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6|回复: 7

[弓武樂舞之道] [转帖]兵以人灵,人以兵显——谈武侠小说中的刀与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30 1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诸侯纷争,战事不断,构成了一部血泪交融的战争史。在冷兵器时代,我国的兵器是相当复杂的一大系统,仅常规兵器便有尽人皆知的十八般。其中刀和剑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短兵器“大家族”中最享盛誉的两大“宠儿”,它们因其短小精悍、挥洒应手而倍受兵家武将们的青睐,不仅为重臣武官视为贴身卫士,而且不少文人墨客也不惜功底为它们写下千古佳句。在源于唐代传奇的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武侠小说中,刀与剑同样是兵器中的王者,无数侠士豪杰仗之痛斩仇人头,尽诛背信弃义之辈,不亦快哉。正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刀与剑正是文人圆梦的最好象征。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13: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刀是我国古代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若是论年龄,刀可以说是剑的老大哥,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便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出了各种形状的刀。古人不仅把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兵器。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一种用玉石磨制成的刀,刀身十分精致,并刻有花纹图案,专门用作仪仗饰物。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可谓青铜兵器的始祖。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极大的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而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了作战主力,驰骋千里疆场。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适合劈砍挥杀的钢刀越来越成为“热门”兵器。不仅需求量急剧增加,而且对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刀五千把;孙权命造刀一万把;司马炎也曾一次令人造刀八千把。那时刀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要兵器之一。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便是“左持长矛,右执短刀,跃马陷战”。

  剑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非常尊贵,大家在故事演义中经常看到可以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帝皇权力。其实刀在古代同样是一种地位尊贵的兵器,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刻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例如东汉中山穆王刘扬生前的佩刀,全长一米多,刀身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工艺之精细,装饰之华丽,令人叹为观止。两汉三国时,诸国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几近嗜好,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炼制宝刀。那时最有名的制刀匠是阮师,据说他造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斩坚刚无变动之异”,堪称稀世宝刀。还有蜀国的精元,他运用当时的先进淬火技术造刀,具有独到之处。曾受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钢刀三千把,锋利无比,被称为“神刀”。在这些高师名匠手下确实出现过一批堪称稀世珍品的宝刀,如曹操有五把百辟宝刀,刀身分别镌刻龙、虎、熊、马、雀型花纹图案作为标志,曹操自己留用两把,其余三把分别赠给曹丕、曹植和饶阳侯。曹植为此作《宝刀赋》,形容这宝刀“陆斩犀革,水断龙舟,轻击浮截,刃不低流”。孙权也曾亲自督造宝刀三把,取名曰“百炼”、“青犊”、“漏景”,平时,他总是随身佩带宝刀,爱不释手。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13: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刀自东汉起迅速取代了剑成为东汉以后整个封建时代最普及的兵器,直到今天,狭刃弯刀(指挥刀)还是各国军队的军官和仪仗队举行庆典时必不可少的佩饰礼器。而我国传统的单刀也是国际武术锦标赛的常规器械,国际武联从世界武术锦标赛的31个项目中,向国际奥委会推荐8个武术套路个人项目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其中便有男子刀术。

  在起于港台的新派武侠小说中,当然对刀和刀术有很多描写,然而跟剑比起来,似乎总要低一头,好象使用刀的武林人物便没有使剑的境界高,所幸的是,在几位大师笔下,还是出现了不少名刀和使刀的高手的,不致埋没了刀这种与剑齐名的重要兵器。古龙在几位大师中算是对刀比较钟爱的,他笔下的小李飞刀、小楼一夜听春雨、天王斩鬼刀、傅红雪那柄墨刀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长青在这里想谈的是金庸笔下的四位大刀客。

一:胡一刀

  长青称胡一刀为金庸笔下的第一刀客:一个粗豪丑陋的汉子,一柄凛然自威的钢刀,天空满飘着鹅毛大雪,旁边俏立着一位温柔的佳人,构成了一幅关外的雪景图。他名字中便有这个“刀”字,胡一刀自己解释这个名字“我姓胡,生平只要遇到做坏事的,立时一刀杀了,所以名字叫做胡一刀”,正是人如其名,胡一刀正像他所使用的那柄钢刀,威猛绝伦,傲然不群。然而这样一条张飞般的猛汉子,为了怕自己死后夫人殉情而孩子无人疼爱,竟然大哭了出来,正是“怜妻未必不豪杰,爱子却也真丈夫”!为了苗人凤和自己决斗时心无牵挂,累死五匹马一夜之间来回六百里斩了苗人凤大敌的人头,且直待第二日大战后才拿出人头说出经过,大方磊落,这样的男儿,才配拥有胡夫人这样的妻子、苗人凤这样的朋友和对手。

