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1|回复: 0

[國學問道] 《周南·汉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1 18: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所讲不正我之责,正而能学君之事。谨言慎行岂敢忘,心若不虚生排斥。
为学并非为记诵,但须躬行君子志。纠偏改错致民安,学习正道趁今日。
一、《汉广》全诗,请先认真阅读几遍。
第一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二章:翘翘(乔)错薪,言刈(易)其楚。之子于归,言秣(莫)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翘翘错薪,言刈其蒌(楼)。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居)。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二、《诗序》讲解:
“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1.《汉广》题解:
汉广,也就是汉水,这里代指长江、汉水一带,可以用来泛指长江以南的地方。汉水,是中国中部的一条河,是长江最长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向南流入湖北,在武汉汇入长江。那么,汉水与文王、后妃的教化有什么关系呢?汉水发源于陕西境内,西周京城也在陕西境内;水流向南而汇入长江,教化渐广而达到江南。这两者之间不是没有关系。
汉水和教化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荀子·宥坐》中记载了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大概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孔子看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子贡向孔子问道:“君子为什么看到大水就要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水流那么浩大,普遍地对待各种生物却不有意去做什么,好比是得道的样子;在它流淌的时候,有低洼的地方就向低洼的地方流,到该拐弯的地方就拐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似乎很合乎道义;它汹涌流淌却从不枯竭,似乎很符合大道;如果一旦决口而能出,它就会自然而迅速地做出反应,奔赴极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好象是非常勇猛;把它倒进器具里面,必然很平,好象非常有法度;一旦装满了器具就不再贪求,似乎很公正;柔顺而无所不到,好象非常明察;万物从其中一出一入,就能变得新鲜而干净,好象非常善于教化;它哪怕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曲折也要向东流,好象非常有志向。这就是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看看的原因吧。”
在《道德经》之中,也有“上善若水”之说。意思是说:最大的善就像水性一样,何以见得?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从不与万物相争,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险秽之处,所以最接近大道。水何以能利益万物?因为水虽居下,而又能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水何以最接近大道?大道无心,而天地自生自行;天地无心生物,而万物自生。水也像天地一样,无心成善而百善自成,所以最接近于大道。水并非有意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险秽之处,水往低处走只是顺应水的本性而已。
2.汉水与汉族:
