国必然在”,而是中国的主体,我们汉族,如前几段所述,如前几章所述,确实太不容易被game over。记性又好,轻易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等到了外星球上,就算有母星物资倾力支援,百分百的第一个行为还是开荒种地,哪怕落到岩石星球上没地可开,在基地阳台上种几箱葱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行为。然后每到秋收,基地门口就会挂上几串黄橙橙的包谷什么的……然后八成会有春节联欢o(︶︿︶)o 唉跨星系直播的状况发生。

所以可以再想象一下,就算时差上有问题,逢年过节的,汉族在宇宙飞船或者外星基地里肯定还是会跟着母星历法一起过。吃粽子,吃月饼,吃汤圆什么的……然后其中有人穿上了民族服饰庆祝(看清楚,我可没说穿着汉服修飞船),也不能说是我私心设定。如果恰好遇“星际友人”来找掐,有人站出来“子乎者也”一堆古今大道理丢过去压死人,或者霸气十足的说上某几句有名豪言找场子,也不是我私心设定。而是,时间往前推,“古中国”发生过一场汉服运动,这场运动对“延续历史”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这样的未来是不是真的,又或者汉服运动会失败,又或者第N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再次衰落,爱国志士们为了再次重新建立中国价值观,又兴起一场“汉服运动”……嘛,都说了是假设了。

未来到底会如何真的不知道,惟有相信我的民族,可以一直走到时间的尽头。

附:视频《汉族与汉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中国


前几年某个右派领军在坊间出了一本书,名为《打捞中国愤青》,汉服运动和同袍们赫然也在被打捞之列。于是我挺乐的,因为有人急了,就说明汉服运动的路子没走错。

愤青也好,民族主义也罢,这些帽子扣过来所带着的潜台词不就是“你丫不准说中国好”,“不准有民族自豪心”,“不准以各种方式呛王师的声”,“汪汪汪”。怕他们作甚,这种角色除了拍桌子砸键盘,连跟宗主国申请一支突击小分队来剿灭他家方圆十里内的愤青都做不到啊,撑死约架打人,还打得极其没水准。所以嗑瓜子看戏吧。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中二的时候,也曾对“愤青”群体抱着不好的印象和敌意。圣母兮兮的觉得全世界人民都在努力相亲相爱,愤青们的言行却是在阻扰这场伟大的爱,太坏了。很久以后才醒悟,某些外交辞令听听也就算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不谋算他国的白花国家,没有全世界都无条件将其守护得跟个玛丽苏似的国家。就连被小清新们轮番刷的某某净土之国,也不是靠着散发小清新之光存活下来的。外人天真不要紧,自己跟着天真,什么时候刀抵脖子上了都不知道。另外还醒悟了,愤青被群体中的脑残们代表得很惨,并且很大部分人,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爱国,其他什么都没说,愤青的帽子就扣下来了。

所以啊,汉服运动被打捞得不冤枉,爱国爱族得太显眼了。

爱国,是汉服运动的标签之一,只是就像我在第五章里所说的,不同的爱国群体努力的方向不一样,各有各的“爱国式”。而汉服运动努力的方向是增强中国在文化上的实力和民族自信。文化上的实力即是软实力,而这一套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了。

民族自信,自从清末以来则一直很不自信。清朝扭曲了汉文化,散尽了明朝留下的家底,然后失败得一塌糊涂,然而这场失败却拖了上下五千年一起躺枪。民国伊始,在多数人没搞清楚清时的中国文明是扭曲的,这样的历史局限性下,以及西方文明的强势高压下,逆向民族主义思维就没停止过。一直到现在,觉得中国人就是“劣等”,觉得外国人跳个骑马舞都比最炫民族风有文化、有内涵,充满高贵的国际风尚气息的中国人,随便下个钩至少也能钓起来三五只。