  胡家刀法可称是金庸小说里最著名的刀法了,首创者飞天狐狸为闯王李自成贴身四大侍卫之首,且武功远远胜过其他三大侍卫联手,此后历代传人凭此刀法称雄武林,传到胡一刀手里更是新添了不少变化高招,这路刀法已超越了“展、抹、钩、剁、砍、劈”六字诀,不仅“天”(刀背)、“地”(刀口)两部分运用得出神入化,而且“君”(柄中)、“亲”(护手)、“师”(柄后)三部分也能防身攻敌,胡一刀凭这路刀法与金面佛斗成平手,几无敌于天下,可见刀法威力。

二:胡斐

  胡斐是胡一刀之子,父子两人占了金庸四大刀客之两席,似乎有些偏向,然而金庸笔下的刀法以胡家刀法笔墨最多,胡斐更是罕有的几位精于刀法的男主角之一,且是《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两部小说的主角(金庸说过,雪山飞狐的主人公应该是胡一刀,但是按照一般常规说法,胡斐仍算是主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胡斐仅是习得胡一刀留下的刀谱,刀法虽精,但都是前人所创,自己并无创新,武功终究未入大师行列,不及其父胡一刀,只能列在第二。

  胡斐凭胡家刀法纵横江湖,胜敌无数,一般的一流高手在他刀下亦难过百招,袁紫衣得神尼悉心传授,更得天池怪侠和红花会众当家常常点拨,武功之高世所少有,然真实功夫终究还是不敌胡斐掌中单刀。他更以一路胡家快刀与剑法天下独步的无尘大战数百招不落下风,实是惊人的战绩了,无尘剑法之高,料来便是胡一刀、苗人凤出手也未必能胜得一招半式,胡斐一个后生小子,竟和无尘斗成平手,虽说是年轻人一股血气方刚的韧劲,然刀法之高终究也是不言而明了。我喜欢《飞狐外传》这部小说,有一多半是因为喜欢程灵素,程灵素可以说是金庸笔下的我最喜欢的女子之一,胡斐不知是因为恋袁紫衣在先还是嫌弃她平平的外貌,竟是不能接受她,每当看到程灵素为胡斐吸毒而死时,长青总是神情郁郁,胸口如压巨石,这样的好女子,怎么没遇到真正爱自己而又值得自己爱的男子呢?因此尽管金庸说胡斐是真正的侠,长青还是无法欣赏他,总觉得他根本无法望其父之项背。这么说不免搀杂了个人感情,但是每当提到胡斐,首先想到的词汇竟总是“有眼无珠”四字。(本文是讨论刀和刀客,本和程灵素无关,但一提到飞狐外传总忍不住要说几句)

三:血刀老祖

  看到这个名字,可能朋友们要大跌眼镜,金庸笔下四大刀客中这老淫僧竟占了一席?!其实不谈善恶,只论武功,谈到金庸所写的刀和刀法,实在不能不提血刀,不能不提《血刀经》,不能不提血刀老祖!

  在谈血刀之前,先谈点题外话——关于连城诀这部小说。连城诀是金庸的一部比较不重要的小说,篇幅并不长,大概是“长中篇”或“小长篇”的格局,读者们对之似乎是贬多褒少,金庸小说素有“七上八下”之说,几乎所有读者都把《连城诀》列在“八下”之中,可长青却对之十分喜爱,个人认为即便是在金庸的小说中,《连》也可排在前列,这部小说虽不长,但结构严密,情节跌荡,书中表现出来的江湖竟飘浮着一股森森鬼气,令人毛骨悚然,江湖之险恶,人心之难测,跃然于纸上,而主人公狄云之人生苦境令人直是不忍一睹,感染力是相当不弱的,长青向从没读过金庸的朋友介绍金庸小说,长的推荐倚天,短的推荐连城,倒也成功拉了不少人进门,记得高中时向一从不看武侠的同学推荐金庸小说,先说的是《笑傲江湖》,该同学未读完第一本竟说再也看不下去了,长青认为他没有“金庸”细胞,失望之余报着试一试的心态又推荐了《连城诀》,谁料他竟然拼着半夜没睡一口气读完全书,第二天和长青讨论良久,长篇大论口若悬河,还为之写了一篇随笔,令人瞠目。

  言归正传,长青认为血刀是金庸所有作品中最有特点、最神秘的刀,不输于古龙笔下的“小楼一夜听春雨”,一柄暗赤色的缅刀,如同一条血色的毒蛇,提到血刀,长青脑中首先出现一幅图画:月正当空,圆如冰轮,一个宽袍大袖、面目狰狞的僧人站在山巅,袍袖随风而动,他嘴里咬着那柄毒蛇般的血刀,恶狠狠望着眼前的十几个敌人。《血刀经》是武林中顶尖的邪派武功典籍,血刀刀法以“快、准、狠”为特点,且都到了极至,血刀老祖持之力斗群雄,杀人如麻,且言道“月圆之夜,此刀需饮人鲜血”,震慑之威,不下于刀法之利。狄云也练成此刀法,并成为血刀的新主人,恐怕此刀日后再不必饮人鲜血,不知光华是否真的会渐黯?