汉水与汉族的得名有密切关系。汉族之名,是因为汉朝而来,也就是说汉朝境内的人叫做汉人。可是,汉朝的人并非到了汉朝忽然产生的,而是从祖先代代相传到汉朝的;过了汉朝之后,汉人也不是消失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在中国境内生存繁衍,还有的部分迁徙到了世界各地,那些生存繁衍于中国境内的人,成了占中华民族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主体部分。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汉人,不等同于当今我们所说的“汉族”。因为百年之前,中国没有分过那么多的所谓“民族”,孙中山先生当初也只是说“五族共和”,其中的“五族”所指的是汉、满、蒙、回、藏。那么,其他五十一个“民族”从何而来呢?主要的就是从“汉人”分化出来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化之中,“民族”的划分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不能按照西方传来的那种“血缘关系”的标准来看待。如今更是如此。且不说很多的“民族”是从“汉人”分化出来的,即使是那“五族”,在血缘关系上也并不绝对讲究。当初,从伏羲氏时代就有“同姓不婚”的文化习俗,汉朝就有“和亲”,唐朝也有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事,而且现在的“汉族”之中,有的本来是属于满、蒙、回、藏各族而后来归于“汉族”的,更不用说各族之间的通婚了。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的,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而与各族共同构成的“大家族”。
“汉族”的名称为什么与“汉水”有关联呢?因为汉朝的建立者高祖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为“汉王”,统管巴蜀及汉中一带,后来,项羽失败自刎,刘邦在河南洛阳登上君主之位,不久就把京城迁到了陕西长安,即现在的西安。“汉水”发源于陕西境内,“汉王”的名称与汉水有关,西汉的京城就在陕西,所以,人们说汉水是汉朝的发祥地。既然“汉人”之名来源于“汉朝”,“汉朝”又与“汉水”相关,所以,“汉族”当然也就与“汉水”相关了。也正因如此,所以,中华民族也可以称为“大汉民族”(这里的“大”字表示不仅仅是“汉族”),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叫做“汉文化”,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叫做“汉语汉字”,外国人把中华民族的学问也叫做“汉学”。
大家知道,在汉语之中有“云汉”、“银汉”、 “霄汉”这些词语,这些词语跟“汉水”的“汉”字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从文化习俗来推测,这些词语应该是把大地上的“汉水”应用到了上天,因为对“汉水”的推崇和喜爱,所以把上天的“银河”、“天河”称之为“云汉”、“银汉”、 “霄汉”。这种推崇和喜爱,并非到了汉朝才有,而是早已有之。《书经·禹贡》中就有“汉水”之名,《诗经·大雅·云汉》中的“云汉”就是“天河”,现在我们称之为“银河”。《尔雅·释天》中解释说,二十八星宿的箕宿和斗宿之间就是云汉的渡口。
3.《春秋公羊传》的“张三世”:
《周南》之中的这一组诗,《关雎》可谓总纲。它不仅是《周南》的总纲,而且是《诗经》的总纲,修齐治平之道在《关雎》之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从《关雎》开始,《葛覃》写“后妃之本”,《卷耳》写“后妃之志”,可谓“后妃修身”的体现;《樛木》写“后妃逮下”,《螽斯》写“后妃不妒忌”,可谓“后妃齐家”的体现;《兔罝》写“后妃之化”,《芣苢》写“后妃之美”,可谓“后妃治国”的体现;《汉广》写“德广所及”,《汝坟》写“道化行”,《麟之趾》写“《关雎》之应”,可谓“平天下”的象征。所以,《周南》的篇目是一个整体。
《周南》之中的“修齐治平”,与《春秋公羊传》的“张三世”是一脉相承的。所谓“张”是“伸张”、“展开”、“宣示”的意思。所谓“三世”,是说《春秋》之中有鲁国的十二位君主,孔子借用其中的前五位君主宣示“据乱世”的治国之道,借用其中的中四位宣示“升平世”的治国之道,借用其中后三位宣示“太平世”的治国之道。古今中外以及未来,人类社会的情况不外乎这三种,因此,有了这三种,也就意味着天下所有时代的治国之道都包括在内了。
“三世说”是以道德礼义为标准的说法,是以百姓是否安宁来说的,与财富的多少无关。身安,未必能心安;心安,必然能身安。身心安宁,依赖于社会有道德礼义。
“据乱世”是从“礼崩乐坏”到使天下有礼义的时候,此时的治国之道,重点在于治理本国的大事,国君与后妃自正,然后以“王道仁政”治国,进而使国民能遵循道德礼义,不计较其他诸侯国怎么样。蒋庆老师说:“治世必须先正己才能正人,王化只能由内到外,由近及远,所以,在乱世王者治世之法只能是详内略外,先己后人。”(《公羊学引论》)
“升平世”,也叫“小康世”,这当然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但是,本国君臣民却已经得到了身心安宁,德高的人能得其位,而充分发挥其表率和教化作用,有技能的人能尽其能,把其才能应用于正道。在此情况下,本国君主继续实行“王道仁政”,不仅由此而使“近者悦”,而且流风所及,影响和带动其他诸侯国注重道德礼义,使更多的国家能够君臣民身心安宁,这叫做“远者来”。《汉广》所说的“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就是这种“升平世”的情况。
