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5|回复: 3

《礼记•深衣》(多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5 0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深衣<p></p></P>
<P > <p></p></P>
<P>《礼记&#8226;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00: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00: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0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华夏衣冠当从深衣开始

<P><FONT color=#0000ff size=4><FONT size=3></FONT><B><FONT color=#000000>作者:</FONT><FONT color=#000000>信而好古</FONT></B></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B>恢复华夏衣冠当从深衣开始</B></FONT></P>
<P>信而好古曰:
鄙人前几日发帖《深衣制作过程》,跟帖者甚少。究其原因,恐怕很多人对深衣尚不知为何物。以至于有些人将内衣与深衣混为一谈。如能了解深衣在华夏衣冠几千年发展史中所处的地位,绝大多数拥护汉装复兴的同道一定能够支持鄙人的观点:恢复华夏衣冠当从深衣开始。 </P>
<P>《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P>
<P>深衣的制作,有四个标准:规、矩、绳、权衡。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这些标准反映出古圣先贤制作衣裳的理论根据,也体现了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
深衣的使用不分贵贱贫富,上至天子,下及黎民百姓,皆为常服。在古代,文官能用,武官也能用。外面的礼服是深衣制,里面的内衣也是深衣制。平日家居时是深衣,婚丧嫁娶时也是深衣。所以说深衣应用面最广。
东周后,礼崩乐坏,衣冠制度很多人也不再遵守。《论语·乡党第十》:“非帷裳,必杀之。”朱子集注曰:“杀,去声。朝祭之服,裳用正幅如帷,要有襞积,而旁无杀缝。其余若深衣,要半下,齐倍要,则无襞积而有杀缝矣。”孔子“必杀之”,其他人就未必“必杀之”了。从这一段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制作深衣不遵照先王之制了。虽然不遵守制度,但是人们仍然习惯于称那种衣与裳相连的衣服为深衣。最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掘出从战国一直到明代的大量古代服装。其中这种衣与裳相连的深衣式服装占据最大的分量。</P>
<P>所以说,无论从服装制作的理论根据上,服装使用的普遍程度上,还是服装发展的历史渊源上,深衣在我们华夏衣冠当中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P>
<P>恢复华夏衣冠当从深衣开始,相信大家一定能够理解。参照鄙人所作《深衣制作过程》一帖,基本上已经可以制作出比较象样的深衣。当然,仍有一些细节尚待考证清楚。其中衣领的制作,内襟的处理最为突出。希望诸位致力于汉装复兴的同志共同努力,力求在最近几年内让我们祖先的服装出现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P>
<P>深衣是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應 12 個月,符合古人對天時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黃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飾品十二章)。深衣的長度大致在足踝間。
《禮記》上說:「既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即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倍受人們喜愛。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穿。《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深衣的用料多為麻布,領、袖、襟等部位鑲彩色邊,作為裝飾。</P>
<P>深衣史</P>
<P>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它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上下衣裳连在一起的服装,这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又一形制,即上下连属制。其特点为:方形领、圆形袖、下摆开不开衩,“续衽钩边”,即将右面衣襟接长,接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以丝带系扎。 上部合体,下部宽广,长至踝间。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饰有素色或绣绘滚边。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深衣面料多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带原先用称作大带或绅带的丝带。战国时期,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以皮带配钩制成带钩,由于其结扎便利,所以逐渐取代了丝带。《史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当时带钩的形式多样,已普遍使用。
由于深衣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利,且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流行开来,一直到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服式。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论男女,不分阶层都可以穿用,正如《深衣篇》中所云:“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滨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尽管深衣魏、晋之后已不再流行,但这种上下衣裳连属的整合式长衣对后代服装有极大的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及后来的质孙服、腰线袄子,包括明代的服装,都受此影响。
深衣主要有两种式样,分曲裾和直裾,它流行于不同的年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直流行曲裾深衣。特别是到了汉代,深衣已成为女性的礼服。与战国时期比,汉代的深衣在形制上多为单层,下裳裁成12片;在外观上,衣襟更长,缠绕层数更多,下摆增大呈喇叭状,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在穿着上,腰身通常紧裹,腰带系扎在缠绕的衣襟末端,以防止松散。由于这种深衣的右衽斜领领口很低,能露出其内的里衣衣领,因而得名为“三重衣”。其袖型有宽窄两种,袖口都要镶边。
另有一种被称为“袿衣”的服式,形似深衣,只是在其底部有衣襟曲转缠绕而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是贵妇的常服。
在秦汉时期,男子一般着袍服,是深衣的变种,同样有曲裾袍和直裾袍。
曲裾袍是完全承袭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多见于西汉早期,至东汉时已就不流行。
直裾袍是直襟衣,也称衤詹褕。其形制是衣长较曲裾袍为短,从领部曲斜至腋下的前襟直通于衣摆。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最初属于便服,不能做为礼服在祭礼、朝见等重要正式场合穿用。《史记●武安侯传》云:“衣衤詹褕入宫,不敬。”
深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已不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一直使用,其形式与汉代早期有明显差别。总体特征为“上俭下丰”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为“杂裾垂(上)髟(下)肖”服。服装的的衣身比较简单,右衽,领袖俱施边缘,袖子宽敞肥大。服装特点集中在表现在下摆部位。通常将下摆裁剪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并且从围裳中伸出飘带。由于飘带拖得很长,走起路来牵动着下摆的尖角如燕子飞舞,故有“华带非(上)髟(下)肖”的形容。到南北朝时,去掉了长可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二为一。
深衣和深衣制式的袍服一直到唐代,还与其他制式的服装共为朝服和礼服,可见深衣在汉族服装中的地位。</P>
<P>
以上是本人根据服装史对深衣的介绍综合整理,如有不当和错误之处请大家纠正。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5 0:42:3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3 20:24 , Processed in 0.1278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