四:胡逸之

  “百胜刀王”胡逸之在《鹿鼎记》中如昙花一现,出场不久便即如鸿飞而去,然而却给长青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武林中大名鼎鼎、风流倜傥的“美刀王”,竟会甘为陈圆圆做一个挑粪浇菜的菜农,凭他武功,迫陈圆圆与其远走高飞可谓易如反掌,但他不但不对陈圆圆稍有不敬,连与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深记脑中,这一个“痴”字怎生了得?

  说到刀法,从胡逸之的绰号便可看出,敢称“刀王”,且是“百胜”。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傲气?与冯锡范在船上一战,刀刀抢攻,斩人要害,刀法之狠辣迅捷,令这个不可一世的“一剑无血”心惊不已,仅此一战,胡逸之武功在《鹿鼎记》中当可排在前五。而这一战也是《鹿》中罕见的一场精彩打斗,冯锡范自出场便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而也确有惊人艺业,虽是靠暗算伤了陈近南,但其本身武功也当不在陈近南之下,江湖中罕有对手,但江心木船一战,在胡逸之迅猛的快刀攻击之下,竟处于下风,最后不得不遁水而逃,令人痛快。以此功绩,列这位“美刀王”为四大刀客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13: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剑,在我国古代的兵器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刃之君”,剑的意义甚至远远超出了任何一种其他兵器,它是华夏文明的一种象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剑不仅是文臣武将们随身佩带的防身兵器,更是王侯将相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如《正义》上便写到“春秋官吏各得带剑”;《晋书·舆服制》上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不但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带剑有明确规定,而且士大夫们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明确的规定:“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剑不仅在长度和重量上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工艺精细程度上差距也非常明显,很多出土的剑通身上下精雕细琢、镶金嵌玉,本是杀人凶器,却成为绮丽华美、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这都是为了炫耀使用者的显赫身份。

  剑作为兵器的历史并没有刀和矛那么久远,没有经过石器时代,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根据学者们的推测,是由矛头直接演变而来的。据推测,青铜剑大约创制于殷末周初之际,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柄剑是西周青铜短剑。这把剑非常短,形状像一条细长的柳叶,两刃上端平直,下端稍宽,呈外向的弧线,装柄部分略瘦,上有两个纵列的孔,用来固定木柄。类似这种柳叶形青铜剑,在北京琉璃河、陕西宝鸡等地都出土过。由于这种剑的有效使用部分——锋刃的长度还不到20厘米,和匕首差不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时候的剑还不是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而主要是用于防身自卫的。

  从春秋到战国是诸侯争霸、战事连年不断的岁月。随着战争区域的变更,古老的作战形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南方是吴国和越国崛起,争相称霸,北部诸侯也企图吞并江南,夺得霸主地位。于是,战火自我国北部平原蔓延到江南水乡。这里河渠密布,水网纵横。曾在北方平原驰骋扬威的战车,顿时显得笨拙庞大,无法施展身手。于是,步战、水战逐步取代了车战,占据了沙场的中心位置。短兵相接的战斗日渐频繁,剑作为近身作战的得利兵器,越来越受器重。剑的形制也有了新的变化,由柳叶形变为脊柱形剑。这种剑剑茎呈圆柱形,并一直向前延伸,到剑身部分形成剑脊,茎与脊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浑然一体。由于增加了脊柱,大大延长了剑身,剑的平均长度已增至50厘米左右,从而大大提高了剑的杀伤威力。这时的剑已成为军队近战格斗的一种常规武器。

  说起造剑,就不能不推崇吴、越两国。在这堪称为“宝剑之乡”的江南故国里,围绕着“剑”曾流传着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吴、越两国长期战争,几经沉浮,总是把铸剑作为重要的兵工产业,因此,许多能工巧匠云集在吴越之地,发挥了他们的才智和技艺。所以吴越的铸剑技术远远超过了中原列国。那时候著名的铸剑大师有: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他们铸的名剑留传于世,被后人视为无价的瑰宝。如欧冶子竭尽精力为越王勾践铸造的五把名剑,分别取名叫: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这些剑削铁如泥,堪为稀世珍品。