别跟我扯什么“难道我们不需要反思吗”——该反思是你们一遇到事就认定“中国人该反思”的神奇思维。

且很多十句话里九句话让中国人好好反思的,他们只是在“你们给我反思”这种指挥性的语句上找存在感。这种人首先自己是绝对不会“反思”的,比如他们就绝对不会反思——他们用来让大家反思的事例,谣言一大堆。最著名的就属“中日夏令营”事件了,中国的孩子们,从八十后反思到九十后,零零后也有继续反思的迹象。然而,很显然,我们怎么反思都赢不了10岁就能每天负重20公斤徒步100公里的日方野生奥特曼好呗。

然后还有贴得满网都是的“这回去___七天,前天刚回来,觉得中×差距实在太大了”这一模板,几乎所有国家都跟中国“差距太大”了一遍,并且全部完胜中国。这其中有部分是网友o(︶︿︶)o 唉,比如我就见过中国其他地区和攀枝花差距实在太大了的版本,攀枝花每个成年人都能分到一栋别墅什么的(在这个模板中,所有国家的成年人都能分别墅,除了中国)。但最开始几篇确实是为了贬低中国而写的东西。可是,即使是后来o(︶︿︶)o 唉的,比如中国伊拉克差距太大了……都有人信,并且要求反思。

美国打折西瓜不要钱,中国人要反思。

南京大屠杀74周年祭,中国人要反思。

神经病砍人,中国人要反思。

同性恋骗婚,中国人要反思。

某某意识流电影票房不高,中国人要反思。

造谣中国人被揭穿,中国人要反思。

黄帝砍蚩尤,霍去病打匈奴,中国人要反思。

中国运动员服用一氧化二氢,蒜泡在醋中会变绿,中国人要反思。,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三等舱不放行,中国人要反思。

纽约时代广场新年狂欢后垃圾成吨,中国人要反思。


有个阿(□)拉(□)伯大叔的二姨妈的三舅娘的四大爷的孙子的二表姐的干爹的侄子昨天走路撞树了,中国人要反思。

反思你妹。

诚然,中国不是完美的,过去不完美,现在因为我们正在经历,好的坏的看了个遍,更是不完美之极。但是不完美不是禁锢民族自信,天天逼着中国人有事儿没事儿反思的理由。某些人越是上蹿下跳,所表现出来的也只有他个人的不得意——你是愿意做一个整天吃饱了饭别的嘛事不干只知道打开电脑上网高喊不足啊反思啊无能啊软弱啊甚至不惜用造谣传谣来巩固自己意淫的,被称之为“键盘**党”的废物?还是愿意做一个敢于背负沉重的历史和现实,同时相信着自己和同胞,踏踏实实为中国的进步、改变做出有建设性的努力的栋梁?

当然,选择后者,将会很累很累。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实力”,就算一时靠拉扯关系钻营上位,没有实力,仍是什么都做不了。而实力不是高喊一句月棱镜威力变身就能从天而降的。实力是磨砺,生生地把一个少年磨砺成中年,可能才会得到一点点成就。论起来真没上下嘴皮一磕轻松。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得有人去经历去磨练,去成为那一双可以撑住天的厚实肩膀,成为可以护住背后广阔大地和数亿人民的高大背影。

所以同样是喊口号,爱国一派怎么都比恨国一派可爱。因为爱国者尊重为这个国家努力和付出的人,并且若有机会,自己也愿意到前线去。爱国者手中的刀剑,指向敌人,手中的盾,保护自己人。恨国者却看谁都不顺眼,觉得整个中国乃至上下五千年都是亏欠了他的,甚至觉得他爹妈没有把他给丢了去养大胎盘也是错,而且绝对是中国的错,退一步也是三峡大坝的错。所以他们什么都不打算做,更恨做事的人,他们手中的刀剑胡挥乱砍,有人出钱立马可以指向自己人。又整天幻想可以说动别人免费为他们跑腿——注意,是“为他们”。理想,在恨国者那里是拿来当作被吊在骡子头顶的胡萝卜的。他们自己本来就毫无理想。

又如我们汉服运动,如果没有选择“踏踏实实做事”,至今没人做出第一件汉服,没人穿汉服上街,所有人秉承着“辩论清楚再做事”,“反思清楚再行动”,“做事什么的让别人去吧”,“汉族什么的反正迟早也会灭亡,中国什么的迟早会消失,操个啥心啊”……之类的想法从03年一直磨蹭到今天。那么“汉服运动十周年”就只是个只有手指和嗓门运动了十周年的笑话,哪怕有十万参与者,无一人顶天立地的站出来,最后的结果亦是没结果。