“大同世”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此情况下,不仅本国之人遵循道德礼义而获得安宁,不仅附近的诸侯国之人能够遵循道德礼义而获得安宁,而且天下各国,不论远近大小,都能够遵循道德礼义而获得安宁,这也就是“天下太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景象。
4.关于“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
中华民族,因为能够有道德礼义,然后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然后可以称之为“华夏”。四百多年前,清兵入关,使用暴力强制的手段,毁坏了“华夏衣冠”,损伤了“华夏礼仪”,变乱了“太极阴阳”。
虽然说从春秋开始,一直到明朝,都没有达到“尧舜文武”的政治理想,但是,毕竟华夏的“道德礼义”没有收到根本性的破坏。从清兵入关开始,我们中华民族竟然没有了我们传统的“衣冠”(礼服、礼冠),华夏的礼仪遭到篡改,传统道德中的阳刚之道遭到了“灭顶之灾”。
以至于最近百余年来,直到今天,我们的所谓“礼服”,都是采用没有华夏传统文化内涵的外国“礼服”,至于“冠带”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所谓的“礼仪”,或者直接采用没有华夏传统文化内涵的外来“礼仪”,或者采用“中外杂交”的“礼仪”,甚至有些做法根本就没有“礼仪”可言了;我们不自觉地把一时强大的西方的“理想”和“标准”奉为“理想”和“标准”,对华夏传统文化的标准,曾经极力批判破坏,近期之内虽然好了一些,但最常见的还是“以西律中”、“中西杂交”,因此而生产出了许多“非牛非马”的“骡子”。
《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如今,我们对于我们华夏经典所载的大道,并非“勤而行之”的态度,好一点的做法是“若存若亡”,也就是“去粗取精”的态度,更有甚者,讥笑华夏经典所载的大道百般讥笑贬低,也就是“大笑之”的态度。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所谓道德礼义,讲的是道义、仁义、礼义的标准,圣人言行合道义,贤人言行合仁义,君子言行合礼义。礼义之下,则是私情、私利。当国家、天下失去礼义标准的时候,便是私情、私利泛滥的时候。
君子守礼,国人受感召教化而“不思犯礼”,这不就是“升平世”的体现吗?这不就是人类社会的希望之所在吗?在《汉广》之中,一个江南的普通女子,遇到男子来求却不符合礼的时候,都能够不做违犯礼义之事,君主、后妃的教化之功也就由此而得以显现出来了。
大家恐怕都知道孔子所说的这一段话:“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是,我们现在常常想到、听到的是,所谓“乱世用重刑”之类的说法和做法,而且往往持肯定和赞美的态度。
两三年前,蒋庆老师在泗水的一次儒学研讨会上说过,儒学的复兴,国家的和平安定,需要一个士君子群体。士君子从何而来?小人寄望于他人成为士君子,有情可原,然而,仅仅寄望于他人,也无异于“自暴自弃”。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你我应该做这样的“自暴自弃”之人吗?
三、第一章讲解。
第一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南”,相对于周国京城而言,指江汉一带。乔木,相对于灌木而言,是高大的树木。高耸入云的乔木,非一朝一夕所能长成;道德教化的盛行,非一朝一夕之功。急于求成,不是走向急躁冒进,就是流于揠苗助长。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王逸《离骚经章句》中解释“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说:“捷,疾也。径,邪道也。窘,急也。言桀纣愚惑,违背天道,施行惶遽,衣不及带,欲涉邪径,急疾为治,故身触陷阱,至于灭亡,以法戒君也。”须知,即使是违背天道而且邪恶的桀纣,也不想让国家灭亡,但是,还没有遇到危险的时候不知道按照王道仁政去治理,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不知道按照王道仁政去消除危险,却采用了急于求成的做法,终至于南辕北辙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揠苗助长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讲了。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孟子说的下面一段话:“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正因乔木树高枝繁,所以,人们可以在这大树之下停歇住宿,得到庇护,得到安宁,这是“休息”的意思。这象征着君子、淑女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安宁。人们不相信和敬重君子,非君子之不幸,而是个人之不幸。“休息”,有的版本写作“休思”,是无知者根据下文而私自妄改,我们不采用。