  战国前期青铜剑仍是各国军队中必备的兵器之一,只是这时的青铜剑已发展为含锡的复合铜剑。这种剑在脊部含有一定比例的锡,呈红色,质地非常坚韧,经得起砍砸而不易折断。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是兵器史上的一大转折。有了钢铁的身躯,剑变得更加坚硬柔韧,长度也大大增加。从这一时期出土的铁剑看来,其平均长度已接近一米,有的甚至超过了一米,如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发现的一柄西汉初的长剑,长度竟达到1。52米,堪称长剑之冠,而解放初衡阳出土的14柄楚剑,其中最长的一柄也达到1。4米,是过去一般铜剑的三倍长。战国时的钢铁剑的使用并不普遍,军队中仍大量使用青铜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朝末年。秦始皇陵发掘出的大量兵器几乎都是青铜制品。钢铁剑与青铜剑相比,剑身加长,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并且更加锋利。当时楚国的钢剑是最有名的,由于冶铁炼钢的技艺高强,铸出的钢剑锋利无比,楚军中最先装备了这样先进的剑,致使他国不敢轻易进犯。

  汉代是冷兵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表现在一方面是钢铁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另一方面是主要兵器的种类发生了新旧更替。首先是由于钢剑的质量明显优于青铜剑,优胜劣汰,自然就淘汰了青铜兵器,钢剑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兵器。曾经在河北满城出土了汉武帝时中山靖王刘胜的钢剑。这柄剑是用一块炼铁反复在木炭中加热渗碳,折叠锻打而成,刃部经淬火而坚硬锋快,脊部仍保持韧性,这样的剑刚柔相济,坚固锋利,是非常理想的兵器。三国时,蜀主刘备很重视造剑,曾令工匠“采金牛山玄铁”铸成八口宝剑,自己留用一口,其余分赠给身边重臣。曹操有宝剑两口,一名“倚天”,一名“青虹”。倚天剑自佩之,青虹剑令夏侯恩佩之。两剑都削铁如泥,犀利无比。《三国演义》中写到蜀国大将赵云大战长板坡,夺得青虹剑,远者枪挑,近者剑劈,七进七出,血染白袍,勇不可当。曹操的儿子曹丕也酯爱宝剑,他曾请名师锻造了三把“百辟宝剑”,分别称“飞星”、“流采”、“华诞”。剑首“饰以文工,表以通犀”,剑身用清漳河水淬火,淬后复炼,炼后复淬,或冷却后重炼,汰尽杂质,如此反复百次,使剑钢质纯正,剑刃锐利柔韧,所以称“百辟”。

  中国古代剑的黄金时代,是在西汉中期前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内,西汉后期,特别是魏晋以后,剑突然迅速地少了下去,虽然作为传统兵器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其普及程度远不如后来居上的环首刀。探寻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铁器特别是铁制铠甲的大量使用,应当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剑的优点在于击刺,皮甲虽有一定的硬度,但毕竟是以纤维组织的皮革制成,在尖利物的猛力刺击下就会洞穿,因此剑对于皮甲正好是发挥了长处。而铁坚硬且有韧性,铁甲在防御击刺的能力方面远胜于皮甲,剑如遇铁甲,其弱点就暴露无疑了,所以人们很快地弃剑而改为用刀,刀可以奋力砍劈,铁甲有时在猛烈砸击下,也会碎裂。文物发掘的统计证实,东汉以后的历朝墓葬中,基本没有发现剑的实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青铜剑氧化后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对剑体反而有保护的功用,虽经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铁器除了极少数经过表面处理的,往往锈蚀殆尽,使得我们在考证出土的文物时相当困难,我们要了解东汉以后剑的面貌,只能从古籍插图、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得到一些。在魏晋至唐代的各类绘画(如庙宇壁画、墓室彩绘等)和雕刻作品中,有关剑的比较清晰的图像一直难以发现,少数类似剑的形象由于描绘不完全,既可解释为剑,亦可解释为刀或鞭、锏等其它短兵器,因此不能作为剑的实证材料。1950年江苏江宁发掘的拄剑武士像,提供了五代时期剑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同时期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剑外表基本吻合。我们不难发现,这时候的剑,剑身已呈直尺状,上下宽窄一致,剑身中间仍是突起的剑脊,身与茎之间有较宽大的剑格,这是后期剑的主要特征。比较全面、准确地描绘出后期剑的形象的是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的附图,这部古籍插图绘制和雕版都很精致,应该相信在很大程度上画出了北宋初期剑的真实面貌,画中的剑剑身与五代时期相比较显得短而厚重、剑锋方而钝,剑脊处有的开有血槽,剑格上铸有花纹,某些部位还镶嵌宝石,剑首扁平成卷云纹,中间有穿孔,能够系挂丝绦、绸带等装饰物品。元明时期的剑基本上保持了五代以来的形制,敦煌第三窟元代壁画与大同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上的一些剑,外形上都大同小异。从上面这些雕刻、绘画中的剑的形象可以归纳出后期剑的发展趋势,是向直身、细长、轻巧的方向发展,虽然宋代的剑是个例外,显得短而重,但在其它方面还是一致的,这一发展趋势与西汉后期的铁剑保持了连续性。清代的剑的传世实物就比较多了,其中属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
王御用剑最为珍贵,代表了清代剑的最高等级,如乾隆御用的“剸犀剑”,剑身用宿铁锻造,剑格剑首用黄金制成,上面镶嵌了红宝石和珍珠,剑柄木质,上面缠有黄丝带,在剑刃近格处,还用金、银、铜丝镶出龙、凤、云、水等图案和剑的名称。剑鞘以木质为底,外蒙鲨鱼皮、金桃皮加以包装,剑镖和附耳都是金制,装饰华贵无比,制造也十分精良,虽至今历时近200年,一经拔出剑锋仍锐利森森,寒气袭人。从外型上看,这把剑与宝宁寺水陆画、敦煌壁画上的那些剑几乎是一致的,由此也证实了五代以来艺术作品中所提供的剑的形象基本是准确的。