做实事有多累,想想高考前三个月。这三个月玩过来的,有多少在事后后悔了?也别用“反对应试教育”当借口说自己是故意不过这三个月的,当你反出了应试教育,除了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韩寒第N”以外,得到了啥?除非此后一直宅在家里,否则一旦踏入社会,还是得把所有知识从头学起。而且在社会中,没有学校遮风挡雨,这样的学习只会更苦。哪怕你是铁了心的在高中时就决定好自己不读大学要去卖茶,学习茶行业的一应知识,认真来一场,也不会比背英语书轻松。

若是这时醒悟“错了”,不再对“累”说不,那还好。若是一直不醒悟,总觉得自己肩负了“美丽的天使在远方召唤我”之类的大使命,认为自己躺在床上啥事不干也会有“伯乐”能远程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又或者认为不是自己不做事,而是还不到自己“入世”的时候,至于是什么时候,大概是明天……等到一万个明天以后,又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明明这样的鲜明出众,却不得不日复一日在社会最基层混日子当死跑龙套的,然后开始觉得社会国家人类对不起自己……

而在汉服运动里做实事,当然也不是什么轻松的。之前我所描述的“艰难期”,还只是外界的不解给我们造成的艰难,是被动的。在我们内部,最轻松的只有小孩子,大人给他们衣服穿,他们就穿了。以及仅仅只打算做“汉服爱好者”的一部分人。其余的,认下了“同袍”这一身份,心中激烈燃烧着“复兴华夏”之火焰,从一开始就没有轻松过。

电脑上所有人都在打字,偶有曝照,也不过是一张静态照片,记录了自己生活的一个小片段。有视频,也不是记录了汉服复兴者整整一天或者一年的视频。电脑上所显示出来的汉服运动,浅层、表面,所有人都“没心没肺”的微笑着,好像很悠闲,很“小资生活”的样子。所有人,包括我,写来写去好像都只是在“动笔杆子而已”,搁论坛Q群微博里平常也没几句正经话。于是许多人说“汉服运动只是一群人穿着衣服在玩”,“是一群人在网上空谈理想”,“看上去什么都不懂”。呐,我只想问,你在网上o(︶︿︶)o 唉每一条都正经得能上教科书?还是你每发140字就能拿五美元所以工作态度十分良好?

你在现实中识得多少同袍?你见过多少同袍在线下为了推广汉服运动理念,实践华夏复兴而做出的牺牲和努力?你是有读心术的本事?还是挨个调查了至少五万个同袍?你开地图炮的依据在哪里?不夸张的说,有时候听见这些指责汉服运动不做正事如何如何balabala的攻击,真的会有喉咙一甜的感觉。而且吐完了血,你还不能就地躺下装死拉倒,擦擦嘴继续干吧。谁让汉服运动就是这么一个不通情理的“老板”,同袍们也是自己作死着要当劳模的。虽说我十分期待可以理直气壮地穿着汉服不做正事的那天,没有什么比“功成身退”更吸引人。

说回正题,民族自信,在中国逐渐找回硬实力场子后,原本也逐渐跟着回升。但有人愣是出于各种原因看不惯,拼了命的要打压下去。“不准赞美自己的国家”,“不准赞美自己的民族”,说好听点是谦虚,说不好听点……算了,我只是很奇怪,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人坚定的相信着——中国以外处处皆桃源,中国人以外人人皆圣人?即使是我中二病的时期,也没萌发过类似思想,所以我真的很难理解和分析这种心态。而在我加入汉服运动后,越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越发自内心的对她们说爱,更是难以理解了。其后深入地了解了其他国家,彻底只能冷笑了。