什么叫做“不可”?“可”,不是必然之辞,而是或然之辞。所谓“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意思是说,虽然树木高大,本来可以使人得到庇护,但是,人们不能不遵循正道,却采用歪门邪道去到树木下面寻求庇护。
所谓“汉有游女”,指的是汉水流域有一位在野外游玩的女子。贵族之女,一般能有教育,而且不轻易出门,能游于汉水之畔的,一般是民间之女。
所谓 “不可求思”,意思是说,本来男子不是不可以去求得,但是,这位女子却不可求得。“思”,是一个虚词,没有含义。为什么不可求得呢?因为此女道德修养使人望而生敬,不敢有任何亵渎之意,所以,人们不敢违背礼义。教化而能使民间之女知道礼义,风化之功已经可见。
《礼记·学记》中说:“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中说:“人不学,不知义。”《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无论男女,能学然后能知道礼义。孔子告诉颜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淑女当然如此,如今一个南方的普通女子也能坚守贞节,而不违背这个原则,便是风化之功效。一个出游的女子尚且能够如此,更不用说有家教的女子了。男子不违背礼义去求得,女子不违背礼义而守贞,因此说能遵循礼义。
汉水之滨为什么会有“游女”呢?按照《礼记·内则》的说法,贵族之女,居住在深宫之中,轻易不会出门,并非绝对不许出门,只是要出门的时候必然有人伴随,而不会独自一人。但是,庶民家的女子,需要帮着操持家务,需要出门做事,无法在家习学家教、礼义、女红之类的事。
如果国家之内,淫荡之风盛行,那么,女子不是没有勾引男子之人,男子不是没有强暴女子之人,然而,当文王、后妃教化风行于天下的时候,那样的男女便会减少,而一般的男子不会违背礼义而行强暴,女子不会违背礼义而去勾引。即使有男子违背礼义,最重要的也在于女子是否能守贞。
女子“冶容”,则犹如“诲淫”。美貌无罪,但是,女子刻意追求美艳动人,炫耀美色,不顾礼义廉耻,本来就是不自重。能够守礼的男子,一般不会受这样的女子诱惑,被诱惑的男子必是无礼或无耻之人。《毛诗正义》说:“女先贞而男始息者,以奸淫之事皆男唱而女和。”
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范必萱老师说过,女子上班,是以员工的身份上班,而不是以女子的身份上班,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预料不到的麻烦,所以,建议女子不要有意打扮得那么“性感”。所谓“性感”,其实也就意味着故意强调自己的女子特征以诱惑男人。
2.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所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意思是说汉水宽广,要想渡过,一定要有船,或者有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用游泳的方式渡过。所谓“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意思是说,长江流长,要想在其中行走,必须有船。“方”,本来是指船桨,这里借用来指船只。
汉水宽广,长江水长,好比这个民间女子的修养与胸怀,若是由违背礼义而用不正当的方式,都不可能使此女动心乱礼。无论男女,若被名利情色所动,而违背礼义,则绝非君子淑女。贤德的君子淑女必然令人敬重。孟子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君子淑女,必须由正道而行。
四、第二、三章讲解:
第二章:翘翘(乔)错薪,言刈(易)其楚。之子于归,言秣(莫)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翘翘错薪,言刈其蒌(楼)。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居)。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这是“翘楚”一词的来源。这个词,现在常用来指杰出的人才和事物。所谓“翘翘”,是高高翘起来的样子,意思是说,高处之中更高的。所谓“错薪”,是指错杂在一起的粗大的已成之树木。所谓“言刈其楚”,意思是说,在错杂的粗大树木之中,我要去砍伐其中更加粗大的树木。“楚”,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这里是代指高大超出众多树木而最粗大的树木。