  剑从两宋开始已只有将帅才能佩带,士兵中一般不再装备。元代以后更是逐渐成为皇室显贵的玩物,因此它在装饰上总是极尽奢侈。清代时连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提到剑习惯上都要加一宝字,这一时期的剑已失去了兵器的性质,往往只有在阅兵庆典等重要的场合,才当作仪仗、权威的物品而使用一下,平时则用来习武练身、装饰摆设。当然,在某些特殊场合它仍然是防范非常的武器。

  谈到剑,就不能不谈剑术,我国的剑术历史也是十分悠久了,在春秋后期就已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她说,剑术看起来似乎浅显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深邃而精妙,有门户的开合,阴阳的变化。用剑进行搏斗时,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稳,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个文静的少女,一经交手才知道凶狠如同恶虎。这样的剑术家可以以一当百,以百当万。金庸的《越女剑》就讲的是越女传剑这个故事。

  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时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对方,等到对手开始动作,自己再动。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急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见《庄子·说剑》)。

  为了对付匈奴的骑兵,汉朝也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便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剑作为沙场交战使用的兵器退出了战争舞台。然而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从汉代起,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却一点儿不像封建社会后期那些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大家都以能文善武而自豪,许多文人墨客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十五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汉书·隽不疑传》)。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三国志·吴书·物主传》)。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可惜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大的朝代,特别是在开国后的一百多年里,万象更新。两晋南北朝时期那种靡不振的文弱风气被一扫而光,整个社会充满了蒸蒸日上、朝气勃勃的阳刚之气。唐代的文人们不但用笔来歌颂兵刀弓马的军旅生活,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篇,而且非常喜爱武艺,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是一手握笔,一手提剑。被誉为“诗仙”的李白,15岁就喜爱击剑,25岁仗剑远游,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36岁时还“学剑来山东”。他不仅剑术高明,而且善骑马,能射箭。唐代的民间武术在套路化、娱乐化的方向上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突出地表现在剑术方面。唐代以前已经有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如在战国时已有叫兰子的宋国人可以同时玩弄七支剑,其间总有五支在空中飞舞,有些像今天的杂技表演。这种表演到东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张衡的《西京赋》里有对边走绳索,边做这种抛剑表演的生动描写。到了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如大诗人李白每至酒酣耳热之际便拔剑起舞“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的剑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他“起舞拂长剑”时,便“四座皆扬眉”。就是体弱多病的杜甫,在年轻时也曾“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相从行赠严二别驾》)唐代这种表演性剑术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精通剑术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剑术家就是裴将军,剑一到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独异志》中对他的剑术有生动的描写,裴将军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在唐代被人们称为“三绝”。我们应当看到裴将军的剑术与实战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带有明显的娱乐化、艺术化特征,所以能够吸引数千人。剑术与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便是剑舞,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化的剑术套路表演。唐代的剑舞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大诗人杜甫看了著名的公孙大娘的舞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50年后,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时不禁回首当年,记忆犹新,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使我们今天似乎还能看到公孙大娘的剑舞如雷霆震怒,蛟龙出水,观众惊讶失色的生动情景。杜甫说,大书法家张旭就是因为常去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而收到启发,草书大为长进。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自然与军事武艺完全不同,就是斐将军的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
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武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唐代的套路武术还不成熟。但是武术,尤其是套路武术,需要极为丰富的动作素材,唐代舞蹈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武舞达到一个高峰,为后来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今天的世界武术锦标赛设置的20个武术套路项目中,便有男子剑术、男子太极剑、女子剑术、女子太极剑四个套路项目是练剑的,占了全部套路项目的五分之一,剑术讲究“潇洒飘逸、吞吐自如、剑法清晰、刚柔相济”。国际武联从世界锦标赛的项目中向国际奥委会推荐8个武术套路个人项目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其中便有女子剑术(另七个推荐项目为男子长拳、男子南拳、男子刀术、男子棍术、女子长拳、女子太极拳、女子枪术)。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13: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起源于唐代传奇的中国武侠小说中,剑这种兵器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一直是兵器中的王者,符合了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风起于民国年间的旧派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能飞剑诛敌的剑仙和仗剑江湖的剑客,起源于五十年代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几位大师也十分钟爱于剑,下面谈谈长青眼中的武侠小说中九大著名剑客:

一:越女

  越女即金庸短篇作品《越女剑》中的越女阿青,因《剑侠传》中称她是来自赵国的,所以也叫赵处女。她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年代最早最著名的一位剑术大家,《吴越春秋》中记载她回答越王“夫剑之道如之何?”的问题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剑术综论,说出了最上乘武学的道理,无怪越王赞道“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金庸在《越女剑》中对越女的剑术也有精彩描写,越国的剑士只学到了越女的一丝一忽的剑法影子,便成为了天下无敌的武士,则越女剑法之高,已无需任何赘言。越女在中国剑术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到了后世,越女剑法成为了剑法中的一大宗,义守襄阳的大侠郭靖便精于此剑术,越女可说是开创了剑术天地的

  一代宗师,长青列她为第一剑客。

二:独孤求败

  独孤求败是金庸作品中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从未在作品中真正出现,然而其境界之高,令人无限神往。传下的两个传人更是分别在各自的江湖中大显身手,出尽风头。此傲视群雄之一代剑魔,入榜当无疑义。

  且看剑冢独孤遗刻“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乎!”对其剑术无须任何说明,此遗刻足矣!

三:杨过

  第三次华山论剑的“西狂”,独孤求败的第一个再传弟子。中剧毒在先,断右臂于后,随时可能倒毙于地,正是人生最低谷之际,得遇独孤求败之剑冢。习得了令其扬眉吐气、傲视群雄的玄铁剑法。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个字道出了剑学中的一番新天地,历来剑法无不以千变万化的招数取胜,而玄铁剑重达七十余斤,比战场上使用的长枪大戟尤重数倍,便是臂力再强之人也万难用这柄剑使出什么精妙招数,杨过习剑,未得一招一式传授,完全是在大雕的督促下学得了使用重剑的方法,又在瀑布急流中借助大自然的神威增长剑力,终于悟得了“大巧不工”的剑学精义,杨过使剑完全凭借沛然莫能与御的浑厚内力,在这等内力运使下已不需要任何花巧剑招,随便一劈一刺都威不可当,重阳宫一战,杨过大显神威,潇湘子、尼摩星、尹克西之流总也算是武林中一号人物,在玄铁重剑下竟是不堪一击!金轮法王五轮齐出,还是抵敌不住神剑威力,在玄铁剑下,他的五轮简直如同豆腐一般,杨过以一柄剑压住金轮法王、达尔巴、霍都三大高手,意气风发,十余年后小郭襄听母亲讲到这段往事时仍是不禁悠然神往。

  杨过持玄铁重剑几乎无敌于天下,仗剑魔神技,连威震江湖数十年的裘铁掌也败在他剑下,后来又精修到木剑胜铁剑、无剑胜有剑之境界,料想武功已不在当年独孤求败最盛之时,此为傲视武林狂剑客也。

四:令狐冲

  独孤求败的第二个再传弟子,除已隐居的风清扬外“独孤九剑”的唯一传人,在金庸笔下,可以说令狐冲是最符合“剑客”这一称谓的主角,剑客以剑为生命,人剑合一,剑在人在,剑亡人亡,金庸作品中使剑高手虽多,但似乎还没有如此依赖于剑的,郭靖、杨过、张无忌都精于剑术,甚至萧峰在聚贤庄一战中也使用了长剑,但是他们单凭掌力或是使用其他兵器仍然是绝顶高手,唯有令狐冲,一身本领全在一柄长剑,手中有剑,几乎可无敌于天下,手中无剑,便是随便一个二三流高手都能轻易取其性命,正是“剑在人在,剑亡人亡”,令狐冲与他的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是金庸小说中最具备“剑客”气质的人。