要“比烂”,我可以不带停的写上一万字,引用他们自己的旧闻新闻,引用中国留学生见闻,引用他国人民自己的吐槽,把某些被神吹到了天上的国家、地区、民族一个接一个老底揭穿,狠狠往泥里踩。反思是吧?要反思大家一起反思,都是人类社会,劣根性什么麻烦一起来背负,别觉得中国人天性里让人三分就往死里让我们背黑锅。不过这种挨个打脸的法子虽然好用,用得多了,除了“出了一口恶气”却也没啥意义,“别人家的孩子”是个灭之不尽的存在,我可不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脑残收割上。而且,借用一句老话,“最好的报复方法就是活得比你的仇人好”,所以啊,还是做正事吧。

我一直记得一个《我的祖国》的MV,舞台屏幕下,是抗战时期伤痕累累稍作休息的士兵们,舞台屏幕上,是新中国的城市、生活画面一幅一幅闪过。当然,历史上真正的老兵们,多半都是看不到的这个未来的。而站在现在的我们,也不会看到一两百年后的未来。我们(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自己于“现在”,即使“敌人”强大一百倍,即使深陷于没有希望的困境,也要拼尽全力做出各种努力。

写到这里时,网友递过来一段环球网所刊登《吐槽2012》里的话:

“如果给我们选择的机会,我们都很可能选择生在美国。美国各种好,生活平静,一生享受那么多自由,中国有这么多问题。生在美国没什么不好,但是生在中国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命运,让我们不断去奋斗和努力,一起去改变这个国家,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就像**书记提出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我又想起了,网上一直以来也流传着这么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 民间力量


参加汉服运动以来,我听过的最好笑的话,是一个做高档明清时装生意的商家丢出来的一句话:“汉服运动靠庶民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大意)。”

遇到最好笑的事,是前后有两批人马找上门来,皆高调宣布要建立一个领导全国汉服运动的精英阶层,由他们制定游戏规则,推选“领袖”,“录选”同袍,“钦定”各网论坛,“指定”各地组织。

而我只想请问:少年,你们没事吧?

从一开始,汉服运动的参与权就开放给了全体汉民族,全体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性别、年龄、学科,职业,只要你有这份心,你就可以参加这场运动。而不管你有没有钱,有没有权,来到汉服运动中,你唯一的身份标签只有“汉服复兴者”,所有的汉服复兴者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高贵,谁必须听命于谁之说。且“贵族”、“精英”们,能用什么办法使别人必须听命服从?撒泼打滚截图挂墙头?威胁恐吓约架骂全家?实际战斗力有五只鹅否?

没有就给我闭嘴。

不过,倒也难怪有些人,靠上汉服运动原来是为了为了找回当贵族的感觉。所以他们成天只穿宫廷贵族装,说这才是正统,研究古代贵族如何生活,说那才是传统,处处流露一种无上的优越感。且这些官贵coser们所发表的言论一旦被布衣平民驳斥,就只恨此天下不是贵族的天,没法使别人言听计从没法挂丫路灯,于是只好在精神情绪上走向种种癫狂。乐死了,贵族是什么东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有多少贵族最后不是被平民百姓给平推掉的。还心念念着往上凑合呢,我只能告之,大英帝国50英镑一个勋爵爵位,走好不送。

还有一些少年,常年纠结于另一个问题:汉服想要全面推广,必须靠政府。

且不说o(︶︿︶)o 唉规定了各民族风俗由各民族自主发展和改革,政府也越不过去这一条,也不说十年大抽风让政府不敢再乱插手文化方面的事。就问汉服运动的理念,政府清楚多少?比如我们分款式不分朝代,比如我们认为一些古代时装不属于汉服,还有其他细细碎碎的许多事,如果政府搞不清楚,推广错了重点,怎么办?再者,许多人逆反心理严重,只要是政府支持的他们就一定反对,政府说走路有益身体健康他们恨不得一路滚着出行。让政府来推广汉服?先做好将被轮番讨(□)伐的心理准备吧。还有一些人,已经被害妄想了十年,有啥风吹草动都觉得人家要来害汉服了,还是别刺激他们了。