虽有众多树木,虽有众多花草,毕竟有其最高最大的。人有奸佞、凡人、善人、君子、贤人、圣人、至圣。君子当然会选淑女,国君当然会选贤中之贤。众多的树木互相错杂,表明有礼义之人并非一人,教化之行并非只有一地一方,而是普行于天下。这是说教化之广。怎样才能使教化如此之广呢?《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这里所说的“翘楚”,重点在于道德礼义修养的完善突出,重点不在于相貌、地位、财富。能守礼义之人,必然能知道自己的职责,而且能够尽职尽责。如果不能守礼义,夫妻难以保证长久,毕竟相貌、地位、财富是可变的,为此而来的人必然为此而抱怨甚至离开。
2.“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之子”,是指这个女子,指道德礼义修养出众之女。“于归”,指女子出嫁。“言秣其马”,意思是说,我要用粮食为她喂养好那匹用来作为聘礼的马。“秣”是喂养的意思。
为什么要喂养马作为聘礼呢?这是诚敬之意的体现,也是出于对礼的重视。天子娶妻,也要亲自迎接新娘;其他人娶妻,也一定要有诚敬之意,为女子饲养好作为聘礼的马,正是诚敬之意。
如果违背礼义,女子不会答应出嫁,那么,就遵循礼义去求女子,要用马作为聘礼,是真心遵循礼义去求娶,而不是强迫之意。正礼的记载之中,没有说到过用马作为聘礼的,或许是因为当时民间有这样的风俗,所以才会以此表达自己的诚敬之意。
从治国之道来说,帝尧为天下择主,文王行仁而求姜太公;周公求贤,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天下贤人难得,圣人并非一世必有。天下有时无圣人,但圣人不受时代限制;天下无时没有贤人君子,但须贤人君子为时所信为时所用。圣贤君子得到信任重用的时候,是天下苍生安宁的时候。
3.“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蒌”,是指蒿草,是指草当中最好的。“驹”,是指小马。古书中说,在马当中,八尺以上的叫做龙,七尺以上的叫做虬来,六尺以上的叫做马,五尺以上的叫做驹。
如果说第二章所说的是男子向贵族女子求婚,那么,第三章所说的则是男子向庶民女子求婚。无论是贵族女子,还是庶民女子,男子有诚敬之心,遵循礼义求婚,都是必需的。
《礼记·曲礼上》说:“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也就是说,凡是出生为人,都应该按照人的标准来做,使人不至于像禽兽一样生存。禽兽的世界,是弱肉强食、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世界,人类的社会应该是有仁有义、有礼有让、相互扶助、和谐和睦的社会。要使人类社会区别于禽兽世界,需要礼义的教化;人要活得像人,需要自觉地学习礼义。
又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意思是说,人有礼义就能得到安宁,没有礼义就会有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礼的原则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即使是背东西、做小商贩的人,也一定有自尊,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贵的时候却能爱好礼义,就不会骄纵傲慢,不会奢侈荒淫;贫贱的时候却能知道爱好礼义,就可以坚守心志而不胆怯退缩。
在“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之中,人类的希望何在呢?在于“自卑而尊人”的贤德君子。所谓“自卑”,是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贤德君子只有自己“志于仁”、“志于道”,才能施恩而不图报,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能“克己”才能“复礼”,能“复礼”才能“为仁”。这不是圣人对所有人的要求,而是圣人对所有人的希望,不必担心我们未能符合贤德君子的标准,应当担心的是我们是否能向贤德君子接近。贤德君子是人类社会的希望。人类社会缺少了贤德君子,只能每况愈下;贤德君子不能得其应得之位,难以挽狂澜于既倒。为什么要“尊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尊之心,所以,尊人也就是要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起。一个人的处境不过是富贵或贫贱两种情况,身处于富贵地位能自我节制,就不至于骄纵轻慢,不至于奢侈荒淫;身处于贫贱地位能自我节制,就不至于守持原则,不至于胡作非为。不论富贵还是贫贱,失去了礼,也就是失去做人的尊严。因此,守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0 21:52 , Processed in 0.0658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