  一套“独孤九剑”,竟然可破尽天下武功,不但各种兵器、拳脚、暗器都可破,就是有质无形的内力都可破,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创造了这套无敌的武功。在《笑傲江湖》之前,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自成体系,总地来说内力是取胜的第一要素,内力深厚,则简单招数也能发挥巨大威力,内力不足,则招数再精妙也敌不了真正的高手,而到了《笑傲江湖》,金庸在武功描写上企图突破自己,于是创造了“独孤九剑”这套神妙剑法,不再依赖于内力,而是以无招胜有招,料敌机先,攻敌破绽,有进无退,凌厉非常。令狐冲凭此剑法,即便身无半点内力之时,仍是胜敌无数,甚至与武功惊世骇俗的任我行斗成平手,后来内力深厚之后,更是如虎添翼,龙泉铸剑谷一战,直是如鬼似魅,嵩山诸多高手在他剑下竟是挡不了一招半式。岳不群费尽心思练成了辟邪剑法,自以为可无敌于天下,但在令狐冲“独孤九剑”之下仍是缚手缚脚,甘拜下风。剑魔遗威,竟至于此,独孤九剑与玄铁剑法截然不同,但各有一套相应剑义,均达剑术之极诣,求败之称,当非虚言。令狐冲有浪子之称,生性狂放随意、潇洒不羁、放任性情、旷达洒脱,而“独孤九剑”的要旨在于“行云流水,任意所至,无招胜有招”,令狐冲的资质性格正好配合独孤九剑这套武功,正如郭靖与降龙十八掌一般,令狐冲与独孤九剑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正是人剑合一,浪子令狐乃金庸笔下真剑客也。

五:张丹枫

  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流俗。

  张丹枫是梁羽生笔下最经典的人物之一,也是整个武侠世界中一类剑客的代表人物,一身白衣,面容俊美,出口成章,剑术精妙,性情狂放,能歌能哭,在许多武侠小说中都出现过这样的人物,但唯有一部《萍踪侠影录》把张丹枫这个代表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张丹枫亦为狂士,然绝不同于杨过之狂,杨过之狂总是带着几分偏激,我行我素,而丹枫之狂,在于他的恃才傲物,不同俗流,是一种儒生之狂。张丹枫是性情中人,当哭便哭,当笑便笑,随心所欲,任情所之,乃一放旷不羁儒剑客。同时,他也是梁羽生笔下最重要的一位剑术宗师,在梁羽生的小说中剑法冠绝武林,俨然是正派领袖的天山派的创派祖师霍天都便是张丹枫的弟子,张丹枫贯穿了《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广陵剑》四部小说,在《萍踪侠影录》中,张丹枫得了谢天华“万流朝海元元剑法”的传授,剑术虽精妙,但尚非一流高手,只有与云蕾的“百变阴阳玄机剑法”双剑合璧方能傲视武林(当然,遇到上官天野这样的盖世高手,两人再加上两人的师父四剑合并也不能胜);到了《散花女侠》,张丹枫已可以双手使双剑,一个人施展“双剑合璧”的绝学,此时方为武林一流高手;《联剑风云录》中,张丹枫已把剑法融会贯通,无须使用双剑,单剑已可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剑客,连把内功练到“正邪合一”境界的乔北溟也败在他剑底;直到《广陵剑》,张丹枫已是暮年老人,已成为武林中神话般的宗师级人物,才自创了“无名”剑法,开创了剑术的新天地,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在性格塑造上,张丹枫在《萍》中已经非常饱满,在剑术修为上,则到了《广陵剑》才得以大成,总之,在长青看来,这位狂放而专情的俊朗儒生无愧于武侠世界中最经典的剑客形象之一。

六:西门吹雪

  “他吹的不是雪,是血。他剑上的血。”

  西门吹雪同样是一个武侠世界中非常经典的剑客形象,一提到西门吹雪,长青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场景:无边无际的茫茫雪地上有一片梅林,无数鲜红美艳的梅花灿烂地开着,天空兀自飘洒着鹅毛般的大雪,一个白衣如雪的人孤独地站在梅林中,仰头望着天空,若不是腰间的那柄墨黑色的古老长剑,仿佛他整个人便要与漫天风雪融为一体。这就是西门吹雪,一个冷到极处的剑客。冷得像一块亘古不化的坚冰,又如雪山之巅的一株苍松,他被古龙尊为“剑神”,他与狂放不羁的令狐冲和能哭能歌的张丹枫都不同,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个剑客的傲气,那种惟我独尊的傲气。剑就是他的生命,甚至可以说他的人便如同一柄已出鞘的三尺青锋,高洁、骄傲,西门吹雪的剑不是用来看的,他的剑是杀人的剑,他的剑法是杀人的剑法,对于他来说最美丽的事就是用剑杀人:“这世上永远都有杀不尽的背信无义之人,当你一剑刺入他们的咽喉,眼看着雪花在你剑下绽开,你若能看得见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就会知道那种美是绝没有任何事能比得上的。”这是西门吹雪的美学,西门吹雪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剑,剑对他来说是神圣的,他一生诚于剑道,练剑有所成是他唯一的目标,也是他活着的原因,他对剑的狂热掩盖了他的情感,他一生只为求证剑道,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视同草芥,因为他早已把自已的生命奉献给了他的剑。所以他才练成了那般随心所至、出神入化的剑术。正如古龙所言,西门吹雪既不求仙也不求佛,人世间的成败名利,更不值他一顾,不值他一笑。他要的只是他那一剑挥出时的尊荣与荣耀,在他来说那一瞬间就已是永恒。