政府如今这种不支持不反对我们的状态反而是最好的,再说了,政府只是没有对汉服运动多说什么,而“发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之类的话倒是说了不少。以及实际行动上的传统节日法定化,大学课程、院系相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增添等等……如果觉得这些不是信号,懒于抓住机会去争取。我也不想说什么了。

还有一些思路转了个弯,觉得必须靠对岸省政府或者对岸同袍的。

首先,再过十年,对岸的o(︶︿︶)o 唉能否增加到四个?其次,麻烦对岸唯一还是唯二的o(︶︿︶)o 唉,先去把祭孔马褂给解决了吧。大陆这边许多地方祭孔都换上汉服了,而且都换了好多年了,着急啊。再者,绿营肯定不会支持汉服,万一哪天蓝营罩不住了……摊手。

另外一些少年,纠结在一个类型差不多的问题上:汉服想要更多人知道,必须靠名人。

话,倒是没错的。但是要我说,与其拉拢名人为汉服代言,不如自己努力成为“名人”。因为这里涉及了一个同袍和非同袍的问题,同袍知道可为、不可为,非同袍则不知道。而一旦非同袍所为与同袍们的观念、底线起冲突,甭管是不是名人,同袍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维护底线,绝不会顾及非同袍的面子。如果该非同袍真心喜爱汉服,不在意周遭言论也罢,如果只是随便穿穿,一个不高兴,随时可以反过来黑汉服。而“名人”,外面光鲜背后乌糟糟的不少,连人带汉服一起给黑了的状况目前已经出现了。还有一些本就是利用汉服来给自己提高知名度的,对汉服和汉服运动谈不上感情,一旦说漏嘴时,黑得不能再黑。

当然,正如我之前所说,没有“坏人不能穿汉服”这么一条法律,但是真要做到这么坦荡,必须要汉服全面复兴以后才行,如今汉服运动正在起步,无数不怀好意的眼睛死盯着,无数小白粉丝也以为“名人”说的话就是真理,是命令。真是想不多虑都难。“名人”能成为同袍当然更好,不过强求不来。

而以上问题,总的来说,汉服的发展重心还是在民间的好。靠上明星?傲娇病娇一大堆伺候需耐心。靠上政治势力?换一批老大就是一种风向,古来今往例子还少么?而且你去找一个政治势力,我去找一个政治势力,然后两边不对盘,汉服运动是不是也要闹出一堆“父子所支持政党不同,登报断绝关系”,“夫妻投票不同,妻子开车撞伤丈夫”之类的笑话?比如“某地两大o(︶︿︶)o 唉因政治理念不同火并,叫嚣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开除族籍”……脸就真的丢大了。说句实话,政治是拿来利用的,别让政治利用了你。而且一定要搞清楚,汉服运动是一场民族、文化运动,不是政治运动,别被JY公知营销微博啥的忽悠几句就找不到北了。

再来说文化,只要某种文化、观念深入民间,就算再来一次剃发易服它也消亡不了。庶民让人看不起?但庶民往往才是传统文化、风俗的最久坚持者。因为民俗也,民之俗。只要别像清朝一样故意扰民,民众很乐意长时间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哪怕再怎么俗气。即使是在清朝,也有妇女儿童顶住了压力,俗气的继续穿着交领衣。一直到现代,在我们汉服运动还未开展之前,许多地方的婴幼儿着装仍然不改此习俗。如今厂家批量制作的婴儿服,也基于交领形制,日韩也是这种形制,欧美婴儿服则多是开襟或套头连体衣。  

一个国家赖以延续的基础是人民,一个国家的文化想要延续、发扬,也只有靠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还需要写上一万字仔细解释么?