  冷傲剑客西门吹雪,与浪子剑客令狐冲、狂儒剑客张丹枫可并称新派武侠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剑客。

七:叶孤城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

  白云城主叶孤城,亦为古龙笔下绝世剑客,他与西门吹雪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一身白衣,练的都是杀人的剑法,同样的孤独,同样的骄傲,同样的冷酷,长青本想把他和西门吹雪列在一起,但是仔细斟酌,这样对叶孤城太不公平,叶孤城是光芒不是西门吹雪可以掩盖住的,他们都是绝世的剑客,武林中少了任何一个对另一个来说都是莫大的遗憾。

  叶孤城与西门吹雪在紫禁城太和殿顶的比剑,可以说是武侠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场比剑,长青就生活在紫禁城所在的城市,多次闲逛紫禁城,来到太和殿前,想象着两个白衣如雪的孤傲剑客站在金黄的琉璃瓦上,四只晶亮的眼睛对视着,眼光中迸出兴奋的火花,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刻。怎一个酷字了得!不禁再次为古龙的想象力所折服。

  叶孤城的那式“天外飞仙”,已创剑术之极诣,一剑挥出,如青天白云,无暇无垢,西门吹雪也承认,没有人能破得了白云城主的剑法,就是他也不能,但是他剑虽无垢,心却有垢,不诚于剑,遇到西门吹雪自然唯有一败,这是叶孤城的悲剧。不过能死在西门吹雪的剑下,已是他最好的结局了。至少他到死仍然保持了绝世剑客的尊严和骄傲。

八:谢晓峰

  翠云峰下,绿水湖前,神剑山庄谢三少爷。

  谢晓峰是神剑山庄第十一代主人谢王孙之子,谢家的三少爷,谢门三子二女唯一活下来的一个,他是谢家唯一的希望,神剑山庄的牌匾就靠他一肩扛起。而这位三少爷也真的不负期望,天赋英才,少年时便以出神入化之剑术扬名江湖,武林公推为“天下第一剑”,但他杀戮过重,内心深感忏悔,厌倦了打打杀杀的江湖,于是化名为没有用的“阿吉”流浪四方,在四处漂泊中体味了人生的冷暖和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历经磨难,终于从极度的痛苦中蜕变而出,与生平第一劲敌燕十三决战后终于大彻大悟,明白了人如何能够成圣:

  无动、无静、无欲、无念!

  和燕十三决战后,谢晓峰切断了自己的双手拇指,他已不能再使用剑,但是谢晓峰就是谢晓峰,即使不能再握剑的谢晓峰还是谢晓峰,他悟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但求心之平静,牺牲什么都是值得的,不能握剑的谢晓峰已不是“剑客”,而是成为了“剑圣”。

九:展昭

  《三侠五义》中的南侠客,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开封府尹包龙图的左膀右臂,严格说来,他不能算是一个剑客,至少在他成为“御猫”之后他已配不上“剑客”这一称谓,只能说是一个剑术很高的官差而已,我们没法想象令狐冲、张丹枫、西门吹雪这样的人会在一个皇帝面前耍猴似的练武,得到一个近乎于戏称的猫儿狗儿的称号便欣喜非常,实在是一副奴才嘴脸,不过仔细想想,“练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本是封建时代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大家的选择不同而已,有人愿意在江湖中做一个潇洒旷达的浪子,自然也有人愿意在庙堂做一个本领超凡的官差,况且展昭也做了不少行侠仗义的事,帮着包拯这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维持正道,功劳苦劳都不小,且算他一个九大剑客之尾。

  其实想起展昭,形象主要还是来自于电视剧《包青天》中何家劲扮演的展昭:一身红色劲装,黑色高冠,手握长剑,身材挺拔,英气勃勃。展昭得以名列九大剑客,实得益于何家劲给笔者留下的良好印象。
发表于 2005-7-30 14: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P>he he </P><P>定一个,我喜欢西门吹雪</P>[em07]
发表于 2005-8-2 16: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喜欢令狐冲啊</P><P>最爱</P><P>哈哈哈</P>[em02]
发表于 2005-9-27 1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令狐冲,呵呵……[em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2 23:04 , Processed in 0.0776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