所以汉服必须回归民间,才能真正取回(□)汉民族服饰的名分。其他传统文化亦如此。不管是什么文化,没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那它就只能是一个小圈子范围内的“业内人士交流”,又或者只是一群自诩时尚风(□)流的人搞出来的昙花一现的“流行”。不向大众宣传汉服、汉文化,不让大众了解接受汉服、汉文化,只忙着拉拢精英权贵,他们固然可以给民众竖起一个风向标,但是在这个明星满地走精英权贵随时会被扳倒的时代,他们的作用相当片面,仅面向于粉丝群体和利益群体,大部分普通民众看完热闹也就算了,还有一部分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个热闹。况且,不是同袍的,绝对不能放心汉服汉文化被交给他们解读。

而且如果一味炒作高档汉服,走“上流社会”路线,在民众看来,也不过是一群有钱人在炫耀奢侈品,在彰显小资范儿,跟普通人的生活毫无关系。别用“日本人家里省吃俭用都会买一套上万元的和服”来当例子,说过是谣言了。一味奢侈化、单一面向化汉服,把汉服与中低层生活水平的汉族割裂开,乃至分职业、群体等等割裂,那么,这根本就不是民族服装了。只为特定阶层、群体制作的服饰,那视情况叫什么都行,但非民族服饰。民族不是百分之一,是百分之百。当然我不是反对汉服高档化,我只是反对人品“权贵化”。

一个民族有延续、更改自己民族风俗的自由,且这个自由属于全民族,不是民族中的几个精英什么的跳得欢风俗就得跟着他们改。在没有屠刀架在脖子上的情况下,汉族民众自主思考、自主选择,当大部分汉族都承认认可同一个习惯、概念,一个风俗才算正式改变,或者确立。这是汉服运动的基础,也是汉服运动的目标。

如今汉服运动显然远远没有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只在于对人民的争取。人民,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只有他们支持着你,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寻找“老大”,醒醒。寻找“同道”,那不过是一时的心理慰藉,且“同道”不可能护着你一辈子,与你并肩战斗一辈子,任何团体迟早都有解散或者更新换代的一天。且汉服运动的最终目标不是别的,正是解散。是所有的伤痕最终被抚平,于是没有“同袍”,只有同族,没有“同道”,只有家人和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在汉服运动中成长


“如果汉服运动不能使人得到成长,那它就是失败的。当然,如果一个人参与了汉服运动却什么都没学会,那他最好先审视一下自身。”

这句话最初是在一场辩论中写下的,辩论的主题是“穿汉服的人什么都不懂”。我很有耐心的告诉开这个地图炮的人,是的,大多数来参加汉服运动的都是8、90后,如今00后也跟上了,且就算是如今已经奔三了的80后,在刚加入汉服运动那会儿,也多是学生。而作为现代学生,你可以说他们不懂四书五经,不懂琴棋书画,但真要论什么都不懂还是悠着点说。就算要说不懂四书五经之类的话,最好也还是不要开地图炮,比如我就认识一名同袍,从小被他爷爷押着学习古代典籍,学习书法国画,养成了关注传统文化的习惯,后来才对汉服产生了兴趣,加入汉服运动。

而就算是确实不懂四书五经的那部分同袍,他们首先是被汉服的美丽吸引,或者天生对传统文化相关感到亲切,于是他们加入了汉服运动。而汉服运动里的其他人,则引导他们学习汉服知识,以及其他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知识。而这种“教学”不是逼迫式的,没一个人可以逼另一个人“必须在十天之内把论语倒背如流不然就离开汉服运动”,没这种事。所以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并且一个人学过一些什么,不是穿着汉服这样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网络也主要是被大众拿来休闲的,除非表现欲旺盛和必要状况,没人随时随地到处表演“满腹经纶”给别人看。

且汉服运动并不是儒家学说运动,而是“百家学说”。“学墨学道的滚出汉服运动”——没这种道理。即使不想学传统文科,只喜欢研究生物细菌种白菜,化学物理造火箭,只要学习这些东西的前提是为了中国进步,为了民族复兴,那么汉服运动就是你坚强的后盾。

而汉服运动可教导的不只这些。

在汉服运动中,只要不是一个人自己独来独往,那么每天你至少就要跟五个以上的同袍打交道,如果负责外交、宣传,还要负责跟五个以上不了解汉服的非同袍沟通交流。汉服运动的稳固建立在人与人的联系上,汉服运动的扩大建立在人口的不断聚集上,所以加入了汉服运动,首先必须要学会与人相处。

由于网络的匿名自由性,以及网络法的不健全,很多人一旦上网就肆无忌惮起来,什么该说不该说的都说,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并且他们觉得其他的网络ID只是一串字符而已,所以对着这些字符尽情辱骂,自己爽完了就好,绝不会管网线的另一端坐着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感情和心思。

他们以为自己的丑恶只暴露在网络上,其实先不论信息时代网上网下的差别已经越来越趋于模糊,不少人早暴露了自己的真实信息。单说一个人的心性,除非他人格分裂到了极致,否则绝对不会真的网上一个样网下一个样,而会有所统一性。一个人在网上表现出什么样子,且在网上做这个样子做得久了,于网下的样子迟早也会跟上。

而汉服运动虽然兴起于网络,最终的目的却是达到现实、归于现实。汉服运动的重心一直都是现实中的种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接触的人群,无论同袍还是非同袍也一年比一年多。当然,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去交好,但如果一个人,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都散发着一股子“疯狗”气质,同袍们出于“同袍”这层关系,多半不会多说什么。陌生人出于“陌生”,多半也不会多说什么。但是“少半”可能是会当场发作的。而就算是多半,怒气积累得久了,发作起来时恐怕也不好看。这还只是在现实,因为当街对骂或者动手不好看,所以有一定延迟性。而在网上当场骂起来的就多了,然后这些错统统推给汉服运动整体来担当。

倒是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谦谦君子,也不想强求每个人都爱自己民族,爱汉服运动爱到生怕“她”受一丝误解,于是不断要求自己。我只问,作为一个人,就算不参加汉服运动,是不是一辈子都不用学与人相处之道?如果年满25岁以后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答案还是“不”,我无话可说。如果年满30岁以后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还是“我只跟兴趣相投性格一样的朋友一起玩,我能跟他们相处就好”,我也无话可说。

而学会了与人相处,下一步就是各自分开学习。如前面所说,汉服运动提倡“百家学说”,也不反对现代学科,要学什么自便,但需知道,汉服运动虽然不会组织考试,却有一个不容出差错的“最终考验”。那个考验就是华夏的复兴。且那个考验不可能只一代人就能完成,加入汉服运动,你便要有“穷尽三代人”之类的觉悟。你今日在汉服运动中所学,不单为了你自己作修养,也是为了让你可以教育下一代人。什么叫做“传承”?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拿到手就算完了,我们只是接力之一,而已。

所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汉服运动中绝对不是一句口号。如果你曾经认为这是一句口号,或者只是因为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它感到不耐烦,既然加入了汉服运动,就该认真对待起来了。

汉服运动,毕竟不是玩的地方。

又及,许多父母,在汉服问题上与子女分歧很大,这也是各汉服论坛经久不衰的抱怨帖之一。父母对汉服运动的不了解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请设身处地的为父母想一下,孩子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让父母把这个“最重要的”送到一个他们摸不清楚状况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放心?汉服运动的主旨是什么?汉服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汉服活动的安全性如何?这个运动、活动里的人是不是都可以信任?会不会带坏孩子,会不会伤害孩子?

如果你没有跟父母好好沟通过,从没说清楚过汉服运动的一二三,让他们放心,那么对他们的抱怨就毫无道理。如果你好好沟通过了,父母还是不允许,你就要再问问,是不是担心你的学习?如果你本就不想学习,所以才跑到网络上和线下活动里逃避,汉服运动也帮不了你了。就我个人,也要帮你父母说话了。

而那些放心把孩子交给了汉服运动和各地o(︶︿︶)o 唉的父母,我们这些“前辈”又要怎样做,才不会让这些父母在以后对我们产生怨恨?

以上是对内说的话。

应该在汉服运动中成长的不止同袍,一些反对汉服运动的我也真心希望他们有所成长,好歹把一些从03年起就没戳中过我们膝盖(自以为戳中了)的言论换换。我不奢求所有人都支持汉服运动,但是如果你实在要反对,请在深入了解全面调查之后找准方向再反对,街头巷尾的随便听了几句看了两眼就急吼吼的出来指手画脚,我们这些被掐的都替你着急啊。真心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世界因你而美丽


本章无字,相关视频:《世界因你而美丽——记穿汉服的普通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5Lau-NvfF0/


来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5Lau-NvfF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这一系列文章的初衷是,向还不熟悉汉服运动来龙去脉的人简介一下汉服运动,并巩固汉服运动的一些立场、观点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然而越往后来写,向外人简介汉服运动的想法就越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毕竟基础宣传真不差我一个。我真正担心的是一些对汉服运动半懂不懂的新人、非同袍,在某些人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下对汉服运动的立场、观念产生了扭曲认识,然后又去误导其他人,结果把汉服运动的水越搅越混。以及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担心,总之各种担心,于是这系列文章就越发的向“老妈子唠叨”和“教导主任暴走”(某帮忙看草稿的同袍言)靠拢了。虽然我真的很想走文艺风。

且我很多年没写过这么多字了手潮得厉害。叙事文、议论文也都非我强项,于是这些文章没一篇谈得上专业,只能说都是肺腑之言。有些地方我个人读着也觉得用词用句纠结得一塌糊涂,但一时也无法超越自我了,只能自我无视就这么纠结着。所幸我想要表达的意思,都确实表达出来了。也有可能有的地方不够委婉。总之都请见谅。

很多同袍可能也看出来了,同样的观点我会在好几章中反复重申,确实有些唠唠叨叨的。而我其实是故意这样写的,因为这些文章毕竟是单独成章的,很多人看了这一章而不一定会去看另外几章,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反复提及也能让人影响深刻。还有一些问题,如果不语气凶狠一些,估计大部分都要觉得这是可以轻描淡写的问题。还有就是我个人风格已经这样很久了……所以最初我还纠结了一下要不要用一个新马甲来发这些文章,想了想算了,许多老朋友估计一看就知道是我。

有人说我发这系列文章是出来拉人气的,那么尽可放心,我只是来交代“遗言”的,我无意与各位大V争抢地盘和o(︶︿︶)o 唉权,你们想怎么忽悠接着忽悠,我摞下话就走,至于汉服运动以后的命运,反正不是一两个人能掌握的。我写这些东西,也一早就做好了“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心理准备。汉服运动这盘棋太大了,自由度也高,没有人可以掌握和操控全局。消极一点的说,就算我不出来唠唠叨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想来某些问题迟早也会爆发和解决。不过既然我已经写了,就还是发表了吧。

而我使用这个弃用了一年的ID,当然有“比较有号召力”的因素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年前我钻石心给碎了一地走得匆忙,落幕得非常没有成就感,所以我只是想回来找一下成就感,并且给这个ID一个稍微华丽点的退场。所以我说我是来交代遗言的,虽然我本人离死可能还有些距离,但这个ID,就此以后,我确实不会再用了。

这一年里,我一直在围观汉服运动,指不定你在哪儿还跟我掐过架,或者一起掐过别人。此后我仍然会继续围观着并且跟继续跟大家并肩而战,只是“我”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依然在为汉服复兴出力,至死不渝。

辛,就此拜别。

所以让我再唠叨一句,千万别给这个账号发私信,我不会打开了。有啥事直接在微博下留言吧,我会看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完-------------------------------------
发表于 2013-1-29 0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下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13-1-29 00:45



    哥哥,你就只mark下么?好歹再写几篇文章出来啊
发表于 2013-1-29 13: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文章
咱慢慢学习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4: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文章
咱慢慢学习哈
轩辕箫歌 发表于 2013-1-29 13:09



   嗯,我千辛万苦排除万难转贴过来就是想让大家,在大叔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慢慢好好学习的..
发表于 2013-1-30 19: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作者原来还是个天汉的管理员呢
好久好久不露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2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作者原来还是个天汉的管理员呢
好久好久不露面了
轩辕箫歌 发表于 2013-1-30 19:03



   她先前在汉服吧得罪了一个人,被那个人把她父母的头像P到畜生身上了,所以就淡出汉服圈了..orz
发表于 2013-1-30 20: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是谁这么恶啊?
埋汰她的那个人是天汉的人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5 21:51 , Processed in 0.07212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